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遞最新理財資訊信息分享最好的理財產品和投資方案
歡迎免費訂閱公眾微信號:weilicaisong
更多交流和學習請加個人微信:tongbaweilicai
前些天,一條最愿意看到和不愿意看到的新聞:加拿大版“次貸危機”爆發?樓市泡沫下最大房貸公司崩盤。
加拿大的多米諾骨牌開始出現了倒塌...
加拿大不會是最后一個,連鎖性的反應會陸陸續續體現,越來越多的對沖基金正在做一個選擇:過去一年中針對澳洲、新西蘭的房地產在做空……
16年,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這四個一線城市租金遭遇了08年以來首次集體下降!進入了下行通道!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在哪里?未來三年,中國能不能找到一種無風險的信用收縮的操作方式?
這種操作方式會是“既要、又要、也要”嗎?
天下沒有不破的泡沫,沒買過單的,一個都不會少!
1、中國貨幣超超超發!
中國的貨幣增長速度太快,中國貨幣1月份(M2)158萬億,同比增長11.3%,你那么快的增長速度如果說匯率還不貶值的話,按這個邏輯推下去要不了幾年,中國可以把全世界的資產都買下來了,這是荒唐的事情,這不可能的嘛,所以你要么貨幣增速下降,但是貨幣增速下降可能對穩增長不利,要么你就得貶值,兩者之間必須要取一項的。
一圖勝千言。自2007年1月以來,中國的貨幣供應總量M2連續超越了日本、歐洲和美國幾大經濟體,目前相當于歐洲和美國的兩倍,日本的三倍。中國的M2已經相當于這三大經濟體的M2總量的70%左右。這么高的M2,需要兩個重要的驅動因素: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 + 銀行系統的信用擴張。
上面這張圖可以看出中國央行有多努力。中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雄冠全球,超越了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但是,如果仔細看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曲線,中國央行的曲線與美聯儲的曲線非常神似。如果做一個相關系數分析,可以發現相關系數高達95.96%,也就是說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變化可以解釋高達95.96%的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變化。美聯儲其實就是中國央行的央行。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因為中國的基礎貨幣發行一直依賴外匯占款,而人民幣又長期盯住美元,所以讓美聯儲變成了中國央行的央行。
M2增長只有央行增加基礎貨幣,擴大資產負債表還不行,必須有銀行系統的配合,信用擴張才行。從美聯儲到中國的M2貨幣供應總量,是一個層級放大系統。美聯儲QE,擴大資產負債表,增加基礎貨幣,美國及海外的銀行系統信用擴張,傳遞到中國,變為外匯占款,增加中國的基礎貨幣,投入中國的銀行系統,中國的銀行系統信用擴張,經過貸款變存款,存款變貸款的正反饋過程,最終推升了中國的M2貨幣供應。
現在,美聯儲的QE已經停止,資產負債表也已經停止增長。由于資本流出中國,之前的層級放大系統開始反轉。外匯占款下降,基礎貨幣下降,中國央行資產負債表收縮。但是,為了維持經濟體系中的僵尸企業借新還舊,M2還必須指數增長。這就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因此,中國央行必須在外匯占款之外另辟蹊徑,增加基礎貨幣,而且,銀行系統必須加大信用擴張,發放更多的貸款。
在這個過程中,美聯儲的作用就非常大了。如果美聯儲持續快速升息,只會加速推動資本流出中國,造成經濟硬著陸,人民幣貶值,從而震動全球市場,反過來影響美國經濟。作為中國央行的央行,美聯儲必須考慮自己加息的后果,不得不謹慎。另一方面,即使美聯儲不升息,但中國央行大量印鈔增加基礎貨幣,同時銀行系統加大信用擴張,M2還會按照既定的13%左右的速度復利增長。這樣一來,M2的增速保住了,僵尸企業的借新還舊也解決了,皆大歡喜。唯一的問題是,這么多錢,匯率也不變,中國公司完全可以出去買買買,買下全世界。因此,16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總額井噴就非常合理了。
這樣大規模的海外并購,如此快速的增長,對外匯占款的消耗非常大,遠遠超過大媽們一人五萬美元的換匯,而且絕不是“藏匯于民”,而是真金白銀的外匯流出。因此,央行必須在維持匯率穩定與維持全世界最高的M2以13%的復利增長之間做出選擇。有的時候,維持現狀,也是一種選擇,那就意味著讓自然的規律測試人類認知的邊界。
泡沫終會破,蒼天饒過誰!
2、大清如何“印”出十年的繁榮?
清朝末期,甲午海戰之后,清朝又進入一輪民族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特別是1901年,慈禧頒布新政之后,相當于承認戊戌變法的措施是正確的,直接帶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大發展,這個周期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這是史學家基本的共識,也就是所謂的“繁榮十年”。
在這個時期,清政府做了很多事情,那些修園子等類的事情不必贅述,軍備上最為典型。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海戰慘敗后,首只近代海軍艦隊便不復存在,大清帝國似乎沒有近代海軍這個大軍種了。
但事實并非如此,大清于戰敗后的次年,即1896年又開始了重建帝國海軍之路。1896年5月,總理衙門指定許景澄向德國訂購的3艘穹甲巡洋艦中的最后一艘“海琛”號軍艦北上駛抵大沽,另外兩艘“海容”、“海籌”已分別先期駛抵大沽。1897年夏天,在英國訂購的“海天”、“海圻”號巡洋艦到達大沽,按期到達的還有德國實碩廠制造的“海龍”、“海青”、“海華”、“海犀”號魚雷艇。5艘巡洋艦、4艘魚雷艇,使海軍的實力猛增。尤其“海天”、“海圻”屬于二等巡洋艦,是大噸位軍艦。1909年,在日本訂購的14艘小型艦艇全數到達。
除此之外,大清還大肆編練陸軍新軍,新軍的編練從1895年開始,到1904年,新軍的規模就已經達到18萬余人,估計太平天國這樣的不安分之人,面對洋槍洋炮,徹底歇菜了。由于是新軍,武器裝備大部分都是從國外采購的新式裝備,支出浩大。
此時的大清,不僅經濟騰飛,而且武備強大,用“盛世”來形容似乎并不為過。
清朝武備增強,民族資本主義也得到了發展,看起來又一個“強盛”的大清出現在世人的面前,但是,這種“繁榮”從財政上得不到證實。
對外戰爭中不斷地戰敗,大量的白銀外流,僅僅馬關條約,賠償金額就是2億兩白銀,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清朝需要賠償三億兩以上。清朝此時是赤字財政,按史料記載:從康熙中葉開始,每年財政盈余約500萬兩,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結余也在1000萬兩左右。鴉片戰爭之前的年度財政盈余也超過500萬兩,到鴉片戰爭后的1847年,財政結余約380萬兩。甲午戰爭前的1893年,國家財政結余約760萬兩。清朝財政赤字的真正起點是甲午戰爭之后,1896年赤字高達1292萬銀兩,1899年為1300萬兩,1903年的赤字高達3000萬兩,此后的清朝廷債務纏身,一直到1911年滅亡之前仍然如此。清朝后期,財政是債務纏身,根本沒錢。
可是,清朝又確實很有“錢”,沒有錢如何進行大規模軍備?如何修園子?
清朝實行的是銀本位,白銀無法印刷,這是一定的,清朝這戲法是怎么變的?清朝后期的表面繁榮,就支撐在這個戲法之上!
雖然,白銀無法印刷,但“錢”還是可以印出來的。
前面說過新興國家如何印美元,清朝也有自己獨到的招數。既然白銀都流到境外,那自己就用銅來代替白銀,“錢”就出來了。
前些年,安徽鳳陽一位農民挖地基時,挖出約十來斤的銅圓,發行的時代是宣統三年,直徑2.9厘米,厚0.11厘米,重量約9克,合古代約兩文多、不到三文的重量。當清政府宣布銅元成為法定貨幣的時候,意味著很多“新錢”也就出來了,這種銅錢的機制錢大約從1901年前后開始大規模出現,也就意味著市場中,開始出現大量的新錢(相當于假白銀),與白銀共同流通。也就意味著從1900年之后的清朝繁榮,和印“錢”直接相關。
可是,我們知道一件事,古代實行貴金屬貨幣制度,銅礦需要開采和冶煉,鑄錢是需要成本的,銅錢的面值也需要與白銀的價值相對稱。
比如: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道光二十年前后的時候,一兩白銀可以換制錢一千五六百文,到咸豐時期,可以換到兩千兩三百文。但不管白銀與銅錢的比例如何變,都有兌換關系,老老實實鑄造銅錢,或許可以盈利,但不能實現厚利,還是解決不了清政府的財政問題。
但清政府有創造性,上述9克重的銅圓,實際價值為兩文多,面值標注為十文,清政府就實現了7文多的利潤,錢財滾滾而來,雖然大量的白銀賠償給外國人,用白銀來衡量出現巨額的財政赤字,但自身也不缺錢,財源滾滾之下就可以支撐大規模軍備等財政支出。
雖然用白銀表示的財政窮的叮當響,但實際不缺錢,這就是戲法。
但這必須有一條支撐,那就是管制兌換,如果不管制,是完成不了這個戲法的。清政府所開具的各種票據,無論是以白銀還是以銅元為單位都一樣,不能實際兌換白銀,這相當于“外匯”管制,如果不管制,就抓瞎。
清政府從19世紀后期就規定,無論你是英鎊、美元、荷蘭盾什么的,進入大清的地盤都必須按規定的牌價兌換成大清銀票銅錢,這樣清政府就喘了一口氣,所有等于白銀的硬通貨歸我,用于對外支付,假錢?對不起,只能歸你。
僅有這一條還不夠。任何時候都有出口生意,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不斷印銅“錢”,出口成本不斷上升,折合成白銀的成本就很高,可是,出口商品的價格是按真實的白銀標價的(金本位),產品出不去了,最終清朝對外的償付能力就會枯竭。加上,清朝不斷爛“印錢”,通脹不斷發展,出口商的成本會不斷上升,企業都死翹翹之后,就會出現大麻煩。
清政府有辦法,那就是“強制結匯”,可強制結匯還是不行,如果出口企業都死了,強制也沒用,還得讓出口企業有動力才行。此時,清政府的機制發揮了巨大的威力,英國非常“腐朽”,征稅還需要老百姓同意,大清很“先進”,銅圓表示的“錢”隨便印,也就是隨便征稅,只需約摸估計著不會逼人造反就行。有了這點優勢,解決上述問題就是小菜一碟。反正“錢”都是印出來的,多印一點也沒關系,直接用于鼓勵出口。
以茶葉為例:英國商人只肯出100英鎊一箱,按當時的國際匯率折合800兩白銀,可是,清朝茶葉商人的成本就達到了1000兩白銀(這個成本自然是以清朝印的“錢”折算出來的),他得賣1100兩才行。此時,清朝出馬,100英鎊歸我,我給你相當于1100兩白銀的銀票(就是銅票),生意就做成了,英國商人、出口商人、清朝政府皆大歡喜,只是市場中又多出300兩白銀的“假錢”。這個術語應該屬于印錢(財政)補貼出口吧。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外債的問題,也可以解決軍備支出,而且還可以展示國際形象,甚至可補貼亞非拉。
可是,有一個不歡喜的,既然用印假錢解決問題,就帶來通貨膨脹,窮人過不下去,但是,這沒所謂,有北洋新軍的洋槍洋炮,這個問題看起來不是問題。
經濟蒸蒸日上,擁有用用雄厚財力武裝起來的、先進的陸軍和海軍,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想到大清在1911年垮臺,甚至連外國人都吃驚,這天地變化的也太快。
1910年,金融危機開始了,上海道臺蔡乃煌等人緊急上奏朝廷救市。財政有的只是假錢(印出來的票據),沒有真錢(白銀),如果繼續印假錢,這是不行的,因為股市的交割需要貨真價實的白銀。
此時,清朝抓瞎了,戲法變不下去了。清廷想了一個好辦法:將民間籌資建設的鐵路權收歸國有,籌集的大量真金白銀也就歸了清朝,真錢的問題也就解決了。怎么收歸國有呢?當然不是拿真錢出來收購,而是發行國家股票給那些投資修建鐵路的人。這樣,既掌握了鐵路權,又一下就將那些投資修建鐵路的巨額資金弄到手了,聰明吧?
但投資人不傻,您拿紙換我的真金白銀還不算,還將路權也拿走,和搶劫有什么不同?于是,湖南、廣東、四川三省就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保路運動,其中,四川最為厲害。四川告急,清廷抽調湖北新軍入川維穩,武漢空虛,武昌陰差陽錯爆發起義,一個全球最有錢、軍力空前強大的清政府一夜之間就土崩瓦解了。
當然,最終的結果也很清楚,“假錢”催出來的繁榮灰飛煙滅,連印錢的“銀行家”也不得不關門大吉。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跳舞毯批發新品3000首電視電腦雙人兩用跳舞毯帶7款游戲可PK》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