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機構:5年內大陸將超越美國 成半導體市場領導者;
2.存儲器價格上漲 帶動今年全球集成電路市場營收大幅增長16%;
3.硅晶圓熱 信越、勝高喊漲到明年Q1;
4.“無晶圓廠”真的好嗎?
5.日本Disco合并子公司 明年產能增50%;
6.兩岸存儲器刮自主風 南亞科欲重啟聯盟開發
1.機構:5年內大陸將超越美國 成半導體市場領導者;
隨著大陸電子和電信產業蓬勃發展,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重要。產業資訊平臺業者BizVibe表示,大陸地區不僅已在半導體消費上占全球市場半數,在半導體產品的生產制造上也呈現強勁成長。預計未來5年內,大陸就會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場領導者。
據資誠會計師事務所(PwC)公布研究報告,在全球電子產品生產持續轉往大陸,以及這些產品中的半導體含量高于全球平均等因素推動下,大陸地區半導體消費規模在全球總消費規模中的占比于2012年突破50%后,仍在不斷向上攀升。
而大陸半導體產業營收成長速度,不但高于大陸半導體消費成長速度,也高于全球半導體產業營收成長速度。PwC表示,2005~2015年大陸半導體產業營收年復合成長率(CAGR)為18.7%,同期大陸半導體消費CAGR為14.3%,全球半導體產業營收CAGR則是僅有4.0%。
就整體而言,2015年大陸半導體產業規模占全球半導體整體產業規模的16.2%,較2014年的13.4%、2013年的12%,以及2012年的11.6%呈現持續成長。
BizVibe表示,大陸半導體產業持續成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過去10年當地晶圓廠設備支出持續揚升,已由2006年的23億美元成長為2016年的65億美元,成長幅度高達180%。預計2019年當地就會躍居為全球最大的晶圓廠設備市場。
相較而言,過去10年,北美和歐洲地區晶圓廠設備支出下滑了39%,日本下滑50%,韓國與臺灣地區則是分別揚升10%與67%。在此一背景下,產業分析師認為,未來幾年大陸在全球半導體市場中的影響力將會越來越大。
不過為了進一步推升大陸半導體市場,當地政府應該要針對產業需要推出更為有利的激勵措施和市場條件,以便進一步降低消費與生產規模間差距,并維持長期適度的成長。
PwC先前預估,雖然大陸地區IC生產規模持續成長,但由于IC消費規模也在成長,因此IC消費與生產間的差距僅會由2015年的1,180億美元,收斂為2018年的1,138億美元。 DIGITIMES
2.存儲器價格上漲 帶動今年全球集成電路市場營收大幅增長16%;
集微網消息(編譯/丹陽)2017年上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收獲頗豐,一舉帶動科技行業的營收增長,縱觀發展態勢,還將持續至2017年下半年。IC insights在最新預測中指出,由于存儲器(DRAM和NAND閃存)的價格上漲,至2017年全球集成電路銷售額也將同比增長16%。這也是即2010年后,全球集成電路銷售額首次呈兩位數增長。
IC insights 預計,今年DRAM市場規模增長55%,NAND市場規模增長35%,是引起全球集成電路銷售額上漲的重要原因。如無兩者的帶動,整體集成電路市場的年增長率僅為6%。
如圖所示,近年來,DRAM市場規模的增長對整體集成電路市場增長產生顯著的影響。DRAM市場規模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別提升了2個百分點和3個百分點,這使得整個集成電路市場份額同比增長了32%和34%。而DRAM市場規模將達到642億美元,比個人電腦和服務器市場(471億美元)還要高出171億美元,由此可見DRAM市場的影響之大。
最后, IC Insights報道中還指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由之前的2.6%,上調至2.7%;其中,中國經濟增長率由之前的6.3%,上調至6.8%;美國經濟增長率也由之前的2.0%,上調至2.1%,該國失業率的下降以及平穩的油價將有助于今年下半年經濟的平穩增長。而集成電路市場增長率將與全球GDP增長的表現密切相關,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有力推手。
3.硅晶圓熱 信越、勝高喊漲到明年Q1;
日本硅晶圓大廠信越(Shin-Etsu)及勝高(SUMCO)今年第2季已對大型半導體客戶調漲12吋硅晶圓合約價格5~10%,不僅第3季價格確定會續漲,8吋硅晶圓也會漲價,還預期這波漲勢至少可延續到明年第1季,且每季度都會維持相同幅度一路漲上去。 法人看好臺勝科、環球晶、合晶、嘉晶等硅晶圓廠將直接受惠。
日本半導體材料大廠信越及勝高,手握全球逾半的半導體硅晶圓產能,市占率合計超過51%,臺灣環球晶因為并購SunEdison后成為全球第三大硅晶圓廠,但市占率只有17%。
信越及勝高的客戶都是像英特爾、臺積電、三星等超級大廠,考慮到與客戶間長期穩定關系及采購規模龐大等因素,直至今年第2季才調漲12吋硅晶圓價格,漲幅也在5%左右,至于其它半導體廠價格漲幅達5~10%。
由于硅晶圓需求強勁,信越在日前2017年會計年度第1季(4~6月)業績發表會中,正式提及下半年將逐季調漲價格。 據法人表示,信越除了調漲12吋硅晶圓第3季價格約1成,連8吋硅晶圓價格也因出貨量明顯放大而同步調漲。 至于另一大廠勝高也將跟進,第2季同樣會調漲8吋及12吋硅晶圓價格。
值得注意之處,在于信越指出,2017年會計年度當中,將每季都調漲硅晶圓價格,而且漲幅將維持一致。 業者分析,代表信越自今年第2季起調漲1成后,第3季及第4季均將漲價1成,而且明年第1季也會再漲1成,而且勝高、環球晶等硅晶圓廠應會跟進漲價,由此來看,硅晶圓價格會一路漲到明年第1季。
至于半導體廠希望與硅晶圓廠簽訂長約一事,業者認為機率不大,因為現在硅晶圓廠要足額供應一線半導體大廠第四季的硅晶圓需求已經不太容易,在產能排擠下,二線及三線業者將面臨硅晶圓供貨不足壓力。 在此一情況下,硅晶圓廠就算與客戶簽下長約,也不會鎖定供貨價格,價格仍是逐季調漲趨勢,此一趨勢今年底前難以扭轉。
對臺灣硅晶圓廠來說,今年上半年是半導體市場淡季,包括臺積電及聯電等晶圓代工廠的營運表現不盡理想,但包括環球晶、臺勝科、合晶、嘉晶等硅晶圓廠,第1季營收表現已經比去年第4季好,且第2季營收更是再上層樓,顯示硅晶圓出貨維持高檔外,漲價效應已持續發酵,獲利表現將明顯顯現。 第3季進入出貨旺季且價格續漲,營收及獲利幾乎已可確定將再創新高。 工商時報
4.“無晶圓廠”真的好嗎?
我并不是想要討論晶圓廠是否能創造工作機會,而是想了解在鄰近晶圓廠之處擁有設計/工程團隊的價值…
那些看著整合元件制造商(IDM)崛起又沒落的人們,傾向于貶低晶圓廠的價值;我們總是說:“晶圓廠?最好不要!”然而就在最近一次前往法國普羅旺斯地區魯賽(Rousset)的旅程中,我與產業高層、分析師交談之后卻發現,我們對于無晶圓廠經營策略的盲目崇拜需要被挑戰。
我并不是想要討論晶圓廠是否能創造工作機會,而是想了解在鄰近晶圓廠之處擁有設計/工程團隊的價值;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ST)位于Rousset的晶圓廠就是一個例子,該公司微控制器暨數位IC事業群(MDG)策略規劃總監Jean-Claude Nataf告訴我,Rousset生產線目前滿載產量為每周9,000片晶圓,公司的工程團隊經理與晶圓廠的工作人員,以彼此之間能快速互動回饋而自豪。
另一個例子是法國格勒諾布爾/里昂(Grenoble/Lyon)區域正快速崛起的影像技術產業聚落;市場研究機構Yole Developpement分析師Pierre Cambou解釋,影像技術的創新通常會需要制造技術的演進,而反過來也能建立一個技術驅動的環境。根據市場消息,有十幾位Apple的工程師遷移到Grenoble成立了一個研發中心,這正是因為該區域有影像感測器專家,也有半導體制造──以ST為首;Canbou表示:“你需要有晶圓廠,”才能形成產業生態系統。
以上的例子清楚顯示,并不一定要節省制造部門的人力;他們證明了在研究人員、設計者、工程師、技術人員、晶圓廠營運者以及管理階層之間的密切聯系,能產生具建設性與創造性的交互作用。
ST位于法國Rousset的晶圓廠
?。▉碓矗篍E Times)
我原本認為,半導體產業發展歷史告訴我們,那些轉向“輕晶圓廠”(fab-lite)業務模式,以及對無晶圓廠運動抱持質疑態度的后進者,終究會被自家晶圓廠的壓得喘不過氣;晶片制造生產線需要持續的大量投資才能維持現狀,再加上晶片產業很容易受到高低起伏的市場周期影響。簡而言之,包括我自己在內的產業觀察者,一直有個結論是除了英特爾(Intel)與三星(Samsung),晶圓廠對現今大多數半導體廠商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
在造訪Rousset時,我還婉拒了ST要帶我參觀8吋晶圓廠的邀請──我有點懶得換上無塵衣,總覺得晶圓廠不就是都長那樣?但我錯了…ST事業群副總裁暨微控制器部門的總經理Michel Buffa做了一次很棒的響導,改變了我對晶圓廠的偏見;我很慶幸我后來還是參觀了晶圓廠。
那時Buffa問我有沒有看過SMIF….我沒有,而且我老實對他說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所謂的SMIF是標準機械介面(Standard Mechanical Interface)的縮寫,是一種專為半導體晶圓廠與無塵室環境開發的隔離技術,SMIF晶圓盒(pod)能與制造設備上的自動化機械介面對接;而因為SMIF晶圓盒內的8吋晶圓片是保存于經過謹慎控制的設定環境,ST能讓整個Rousset晶圓廠保持在class 1000的高等級。
ST的晶圓廠導覽員還解釋該公司如何要求管理人員定期巡視Rousset晶圓廠的生產線;管理者需要親眼看到實際操作,與作業員交談,并參與“chantier”會議──這種會議參與者包括作業員、技術人員以及管理人員,共同討論生產線上以及作業區遭遇的問題并解決問題。
當然,包括我美國同事在內的矽谷老資格們,可能會覺得這座晶圓廠的制程技術太舊,才用150納米到80納米技術,又沒有FinFET、7納米,甚至連14納米都沒有…但這就是Rousset晶圓廠的價值所在,因為ST的業務鎖定EEPROM與大量市場的MCU,并非智慧型手機用的應用處理器,MCU的產品生命周期很長。
ST在2007年發表了該公司第一顆32位元MCU──STM32F1,是第一家保證產品供應期10年的廠商;借由Rousset晶圓廠的成熟生產線,ST能更靈活控制制造成本,也能掌控產品生產的技術選項。而對于需要80納米以下先進制程的產品,ST還有位于法國Crolles的自家晶圓廠,或是尋求晶圓代工伙伴臺積電(TSMC)支援。
負責ST MDG部門的執行副總裁Claude Dardanne表示,該公司的MCU有許多制造選項:“這讓我們在生產策略上能有更多自由以及靈活度;”他指出,Rousset的生產線為ST的MDG部門提供了滿足雙供應來源需求以及平衡多余產能的所有必要條件,而在他看來,更重要的是讓設計團隊與晶圓廠團隊密切合作,能更充分利用內部晶圓廠的前段制造能力。
如此設計團隊在規劃新產品時,會變得更嚴守紀律;而晶圓廠團隊在有情況發生時能迅速應變,根據預期的需求來調整營運。Dardanne表示:“在Rousset,我們已經發現能如何最有效利用我們現有資源的方法。”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 Fab: Millstone Around Your Neck. Or Pearls?,by Junko Yoshida)eettaiwan
5.日本Disco合并子公司 明年產能增50%;
日本半導體制造廠Disco為擴大產能,將目前子公司在使用的日本長野縣茅野市工廠,從2018年4月1日起,將轉為Disco的工廠,讓Disco的半導體生產設備產能,增為目前的1.5倍。
現在使用長野縣工廠的Daiichi Components,在2006年成為Disco的全額出資子公司,主要產品是精密馬達,隨Disco將該廠變成直轄工廠,場內約160名員工的待遇也比照母公司,加薪約60%,人事費負擔每年約增加5億日圓(約450萬美元)??紤]保留現有優秀人才與維持產品品質,Disco才做此決定。
Disco預定隨后在長野縣工廠投資150億日圓(約1.36億美元),于空置廠房及土地設立新的晶圓切斷裝置生產線,并增聘最多550名員工,既不影響現有的生產線,又能增產新設備。
目前Disco的晶圓切斷設備生產線,集中在日本廣島縣吳市的2個工廠,考慮到地點太集中,可能在1次地震中摧毀所有產能,為分散風險,加上目前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不斷成長,也有必要投資增產,因應市場需求,因此找尋另地設立新廠與新生產線。
全球半導體設備新一波的景氣,約起自2016年,主要由NAND快閃存儲器、液晶面板、OLED面板等需求帶動,由于大陸的面板廠將陸續在2017~2018年完工,并購置設備設立生產線,市場估計2017~2018年之間,半導體設備市場仍可維持榮景,但能否延續到2019年或以后,目前仍難確定。
而Disco的半導體晶圓切割研磨等相關精密設備,目前市場需求跟著其他設備成長,增產設備投資有必要趕在市場仍維持成長動能時盡速推動,因此新廠與新生產線最好在2018年內便完工投產。
所以Disco選擇現有工廠土地增建,減少另尋地點時間,盡可能利用閑置廠房與閑置土地,加速生產線設立。除新設工廠外,現有的2個工廠也將進行設備投資,以利因應市場需求提高產能;Daiichi Components的現有精密馬達設備生產線,則將在長野縣工廠繼續生產。DIGITIMES
6.兩岸存儲器刮自主風 南亞科欲重啟聯盟開發
兩岸半導體產業刮起一陣自研存儲器技術的旋風,大陸三大存儲器陣營紫光集團的長江存儲、聯電晉華、合肥睿力分別投入3D NAND和DRAM自主開發,旨于打破國際大廠主宰的局面,臺灣南亞科技日前透露,除了有權向美光(Micron)技轉1x和1y技術外,也將自己研發10納米世代的DRAM技術,總經理李培瑛指出,歡迎各方陣營一起合作開發,但依目前情勢,對象可能不包括陸資業者。
過去動不動賺一年就大賠三年的DRAM產業,不但已經擺脫劇烈的產業景氣循環,現在更因為長期缺貨而變成戰略物資,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都因今年起采購DRAM成本大幅攀高,興起自己掌握存儲器貨源的念頭,更是積極投入搶標東芝的TMC(Toshiba Memory Corporation),而大陸更視DRAM和NAND Flash為國家型的戰略物資,瘋狂投入技術和產能布局,為的就是要擺脫韓國供應商的鉗制。
全球DRAM產業維持三大(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一中(南亞科)、二小(力晶、華邦)的格局,但仔細觀之,韓國供應商幾乎包辦了該產業,現在產業看到明年都是供給吃緊,也引發各陣營重新進行策略布局。
當大家都將焦點放在大陸自建存儲器供應鏈的同時,臺灣還有兩家關鍵少數的供應商近期動作頻頻,企圖擴大DRAM布局實力。南亞科透露,已經投入轉進20納米制程世代,為了布局下一世代技術以期讓企業永續經營,將會朝兩方面布局,一是手上握有向美光技轉1x和1y技術的權利,同時也會自己研發10納米世代的DRAM技術。
李培瑛指出,南亞科目前在臺灣和美國都有研發團隊,臺灣研發團隊上百人,美國研發團隊有60人左右,未來會視10納米世代研發的布局規劃來整合資源,且南亞科對于共同研發、生產采開放式的態度,不排除以策略合作方式與其他業者共同研發10納米世代,但若談及與陸廠或陸資合作,這部分暫時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業界分析,要研發10納米世代的技術,至少需要上百億元的資金,南亞科若是有自主開發的意愿,重啟策略聯盟是必走之路,這還不包括建置12吋廠成本,估計10萬片產能需要100億美元,相當于新臺幣3,000億元的資金。
另一家臺系存儲器代工廠力晶在DRAM策略上也有新布局,過去在營運困頓時,力晶將旗下的12吋晶圓廠機臺賣給存儲器模組大廠金士頓(Kingston),產能約2萬片,但雙方合約將于2017年9月到期,力晶計劃將原始的機臺設備買回,且重新議價代工合約,傳出力晶僅愿意釋出1萬片的代工產能,另外1萬片產能想收回來自己靈活運用。
不只是南亞科、力晶在DRAM布局上轉為積極靈活,快閃存儲器(Flash)相關業者旺宏、華邦今年以來享受NOR Flash和SLC型NAND Flash大缺貨的價格漲幅,也都有建立新12吋晶圓廠,以及重新調整生產線的布局,全面在存儲器領域大顯身手!
對照對岸的進度,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因應國家政策,暫時避開DRAM自主開發,專注在3D NAND技術研發上,一口氣圈下武漢、南京的12吋晶圓廠用地;聯電的晉華則是組織百人團隊朝3x和2x技術的DRAM自主開發,晉華的12吋晶圓廠在2018年下半完工后,要開始進入生產階段。
再者,合肥的睿力集成電路12吋廠幾乎完工,預計年底搬入設備,2018年上半進入生產,傳出切入19納米制程技術生產。由于大陸三大存儲器陣營在蓋廠、技術研發、人員招募上都是緊鑼密鼓且正面交鋒,引此吸引眾多眼球關注。DIGITIMES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日本信越硅烷偶聯劑KBM-503KBM-503》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