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古均州城內的靜樂宮是武當九宮之首,古跡已永沉丹江口水庫之底。據《太和山志》記載:“祖傳帝之先(即真武大帝之父)為靜樂國王,靜樂治麋,而均即麋地,故以名宮焉。”
明永樂初年,明成祖朱棣因“靖難”入繼大統,政治輿論對其十分不利,面對這種形勢,永樂皇帝一方面宣稱自己是奉天行事,一方面又從理論上尋找根據。永樂三、四年,武當道士李素希兩次派人送“榔梅仙果”進獻朝廷,以告天下吉祥。永樂皇帝為此專門詔見武當道士簡中陽,詳細詢問玄帝升真事跡。后又命孫碧云前往武當山實地勘測。浩浩蕩蕩地大修武當由此拉開序幕。
營建工程從永樂十年九月十八日開工至二十二年二月十九日結束,歷時13年。因相傳玄帝降生于均州靜樂國,故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奉敕建玄帝殿、圣父母殿、左右圣旨碑亭、神庫、神廚、方丈、齋堂、道房、廚室一百九十七間,賜‘元天靜樂宮’為額”。自此,“靜樂宮”始有其名。
原靜樂宮東西寬353米,南北寬345米,面積達121785平方米。現靜樂宮占地面積115794.15平方米,南北寬425米,在南端東西寬160米,在中端東西寬240米,其地形呈“中”字形。其地勢南低北高,前后地形高差約27.5米。宮內原有殿堂、廊廡、亭閣及道舍等建筑五百二十余間,由東中西三院組成,主要建筑有牌坊、大宮門、二宮門、正殿、二圣殿、真宮祠、方丈堂、齋堂、浴室、神廚、神庫、配舍等,四周紅墻碧瓦環繞,宮內重重殿宇,巍峨高聳,層層院落,寬闊幽深,環境幽雅,宛如仙宮。
靜樂宮建筑群嚴格按照中軸線對稱布局設計,是典型的皇家宮殿建筑,沿中線甬道穿過六柱五間五樓華表式沖天大石牌坊進入靜樂宮正門即山門,其中軸線上為三重殿,一進為龍虎殿,二進為玄帝殿,三進為圣父母殿,各殿均為大木結構,聳立于飾欄高臺之上,殿的兩旁建有東西配房配殿;在山門與龍虎殿之間的東西兩側對稱座落著兩座龜碑亭。原靜樂宮除中軸線外沿正宮門前即東西龜碑亭兩側亦分為東西兩路,東路,亦稱東道院,俗稱東宮,內有真宮祠、預備倉、進貢廠、道房等。西路有齋堂、浴堂、神廚、神庫(亦名香錢庫)、道房等。
1958年9月1日,因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凈樂宮至玄岳門五十華里的兩側,共淹沒宮、觀、庵、堂、亭、祠、廟、閣、橋等共一百二十余處。原宮址數以千計的石雕構件及部分文物珍品被轉移至丹江口市郊金崗水庫。
靜樂宮作為武當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筑與文物同武當山的建筑一樣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研究價值。經歷了四十余年的滄桑,為盡快恢復其宏偉面貌,重現昔日輝煌,實現幾代人的夙愿,2003年丹江口市市委、市政府全面實施靜樂宮復原工作。
靜樂宮復原地選址在丹江口市城區東郊靜樂湖北坡。北靠孟家嶺主峰,東西兩側為其余脈,南臨金崗水庫(即靜樂湖),與原靜樂宮地貌相似,符合古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風水理論。現靜樂宮亦設東西兩宮,還將建有皇經堂、紫云亭及鐘鼓樓,其主要目的是用于文物保護和道教文化研究與宣傳以及二期的旅游開發。
現靜樂宮的總體思路嚴格遵循原靜樂宮的建筑思路,并沿襲了明代道教建筑的特點,充分利用現有的地理環境,完整體現原靜樂宮的建筑藝術風格和其文化內涵。
小提示:微信開啟了公眾號置頂內容,如果你喜歡自游聯盟,可以將我們自游聯盟的微信號置頂哦! 喜歡本文的親們,請在頁尾點贊哦!
(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感謝分享)
自游聯盟護照提醒您:在游覽相應景區時,持自游聯盟旅游護照即可尊享會員減免門票,隨行人員折扣優惠服務,詳情訪問官網或咨詢客服熱線400-001-9198 029-87459166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南頂老爺玄天大帝玄武大帝真武大帝祖師爺廟神像定做》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