作者&主播:盛麗娜,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兒童情商訓練師。家庭教育協會特聘講師。多年從事心理咨詢及家庭教育輔導工作。
大家都知道,遇到問題要解決,但真的面臨事情,很多人卻會趨利避害,逃避責任,有時甚至達到可笑的程度。
孩子們總會說:
“我也想考的好,可是這次老師出的題太難了我有什么辦法”
“我上會兒網怎么了,我們同學都整天上網打游戲呢”;
很多父母會說:
“我也知道孩子需要多陪伴、溝通增進感情,可是,我也要工作養家啊,社會競爭這么激烈,大家都忙啊。”
“我也知道打罵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但我好好跟他說額多少回了,他也不聽啊,誰有耐心總那么好脾氣啊。”
于是,我們忽略了孩子的根本需求,不愿花精力面對真正的問題,教育出的孩子也會這樣。
心理學上,將這種不愿承擔應有責任的人稱為人格失調。某種意義上,所有的孩子都患有人格失調,都會本能地逃避責罰。兄弟姐妹打架,大人追究起來,他們會忙不迭地推卸責任。而這責任感是父母通過不斷引導可以建立的。
有的父母常常指責孩子:“為了陪你學習,我連休息時間都沒有,快累死了!”“要不是你,我早就不跟你爸爸過了!”“要不是為了照顧你們,我原本可以干一番真正的事業。”他們為孩子日后逃避責任提供了榜樣,而且孩子還會將責任歸咎于自己,成了自卑的人。
我見過一些孩子,他們從來不自己規劃時間和生活,一切都是由父母安排和監督,缺乏主動,效率底下,這樣的孩子,什么都不想管,他的潛意識說:“為我負責吧,你們可是我的父母”,推卸就意味著甘愿把自由和權力拱手讓人,沒有主動性何談成長。
然而,為什么孩子會這樣,因為父母不愿意嘗試新的教育方式,不愿意承擔讓孩子自己選擇和承擔責任的風險和麻煩。于是,孩子便沒有機會學會自我負責。學習就是為父母而學,而且還抱怨著,覺得自己就是父母意念的木偶或犧牲品。
所以,教育中,父母一定要分清自己和孩子的責任,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讓孩子承擔他應當的責任,真正的協助孩子解決核心問題,提升能力,才會讓他們健康的成長。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講單
日讀29
學會自律從推遲滿足感開始
日讀30
承擔責任才能真的長大
日讀31
尊重事實是自律的燈塔
日讀32
在親子矛盾中找到平衡
日讀33
提出要求——向孩子表達要求的4項原則
日讀34
學會關注和傾聽的藝術
日讀35
化解愛與沖突的風險
家長幫·“為你讀書”第二季,終于在萬眾期待中上線!這一次,我們特別請來了哈佛學者、一線名師、家庭教育專家、中科院心理教練等各路大咖。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為您分享6本經典教育書籍中的42個核心觀點。清晨6點,聽大咖講家庭教育,每天5分鐘,7天為您讀完一本書。
你只需用一個課程的精力和成本
即可享受六位名師的分享與對話
更專業的分享,更干貨的內容
讓我們用零散的時間一起學習
提升自我,成就孩子!
點擊原文,教你做更稱職、更了解孩子的父母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大家都知道“清水泥”這個名稱,但究竟何為“清水泥”》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