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夫”字,日本人要與他人決斗、火拼或發奮圖強時喜歡在頭上綁根白條,綁白條的做法、中國古代軍士將領頭上的抹額以及頭簪應是源于甲骨文“夫”,夫通常與武有關,中國古代的一些禮儀,比如坐席而談,古代漢裝的和服、抹額等,在現代日本還保留有一部分相關的習俗。
抹額即束額巾,在古代多用于武士,《中華古今注》卷上“軍容抹額”條:“秦始皇巡狩至海濱,亦有海神來朝,皆戴抹額緋衫大口袴,以為軍容禮,至今不易其制。”
抹額在唐代武人中也常見,李賀《畫角東城》詩云:“水花沾抹額,旗鼓夜迎潮。”
唐宋時期,抹額為男子幞頭內所襯的頭飾,而且官階不同,抹額色彩、工藝也不同。
再來看一看“大夫”的甲骨金文:
“夫”的甲骨文本義指獵人、獵手、競爭者、武人。
歷史上的“百夫長”、“千夫長”即指武人首領,古代戰亂頻繁、野獸眾多且兇猛,通常都是從小習武,一為強身,二為防身,三為建立功名,各朝代也均是以武立國,武功高強、有地位的人則封為“大夫”,乃頂天立地、武功高強、有地位的武人。
在歷史上的一些朝代,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是以武為尊、先武后文的,即古代的“尚武精神”,有武功、有擔當、文武雙全是當官的基本條件。孔子行教像為什么佩劍?原因其實很簡單,孔子教學出行也是隨身佩劍,劍不離身;諸葛亮文能安邦、武可定國;李白是詩仙也是劍客游俠,中國尚武精神古來有之,更創造了盛極一時的漢唐文明。古代士大夫隨身佩劍并不全然是附庸風雅、彰顯地位之舉,而是人人會武功;而士大夫專指文弱書生已經是很晚的事,諸如孔子、諸葛亮、李白等等難道真的只是附庸風雅、沒有武功的文弱書生嗎?“孔子”又被稱為“孔夫子”,為什么還要加個“夫”字呢?《詩經·鄭風·羔裘》:“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孔子”的姓名是不是取自《詩經》呢?
覺得不可思議、難以置信?信則信之,不信則默擯之。最后一起來看看古代典籍是怎么記載“大夫”的。
大(dài)夫,現代指醫生;但在古代,大(dà)夫是一種官職名稱。
西周以后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秦漢以后,中央要職有御史大夫,備顧問者有諫議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隋唐以后以大夫為高級官階之稱號,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諫議大夫之官,明、清時期廢除。明清高級文職官階稱大夫,武職則稱將軍。
《禮記》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后周成王制周禮,亦設有公、卿、大夫、士等官。
《荀子?王霸》云:“農分田而耕,賈分貨而販,百工分事而勸,士大夫分職而聽。”
《周禮?考工記》云:“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
從中可知王公為戰略設計決策層,“坐而論道”;卿、大夫次之;士大夫為執行者、各級官員,“分職而聽”、“作而行之”。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