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仿佛來得有些遲,到清明前后,才感覺天氣慢慢地暖和起來。趁春暖花開時,去戶外走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可以換一種心情。曾聞說西灣有一個景點,名為龍潭三瀑,至今還沒完全開發,所以,準備去看看。我想,一般人到西灣都是觀海,而自己去西灣看山,反其意而行之,也許另有一番滋味。
小洋山外隱歸帆
乘車到了西灣車站下來,詢問了當地人,他們告訴我,車站右行五六十米處有一座橋梁,橋邊有個標志牌,寫著“龍潭三瀑”幾個字,然后,沿溪進去就可以找到龍潭三瀑。根據他們的指路,我在公路的橋邊看見了“龍潭三瀑”入口的標志牌。
龍潭三瀑入口處為西灣社區頭沙自然村?!镀疥柨h地名志》載:“頭沙,18戶,92人。位于縣城東10.5公里處,村在海邊山岙,屬山區。當地《黃氏宗譜》載,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其祖先黃起鳳由閩遷此成村。因地處海灘岙口北首,取名頭沙?!薄镀疥柨h地名志》為1985年撰寫的,故記錄的人口數與如今相比,已有很大變化。近二十多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頭沙許多居民遷居鰲江、昆陽等地,而青湖等村的居民又遷移于此。目前,海西鎮西灣社區辦公場所就在此村。
頭沙東面有一條長長的海堤,約有一公里左右,海堤之外就是海灘了。海灘外面不遠處,有個小島,名為小洋山?!镀疥柨h地名志·自然地理實體·島嶼》載:“小洋山,系島嶼,屬西灣鄉。西北距縣城11.7公里,位于頭沙東面海中,距大陸0.25公里,最高海拔33.8米。南連一個小嶼,最高海拔14.2米。面積合計0.023平方公里。小洋山主嶼南北長0.19公里,東西寬0.16公里,外形似饅頭,岸線長約0.54公里,地形呈東北—西南走向,由巖石、泥土組成,生長灌木、茅草等植物;亦有蛙、蛇、鼠等小動物。無人居住,尚未開發?!蹦贻p時,我曾經與朋友一起,乘著退潮,一腳深一腳淺地涉過泥濘的海灘,來到小洋山。在島上四處奔跑,戲嬉玩耍,也是其樂融融。
此海灘邊上另有一海灘,名為倭兒灘,據《明代溫州倭寇編年》載:“永樂十一年(1413)癸巳,正月,寇犯金鄉衛沙園所眉石奧,溫州衛副千戶沈忠戰死,同時盤石衛百戶羅銘率艦巡哨,亦遇害。”弘治《溫州府志·武勛傳》也載:“沈忠,滁州人,洪武二十九年襲父蔭,改授溫州衛左所副千戶職。永樂十一年正月,倭賊犯金鄉衛沙園地方眉石奧,忠奮先領軍對敵,時以兵少遇害。”當時倭寇登陸之處,即為此灘,故名倭兒灘。
三級鳴泉飛暮雨
循溪而入,溪流淙淙,清澈見底。溪中有許多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石塊,或如動物,或如人物,惹人猜想。據溪邊的“平陽縣海西鎮鎮級河長公示牌”寫道:此溪名稱為龍潭溪,溪起點為龍潭自然村,終點為東海交接處,長度為2240米。不過,我仔細地查閱了相關資料與地圖,發現龍潭溪源于半天山牛湖自然村附近,而且另有半天自然村附近的一溪水注入,綿延數里,最后在頭沙處流入東海。
溪水在峽谷中流淌著,峽谷在群山之間,當地人稱此谷為龍潭坑。進入峽谷,綠樹陰翳,古藤繞道,植被豐厚,群山迎面撲來。民國《平陽縣志·輿地志(三)》載:仙口山“南為風門嶺,嶺東南為蒲岐山、跳頭山,一名石帆山。跳頭山東南為頭沙山,有西灣嶺。山北有張家嶺,濱海有倭兒灘,倭寇嘗從此入。頭沙之西南為二沙山,又西南為三沙山、四沙山。東南濱海,西與墨城山相接。”《平陽縣地名志·自然地理實體·地質、地貌、山脈》也載:“仙口山至墨城山一帶海岸曲折,多港灣,沿海群山連綿,有蒲岐山、北山、殿后山、頭沙山、二沙山、三沙山、四沙山,最高峰為半天山,海拔600米?!饼執度?,就位于殿后山、頭沙山、二沙山等群山間的峽谷中。
溪邊的小路,是順著山勢而建。開始的一段路,倒也平坦,不過走了二十余分鐘后,路邊的茅草叢生,草高及腰,我們只好用登山杖,撥開茅草,緩慢推進。翻過一個大巖石,漸漸地聽到“轟隆隆”的水聲。再進去一段路,看見石路右側的山岙中有一條白練飛流而下,這就是龍潭三瀑中的下瀑——龍潭瀑。此瀑布落差不大,約二十米,且水速不緩不急,仿佛是一位溫順的女子,個性柔和。瀑布之下,有一深潭,瀑布之水,灑落上面,不斷地泛起一層層漣漪。深潭的外面有一些巖石,潭水溢出,似乎又形成一個個小潭。潭邊長著許多小灌木,密密麻麻,把深潭嚴嚴實實地遮掩起來,若在路上行走,不往溪里走下幾步,還真看不清潭里的廬山真面目。
我們從潭邊小路繼續前行,有段路是在懸崖上斫開的,較陡峭??邕^龍潭瀑上面的矴步,不一會就來到龍潭三瀑中的中瀑——雙龍瀑。路邊有塊石碑,刻著:“雙龍瀑,瀑高30米,又名連理瀑,雙流直瀉而下,一剛一柔,相映成趣?!敝灰?,前面峭壁上有兩條瀑布直掛而下,一雄壯,一纖細,既似雙龍搶珠,又似夫妻相伴,形狀很是優美。我俯身仔細看了看瀑布下的水潭,潭水清澈見底,水下的石塊依稀可見,潭面呈不規則圓形,宛如雙龍爭奪之明珠。
雙龍瀑之上的路,更為驚險。路面青苔甚多,有些滑,且有的矴步被水溢過,不易過去??吹揭桓鼻樾?,我也心驚膽戰,只好跟著友人后面,拄著登山杖,一步一趨,小心翼翼地上去。沒走多少路,驀然間,面前出現一幕巨大的瀑布,這是龍潭三瀑中的上瀑——蓮花瀑,村民稱之為“蓮花龍”。蓮花瀑是龍潭三瀑中落差最大,氣勢最大,也是最雄偉壯觀的瀑布了,瀑布落下幾十米,與石壁相擊,分股跌入潭中。瀑布濺起的水霧約有五六米高,霧騰騰的水氣帶著潮濕的清新,在潭上猶如形成一朵朵潔白的蓮花。那濺起的小水珠落在我的面頰上,一股清新、愜意的感覺沖蕩著我的心扉。潭邊也有一塊石碑,碑上刻有:“蓮花瀑,瀑高40米,瀑流沖撞凹凸不平的崖壁,形成似蓮花瓣的水珠,故名。”瀑布下面的水潭,是三個潭中面積最大、水底最深的。此情此景,恰符合袁枚《到石梁觀瀑布》中的那一句:“五疊六疊勢益高,一落千丈聲怒號?!?/p>
看到如此美景,我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匠心獨具。應該說,龍潭三瀑與西灣的群山一樣,都是晚侏羅統時,燕山運動晚期地殼持續上升,在地貌上形成的陡坡地形,故易形成瀑布。
青潭曉靄籠仙蹕
古時,農村久旱,有求雨的習俗,周圍幾十個村莊聯合起來,到附近水潭求雨,每一個龍潭也都有龍的故事。93《平陽縣志·風俗》載:“久旱不雨,禾苗枯萎,農村遂有求神賜雨習俗。求雨時,數村聯合,抬神像,幾百成千人,排成長隊,手執儀仗旗牌、鳴鑼開道,鳴鼓樂放鞭炮,到到附近龍潭求雨。途中不管驕陽或遇雨,均不得撐傘。求雨回來,將神像露天擺在廟前,燒香點燭,各村演戲酬神。如遇十幾天仍無雨,再去龍潭乞雨,真到下雨為止。”
據說,龍潭三瀑中的上潭求雨十分靈驗。民國《平陽縣志·輿地志(三)》載:“又東南為仙口山,東枕大海,本名橫嶼,吳置船屯于此,一名陽嶼?!瓌e一峰曰眉石,上有龍湫,曰樟木潭。潭廣數畝,深不可測,常有云氣上蒸,土人視云氣聚散以占晴雨。每遇歲旱禱雨輒應?!边@里所說的龍湫,即龍潭三瀑,而樟木潭就是龍潭上瀑之下的龍潭。
明代萬全榆垟的舉人蔡芳曾于弘治十七年(1504)寫了一篇《樟木潭龍祠記》,記述了平陽知縣李奎昭到龍潭三瀑求雨的經過:“平陽去城東二十五里,有山半枕于海者曰仙口山,又曰“神山”,舊名葉奧山。其山斜迤成南,有別峰曰白眉石,上有龍湫,曰樟木潭。崖上飛瀑成白簾,闊可八九尺,下瀉于潭。潭水深不可測,或云透于海。當旱時,鄉民禱龍者必入谷口,度山腰,磬折而后至止焉。乃弘治甲子(1504)夏四五月不雨,甌窶汙邪裂欲龜,民嗷嗷告病矣。邑大夫新喻李侯不遑寧處,靡神不索,吁旻自省,素食齋居者累旬。初走禱于管奧山之潭,不應。有以樟木潭為靈言于侯者,侯即芒鞋素服行赤日中,薄暮抵于麓,齋宿于神山寺。遂以翌六月朔日,攀巖至潭所。斬牲告龍神,詞極懇至。既徹,投膻臆于潭。俄傾,黑云四合,可怖可愕。侯令眾大呼曰:雨來矣!眾行者無慮數百人,呼聲繞山谷,忽聞疾雷響腳底,若起于潭中,眾且喜且懼。逮出山,天宇豁霧,海色激射,若不知谷中之雷雨也。侯徒步緣山麓歸,至治乃雨,入夜雨大作,不二日而沾足焉,闔邑歡呼鼓舞而惟侯自德。……于是民有好義者,分猷念以相從,相率出私泉僦工役,請于潭之前而屋之以永神貺。斫石以為楹,文碣以薦址,陶甄以覆薄,煅蛤以綴(甬瓦),既堅且固,可耐風雨,以為空山久圖。既訖工,又相與推其首勞者,潘、彭、周、鄭、黃、徐、顧、嚴、陳、沈、林等,索余文記其事于石以召無極……”。可見,此次知縣李奎昭率眾人到龍潭三瀑求雨非常應驗?!墩聊咎洱堨粲洝返氖踩源娣庞谖鳛车詈笊降凝埻跛吕?。當然,目前將求雨之事,歸于封建迷信。
而蔡芳其人,據93《平陽縣志·人物》載:“蔡芳,字資靜,榆垟(今榆垟鎮)人。歷任光祿寺署正,福建轉運副使。為人正直清廉,被犯人稱為‘仁人’。永嘉張璁與芳鄉榜同年好友,張任首輔后即不與來往,后在漕河相遇,張璁約見并示意提拔,他謝以詩:‘一官到底終須去,百歲無多可念吾。’遂致仕歸,與永嘉王瓚同主修弘治《溫州府志》?!?/p>
獨依青山眺漁火
蓮花瀑邊的山腰里有一個村莊,名為殿后山村。據《平陽縣地名志》載:“殿后山,192戶,833人。位于縣城東10公里處的北山半山腰,東南臨大海。屬山區。當地《林氏宗譜》載,清康熙間其祖先由麻步遷此成村。因明朝時頭沙山坡有殿宇一座,此村在殿之后,稱殿后山,沿用至今?!备母镩_放后,許多村民紛紛遷往其他地方居住,所以,現村里只剩下六七十位老人了。
在殿后山村口有個心形的大水池,水池中建有一個亭子,池名明心池,亭名明心亭。明心亭的柱子上寫著三副對聯,其中一聯是:“松山碧池古村棲”,“ 風帆沙鳥日邊來”。環池四周,除了幾間房子外,還有三座寺院殿宇。池前是白衣土地廟,廟前有一石碑,刻有《重建白衣土地宮碑志》,從碑志內容中可以看出,此土地宮原建于清代,后年久失修,又于2011年重建。池后面山坡上并列地排著兩座寺院殿宇,南側是太陰宮,正殿是一層三開間,宮里也有一塊《重建娘娘宮碑志》的石碑,內容為:“后山娘娘宮創建于清咸豐五年,已卯年,迄今已有150多年,因年久失修,陳舊不堪,致使該宮頻面臨倒塌之危。經后山村老人協會多次協商,決定重建此宮……”落款時間是2011年。北側是龍王寺,正殿也是一層五開間,另有邊廂。此寺比較著名,這原是蔡芳《樟木潭龍祠記》中所記的龍祠。寺里有三塊石碑,一為明代蔡芳《樟木潭龍祠記》碑,二為清代《龍王寺碑》,三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刻的《龍王禪寺碑》?!洱埻醵U寺碑》記載:“龍王禪寺始建于清宣統年間,經歷朝代更換,年久失修,寺廟內外破舊不堪。隨著國家形勢發展,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法定信仰自由,廣大善男信女感神拜佛,香火不斷。在住持蔣信相大師倡導下,群眾樂助緣銀,籌資建造。于一九九七年動工興建大殿五間,廂四間。當年冬季竣工,特立碑留芳名?!泵駠镀疥柨h志·神教志》載:“龍王寺,在殿后山,清光緒間建?!眱烧咴诮ㄔ鞎r間的記載上有一些差異。而蔡芳《樟木潭龍祠記》所記的龍祠,為龍神廟。據民國《平陽縣志·神教志》載:“龍神廟,一在七都眉石山樟木潭,今圮,附祀龍王寺?!边@個龍神廟,即龍祠,是禱雨的第二年(1505)八月建成,于清光緒元年(1875)八月,在舊祠基上拓建龍王寺,并附祀潭神,清代《龍王寺碑》對此事進行了記述。
殿后山村居民主要是林、龔兩姓,所以在村里有林氏宗祠、龔氏宗祠。林氏宗祠建在村中,外形比較雄偉,據說宗祠里原保留有抗倭時用過的大刀,前幾年被人竊去,深為可惜。龔氏宗祠在村外公里邊。
這里是明代抗倭的前線,當時設立的眉石北寨,應就在附近。眉石北寨為沙園所所轄,據乾隆《平陽縣志·防圉》載:“眉石北寨,東至大海,南至墨城,北至陡門,平陽最要。”而到了清朝初年,為了防止鄭成功軍隊登陸,實行堅壁清野政策,順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發布遷海令,全縣沿海各地隨遷十里為界,界內不許百姓居住。康熙二十三年(1684)復界。殿后山等西灣各地都是屬于遷海的界內,二十多年此處無人居住,雜草叢生,人跡罕至,房屋倒塌,十分荒涼。故如今殿后山的居民,都是復界后從其他地方遷入,房屋等建筑也是遷入后建造的。
站在殿后山村口小公園,望著種滿油菜花的梯田,望著山下無邊無際的大海,追古撫今,心潮澎湃。我心里想到了海子的那首詩:“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來源:陳斌鄉土文學與游記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田公元帥神像田都元帥神像戲神相公爺雷海青塑像樹脂佛像定做》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