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最近被高曉松——矮大緊這個老男人吸引的不要不要的:歷史不是鏡子,歷史是精子,犧牲億萬才有一個活到今天;人生不是故事,人生是事故,摸爬滾打才不辜負功名塵土;世界不是茍且,世界是遠方,行萬里路才能走到內心深處;未來不是歲數,未來是禮物,讀萬卷書才能看清皓月繁星。
《曉松奇談》中其中有一期講的是日本的匠人,其中一位茶道大師木村宗慎講過,道在乎一心,心中有自己追求的,堅持一切就會有成果。
回首過往的將近30年,最終決定在教育這個行業走下去,其實很大一部分是覺得中國需要合理的教育,不是填鴨式的,不是為了考試,而是只是為了學習,讓我們的下一代希望學習不是為了名譽,為了金錢,為了地位等等,而是真的是從內心激發出來的我想學習,我想去研究,終身學習。這是我作為老師的教育觀。當然,每個老師的教育觀是不一樣的,每種教育觀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都有其優點和弊端,沒有哪個教育是完美無缺的,看家長還有老師接受哪種教育觀。
但是一旦成為了一名老師,不是名,不為利,只為了能在你所教的孩子的人生中有一定的影響,不一定是可看到的影響,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很關鍵。作為一名老師,一定要有一顆不斷學習,不斷鉆研的內心,既然決定了做老師,我們就應該開始有終身學習的決心。
作為老師,一定要有匠人精神,不單單是堅持、鉆研,還有就是內心的平靜,種下一朵花,然后靜待花開的平靜。不斷檢驗,不斷糾正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也需要經驗。中國人很多時候都很急,大城市里面的快節奏,所有的人都在奔波,但是老師必須要靜下來,等待,我們每次都會在提醒家長讓孩子學會等待,其實最應該學會等待的是我們老師,用自己的教育滋潤我們的下一代,所以一定要擁有責任感。我們的教育是關乎到我們的國家,少年強則國強,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不過這句話多多少少有些燃,有些空洞,但是多多少少看到中間的聯系。
魯迅也說過中國人醫的應該是人心,而要來醫人心就要有好的老師合理的教育,知道去怎么發揮自己。智商排名第一的是猶太人和中國人,但是這兩種人的人生以及財富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多多少少會比較,但是同樣我們需要用教育來改變。有的時候需要把匠人精神傳遞給下一代,這就是教育的傳承作用。作為一名老師,我很驕傲,但中間的責任也會激勵我不斷前行。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匠人精神心得體會100字》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