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沒告訴過別人銀行卡密碼,手機也沒丟過,銀行卡怎么就被盜刷了呢?
”
今年7月中旬的一個早上,家住浙江杭州的王東剛睡醒就被幾十條扣款短信驚得瞪大了眼睛。短信顯示,當天凌晨他銀行卡里4萬余元在一個小時內被分成多筆不同的金額全部轉出。震驚之余,王東果斷報了警。
警方經過調查,初步鎖定了一個叫小健的年輕人。9月10日,警方在河南抓獲了小健。
“我當時沒有工作,身上沒錢,剛好這個QQ號能轉出這么多錢,再加上這是網上賺錢,我以為別人查不到,就抱有僥幸心理拿來用掉了……”到案后小健對盜竊的事實供認不諱。
小健今年18歲,從小在河南一個小縣城跟著外婆長大,父母外出打工從未回過家。缺少父母關愛的小健并不把學習當回事,沒讀完初中就去了上海打工。大城市的繁華讓他大開眼界,漸漸地他開始頻繁出入KTV、酒吧等場所消費。然而,他的工資越來越承擔不起這些高消費。
今年6月底,小健回到了老家河南。因為學歷低,小健找不到好工作,也不愿意做送外賣、快遞之類的辛苦活,但又經常和朋友出入飯店、酒吧、KTV等場所吃喝玩樂,身上的錢很快就用完了。
偶然一次機會,小健在一個QQ群里看到有人在賣QQ號賺錢,他也動了賣QQ號賺錢的念頭。于是,小健通過在網上搜索,找到一個賣QQ號的網友并加了對方的QQ。交談中小健得知,對方是通過軟件獲取QQ號主人的姓名和生日,然后以姓名和生日排列組合的方式試登錄密碼,試成功就可以賣給別人。
于是,小健就從對方手里以低價購買附帶登錄密碼的QQ號后加價賣出。對于等級低的QQ號,小健都是直接改掉登錄密碼后加價在QQ群里賣出,對于等級高的QQ號他則是先嘗試破解支付密碼,試成功就將賬號里的錢轉出,反之則修改密碼后賣掉。
7月中旬的一天,小健又從這個QQ好友手里買了300個附帶密碼、姓名和生日的QQ號。他并沒有直接轉手賣出,而是通過賬號主人姓名和生日組合的方式嘗試破解QQ號的支付密碼。經過多次嘗試,小健在當天下午試出了其中一個QQ號的支付密碼。
為了不讓QQ號原主人馬上察覺,小健約了朋友小華和小何,等到凌晨三人才動手轉賬。
小健通過發紅包、轉賬等方式,將該QQ號綁定的銀行卡中4萬余元全部轉移到小何QQ號內,再由小何將錢提現到銀行卡中。
早上10點多,小何將銀行卡里的錢取出后,三人平分了這些錢。短短幾天內,這4萬元余元就被他們吃吃喝喝揮霍殆盡了。直到小健被警方抓獲,他們還在嘗試用同樣的方式盜竊錢財。案發后,小何主動投案自首,小華在逃。
目前,小健因涉嫌盜竊罪被杭州市上城區檢察院批準逮捕。
檢察官提醒
當今,社交軟件已成為人際交往的重要工具,社交軟件在具備溝通聯系的基本屬性的同時也衍生出發紅包、轉賬等支付功能。為了保護好自身財產安全,減少犯罪分子的可乘之機,檢察官鄭重提醒:不要隨意透露自身的社交軟件的賬號、密碼、密保等信息;不要在不安全的環境或使用陌生設備登錄社交軟件;不要使用生日或過于簡單的數字組合作為密碼;當不再使用社交軟件時要及時將銀行卡解綁。
此外,檢察官還要提醒像小健這樣想著不勞而獲的年輕人,千萬不要心存僥幸去觸碰法律的紅線,最終等待你的將會是法律的嚴懲。
(文中涉案當事人均為化名)
來源:上城檢察微信(ID:scqjcy)
作者:劉明騫
監制:楊 柳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檢察日報正義網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qq號賬號密碼大全(18歲小伙買300個QQ號)》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