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連云港市長方偉的一篇調研新聞稿引發廣泛關注:
2月15日,方偉調研淮海工學院,聽取了該校申報更名江蘇海洋大學工作準備情況。他說,申報更名工作已進入關鍵時期、沖刺階段,要進一步提升緊迫感和危機感,確保更名如期實現。
淮海工學院成立于1985年,是江蘇省委、省政府為加快沿海地區改革開放而創辦的一所省屬本科院校。早在2007年,“加快在淮海工學院的基礎上建設江蘇海洋大學的步伐”,就已被寫進《江蘇省“十一五”海洋經濟發展專項規劃》。可以說,淮海工學院更名江蘇海洋大學由來已久,且相關工作已持續數年。對這一更名,不少網友表示“充滿期待”。
大學更名:有人嘗了甜頭,有人吃了苦頭
“學院”更名為“大學”,在國內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甚至被媒體形容為一種“潮流”。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至2018年,我國至少有580所高校更名。除新組建的大學之外,高校更名主要有三種情形,即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學院,實力雄厚的本科學院升格并更名為大學,原先掛靠到“母體高校”的獨立學院被分離出來成為獨立民辦高校。
對高校更名,輿論上多有貶意。“裝點門面”“貪大求全”“名不副實”“徒有虛名”……是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的詞匯。不可否認,現實中的確存在一些高校不顧自身實際,盲目跟風改名的案例,更名中也不乏一味追求“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現象。但觀潮君以為,應該辯證客觀地看待高校更名,既要看到高校更名的合理性,不應對其“一棒子打死”,也要看到高校更名的有限性,不應對其“趨之若鶩”。
《論語》有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一個好的名字,對個人、機構都是一筆隱形的財富。于高校而言,更名常常與政府教育資源投放、學校硬件建設、學科設置以及招生宣傳等直接掛鉤。無論是尋求更大的發展格局,還是謀求更大的知名度,一個好的名字無疑是事半功倍。以南京財經大學為例,其前身為南京糧食學校,后經多次改名,但仍與糧食密不可分,直到2003年更名為南京財經大學,一舉發展成為聞名全國的財經院校。可見,只要是有利于高校自身發展,只要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更名未嘗不可,無須“因噎廢食”。
當然,更名對高校發展的作用是有限的。一來改名的效果難以預料。既有像南京財經大學這樣的成功案例,也有不少失敗的教訓。比如,1994年原四川大學和原成都科技大學合并,命名為“四川聯合大學”。結果,這一新名被人誤以為和“北京聯合大學”一樣,是所市屬高校,招生連連受挫,1998年又被改回原來的名字。再如,2000年西安公路交通大學改名長安大學,結果該校聲望一落千丈,被網友戲稱為“民辦211工程重點大學”。二來名聲在外,還須“金玉其中”。如果不重視內涵式發展,在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強化師資隊伍建設上下苦功,高校更名后也很難走得更遠。
更名還是不更名,這不是個是非曲直的問題,而是個現實選擇的問題。高校是否更名,應當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往小的說,要看看是否有利于高校自身的長遠發展;往大的說,要看看是否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否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結構對人才的需求,是否符合區域高等教育的布局結構調整和統籌規劃。只要答案是肯定的,就應盡量做到“面子”“里子”始終如一,讓名字響亮、實力更閃亮!淮海工學院的更名,也是如此。
出去一火車,回來一卡車,
蘇北太想要“大學”了
眾所周知,江蘇的高校資源分布極不平衡。與蘇南地區相比,蘇北地區不僅高等院校數量較少,而且發展水平較低。江蘇共有13所“985”“211”高校,有12所坐落于長江南岸,蘇中、蘇北地區僅有一所,即坐落于徐州的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國礦業大學。除此之外,鹽城、淮安、連云港和宿遷四市,“大學”數量至今為零。
缺乏優質高校,對一個地區的長遠發展而言顯然是不利的。蘇北地區人力資源豐富,但人才流失也十分嚴重,“出去一火車,回來一卡車”是對這一現狀的生動描繪。究其原因,蘇南蘇北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差距自是重要因素,但蘇北各大城市缺少綜合性或多科性大學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沒有優質大學,就無法聚集優質生源,也就無法培養優質的本土人才。與此同時,隨著地方“搶人大戰”愈演愈烈,引才成本水漲船高。去年鹽城推出“人才激勵10條政策”,創業人才最高給1億,創新人才最高給3000萬,由此可見一斑。在這樣的背景下,培養優質的本土人才顯得更為必要,也將是蘇北振興的重要支撐。
為圓“大學夢”“人才夢”,蘇北多市近年來也是鉚足了勁。往遠的說,2015年淮陰工學院和淮陰師范學院擬合并為“淮安大學”,且在當年9月進入了教育部的考察名單。然而在次年1月,“淮安大學”并未出現在教育部擬批準設置高等學校的公示中。
往近的說,正在沖刺的淮海工學院自不必再重復。單論已經坐擁蘇北唯一“211”高校的徐州,也一直未停止追求“大學”的腳步,2016年徐州醫學院更名為徐州醫科大學,2018年江蘇省委、省政府在有關支持徐州建設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意見中,又明確提出支持徐州工程學院創建區域性應用型大學(徐州大學)。
更有意思的是,曾經“折戟”的“淮安大學”又成了政協委員提議中的“江蘇交通大學”。在今年1月進行的江蘇省“兩會”上,有政協特邀委員建議以淮陰工學院和淮陰師范學院為基礎,整合全省資源,在淮安建設“江蘇交通大學”,提振蘇北。雖然淮安官方目前尚未在公開場合對此作出反應或表態,但這一建議在業內引起較大反響。
事實上,2016年發布的《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就明確提出“優化區域布局結構”。其中提到,順應國家“一帶一路”,江蘇沿海開發、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需要,科學合理調整高等學校布局設置。將存量本科資源配置優先向蘇中、蘇北傾斜,引導獨立學院遷址蘇北、蘇中中心城市辦學。大力推進蘇北教育振興計劃,支持蘇北中心城市組建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大學或多科性大學,擴大蘇北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發揮高水平大學的輻射作用,加大對蘇北高校的對口支援力度。
可以預見,未來數年蘇北的“大學”數量或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這對蘇北的人才培養、創新能力提升、地方綜合發展都是重大利好。
“江蘇海洋大學”,你準備好了嗎?
在中國的海岸線上,廣東湛江有廣東海洋大學,浙江舟山有浙江海洋大學,山東青島有中國海洋大學,遼寧大連有大連海洋大學。然而,江蘇作為一個經濟較為發達的海洋大省,擁有954公里海岸線,海域面積3.75萬平方公里,海洋資源綜合指數位居全國第4位,海洋經濟總量超過7000億,但是尚未建立一所海洋大學。淮海工學院一旦更名成功,不僅可以填補江蘇沒有獨立設置的海洋大學的空白,而且能實現全國海洋高等教育共建共享,總體提升我國海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質量。
江蘇海洋大學花落連云港,可謂“名正言順”。一方面,“海洋科學”一直是淮海工學院的優勢學科。近年來,該校集成打造海洋科學與技術、海洋資源與環境、海洋工程與裝備、海洋經濟與文化四大涉海學科平臺,不斷凝練涉海學科方向與專業特色優勢。其中,海洋科學與技術是江蘇省首批唯一的涉海類優勢學科,最近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海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黃海近岸海域生態系統響應試驗平臺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
另一方面,作為老牌海港城和“一帶一路”交匯點城市,連云港在沿海開發、產業升級、文化提升等方面都亟需人才的培育和支撐。2018年3月5日,申斯春、蔡懷平、呂永剛等多名江蘇學者在中共江蘇省委研究室主辦的內刊《動態研究與決策建議》上刊發了萬字長文《“百年謎團”待破解——怎么才能把連云港搞上去的調查與思考》,其中也明確提出“重點支持依托國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江蘇研究院(連云港)、淮海工學院等創建江蘇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連云港分校,對現有部分高等院校進行升格,擴大辦學規模,提升人才培育水平。”
“江蘇海洋大學”已是呼之欲出,希望它能“瞄準建設全國一流海洋大學目標,加強海洋特色學科設置,加大海洋專業科研力量”,成為地方發展的有效助力,進一步推動江蘇海洋強省建設。(顏云霞)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淮海工學院改名(淮海工學院醞釀改名 網友表示充滿期待)》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