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概論資料
一.緒論
名詞解釋:
語言學:專門研究人類語言及相關問題的科學。
填空:
語言研究的歷史:語文學時期、19世紀初開始的歷史比較語言學時期、20世紀初的現代語言學時期。
二.語言
名詞解釋:
1. 能指:語言符號的物質實體,即能夠指稱某種意義的成分。
2. 所指:語言符號所指的意義內容,也就是能指成分,即特定的物質實體所指的意義內容。
3. 組合關系:語言單位和語言單位按照線性序列組合起來的關系,也可以稱為句段關系。體現為一個語言單位和前或后一個語言單位,或和前后兩個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也體現在互相關聯的語言單位組合而成的整體之中。
4. 聚合關系:在同一個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換出現的各個語言單位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稱為聯想關系。
填空:
1. 語言的特點:社會、抽象、穩定、同質
2. 言語的特點:個人、具體、變動、異質
3. 語言的功能:社會功能、思維功能、文化功能
4. 大腦的語言功能區主要存在于左半球,分為:說話中樞、書寫中樞、視覺性語言中樞、聽覺性語言中樞。這幾個功能區被破壞導致的障礙分別稱為失語癥、失寫癥、失讀癥、感覺性失語癥。
5. 語言符號的屬性:任意性、強制性、(可變性)、離散性、線條性。
6. 語言符號系統的特性:系統性、層次性。
7. 語言符號系統的效能:穩定性和開放性。
8. 結構主義語言學派的分支:日內瓦學派、倫敦學派、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美國描寫主義語言學派。
三.語音
名詞解釋:
1. 語音:由人的發音器官發出的,負載著一定的意義,并作為語言符號系統載體的聲音。它本質上是社會現象。它是語言存在的物質形式,是語言符號內部結構的一個基本要素,是可以切分的。一般人自然感覺到的最小語音單位是音節。
2. 音高:聲音的高低,由頻率大小決定,頻率同音高成正比。
3. 語音的生理基礎:人的發音器官及其運動,決定著語音的生理特征。
4. 音強:聲音的強弱,由振幅大小決定,振幅同音強成正比。
5. 音長:聲音的長短,由發音體振動的持續時間決定,振動時長同音長成正比。
6. 音質:又叫音色,指聲音的個性或特色,是一個聲音區別于其他聲音的基本特征,由聲波的形式決定。音質的不同主要由發音體、發音方法、共鳴器的形狀三個方面原因造成。對人類語言而言,是聲音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個。
7. 音素:人類語言從音質的角度劃分出來的最小語音單位,是構成各種語音片段的基本元素。
8. 音標:標寫語音的書面符號。
9. *舌面元音:由舌面起作用發出的元音。如i、u。其音質差別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狀如舌位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圓展決定的。
10. *舌尖元音:由舌尖起主要作用發出的元音。有前與后、圓唇與不圓唇的區別。)
11. 口元音:單純利用口腔作為共鳴腔發出的元音,包括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
12. 鼻化元音:利用口腔和鼻腔兩個共鳴腔發出的元音,標寫方法是在元音符號上面加一個表示鼻化的符號~。
13. 音位:從社會功能的角度劃分出來的語音單位,是特定語言或方言中具有區別意義作用的最小的語音單位。標寫方式是在國際音標符號的兩側各加一條斜線。
14. 音系:指一種語言的音位體系,包括有哪些音位,每個音位有哪些變體以及變體出現的條件,音位的組合方式,音位在聚合和組合中表現出來的各種規律及語音在共時和歷時中的變化和發展的規律。
15. 音質音位:以音素為材料,通過音質的差別來起辨義作用的音位。又稱音段音位。
16. 非音質音位:通過音高、音強、音長的差別來起辨義作用的音位,常常依附在音段音位的組合序列上,又叫做超音段音位。包括調位、重位、時位。
17. 音位變體:同屬于一個音位的不同音素,可分為條件變體和自由變體。
18. 條件變體:指出現的語音環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屬一個音位的兩個或幾個音素。歸納音位的條件變體應遵循對立原則、互補原則和語音相似原則。
19. 自由變體:指可以在同一語音環境里出現而又不能區別意義的兩個或幾個音素。
20. 區別特征:具有區別音位作用的語音特征,也叫區別性特征。
21. 音節:聽覺上最自然、也就是最容易分辨的最小語音單位,音位和音位組合構成的最小的語音結構單位。
22. *元輔音分析法:以元輔音為基本分析單位,把音節結構分為V、C-V、V-C、C-V-C四種基本類型的音節結構分析方法。
23. *聲韻調分析法:我國傳統的音節結構分析方法,以聲母、韻母、聲調為基本分析單位。
24. 復元音:一個音節內兩個或兩個以上元音的組合,又分為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
25. 復輔音:一個音節內兩個或兩個以上輔音的組合。
26. 音渡:又叫音聯,語音單位在前后過渡、相互聯接時,因為自身性質的不同而采取的不同的過渡和聯接方式。實際上是音節的邊界信號,有助于分辨音節的界限。
27. 語流音變:在連續的語流中,一個音可能由于鄰近音的影響,或自身所處地位的不同,或說話的快慢、高低、強弱的不同而在發音上產生一些變化的現象。是音位組合獲得具體體現形式過程中的重要現象。常見的語流音變現象有同化、異化、弱化、脫落、增音等。
28. *同化:語流里兩個不同的音,其中一個因受另一個影響而變得跟它相同或相似的現象。又分為順同化和逆同化。
29. *異化:語流里兩個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個因受另一個影響而變得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現象。
30. *弱化:語流中有些音在發音上變弱的現象。
31. *脫落:語流中某些原有的音消失了的現象。
32. *增音:語流中有時加進了原來沒有的音的現象。
33. 韻律特征:又叫做超音質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語音中除音質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長和音強方面的變化。
34. *時位/調位/重位:利用長短音/音節的音高差別/重音來區別意義的非音質音位。
35. *聲調:音節所具有的能區別詞義或語素義的音高變化。
36. 重音:音節組合中某個或某些音節聽上去比較突出的現象。國際音標的表示方法是在重音音節的左上角加上一個小豎。通常都是由音強、音高、音長、音質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在一起來表現的。又分為詞重音和句重音。
37. 詞重音:指出現在多音節單詞中的重音,它總是落在單詞的某個音節上,是這些詞的語音形式的一部分。按照它再詞中所處位置的情況,可以分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
38. 句重音:指出現在句子中的重音,它通常落在句子中的某個詞語上,是句子語音形式的一部分。
39. 自由重音:每一個詞里的重音位置雖然固定不變,但在不同的詞里重音的位置卻可以不同的詞重音,不固定重音或移動重音??梢酝ㄟ^重音位置的不同構成對立,因而有時可用來區別不同的意義。
40. 固定重音:不同詞里的重音都落在詞的同一位置上的詞重音。
41. 輕音:音節組合中某個音節聽上去比較微弱的現象。標寫方法是在輕音音節前加上一個小圓點。通常都是由音強、音高、音長、音質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在一起來表現的??梢酝禽p音構成對比,形成對立而起辨義作用。
42. *音步:由若干音節組成的語音單位,表現為語流中大致等時距出現的輕重、高低、長短或松緊的一次交替,是語言節奏的體現。音步可以有2-3音節或4-5音節。
43. *停延段:由若干音步組成的語音單位,特點是其結尾邊界處或者有語音的跌宕,或者有語音的停頓。一個停延段一般含有1-3個音步。
44. *語調段:由一個或多個停延段組成的語音單位,其末尾部分有承擔語氣的音高曲線即語調。
填空:
1. 聲音的四要素:音高、音強、音長、音質。
2. 語音的音質決定于:聲帶是否振動(發音體)、肺里呼出的氣流所碰到的阻礙用什么方法克服(發音方法)、肺里呼出的氣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礙,如果沒有受到阻礙,口腔的形狀又是什么樣的(共鳴腔的不同形狀)。
3. 人的發音器官:肺、喉頭和聲帶、口腔、鼻腔和咽腔。
4. 主動發音器官:唇、舌頭、軟腭、小舌、下顎和聲帶。被動發音器官:上齒、齒齦、硬腭。
5. 國際音標的制訂原則:一個音素只用一個音標表示,一個音標只表示一個音素。
6. 改變口腔形狀的方式(決定舌面元音音質的音素):舌位高低、舌位前后、嘴唇圓展。
7. 定位元音/標準元音:[i]、[e]、[?]、[a]、[u]、[o]、[?]、[ɑ]。
8. 根據發音時舌頭起作用的部位的不同,可以把元音分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
9. 根據輔音的發音部位分類,可以把輔音分為雙唇音、唇齒音、齒間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舌葉音、舌面前音、舌面中音、舌面后音、小舌音和喉音十一類。
10. 輔音的發音過程按時間順序可以分為成阻、持阻、除阻三個階段。
11. 根據阻礙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輔音分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邊音、顫音、閃音、半元音八類。
12. 音位劃分原則:對立原則。音位歸并原則:互補原則、語音相似原則。
13. 音位類型:音質音位和非音質音位。
14. 音位變體:條件變體和自由變體。
15. 以元音作為核心的音節有四種基本結構類型:V、C-V、V-C、C-V-C。
16. 音節結構分析方法:元輔音分析法、聲韻調分析法。
17. 韻母分為韻頭、韻腹、韻尾。
18. 漢語的韻母可以按韻頭的不同分為四類,稱四呼: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
19. 常見的語流音變現象有同化、異化、弱化、脫落、增音、換位等。
20. 韻律特征的構成要素:長短音(音位層次)、聲調(音節層次)、輕重音(音節組合層次)、語調(語句層次上)
21. 詞重音按照它再詞中所處位置的情況,可以分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兩種類型。
22. 語音層面的各級單位:音位、音節、音步、停延段、語調段。(韻律單位)
四.語法
名詞解釋:
1. 語法:是音義結合的各結構單位之間的組織規則的總和,是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共同理解、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語言組合規則的總和。一是指客觀存在的語言的組織規律,一是指具體的某一派或某一家的語法學說或語法體系。
2. 語素:最小的音義結合的語言單位。
3. 詞:最小的有意義的能獨立使用的語言單位。
4. 詞組:有意義的能獨立使用的語言單位。
5. 句子:由若干個詞或詞組按照一定的規則組合成的,能表達相對完整的意義,前后有較大的停頓并帶有一定的語氣和句調的語言單位。
6. *句組:由多個句子組合而成,表達相互關聯的比較復雜的意義,書面上表現為一組句子、一個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語言單位。
7. *組合規則:語法單位一個接著一個組合起來的規則。
8. *聚合規則:語法單位的歸類規則。
9. 語法形式:能體現語法意義的形式,是反映詞語的組合規則和語法類別的形式標志。
10. 語法意義:語法形式所體現的意義,是由語法形式表示的反映詞語的組合方式、組合功能、表述功能等的高度抽象的意義。
11. *詞法范疇:主要由詞的變化形式表示的語法意義。
12. *句法范疇:主要由結構的變化形式表示的語法意義。
13. 孤立語:缺少詞形變化的語言。特點是詞基本上無專門表示語法意義的附加成分,形態變化非常少,語法關系靠詞序和虛詞來表示。代表:漢語。
14. 屈折語:有豐富的詞形變化的語言。特點是用詞形變化表示語法關系,一種語法形式可以表達不同語法意義。詞根或詞干跟附加意義結合很緊密,往往不容易截然分開。代表:俄語、德語。
15. 黏著語:特點是沒有詞內部的屈折,每一個語法范疇義都由一個黏附語素來表示,而一個黏附語素也只表示一種語法范疇義。詞干涸附加成分的結合不緊密。
16. 復綜語:一種特殊類型的黏著語。特點是以動詞詞根為中心,在詞根的前后附加上各種表示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詞綴,組成一個很復雜的詞,而一個詞一般就是一個句子。
填空:
1. 語法的性質:抽象性、遞歸性、穩定性、民族性、系統性。
2. 語法研究對研究內容的分類:根據語法研究的不同材料分為歷時語法和共時語法。根據語法研究的用處分教學語法、面向信息處理的語法和專家語法。根據語法研究的理論意義分普遍語法和個別語法。
3. 語法研究對語法現象的劃分:詞法和句法、組合規則和聚合規則、核心語法和外圍語法。
4. 重要的語法研究體系:傳統語法、習慣語法、結構主義語法、配價語法、轉換生成語法、系統功能語法、認知語法。
5. 語法手段分為詞法手段和句法手段,詞法手段(綜合性手段)包括詞形變化、詞的輕重音、詞的重疊。句法手段(分析性手段)包括虛詞、語類選擇、語序、語調。
6. 詞形變化包括內部屈折法、附加法、異根法、零形式。
7. 語法范疇包括詞法范疇和句法范疇。詞法范疇包括體詞屬性范疇、謂詞屬性范疇和級。句法范疇包括類別范疇和關系范疇。
8. 體詞屬性范疇主要表示四種范疇意義:性、數、格和有定無定。謂詞屬性范疇主要表示的范疇意義有時、體、態和人稱。
9. 根據形態分類,語言結構類型有孤立語、屈折語、黏著語、復綜語。
10. 根據語法手段分類,語言結構類型有綜合型、分析型、綜合——分析型。
11. 根據句子的結構形式分類,語言結構類型有SVO、SOV、VSO、VOS、OVS、OSV。SVO和SOV最多,后兩種幾乎沒有。世界諸語言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類型:SVO型(漢英俄法)、SOV(日蒙藏土)、VSO(阿拉伯)
12. 語素的類型:按性質分為構詞語素和構形語素,按能否直接成詞分為成詞語素和不成詞語素、按能否單用單說分為自由語素和黏著語素、按位置是否固定分為定位語素和不定位語素,按意義的虛實分為實義語素和虛義語素。
13. 詞的構成:直接成詞、變性成詞、變形成詞、重疊構詞、簡縮構詞、語法構詞、擬聲構詞、語義構詞、修辭手段構詞。
14. 詞的組合類型:基本詞組和特殊詞組、體詞性詞組和謂詞性詞組、向心結構和離心結構。
15. 基本詞組包括五種類型:主謂詞組、述賓詞組、偏正詞組、述補詞組、聯合詞組。
16. 漢語的特殊詞組包括:助詞詞組、語氣詞詞組、方位詞組、介詞詞組、數量詞組、的字詞組。
17. 體詞性詞組包括定中偏正詞組、體詞性聯合詞組、相當于名詞的“的”字詞組、數量詞組、方位詞組。謂詞性詞組包括狀中偏正詞組、動賓詞組、謂詞性聯合詞組、主謂詞組、介詞詞組、動補詞組。
18. 句子的句型類(基本結構分類):完全主謂句、不完全主謂句和非主謂句。句子的句式類(句子的變換形式分類):基本句和變式句。句子的功能類(句子的用途和語氣分類)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句子的簡繁類(句子的單復句分類):單句和復句。
19. 變式句包括:XY—YX變換(移位)、XY—X變換(刪略)、X—XY變換(添加)、X—Y變換(替換)
五.語義
名詞解釋:
1. 語義:語言的意義,是語言形式表達的內容。
2. 理性意義:也叫邏輯意義或指稱意義,是對主客觀世界的認識。是語義的基本要素
3. 非理性意義:說話人的主觀情感、態度以及語體風格等方面的內容。附著在特定的理性意義之上。
4. 詞的理性意義:通過人的抽象思維對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種對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意義。是詞義基本的核心的部分。
5. 義項:詞典釋義的最小單位,是從詞語的各種用例中概括出來的共同的、一般的、穩定的意義。既包括詞的理性意義,也包括附加色彩。
6. 義位:一束語義構成成分的集合,用來指相當于一個義項的語義單位。
7. 義素:又叫語義成分,是由分析義項得到的詞義的語義特征,是理論分析的結果,是一種不與語音形式相聯系的抽象的語義單位。
8. 義素分析:把詞的義位分析為若干個義素的聚合,以便說明詞義結構、詞義之間的異同以及詞義之間的各種關系?;痉椒ㄊ菍Ρ确?。分析原則是二元對立。
9. 多義詞:意義包含幾個互相聯系的義項的詞。
10. 本義:多義詞的多個意義中最初的那個意義。
11. 基本義:多義詞的多個意義中,某個時期最常用最主要的意義。
12. 同義詞:一種語言或方言中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
13. *等義詞:包括理性意義和非理性意義在內的詞義完全相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
14. *近義詞:理性意義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又有細微差別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
15. 反義詞:一種語言或方言中意義相反的兩個詞。
16. 語義場:指若干具有共同的類屬義素的詞語構成的聚合體。特點是系統性和層次性。
17. *句子的關系意義:詞組組合時形成的一定結構關系所賦予的意義,由詞形變化、虛詞、語序等語法形式表達,分為語法關系意義和語義關系意義。
18. *句子的語氣意義:反映說話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說話人情緒的意義。包括陳述、疑問、祈使、感嘆等不同意義,通過語調、虛詞、語氣副詞表達。
19. 變元:又稱題元、項等,是與謂詞有直接語義關系并受謂詞支配的語義成分。一般都是名詞性的詞語,在句子中經常充當主語或賓語。
20. 語義指向:指句法結構中某個成分的語義聯系方向,即句子中某個成分同哪個或哪些成分在語義上具有直接的聯系。
21. 蘊含關系:就話語本身表達的意義而言,如果從句義甲能推論出句義乙(反推未必成立),這兩個表述就具有蘊含關系,可以表示為甲乙。一般發生在有上下義關系或整體與局部關系的句義之間,表示的是句子的基本信息。
22. (語義的)預設關系:就話語本身表達的意義而言,如果一個表述的內容是另一個表述存在的前提條件,這兩個表述便具有預設關系??梢员硎緸榧?>乙。表述的是句子的背景信息。
23. 歧義:指同一形式的語言符號序列可能表達不同意義的現象。包括口頭歧義和書面歧義。
填空:
1. 語義的性質:概括性和主觀性、明確性和模糊性、穩定性和可變性、普遍性和民族性。
2. 詞義類型:理性意義和附加意義。附加意義包括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形象色彩。
3. 義素分析的步驟:確定對比項、確定共同義素和區別義素、區別義素的類型和不同層次、對義素分析結果進行描寫。
4. 義素分析結果的描寫和記錄有三種方式:矩陣圖、橫排結構式、代碼描寫。
5. 句子的語言意義包括詞匯意義、關系意義、語氣意義。
6. 句子的語義結構包括命題和情態兩個部分。情態部分包括時態、語態、語氣等方面的意義。
7. 命題即述謂結構,由謂詞和若干個變元構成。
8. 常見的語義角色(變元的類型)有施事、受事、與事、工具、結果、處所等。
9. 述謂結構的類型:簡單述謂結構、復合述謂結構、從屬述謂結構、降級述謂結構。
10. 句子之間的語義關系:同義關系、歧義關系、蘊含關系、預設關系。
11. 歧義的類型:詞匯歧義和組合歧義。
12. 詞匯歧義包括同音詞、同形詞、多義詞引起的歧義。組合歧義包括語法結構關系和語義結構關系。
六.語用
名詞解釋:
1. 語用:指人們在一定的交際環境下對語言的實際運用。包括人、語言符號、語境和規則等要素。
2. 言語行為:指說話人通過說話來實施的行為,這些行為可以引起聽話人作出某種心理上或行為上的反應,實現某種社會交際功能。
3. 語境:語言交際活動的環境,其構成涉及語言要素和非語言要素。狹義語境指的是言內語境,廣義語境既包括言內語境,又包括言外語境。
4. 言內語境:又稱上下文語境,指語言表達中的前言后語或上下文。
5. 言外語境:指與言語交際活動相關的時間、空間、場景等交際情景和社會情境,與交際主體相關的人際環境和與話題相關的知識背景等。
6. 指示語:脫離了具體語境就無法知道其確切所指的詞語。反映了話語和語境之間的關系,是時間、空間、進程、表達雙方的交往關系等與語境相關的話語信息在表達中的具體體現。
7. 話語含義:在保持基本合作的狀況下,說話人常常會有意違反會話的某一準則,以此來含蓄地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圖。這種言外之意就是話語含義。
8. 焦點信息:又稱焦點,指句子內容中最為突出或說話人最為強調的部分。根據焦點在句子中呈現方式和語用功能的不同,分為自然焦點和對比焦點。
9. *自然焦點:又稱常規焦點、無標記焦點,是自然表達中句子的語義重心所在。能夠識別它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自然重音。
10. 對比焦點:說話人出于某種表達需要有意采取特殊表現手段凸顯出來的信息,又稱有標記焦點。凸顯對比焦點的方式有語音手段、詞匯手段、特殊句式。
11. 語用預設:使用一個句子的恰當性條件,即在一定語境下語句的恰當使用和理解所需的前提條件,受到語境以及認知經驗的制約。
12. 話輪:指一個人在會話中一次說完的話語,是會話的基本單位。
13. 相鄰對:兩個人對話時一次交談的來言和去語,是一次完整會話活動的最基本形式。由始發話輪和應答話輪構成,特點是兩個話輪前后相鄰、內容相關,分別由交際雙方表述。
填空:
1. 言語行為的分類:奧斯汀分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塞爾分為直接言語行為和間接言語行為。
2. 從社會實踐角度分析,語境可分為現實語境、人為設計語境和虛擬語境。
3. 指示語的類型:人稱指示、時間指示、方位指示、社交指示。
4. 會話原則包括合作原則(格賴斯)和禮貌原則(利奇)
5. 合作原則包括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方式準則。
6. 禮貌原則包括得體準則、慷慨準則、贊譽準則、謙遜準則、一致準則、同情準則。
7. 話語的信息結構包括新信息、舊信息、預設信息、焦點信息。
8. 凸顯對比焦點的方式有語音手段、詞匯手段、特殊句式。
9. 從話題推進的角度可將會話分為聚焦型、引發型和轉向型。
10. 會話結束前比較常見的預示性話語有寒暄性、提示性、總述型。
七.文字
名詞解釋:
1. 文字: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由一定數量的字符以及字符的組合規則和書寫規則組成。
2. 口語:日??陬^交談時使用的語言。
3. 書面語:指人們在書寫和閱讀文章時所使用的語言。
4. 字符:即文字符號,是文字的最基本單位,是跟一定的語言單位建立起穩定聯系的圖形。
5. 自源文字:獨立發展起來的文字,包括古埃及文字、蘇美爾文字、漢字和瑪雅文字。
6. 他源文字:在已有的別的文字的基礎上創制的文字。
7. *獨體字:即單純字符,不能拆分為更小字符的字符。
8. *合體字:即復合字符,由單純字符組合成的字符。
9. *偏旁:合體字中的獨體字。
10. *形旁:表意的偏旁。
11. *聲旁:表音的偏旁。
12. 文字創制:指現代社會里為沒有文字的語言創制文字,特別是政府或語言學家為還沒有文字的民族創制文字。
13. 文字改革:指對原有的文字體系進行調整和改革,使它更有效地為社會服務。
填空:
1. 文字的性質:符號性、系統性、工具性、保守性。
2. 文字的能指是字符,文字的所指是音義結合的語言符號。
3. 字符類型:意符、音符和記號。或者單純字符和符合字符。
4. 文字類型:按起源分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按字符跟什么樣的語言單位相聯系的標準分(語素文字)、詞語文字、音節文字和音位文字。按字符跟語言單位的語義還是語音相聯系的標準分(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
5. 文字起源于圖畫和契刻。
6. 文字發展三階段論: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階段、音節文字階段、音位文字階段。
7. 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8. 漢字大致經歷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隸書、楷書幾個不同字體的階段。
9. 文字創制中應注意的問題:確定民族語言、選擇基礎方言、分析語音系統、制定經濟適用的拼寫方案。
10. 文字改革的類型:正字法改革、字符類型改革、文字類型改革。
八.語言和社會
名詞解釋:
1. 地域方言:同一種語言由于語音、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差異而在不同的地區形成的地域分支或變體。其產生是社會的不完全分化和語言的發展演變共同作用的結果。
2. 語音對應關系:指方言或親屬語言之間意義相同或相關的一組詞在語音上呈現出來的系統性差異。
3. 親屬語言:從同一種語言中分化出來的各種語言。
4. *語言的譜系分類:根據語言的歷史來源或語言的親屬關系來對世界上的語言進行分類,把有親屬關系的語言歸在一起,把沒有歷史同源關系的語言互相分開,這種分類叫做語言的譜系分類。
5. 語系:譜系分類中最大的類。凡是有親屬關系的語言都屬于同一個語系,凡是沒有親屬關系的語言就屬于不同的語系。
6. 社會方言:語言或地域方言內部同一定的社會特征和社群相關聯的變體和特點。社會社群分化是產生社會方言分歧的根源。
7. 借詞:也叫做外來詞,指的是音和義都借自外語的詞。
8. 意譯詞:是用本族語言的構詞材料和規則把外語中某個詞的意義翻譯過來的詞。
9. 仿譯詞:用本族語言的語素逐個對譯外語原詞的語素造成的詞。它不僅把原詞的詞義翻譯過來,而且保持了原詞的內部構成方式。
10. 雙語現象:指某一言語社團使用兩種或多種語言的社會現象。根本上是不同社會、不同言語社團相互接觸的結果。
11. 雙語制:指一種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兩種語言或多種語言并用的制度。
12. 雙言現象:某一言語社團使用兩種方言或分別使用共同語和方言的社會現象。
13. 語言轉用:隨著不同民族的接觸和融合而產生的一種重要的語言現象,指一個民族的全體或部分成員放棄使用本民族語言而轉用另一民族語言的現象。
14. 語言混合:在不同語音頻繁接觸的地區,來源于不同語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產生一種與這些語音都不相同的新的交際工具的現象。
15. 洋涇浜語:母語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時所使用的由兩種或多種語言混雜而成的交際工具。
16. 克里奧耳語:作為某個社會群體的母語來使用的、由兩種或多種語言混合而成的語言。實際上是母語化的洋涇浜語。
17. 語言規劃:社會對語言文字問題所作出的有組織的、有意識的管理、調節和改進。特點是對語言的一種人為干預,同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關系密切。
18. 語言政策:以法律、法令或政令的形式對語言文字問題所作出的有組織的、有意識的管理、調節和改進。
19. 語言規范化:把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新成分、新用法肯定下來并加以推廣,對那些不符合語言發展規律且又難以被社會公眾接受的成分和用法加以剔除,從而為共同語確定語音、語匯、語法方面的標準,并用這些標準引導人們的語言使用,以消除由種種語言變異造成的分歧混亂現象,保障社會交際的正常進行,維護民族共同語的統一性,使其更好地為社會發展服務。遵循約定俗成原則。
20. 民族語言政策:關于一個國家內部少數民族語言的政策,具體說,就是如何對待少數民族語言,如何規定少數民族語言的社會政治地位的政策。內容包括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和語言教育。
填空:
1. 有關語言起源的學說:神授說、人創說。
2. 語言發展演變的特點:漸變性、不平衡性。
3. 語言規劃的特點是對語言的一種人為干預,同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生活關系密切。
4. 語言譜系分類的層次:語系、語族、語支、語群。
5. 世界諸語言譜系分類:漢藏語系、印歐語系、烏拉爾語系、阿爾泰語系、閃含語系、高加索語系、達羅吡荼語系、馬來—玻利尼西亞語系、南亞語系。漢藏語系和印歐語系使用人數最多。我國境內的民族語言分屬漢藏、阿爾泰、南亞、馬來—玻利尼西亞和印歐語系。
6. 語言互相接觸的結果:語言成分的借用和吸收、雙語現象、語言的轉用、語言的混合。
本文來源:文學考研聯盟公眾號 ID:wxkylm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漫漫長夜真難熬下一句怎么接》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