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還是作死的昏君——騎兵祖師趙武靈王(6)
我知道寫這篇文章大概會掉粉,但是表達自己的史觀是一個歷史作家的職責,這遠比掉粉重要的多。
我還知道,這篇文章不僅會掉粉,甚至可能會招來一些人的忌恨。比如從事漢服活動的一些網紅、大V,以及一些賣漢服的淘客微商。小時候老人家就教育我們,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千萬不要做。可惜我這人太迂腐,有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恐怕最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將粉們,到時恐怕還要勞煩你們來護駕,哈哈!
我只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個標題,或只看個開頭,就開始罵娘,至少也要把我文章看的七七八八,然后再來發表你們的高論,我保證罵不還口,因為我的所有觀點,都已經寫在這篇文章里了,文章很長,也許會浪費很多人的寶貴時間,所以如果你并不打算認真看,那就請現在就按個返回鍵退出吧!
所以,為節省大家的時間,在正文之前,我先提出文中要解釋的幾個問題,你們自己決定要不要繼續看下去吧。
第一:從史書的記載來看,趙武靈王的胡服改革是全民胡服,并且是由上層貴族帶頭開始,漸漸向下推行。而不是只在軍隊里推行。
第二:趙武靈王為什么一定要胡服?他只是單純的想加強趙軍戰斗力嗎?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否則他只需要在軍隊中推行胡服就好了,改革的阻力也不會有那么大。
第三:文章的標題是寫趙武靈王強于商鞅之處,而不是說趙武靈王比商鞅強,大家要看清楚標題再開罵。
第四:到底什么是漢服?什么是胡服?為什么秦漢以后很少人穿正統深衣了。
第五:為什么大多數中國人對復興漢服似乎并不怎么上心?而日韓那些流行時尚之國卻對對自己的民族服裝如此重視?
第六:文中有多處珍貴圖片,大家可自取。
第七:文中對話,都是史籍中文字稍加修飾,改成我們比較容易懂的文言文。
好了,正文開始。
公元前307年,我們這位拒絕眼前茍且、熱愛詩與遠方的趙武靈王終于回家了,他這幾年的塞北游歷生活,總算暫告了一個段落,因為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一個人,比他更了解趙國,了解胡人。
因此,在他回來后的第一天,就在趙國的陪都信都的信宮(今河北邢臺)舉行了盛大的朝會,并召見擁有白狄肥族血統的重臣肥義,兩人密談了足足五天五夜,誰也不知道他們到底說了些什么。
這個答案很快揭曉了,第六天,信宮內朝臣畢集,大家都眼巴巴的看著這位成天在外瘋跑不著家的問題大王,不知道他這次突然回朝又如此大張旗鼓,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
趙武靈王開始發表他的長篇大論,也是他數年深入胡人部落,辛苦調研出來的偉大成果:
“我先王因世之變,得主此千里之地!然今中山在我腹心,外有三胡、強秦虎視眈眈,趙若無強兵,社稷危亡,只在旦夕矣!”
群臣們點頭,嗯,嗯,這咱早都知道,你說點兒重點行不行!
“所以……”趙武靈王看了看大家,一字一句的說道:“寡人決定,舉國胡服,騎射強兵!”
晴天霹靂!哪尼?要我們這些堂堂華夏子孫,去穿那些野蠻胡人的衣服,您老沒發燒吧!
就在大家伙集體石化的時候,一個叫樓緩的大臣站了出來說,說了一個字,也是極重要的一個字:“善。”(樓緩出身于三胡中的樓煩,也擁有胡人血統,自然支持)
可其它大臣們一回過神來,卻開始異口同聲地唱反調:
“不可不可,千萬不可!!自古以來,只有用夏變夷,哪有夏變于夷的!此乃亡國亡種之策,切切不可行之。”
總之一句話,不穿不穿,說啥也不穿,,死也不穿!
趙武靈王求助的望向肥義,希望他出面支持自己。
可是肥義什么話也沒說,只是跟自己眨了眨眼睛,又用手按了按,似乎要他稍安勿躁。
武靈王很想沖下去揍他一頓。
現在沒辦法了,反彈這么大,這事情也只有暫且擱一擱了,趙武靈王回到邯鄲,唉聲嘆氣,每天閑極無聊,又煩又悶,干啥都沒勁!
——這些老學究們的思想還真是古板哪!寡人可覺得胡服挺好的,這樣就可以騎馬打仗了!我討厭坐車,一點兒不颯!
這時候,肥義來了,他是來給武靈王出主意的,這些天來,他也思考了很多。
趙武靈王跟他抱怨:
“先祖趙簡子、趙襄子創此基業,乃欲我趙氏計胡、翟之利也。今胡服騎射以強兵,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盡百姓之勞,正是上善之策。可惜自古天才多寂寞,所謂‘有高世之功者,負遺俗之累’也;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老肥哥啊老肥哥,你說寡人奈若何?”
老肥挺著滿腹經綸的肥肚子,表示:
“臣聽說過一句話:走自己的路,穿別人的鞋,讓別人郁悶去吧!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國,非追求娛樂,而欲宣德而立功也!愚者目光短淺,智者高瞻遠矚,圣人都如此,而王何疑焉?”
老肥一語點醒夢中人,是啊,就連上古圣王堯舜禹湯們都不在乎衣服形制,不怕世人的嘲笑,而與蠻夷共舞,我們這些俗人又何必糾結于這些繁禮多儀、夷夏之防呢?這豈不是太可笑了嗎?
趙武靈王只覺得天空中一道耀眼的閃光燈直直的打在自己身上,明媚而溫暖,霎那間,已經淚流滿面。
他擦了擦臉上滑落的眼淚,目光如炯:
“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就算全世界的人都笑我,我也要胡服,我也要建功!!
好一句振聾發聵的千古名言!這一刻,我突然覺得隨波逐流的我們,在敢為天下先的趙武靈王的面前,瞬間變得非常渺小,小到如一粒塵埃,飄飄散散,無地自容。
大家看到這里,或許覺得有些奇怪,趙武靈王為何定要“胡服”,大臣們又為何如此抵觸?不就是換種衣服穿嗎?怎么就牽涉到國家與民族危亡了,真的有那么夸張嗎?
真的有那么夸張。
首先我們說,趙武靈王為何一定要胡服?
第一:為了軍事需要。
在趙武靈王之前,天下之戰爭,實乃戰車加步兵的作戰。戰車的好處,在于沖擊力強,在廣闊的平原地帶,它是無敵的軍事堡壘。然而戰車有個巨大的缺點,就是機動力差,追擊的時候慢的像頭牛,退卻的時候像只龜,特別是到了山地丘陵地帶,笨重的戰車基本上就等于廢了。就如先軫明明大敗楚軍,卻無法展開有效的追擊,而讓成得臣的主力得以從容撤退;又如之后的楚將囊瓦,不過一戰輸給了伍子胥,逃跑的時候卻連吳國的步兵都擺脫不了,最后主力盡喪,社稷覆亡;而步兵的缺點在于,機動性與防護性無法兼具,所以后來到戰國末期荀子說魏國的武卒不可遇秦軍的銳士,那就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后,秦國發展的騎兵與輕步兵已大大勝過了魏國的重裝步兵。
然而趙武靈王此時的戰國七雄,擁有騎兵最多的,也不過千騎,且大多數是北方戎狄的雇傭兵。華夏人是不會騎戰的,因為寬袍大袖、右衽布鞋的漢服,根本無法上馬打仗,更別說弓弩騎射了。
所以通常來講,中原的軍隊,大多以步兵為主,輔以戰車,再配以極少量的騎兵,而這作戰方式在北方游牧民族如林胡、樓煩、東胡強大的射控騎兵軍團高機動性和強大的沖擊力面前,往往不堪一擊。事實上春秋時衛國、邢國都曾被赤狄族所滅,衛國國君更是直接被殺,剁成肉醬進了狄人的肚子,衛國國民也被屠殺殆盡,最后只剩不到5000人。齊桓公九合諸侯,舉全體華夏之力,才幫他們復國。其他大國如燕國、齊國、晉國、秦國、魯國,也都曾被戎狄搞得很狼狽。而趙國之前歷任君主,更是在上面吃了無數次虧,血的教訓,無比慘痛。特別是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一輩子都在北方修筑長城以防備三胡,可謂不堪其擾。
所以騎兵的發展,乃是歷史的大勢所趨。中國的軍事理論,發展到了孫武,已經臻于極致;中國的軍事制度,發展到了吳起,也已臻于完美;那么到了武靈王手里,中國的軍事裝備,也到了該徹底改進的時候了,趙武靈王這么多年游歷于塞外草原,為的就是這一刻。
然而趙武靈王要訓練騎兵,就必須使用馬匹,要使用馬匹,就必須拋棄中原人的寬袍大袖,改穿“胡人”那種便于騎馬射箭的短打扮服飾。
事實上,胡服,只是個手段,騎射,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第二,為了政治需要。
這個需要,是隱藏在軍事需要下面的,似乎不容易被人發現,事實上,胡服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融合,至關重要,沒有它,我們的民族,或許不是如今這個樣子。
從現在來看,趙武靈王的政治視角,可謂高瞻遠矚,其實他心里非常明白,以趙國的實力,無論再怎么努力,也無法將胡人盡滅(其實即使集合整個中國的力量,在最強大的時候,也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同化胡人,也就是所謂“用夏變夷”,最終讓中華各族沒有畛域之分,華夷共處,夏胡一家。
然而胡人屬于游牧文明,華夏屬于農耕文明,雙方在風俗文化方面大相徑庭,想要胡人認同華夏的意識形態,談何容易。那么怎么辦?“胡服”其實是一個好辦法——讓中原人學習胡人的生活方式,進而向胡人灌輸自己的意識形態,潛移默化之下,將胡人“華夏化”——這一種較為和平的文化征服,最后往往收效要更大,畢竟華夏文化,要高于蠻夷文化,雙方融合之下,只有“用夏變夷”,絕無可能“夏變于夷”。
圖:銅鎏金龍虎嵌玉龍飾件,趙國邯鄲出土
兩千年前的趙武靈王,就有如此大智慧,大史見,實在是難能可貴啊!
當然,這個路途注定是緩慢而曲折的,但是如果不踏出這勇敢的第一步,剩下的路根本沒辦法走下去。這需要很大的勇氣,趙武靈王擁有這個勇氣。
我們回過頭來看,趙武靈王這勇敢的第一步的確很關鍵,之后的漢唐,不就是繼承了趙武靈王的思想,對胡人“文化懷柔”與“武力征服”雙管齊下,從而鑄就了我們的巍巍中華么?
圖:虎形灶,春秋 太原趙卿墓出土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戎狄,朕獨愛如一。”這才是“天可汗”應有的氣度,老夫子們,醒醒吧!
其實,我覺得當下很多人叫囂著要復興“漢服”,有點浪費錢且沒有必要。難道日本韓國人穿上源自我國唐代的和服韓服,他們就是中國人了么?難道海外華僑們衣食住行都按照西方的來,他們就不是中國人了么?依我看,一個民族的存在,并不在于穿的是什么衣服,而在于民族認同感,大家都擁有相同的民族意識形態,那么這就是一個團結而偉大的民族,跟穿漢服還是西服,一點關系都沒有。
所以說,在傳統文化這個大概念里,服飾文化只是細枝末節,真正核心的東西還是意識形態的東西,比如儒道文化、黃老文化、歷史文化、軍事文化、中醫文化、武俠文化、詩酒文化,乃至書畫戲曲茶道美食等文化,都比服飾文化高級多了。
而且就算要復興漢服,也不應該是像現在這樣搞成cosplay的樣子,穿個戲服,拍拍照片,搞搞美顏發在朋友圈嗮一下,這就算漢服了?殊為無聊。
總之,中國人不要怕,漢唐的輝煌已經證明中華文明是個非常穩固的農耕文明,它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其他民族所消融的,所以我們要大膽地吸收其他文明的精華,讓它變得更加富于生機和活力,讓它更加負有開拓與進取的精神,而這才是我們現在最缺乏的東西。
接下來我們說一下,趙國的大臣們對于“胡服”為何會有如此強烈的抵觸情緒。
而在此之前,我們先要好好論述一下,到底什么是漢服,什么是胡服?
我們知道,周王朝是個禮教之邦,身份等級制度非常嚴密。而服飾就是等級的標志、地位的象征,因為高冠大袖、飄逸瀟灑的袍服可以讓有閑階級們區別于螻蟻小民與荒野蠻夷,讓他們在心理上就高人一等。
《左傳》有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所謂華夏,本就是周朝貴族自認“衣冠上國”和“禮儀之邦”而取的名字。
既如此,那么華夏貴族就一定擁要有自己獨特的冠服制度,即所謂漢服,便擁有了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個特點:交領右衽。
孔子曾說過這么一句話:“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所謂“被發左衽”,就是披散頭發,衣襟向左開,這是蠻夷人的裝飾,也就是胡服,長成這樣:
而華夏人必須把頭發束起來,衣襟向右開(衣領呈y狀),也就是這個樣子:
胡人左衽,華夏右衽。這是因為,華夏族發現將左衣襟拉于衣裝右邊并系帶較為順手,并且方便左手從懷中取放物品。而胡人游牧民族則發現在騎射之時,左衽將右衣襟蓋于衣服內側,不會勾住弓弦,且能更多地保護右臂不受到傷害;而右衽則較容易鉤住衣衽。所以漢人騎射永遠射不贏胡人,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華夏的禮服里也有左衽的,不過那是喪服,死人才穿的,極其晦氣。所以趙國老夫子們才表示死也不穿,其實他們說錯了,他們死了還是要穿的。
不過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后,加之秦漢后民族融合加深,自魏晉以降,華夏族左衽右衽也無所謂了。比如鼎鼎大名的中國郵政標志,出土于甘肅嘉峪關魏晉5號墓的《驛吏圖》壁畫,居然就是左衽:
自宋元以降,有些寺廟里的神像居然也變成了是左衽,
圖:宋代東岳廟大齊殿東岳圣母坐像
圖:明代雙林寺羅漢塑像
圖:明代法海寺月蓋尊尊者畫像
圖:明初婦人容像
圖:明代張氏夫婦像
圖:太平天國宣傳畫
反之,而漸漸的,那些胡人和蠻夷也無所謂左衽右衽了:
圖:西魏俑,國家博物館藏
圖:臺北故宮館藏《元代帝后半身像冊》:元世祖忽必烈半身像及元世祖察必皇后半身像
圖:赤峰元寶山元墓壁畫墓主人對坐圖
圖:清《百苗圖》局部
圖:《康熙寫字像軸》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第二個特點:上衣下裳
也就是上下連裳,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縫綴在一起,“被體深邃”,故稱為“深衣”。上衣袖子一定要寬大,里頭能放很多東西,相當于如今的口袋;下裳襟邊則一定要齊地,所謂“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禮記》)這真是多一寸則長,少一寸則短,非得量身定制才行。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是不是很像我們現在的連衣長裙,而且男女都可以通用,只是如此一來,風一吹容易掀起來春光外泄,所以必須用一條衣帶系住,平常人打個結就好,貴族卻需要用個衣帶扣(稱為“帶鉤”)來扣住,它另外一個功用就是掛東西,一般都是玉佩什么的,身份越高掛的玉佩越多,如果掛很多玉佩還能走路不發出聲響,那么就說明這個貴族就是個有禮有教養有身份的謙謙君子。而且古代禮制對走路也有嚴格規定,身份越高的人走路越緩慢,身份越低的人則走路越快速,如果你走路膽敢走的比你領導慢,那你就是找死啊!
圖:將文字圖形鐫刻于帶鉤圓鈕之上者為“帶鉤印”,如此使用印章也算方便
圖:戰國時鎏金嵌玉鑲琉璃銀帶鉤,1951年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
圖:帶鉤用法
圖:西周虢國虢季墓出土的組玉佩
圖:身份越高、走得越慢:祭祀中,天子、諸侯行走時,邁出的腳應踏在另一只腳所留足印的一半之處,可見行動緩慢(1)。大夫的足印則一個挨著一個(2),士行走時的步子間就可以留下一個足印的距離了(3)
所以先秦貴族從小就得跟個模特一樣練走路,據說正是趙國邯鄲貴族走的最好看,最優雅,最為天下所稱道!而且這名聲一打開,搞的連燕國人都大老遠跑來學藝,結果就變成了“邯鄲學步”,被莊子記錄下來,為千載所笑!
圖:邯鄲古跡——學步橋
圖:學步橋塑像
趙國保守派的首領、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就是一個狂愛漢服,走路也極為優雅的貴族。那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一步兩步一步兩步美呆啦!而且論地位,論血統,論資深,論風度,他在趙國那都是數一數二,其地位不亞于國際名模。在公子成看來,深衣“既可以為文,可以為武;既可以擯相,又可以治軍旅。”(出自《禮記》)簡直就是居家旅行,出門撩妹的頂級裝備。他甚至請畫師將自己掛滿玉佩優雅走路的姿態畫成畫像,在坊間流傳,展絕世風華。可如今這離經叛道的大侄子國君竟突然提出要胡服,以他為首的趙國名模大臣們,當然是一萬個不同意。
當然,這樣的“連衣裙”走路時雖漂亮,胯開腿騎馬就不可能了,所以胡服都是窄袖短衣跟合襠長褲。其衣長齊膝,袖褲緊窄,腰束皮帶;上可騎馬打仗,下可耕地放羊,卻也很是方便。
第三個特點:冠冕堂皇
既然不能披發左衽,那么長頭發就一定要束起來,簪好,用一個高高的帽子蓋住。這個高高的帽子就叫做“冠”,而王公貴族的“冠”則要比普通人要高級一些,叫做“冕”。
普通的冠是這樣的:
而高級的冕是長這樣的:
更高級的冕前面還有珠簾,稱為“旒”,天子有十二旒,諸侯則有九旒:
就算是如今,我們俗語中的“戴高帽”、“烏紗帽”,仍然代表著尊崇與權力。看來,冠冕也是華夏貴族等級身份的象征,而不是普通的帽子而已。
所以說,冠冕堂皇,可謂華夏君子重之重也。
我們舉個例子吧,從前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路,在格斗中帽纓被打斷,他明知風險,竟停止戰斗說:“君子死而冠不免。”為了保持帽子的完整,他竟將帽纓重新扎上,也將自己的小命拱手送給了敵人。也就是說,對于華夏的貴族,為了保住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他們甚至不惜去死!
而《禮記·王制》中更有此嚴厲規定:
“析言破律、亂名改作,執左道以亂政,殺!作淫聲、異服、奇技、奇器以疑眾,殺!”
由此可見,趙武靈王要胡服,要全國上下穿成胡人一樣,這等于搶去了貴族們的所有尊嚴、搶去了貴族們的心肝寶貝命根子,那他們能答應嘛!答應才怪!而且如果嚴格按照古代先王制度來辦,趙武靈王這可是犯了死罪!
所以,“胡服”表面上只是一場服飾改革,實際上不亞于一場文化革命,它絕不會比讓楚國人接受吳起變法、讓秦國人接受商鞅變法輕松半點。
所以,就連七雄中受戎狄侵擾最多的燕國與戎狄化程度最高的秦國也都不敢舉國胡服,而只是在軍隊之中稍稍試行而已。而趙武靈王卻想要教化全民胡服以實行全民軍國主義,還要貴族帶頭,這步子邁的未免也太大了些。
所以,除了擁有胡人血統的樓緩肥義等人,趙國的高層與公族沒有一個想胡服的,而其中最反對的那個人,當然是我們的趙叔叔,國際名模公子成。
公子成郁悶哪,其實他前幾天還約了幾個趙國公族,一起商量著要寫一個提案,讓代郡邊陲胡化較重的地區全體強制穿著漢服,以推廣華夏周禮,不料趙武靈王竟提前搞出這么一招幺蛾子出來,著實讓人措手不及。
但事已至此,公子成也有招,那就是稱病在家不去上朝,同時也號召全體趙國公族請假不上朝。哈哈,看你趙雍一個光桿司令,怎么實行你的胡服令!
所以趙武靈王和肥義商量,現在只能跑去跟公子成正面對決了,只要搞定了他,其它人就好辦多了。俗話說“烈女怕纏郎”,我就是死纏爛打,也要把這塊硬骨頭,纏成軟腳蝦來!
于是趙武靈王挑了一個大晚上,特意跑到老叔家去作政治思想工作,說:
“老叔啊你聽我言……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觀俗而順宜,因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國也。故禮服各地不同,可為了使用之便利乃一致也。地不同而使用有變,事有異而禮制可更改。是以圣人果可以利其國,方法不必一致;果可以便其事,禮制不必相同。儒者一師而俗異,中原同禮而教離,何況乃為山谷之便利乎?故進退取舍之變,智者亦不能一致;遠近各地之服飾,圣賢亦不能使之相同。這正是窮鄉僻壤之風俗卻多怪異,學識淺陋之腐儒卻多詭辯!今叔父所言者乃世俗之見也!”
公子成聽的一愣一愣——說啥,禮儀與服裝無所謂,只要利國利民穿啥都行!這是什么狗屁圣賢理論?簡直離經叛道至極!還說我是學識淺陋的腐儒,真氣死我也——于是裝模作樣的長嘆一口氣,搖頭晃腦講起大道理來:
“臣聞中國者,智者賢人之所居也,萬物財用之所聚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遠方異族之所觀赴也,戎狄蠻夷之所效法也。今王舍中國文華而襲胡人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遠離中國,將何以面對華夏諸族?臣愿國君三思而圖之也。”
這意思,就是說中國是禮樂之邦,一向以禮樂來讓蠻夷臣服。改穿胡服,違背了先圣的教誨,破壞了中原文化禮儀,有損民族尊嚴。總之一句話,不穿不穿,就是不穿!
沒辦法,面對這樣的老頑固,趙武靈王只好接著給他灌輸先進思想,用國家危亡的大義來使其就范:
“今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而無舟楫之用;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西有樓煩、秦、韓之邊,而無騎射之備。此強敵環繞之際,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也,望公叔三思。”
話說到這里,公子成的心里稍稍有些松動了。是啊,如果國家都亡了,那我所有的權力地位也全都沒了,那這些國際名模的虛名又有什么意思呢?
圖: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趙王陵
趙武靈王見公子成若有所思,知道自己套路對了,于是加把勁勸道:
“先時,中山倚仗齊之強兵,侵暴吾地,擄掠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幾于不守也,先君實恥之。故寡人欲聚舟楫之用,求水居之民,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公叔拘泥于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中山之恥,非先君及寡人之所望也!”
看來,趙武靈王之大計劃,非徒在陸軍也,而猶在水師。一面廣舟楫之利,一面采騎射之長,此其政策之全體也。佩服佩服。
公子成真的好想去睡覺不再聽大侄子給他洗腦,然而大侄子的話似乎句句在理,且又把先君提出來壓自己,這實在讓自己沒辦法回嘴呀!
趙武靈王見老叔還是不說話,心里一橫,想:“這個老頑固,看來我今天就得跟他耗在這里了,不說服他就不睡覺了我!”
“老叔啊……禮法制度,人定之也;時事變,禮法制度亦隨之而變。吳越之人斷發紋身,錯臂左衽,黑齒穿胸,巢居鼻飲,可吳越卻以東南小國相繼稱霸中原,正因其民風古樸強悍、水戰便利!觀我趙國,強敵環繞,虎狼窺探,而舉國之民寬袍大袖,文質彬彬,再若如此,祖宗社稷恐斷送于你我之手,所有趙氏子孫,皆死無葬身之地矣!”
圖:吳越之人斷發穿胸(穿胸:就是在炎熱的南方,流行制作簡單的衣裙,類似今天的T恤。)
圖:吳越之人斷發紋身
趙武靈王說的很清楚了,衣服說白了還是為了便利,像中原人從事農耕,穿漢服問題不大,吳越人則是航海民族,如果也寬袍大袖、長發飄飄,峨冠博帶,出海或水戰時萬一掉到水里,那么多牽絆那是找死的節奏啊!所以中國人的航海技術與規模才一直落后于西方。
再舉個例子。我們中原漢服從沒有短袖,那是因為古代沒有溫室效應,中原地區夏天氣候比較涼爽(南方還是比較熱的),而不是他們真的比我們耐熱。人都要熱死了,還管衣服穿什么!
所以,如果吳越人和戎狄人都寬袍大袖,那他們也不要打漁也不要騎馬了,更別說與中原大國爭雄了,就等著被華夏諸侯踏扁吧!
公子成徹底崩潰了,這個看上去威武粗豪的侄兒,沒想到竟然如此擅辯,好,我說不過你,我怕了你了,我投降!!于是他大哭著跪倒在地,說:
“臣愚,不達于王之義,敢道世俗之聞,臣之罪也。今王將繼先君之志,臣敢不聽命乎!”
趙武靈王大喜,好個老頑固,終于被我說哭了啊你,寡人的雄辯天下無敵,可是你能招架的?于是他趁熱打鐵,拿出一套公子成從前打死也不穿的“胡服”,說:“乖,明天穿著它和寡人一起上朝!”
公子成呆如泥塑,腦袋當機成一片雪花,許久無法正常啟動。
趙武靈王滿意地走了,孤燈下,夜色如冰,公子成捧著那件“御賜胡服”,欲哭無淚,天哪,明天我就要拋棄我的華衣,穿上這件難看死的“喪服”被人笑話了,我的命好苦哇……
公子成此人,是個典型的保守派死硬分子,他雖然表面上裝作被趙武靈王說服了,其實心底還是想阻擾這件事兒,只是事以至此,他自己是不能出面了,怎么辦,派小弟吧!
如此,趙國四大辯(ming)士(mo)趙文、趙造、周袑、趙俊出馬了,他們乃是公子成座下四大高手,均有口若懸河之才,舌璨蓮花之能。公子成想,我一個人說不過你,那就派他們四個人一起上。我就不信了,你再能說,一張嘴能斗的過我四張嘴?
況且,四人之中,趙文、趙造、趙俊都是趙氏公族中威望甚重的老爺子,那周袑也是周王室的后人兼周禮權威學者。再怎樣,趙武靈王還會給他們幾分薄面吧!
所以,面對強勢君主趙武靈王,公子成底氣還是有一點的。嘿嘿,老家伙們,噪起來吧!
次日清晨,趙國的朝堂上劍拔弩張,凝重的氣氛壓得大家喘不過氣來。公子成穿著胡服躲在一角,既羞惱,又尷尬,又緊張,卻還有一點小興奮呢!
他清楚的明白,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辯論就要展開了,朝政的走向,就決于此役。
正這時,殿外突然一陣喧嘩,所有人的目光,凝結了。
只見趙武靈王身著勁裝,腳踏馬靴,胯騎一匹雄駿異常的高頭大馬,奔馳在邯鄲街頭,四蹄踏雪,宛如天人。
好帥的人,好帥的馬!
這馬就是天下聞名的代地之馬了,草原上產的駿馬,果然不同凡響。
而寶馬配上英雄,更是令人神往,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騎馬的名將,趙武靈王的帥氣在當時也算得上是驚世駭俗了。
這才是真正的世間英豪嘛,所有邯鄲的少女,今夜恐怕要睡不著覺了。
趙武靈王用事實證明,華服有華服的漂亮,胡服有胡服的瀟灑,關鍵還是要人長的帥。
公子成心中一凜,不好,氣勢上就首先輸了大侄子一截,這一場嘴仗,自己這邊兒恐怕要輸。
趙武靈王瀟灑的下馬,震鞭,揚靴,一步步,咚咚的走上臺階,胡帽上的金珰叮叮作響,更添幾分威勢。
這種新奇的帽子就是趙武靈王改裝胡帽而發明的“貂蟬冠”,其頂飾金蟬,前插貂尾,冠帽造型如簸箕,,既時尚又可御寒,騎馬打仗最為實用。后來,趙武靈王將王位傳給兒子趙惠文王,也將此冠穿給了他,從此成為趙國定制王冠,與六國皆不同,所以又稱"趙惠文冠"。
圖:貂蟬冠
趙武靈王站定,二話不說開始宣讀“胡服騎射令”,之后,環視群臣,不怒而威。
公子成一使眼色,四大辯士壯著膽子,開始朝趙武靈王輪番轟炸——什么“孔夫子對于披發左衽之兢兢戰戰尚且言猶在耳。”什么“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也。”什么“管子云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什么“孟子云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什么“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亂民。是以蒞國者不襲奇辟之服,中國不近蠻夷之行也。”什么“衣服有常,禮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今君釋此,而襲遠方之服,乃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也。”——四個老夫子引經據典,之乎者也,大道理一個接著一個,簡直比《大話西游》里的唐僧還厲害。
中國歷史上,是從來不缺少這些老頑固老夫子的,他們每遇外國東西,便覺得仿佛彼來俘我一樣,所以他們每天都在想:中國人倘能努力再古一點,也未必不能有古到三皇五帝以前的希望,可惜時時遇著新潮流新空氣激蕩著,沒有工夫了。這真是世風日下的沒了譜喲,搞得滿大街都是從洋人那里學來的東西,再這么下去,老祖宗的寶貝都要被丟光了,這怎么得了呢?還是非洲的一些土著人好呵,他們與外界毫無交涉,也不受別民族的影響,還是原始的狀態,真不愧所謂“羲皇上人”,但聽說他們人口年年減少,現在快要沒有了:哎呀呀,這實在是一件萬分可惜的事情。
然而他們太小看趙武靈王了,一個立定了決心的雄主,豈是那么容易辯倒的,于是趙武靈王舌戰群儒,一番雄辯:
“先王習俗不同,何古之法可效?帝王互不因襲,何古之禮可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三代之王,隨時制法,因事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由此可見,圣人不同服而王天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仍滅。
故而,違背古制也無可厚非,遵循舊禮也未足稱道。若言奇裝異服者其志淫巧,則是鄒、魯之人無一奇行也乎?若言禮俗怪異之地百姓輕浮,則是吳、越之地無一秀士也乎?故齊民與舊俗同流,賢者卻與變革一道。故諺曰‘以書習御者不能通騾馬之性,以古制今者不能明事物之變’。循古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效古法之學,不足以制今。而今三晉之中,惟我趙邊胡,而首當其沖,比之秦、燕為更劇。趙不創胡,胡必弱趙。趙之憂患在是,趙之所以盛強亦在是。子皆博學鴻士,竟不明此理也。惜乎哉!惜乎哉!”
四人被趙武靈王一通嘴炮,轟得啞口無言,只得一個個痛哭流涕,拜服在地,紛紛表示明天一定也穿胡服上朝,向君上和公叔(即公子成)看齊。
有時候,歷史真的很像一個導演,每到關鍵時刻,就安排一些小人物出來反襯我們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公子成和他的四大護法都被打敗了,大臣們也只好一個個都穿上“難看死”的胡服,心里安慰自己習慣就越好。而百姓們看到當官的一個個都穿成這樣,訝異之余,也開始慢慢嘗試。整個邯鄲,刮起了一陣胡風。
然而,趙國公族中有一個死硬保守派叫趙燕的,唯獨就是不肯穿胡服。看來此人不是嘴炮就能搞定的主,趙武靈王只好派個人去給他下最后通牒:
“寡人胡服,子獨弗服,逆主罪莫大焉。汝既以從政為累,以逆主為高,寡人恐汝親犯刑戮之罪,以明有司之法。”
趙燕趕緊跪下來求饒:
“前命胡服,施及賤臣,臣失令過期,以為必遭刑罰。然王未侵辱臣而教誨臣,此王之惠也。臣敬請遵循胡服,以示天下。”
總之,最后的阻力總算消除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改革在趙國大地上轟轟烈烈就此展開。趙武靈王,注定要名垂千古,歷數整段世界歷史,擁有如此改革勇氣的帝王,唯有中國的趙武靈王、馬其頓之亞歷山大大帝、俄國之彼得大帝、土耳其之凱末爾與日本之明治帝五人耳。
圖:彼得一世塑像
梁啟超先生對趙武靈王的超強雄辯和循循善誘也非常欽佩,并認為他這方面比商鞅強多了:
“商鞅為輿論所反對,而以威力屈之;武靈為輿論所反對,而以理勢服之。雖其所處地位各不同,而武靈之手段,固高鞅一籌矣。法行自貴近始,此兩君所同認也,乃鞅則罰太子而刑師傅,武靈則先施于公叔而禮下之,公叔變而舉國皆變,其政略豈不亦遠耶。”
圖:近代史學家、思想家飲冰室主人梁啟超梁任公
現在,我們來簡要介紹一下趙武靈王的“胡服令”。
首先,全國自上而下,從國君、將軍、大夫及其嫡子,乃至邊疆戍吏皆強制穿著胡服,然后再向下推廣,最終實現全民胡服,這就叫——“上行下效”。梁啟超很贊賞這種方法,認為這是中國式的軍國主義,很好很強大,他說:“王之變胡服也,凡以為習騎射之地也;以騎射教百姓,所謂舉國民皆兵之也。”而且他也認識到趙武靈王的胡服令,并不只是為了便利騎射,也是為了堅定全體百姓強國強兵之決心,并以此與日本明治維新類比:“其必汲汲易胡服也,固以謀騎射之便利,抑亦借此以壹舉國之觀聽而定民志也。日本變法時之易服,亦猶此意而已。”
所以第一,從前長的像連衣裙般的“深衣”不能再穿了,此等穿著雖然閑適,但兩袖翩翩圍裳裹衣,這個樣子穿裙子去騎馬,鐵定是要摔下來被人笑掉大牙的。那么怎么辦?統統學胡服樣式,將上衣改短,袖子改窄,下面穿上有襠的長褲,中間系上皮帶,皮帶上打有小孔,帶頭部分裝一金屬環扣,并綴有扣針,使用時將皮帶穿過環扣,收緊之后以扣針固定,比漢服的絲質腰帶牢固多了,而且還能將短兵器插在皮袋里配在腰間,可在馬上作戰時隨時抽出來砍人。
第二,從前的絲帛做的低幫布鞋,也就是所謂“履”,也不能再穿了,這樣輕便是輕便,然而一騎上馬,低低的鞋幫很容易脫落(當時中國還沒有發明馬鐙),就算是在地上行軍,布鞋跑久了也容易壞。那么怎么辦?統統學胡人,穿長筒皮靴,這樣既酷又實用,危急時刻還可以當成另類武器,狠狠地踹敵人一腳。
第三,從前的重甲不能再穿了,士兵們一律改穿皮質的輕甲。騎馬打仗,最重要的就是機動性,防護力倒是其次,馬兒跑的快,被弓弩射中的機會本就不像乘戰車那么多。后來蒙古輕騎兵將歐洲重騎兵輕松擊敗,正說明了這一點。
圖:趙國文物青銅馬,出土于邯鄲趙王陵二號陵
第四,從前的中原布帛制的冠冕也不能再戴了,這玩意兒不保暖,打起仗來還容易掉,前面說的那位孔子高徒子路不就是這么死的么?所以將軍們得統統戴上“武冠”,又叫“武弁大冠”,這玩意兒用皮革制成,從正面看像是一把口朝下的簸箕,左右有兩個護耳。后來有人又喜歡在“武冠”的兩側插上野雞翎子,野雞在古代稱為“鶡”,鶡性好斗,至死不卻,以示武勇之意,所以這種武冠又稱“鶡冠”。而士兵們則戴上一種“爪牙帽子”,這玩意兒原來也是用皮做,武靈王改用黑色綾絹做,弄的跟爪牙一樣緊緊扣在頭上,成本低又不容易掉,還防寒保暖,在北方打仗尤其實用。
圖:河南鄧縣東漢畫像磚墓出土戴鹖冠、垂綬、佩劍、執笏武吏像
圖: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鹖冠,只是這野雞翎有點矬
看來,胡服還是很適合用來打仗的,其延至秦漢,幾已呈現出一種常規軍服的態勢。南北朝以降,文武官員已皆著胡服,再后來一般百姓,甚至婦女、兒童也逐漸穿上了胡服。到了唐朝,胡服已由軍服轉為民間常服,乃至女子以穿胡服騎馬為時尚。至唐中期貴族,已皆廢古人席坐,而為胡人倚坐。另外朝臣侍從,也多棄車而尚騎馬。到了宋朝,市民階層興起,小袖狹身的短衣胡服已成全民服裝,就連理學家朱熹也不禁感嘆:“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到了明代,朱元璋下令禁穿胡服,恢復唐朝衣冠制度,但這些衣服大多是對襟短衣窄袖,仍然胡服的變種,所以沈括也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到了清代,因為滿族女真人是從事漁獵的,他們穿的都是用魚鰾熬成膠粘合獸皮、魚皮所制之皮衣,想要布料衣服,還只能和漢人交易,或者去搶;所以清朝的服裝深受明末東北漢人影響,是胡服還是漢服已經說不清了。看來,不管多少道學家痛心疾首,也還是無法改變歷史的大趨勢。所謂正統深衣,到如今也只能存在于cosplay了。
圖:唐代貴族女子服飾
圖:明代曳撒(明代較為流行的服飾之一,自元代辮線襖演變而來)
圖:明代對襟短衣
其實說白了,人類社交的一大關鍵屬性就是自(zhuang)戀(bi),也就是所謂優越感,因為按照進化論,這是人類基因本質不斷的追求,因為優越才會活下去。所以,你如果破壞了個社交規則,耽誤了人家自(zhuang)戀(bi),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而服裝,就是人類社交中追求優越感的一大極致體現;所以在先秦,貴族需要深衣冠冕玉佩寶劍全套裝備,就是為了體現自己對小民和蠻夷的優越感;所以在唐宋,貴族們胡服騎馬,為的也是體現自己相對于走路百姓的優越感;所以在民國,貴族們或旗袍禮帽、或西裝筆挺,也是為的體現自己的優越感;而文革時期流行綠軍裝帆布包,仍是部隊大院里出來的優越感;到了今天,有人追求外國名牌,為的是體現自己有錢的優越感;而有人追求復興漢服,則是為了體現自己有錢有閑又有文化的優(zhuang)越(bi)感。
胡服完了,下一步就是騎射。
換句話說,就是訓練騎兵。
騎兵作為趙軍中最精銳的部隊,選士自然不能草率,趙武靈王規定:
選騎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1.733米)以上,壯健捷疾超絕倫等,能馳騎彀(音構)射,前后左右周旋進退,越溝塹,登兵陵,冒險阻,絕大澤,馳強敵,亂大眾(端的是嚴苛得緊)。
沒辦法,在還沒有發明馬鐙的時代,騎兵的騎術必需極其高超才行,所以每個出色的騎兵都是趙國的寶貝,年薪那都是以“百金”來計算,是為“百金之士”。
圖:戰國 錯金銀狩獵紋銅鏡,河南洛陽金村周王陵出土,現藏于日本永清文庫。其銅鏡花紋中騎士所戴帽子便是側插雙鶡尾的“鶡冠”,另外,由于當時尚未發明馬鐙,該騎士乃跪坐在馬匹上,其“鏟騎”技術令人嘆為觀止
事實上,在各國還以大批貴族車兵作為軍中特權階層的時候,趙國已經將騎兵捧上了軍隊的最高層。胡服騎射后,趙國的軍事將領大多是從騎兵中產生,至少也要有在騎兵部隊服役過的經歷,比如說后來的趙國名將廉頗、李牧,莫不是如此。
所以梁啟超也說:“抑李牧之人格,武靈王之教育所產出也;李牧之功業,武靈王之經營所留貽也。”
這么看,騎兵在趙軍之中,似乎有點像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團,地位超然啊。
另外,胡服騎射的改革,同時也促進了趙國經濟的發展。由于馬匹緊缺,一時間,趙人養馬蔚然成風,皮革制品加工、長短刀及弓箭制造等相關產業都成為趙國的新興產業,而養殖業與牧業更得到了空前發展。與之相伴的是,由于國家的肯定和扶持,胡人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地位在趙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胡人歌舞、胡人醫藥、胡人服飾、胡人語言也在趙國得到了更大范圍的普及。民族融合一日千里。
圖:戰國 洛陽金村出土東周王陵銀人像,日本細川家收藏,其著衣有明顯胡服跡象
據說,趙武靈王為了演練騎兵,還在邯鄲城內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叢臺”,在這里定期舉行閱兵式。叢臺之名,源于《漢書》,言其乃許多亭臺建筑連接壘列而成,即唐朝顏師古云“連接非一,故名叢臺”是也,上面還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規模宏大,結構奇特,裝綴美妙,名揚列國。古詩又云“臺上弦歌醉美人,臺下揚鞭耀武士”,遙想當年,趙武靈王在高臺之上一邊看美女,一邊喝美酒,一邊觀軍威,還真是瀟灑風流的緊哪。
圖:武靈叢臺,今位于邯鄲市叢臺公園內
叢臺逐日競笙歌,
彩幙連岡策馬過。
樓上美人爭笑指,
桓桓武士錦衣多。
——(清)史夢蘭《全史宮詞》
邯鄲市內趙叢臺,
秋日登臨曙色開,
照黛妝樓遺廢跡,
射騎胡服思雄才。
——郭沫若《1961游叢臺》
除叢臺外,邯鄲城中與趙武靈王相關之所尚有插箭嶺和附近的鑄箭爐。(趙武靈王時期,趙國的冶鐵技術雄踞列國之首,邯鄲被稱為“鐵冶都”。)從考古發現來看,趙國的騎兵,當是手持弓弩,腰胯短劍,遠則射之,近則劈刺——這樣近遠距離殺傷力均十分強大,再加上機動性又高,其與車陣與步兵配合作戰,則基本上是無敵的。
圖:插箭嶺位于邯鄲市西北的古城西墻附近,趙苑旅游區內。地面夯土臺長約百余米,高3至8米。相傳這里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訓練騎兵的場所。嶺內常發現戰國時代的銅簇、瓦片、排水槽殘片。
有了這么一支強大的步騎車混合兵團,趙武靈王終于可以放開手腳,好好收拾一下中山國了。
于是就在這一年,趙軍對中山發動了試探性攻擊,趙武靈王親自率軍,在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大敗中山國主力部隊,從南至北橫穿中山國,一直打到無窮之門(在今張家口北),登城遠望,長歌一笑:“無窮之門,乃先祖教我拓地無窮之遠也!千里萬里,我必有之!”
稍作休整,趙武靈王又率軍穿越樓煩和林胡的勢力范圍,一路招攬三胡騎士,西至黃河飲馬,最后登上黃華山頂,憑高遠眺,一快披襟!
快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比之兩年前所建的九門高臺,趙武靈王站得更高,也看得更遠了。
——胡服騎射其實也是一個手段,他最終的目的,是要將胡人彪悍的血液融入到趙人的身體之內,創出一支所向無敵的趙國雄師,滅中山,收三胡,吞強秦,繼而一統天下,建不世之功。
事實上,趙武靈王的野心,遠超當世任何一人,甚或百年之內,唯有始皇能與之比肩。
之后一年,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又親自率軍攻中山至寧葭(今河北獲鹿北),以控制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陘,又西征林胡,攻取秦國與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區(今內蒙古與陜西相交處一帶),以對秦國造成嚴重的壓迫之勢。可憐的林胡王一敗再敗,無奈只得向趙國獻馬乞和。從此,趙國擁有了源源不斷的良種戰馬供應基地。
現在問題來了,為何胡人這個老師在了趙武靈王這個小徒弟面前,變得如此不堪一擊呢?
答案很簡單。第一,胡人不會用弩,只會用弓箭,所以一旦碰上了趙國射程更遠火力更密集的弩騎兵,那也只有被狂扁的份兒。第二,趙人的車戰之術上承強晉,防御方面也是無敵,如此無論攻守兩端,都是無懈可擊。第三,胡人的戰術素養跟趙人相比,差距也不是一點點,小規模的襲擾他們或許很拿手,一旦爆發大規模的運動戰,他們還真不是趙武靈王的對手。
三胡中的林胡,基本上沒啥戲了,趙武靈王于是派代相(代郡之相)趙固掌管林胡之地,并開始大規模招募林胡騎士,補充到趙國的騎兵之中,
林胡人雖然強悍,但一向崇拜強者。威武強大的趙武靈王就是他們的最新偶像。且如今能在趙國最有前途的騎兵軍官團里一展手腳,豈不快哉!而且趙國兵民和自己禮服相仿,習俗相近,生活也并不會有太大改變,于是紛紛歸附趙國。趙國騎兵軍團的實力,又一次大增。
然而趙武靈王并不滿足于此,不久他又出兵遠征到航空距離八百公里外的林胡聚居區原陽(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并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這個草原遼闊,水草豐美的百里沃野上設立了中國第一個的騎兵訓練基地,名為“騎邑”。
這步子真是邁的太大太快,就連趙武靈王的心腹大將牛翦也忍不住跳出來提意見了,他認為如此大費周章搞騎兵建設沒有必要而且很浪費錢,他說:“國有固法,兵有常經,變法則亂,失經則弱。今王破原陽以為騎邑,破卒散兵以奉騎射, 是變法而棄經也。臣恐攻獲之利,不如其所失之費也。”
趙武靈王又開始循循善誘:“昔者先君襄主時我之國境與代接壤,于是在其地筑城,名曰無窮之門,以期待后人拓土開疆至無窮之遠也。今重甲長戈,不可以踰險;仁義道德,不可以震遠。今子以國之故法,而亂寡人之大業,此非子所知也。”
牛贊聽了,佩服的五體投地,趕緊跪下獻上自己的膝蓋:“吾王圣明,臣敢不聽令乎?”
趙武靈王大喜,立刻任命牛翦為原陽騎邑訓練基地總司令,負責組建中國歷史上第一支騎兵軍團,這就是日后威震天下、鼎鼎大名的“百金鐵騎”了。——從此,趙國的軍事力量,開始一點一點的朝變態之強發展。戰國后期秦軍夠牛了吧,然而據史籍統計,胡服騎射改革之后,趙軍與秦軍的交手記錄是5局2敗3勝,雖國力遠遜之,戰斗力竟是還要高上一籌;匈奴夠強了吧,李牧數萬鐵騎打得他們滿地找牙。所以梁啟超認為,趙國的“百金鐵騎”甚至可與希臘的斯巴達三百勇士比肌肉:“觀于武靈王時代之趙國,雖泰西之斯巴達,何以尚之?”
也許有的人會有疑問,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以及中東印度等文明古國,乃至日韓英俄等經濟強國都很重視自己的民族服裝,而我巍巍大漢似乎并不太在乎這些東西,到底原因在哪里?
對于這個問題,我本來也很疑惑,但寫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后,我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關鍵。
這個關鍵,就是每個民族對自我文化的自信程度不同。
所以我們發現,特別重視自己民族服裝的,要么是民族結構單一,要么是民族創立時間尚短,所以缺乏民族融合的這段歷史過程,并且對于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程度也不夠,所以要極力保留自己的文化習俗,甚至不惜搶奪別國的文化習俗,這就有些可笑思密達了。
從明清到現代,我中華經歷了從“文化自負”到“文化自卑”又重歸“文化自信”這一條路,現如今的結果其實很好,大家無需痛心疾首。
事實上,在這個世界,現如今只有兩個國家的人不太重視自己的民族服裝。
一個是兼容并蓄、悠遠博大的中國;一個是多族混居、崇尚自由的美國。
兩個都是泱泱大國。
讀者須知
1.不要再一遍一遍的問我寫到哪兒啦!八年前我告訴大家,我會花八年的時間將中國三千年戰爭史中三百余位名將全部寫光光,大家都覺得我是瘋子,結果八年我堅持下來了,然而進度卻遠遠未能讓人滿意,我只能告訴大家現在快些到隋唐了。后來有人說不然給你十八年吧,我現在想說,這玩意兒太難寫了,海量的資料,宏大的篇幅,病魔的糾纏,其中的艱辛與痛苦實在難與外人道。現在我只愿這輩子能寫完就不錯了。如果這輩子都未能大功告成,我也許會在諸位將粉中挑選一位來繼承我的遺志吧!
2.想要找我買書的朋友,《烈烈先秦》因出版太久市面上已基本買不到,我通過出版商那里還能弄來一點庫存,賣完也就沒了,其他只有等以后是否有機會再版了。《傷心楚漢》網上還有很多地方可以買,不要來找我。《天下強漢》合同里的最后出版期限是明年一月份,至于到底何時能出版,也不是我能控制的了的,編輯說大概再一兩個月吧,權且一信。
3.公眾號的內容是《千古名將英雄夢》系列和《笑談春秋誰霸唱》系列的圖文版,我會保證每天都有更新。碼字辛苦,尋圖不易,排版麻煩,念我辛勞,大家可隨手轉發朋友圈,即是施惠于我。其余公眾號與自媒體則謝絕轉載,否則我必撕逼到底!
,
4.大家的水管不要堵住,都來做我的自來水吧!
5.我的讀者必須三觀正。三觀不正的,看完我的文字,我希望你三觀變正,如果看完了你的三觀還沒正,那至少希望你的三圍正,如果連你的三圍都不正,請你離開。
6.上了我的船,就是我的人,我的人叫將粉,將粉們都叫我盟主,千秋萬代,一統江湖!!
給我從正面上,重重地長按下去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三千年戰爭史三百名將大榜單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邯鄲幫信罪律師:幫信罪案件的上游犯罪認定及無罪辯護問題》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