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創有話說 北京時間2016年6月13日,微軟以26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LinkedIn。真的是因為這個賣操作系統的瘋了嗎?其實微軟已經將戰略中心從Windows轉移到Surface平板、Office等移動業務與企業服務。而此次收購,正是其試圖通過領英這個職業社交平臺來進一步完成服務企業用戶的拼圖。 而微軟所做的一切,都與OS有著脫離不開的關系。
今天的這篇文章,是來自于 創創社區投研中心的原創內容《 開放還是封閉,這是個問題?之二:從微軟收購LinkedIn說起》,在上篇 《開放還是封閉,這是個問題?之一:從WWDC大會說起》,我們橫向比較了蘋果與安卓操作系統開放/封閉戰略演進,結論是:
絕對的開放與絕對的封閉均不復存在,當硬件已足夠好,最大程度的釋放軟件之服務能量,方為上策。
細細品味,這論斷其實正是操作系統的底層邏輯:軟硬件管理+人機交互。所以我們來一起回溯近60年的漫漫OS路,在時間縱軸的維度下,理解OS的核心使命。
電腦桌面操作系統時代:1956-至今
PC電腦、微軟與Windows:操作系統已走過“60歲”
1956年,世界上第一個有記錄的計算機操作系統GM-NAA I/O誕生,由通用汽車公司和北美航空公司推出,主要運行于IBM 704型商用機內。伴隨著微型計算機的發展,首個與之匹配的操作系統CP/M誕生,成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最具影響的PC操作系統。
而1980年有位叫比爾蓋茨的年輕人創辦的微軟公司,取得了與IBM的合約,將改進版的操作系統(原始版本出自另一公司,由蓋茨果斷收購之)以MS-DOS(Window前身)之名義正式出品。IBM的微型計算機加之MS-DOS系統,以其劃時代性的易用升級,逐漸取代CP/M,也奠定了后來Windows操作系統的霸主地位。1985年,微軟發布 Windows 1.0,此版本基本上就是 MS-DOS 的一個圖層,但它將圖形用戶界面和多任務技術引入了桌面計算領域, 用窗口替換了命令提示符,使微機操作更加親民。
至此,Windows開始頻頻出現“ 爆款”產品
隨著Windows 的普及,微軟建立起一個高效的生意:從 PC 廠商們賣出的每一臺 Windows 電腦抽取一部分收入。在這個模式之下,微軟只需專注于 Windows 系統的開發,至于 PC 市場內部的斗爭,不論誰是贏家,都得為 Windows 付費。Windows 和 Office 在之后的十多年內都成了微軟最賺錢的買賣(每季度貢獻收入數十億美元)。微軟公司市值在 2000 年突破了 6600 億美元的驚人高位(此市值11年后被蘋果以7000億美元打破)。
分水嶺出現在2010年。PC市場已逐漸飽和,銷量增幅下滑。一方面,智能手機興起,他們逐漸取代 PC 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個人便攜電腦”。另一方面,喬布斯在蘋果主導的 Mac,特別是 2010 年成熟的 MacBook Air,依靠完美的設計與一年一次的系統升級瘋狂狙擊競爭對手。
如今,最新款Win10也一改常態,免費升級,標志著微軟正在實施戰略中心變革: 從早期直接售賣軟件+收取軟件服務授權許可費,到逐漸轉向云服務+消費者移動終端,微軟正在向“免費增值”模式靠攏。戰略中心正在遷移至Surface平板、Office等移動業務與企業服務。
微軟已過而立,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是他們真的兌現了“每家桌子上都有一臺電腦(A computer on every desktop and in every home)”的豪言。2011 年,全世界仍然有超過12.5 億臺PC運行著Windows系統。哪怕已是曾經的輝煌,也足夠留跡史冊。
「 偉大的公司往往有偉大的對手,彼此成就 」
Apple電腦、喬布斯與MacOS
喬布斯,這位被譽為“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的人,他走過的56載春秋(1955-2011),就是一部PC-移動編年史,他的狂熱追隨者中不乏各界大咖,羅永浩—錘子手機創始人,也把“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奉為圭臬。
MAC OS是蘋果電腦的專用操作系統,其優點是圖形處理功能、多媒體功能非常出色,所以一經推出迅速成為眾多設計類、藝術類工作者之大愛。而對于其他類型用戶而言,雖然基本的上網、辦公訴求亦可滿足,但應用軟件遠比不上Windows系統下豐富。LINUX與UNIX是一種通用的操作系統,它的網絡功能非常強大,對內存等硬件的消耗也小,多用于網絡服務器中,但是應用較少,驅動也并不是很完善。Windows系列操作系統最大優點即在于其易用性,此外,基于其豐富的應用軟件,絕大多數用戶需求均可得到滿足。
性能打造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并非蘋果的最高優先級,自從 2010 年的改進版 MacBook Air 橫掃PC市場以后,蘋果的優先級就是更緊湊的設計和更好的屏幕。蘋果的 Mac 產品線,已經從提供超輕薄的選擇,轉變為只有超輕薄的選擇。當前VR 的火爆有目共睹。傳統 PC 廠商,包括整機廠商比如惠普,芯片廠商英偉達,都在非常努力地宣傳 VR 的未來,它們的主要目的是讓用戶重燃購買高性能 PC 的欲望。VR 需要更大的視野才能提供沉浸的體驗,這意味著需要渲染的畫面更多。第一批 VR 的受眾和游戲玩家是高度重合的。而性能無法滿足的Mac現在已經遠離了這部分消費群體。
智能手機操作系統時代:2007-至今
iPhone與iOS的顛覆性創新
導致微軟霸主地位漸逝的標志性事件,不是麻煩故障頻出的 WindowsVista,也不是蘋果每年定期更新的OS X。而是2007年iPhone的發布以及之后一年Android 系統的問世。
喬布斯在 2007 年演示的多點觸控技術完全改變了用戶過去認知的操作方式。相比之下,微軟當時的 Windows Mobile 操作系統還在試圖把 PC 上的體驗搬到手機上來。蘋果在 2008 年推出應用商店,更是讓開發者們不再首選 Windows 平臺。我們雖然把 iPhone 或者 Android 叫做智能手機,但 其實它們就是個人電腦,是一個比 PC 更加個人的個人電腦,PC操作系統開始逐漸被弱化。
其原因可總結為一下幾個方面:
移動智能設備崛起,原PC產業主導格局被打破
云端問世,客戶端作用日趨勢微,操作系統進一步被弱化
智能手持終端消費者數量激增,用戶對操作系統不再那么“上心”
從技術層面而言,iOS與iPhone等硬件設備相捆綁,延續了喬布斯“end to end(端對端)”的封閉策略,為iPhone用戶提供穩定成熟的操作平臺,統一的操作界面,對系統版本的更新也予以嚴格控制,使得手機安全性高;而扁平、炫酷的界面設計和簡約易于上手的界面交互,以及touch ID、iCloud等自有技術更是提升用戶體驗從“我真的需要它嗎?”到“我已經離不開它!”;而對于開發者,基于Darwin平臺的半開源系統開發,Xcode與Objective-C的搭配,帶來了開發平臺統一、運行速度快、除錯功能強、可視化拖拽構建GUI等便利, iPhone 人機交互指南和開發包內置設計元素的供給大大降低了開發出一個好應用的門檻。
從市場層面而言,iOS的商業模式延續了iPod和iTunes在音樂產業的巨大成功,成功創造了“應用”的概念和App Store模式,一開始還只是分發小游戲、小工具的應用,到后來引發了全球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創業浪潮,應用商店是過去十年里最重要的變革。
在微軟時期,它作為一家軟件公司,通過大量收購,充分利用自己的平臺優勢,對開發者更多的是一種打擊。而蘋果讓軟件開發成了一門生意。iPhone 越賣越好,App Store 吸引大量的開發者。而最終開發者被黏住,平臺收益也隨即飆升。蘋果將收入和開發者三七分成,而傳統軟件銷售渠道往往是分一半,早期國內的手機渠道,開發者甚至只有 20%。
根據 WWDC 2015 年的數據,目前 App Store 應用超過 1000 億下載,開發者從中獲利超過 300 億美元。經歷 7 年的發展,平均每個用戶有 119 個應用,每秒鐘有 850 次應用下載。iPhone無疑改造了手機產業,而蘋果也一躍成長為商業史上最賺錢的公司。
然而,硬件紅利正在消逝。2016年4月27日將成為分析蘋果的轉折點。這一天蘋果公布了 2016 年第二季度業績:收入506億美元,同比下降12.8%,利潤下滑22.8%。這是蘋果自 2003 年以來季度同比首現下滑。蘋果幾乎所有硬件銷量都處在下滑之中,包括一直以來的業績支柱,自2007 年發布,其出貨便再未下跌過的iPhone。要知道,iPhone的營收占比已接近70%。
根據 Gartner 的最新報告,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增長是兩年來的最低點—不到 5%。接下來新上網的用戶更多來自不發達地區。智能手機將改變他們的生活,但這可能不是iPhone的生意。只要蘋果不放棄利潤率推出更便宜的 iPhone、只要貧富分布沒有太大改變、大多數人換手機的頻率沒有縮短到一年一次,iPhone的增長已見頂。
Mac、iPod、iPhone、iPad,世界對蘋果的期望總是帶來下一個顛覆產業的新產品。Apple Watch、iPad Pro、Apple TV 4及正在研發的蘋果汽車,后喬布斯時代的庫克帶來的所有新硬件都企圖通過全新的交互方式改造現有產品—手表、個人電腦、機頂盒,來滿足人們的期望,并復制 iPhone 的成功。但正如我們一直強調的,以開放的姿態,讓硬件搭載的各種形態的軟件極盡所能發揮特長,滿足日漸個性化的需求,才是商業進化的王道。
「 未來,你還會看好蘋果嗎?」
操作系統的本質:軟硬件管理+人機交互平臺
微信企業號的推出,讓人們不禁猜測,這是要把微信變成“互聯網操作系統”?誠然,隨著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的服務形態可能不止局限于依賴手機硬件和操作系統的app,微信平臺的公眾號、企業號、服務號都同樣可以實現人機交互,如果將來人們打開手機能在“微信”這個超級app里滿足所有需求,所有服務提供商也都在微信里提供服務,那么,微信的確會自成“操作系統”(幾年前Facebook推出過手機就是先例)。
那么操作系統到底是什么?
騰訊副總裁程武指出,大概每隔20年,就會出現一次人機交互界面的重大變革。第一個是60年代到80年代,Windows的推出讓計算機可以搬進每個人的家里,鼠標、鍵盤的出現成為人機交互界面的重大突破。而在2007年,蘋果帶來的觸摸操控體驗讓鍵鼠開始逐漸消失,讓計算機可以裝入口袋。
前兩次重大變革的關鍵事件是PC及智能手機的誕生。如今,智能可穿戴、AI、AR/VR正在迅速發展,加速刷新人們對未來的想象,它們有望在接下來的幾年間創造人機交互的第三次變革。而這些變革都需要操作系統作為底層平臺的支持與創新。
從人體感官的角度理解,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手。一直以來, 人機交互的主要感官就是手。PC機時代,人們通過用手敲擊鍵盤輸入操作指令,到后來圖形視窗和鼠標的出現,人們開始用鼠標點擊屏幕的虛擬視窗。對此,喬布斯一直對手指具有專注的迷戀,經常在開會時盯著手指看,然而他也實現了在Mac上使用鼠標,在ipod上使用觸控板,在iPhone手機和iPad上使用多點觸控屏幕,使得人機交互更近了一步:直接用手指觸碰屏幕操作設備,回歸到人與世界最初始、最自然的交互狀態。這也是一個兩三歲小孩就能上手iPad的重要原因。
嘴(聲音)。 聲音是比手更加直接簡單的交互方式。從觸控屏幕的移動應用app到通過呼喊人工智能設備的語音助手(虛擬機器人),如iPhone的Siri、Android 的Google Now,到Google 剛剛推出的聊天應用Allo、Siri 之父制作的Viv,微軟的小冰等等,語音助手的發展也從簡單的搜索引擎提供資料,調起設備軟件功能的指令,到展示出其強大的 AI 能力—自己具有“思想”來協助人類。
運動器官。 這也是智能可穿戴設備發展的重要交互媒介。例如:智能手表Apple Watch、智能眼鏡Microsoft HoloLens全息眼鏡等,以及只專注于某一類應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設備如智能手機配合使用,如各類進行體征監測的智能手環(小米手環)等。
如果說前述種種均基于真實世界,那么VR則帶領人類在一個完全被創造出來的世界中進行人機交互,這個被模擬出來的世界要能帶來與真實世界一樣的感受(這種感受指的是人身體上的感受)—Oculus首席科學家Michael Abrash提出的觀點。 通過眼睛、頭部、手腳的交互實現完全沉浸式體驗。
因此,這些發展背后的統一邏輯是: 連接。連接人與電腦,連接人與手機,未來將是連接人與虛擬或現實世界的一切。而連接的締造者——無論身處哪個階段,都是操作系統的核心使命。
「 我們正在見證第三次變革。」
未完待續
請關注創創《開放還是封閉,這是個問題?》系列
首期文章回顧:《開放還是封閉,這是個問題?之一:從WWDC說起》
「 彩蛋時間」
創創為了獎勵看到一直看到這里的小伙伴
為你準備了幾條彩蛋
也是這個領域有趣的一些小故事
Show Time !
1984年,蘋果將 Mac 電腦隱喻為推翻 IBM “老大哥”統治的勇士,砸碎其在計算機領域的權威;30年后,IBM成為蘋果Mac電腦的企業用戶。
蘋果公司有多牛?看看辭職員工都干了什么——也許你不知道,Android之父曾經是蘋果的員工!著名社交網站LinkedIn的創始人也曾是蘋果的員工!甚至EA的創始人也曾是蘋果的員工!當然,喬布斯在1985年-1996年被迫離職也勉強算是前員工吧。可以說,蘋果校友無處不在!
喬布斯曾引用畢加索的話:“好的藝術家拷貝,偉大的藝術家剽竊”。施樂公司曾經在80年代可能是超過蘋果和微軟之和的科技公司,世界上第一臺個人電腦、第一個圖形操作視窗等都是其創舉。然而喬布斯在1979年參觀后把其鼠標和圖像識別技術應用在了Mac中,山寨走了施樂Alto領先世界PC市場10年的新技術。蓋茨后來又從喬布斯那里山寨了圖形用戶界面技術,從而打開了Windows的時代之門。
"Android"這個詞早就存在,用于描述自動工作的機器。這個詞的現代含義為人形機器人。Android包含了安卓之父Andy和Droid。Droid指《星球大戰》中的機器人,是導演喬治盧卡斯捏造的。
星球大戰中人氣爆棚的機器人“Droid”
從經典的“紙杯蛋糕”(Cupcake)開始,Android的版本昵稱都是一種甜品,且首字母按順序排列。
安卓的甜品昵稱“發展史”
2001年到 2012 年蘋果公司都以大型貓科動物的名字來給os x系統命名,雖然從 2013 年開始 os x 對外的代號名稱開始選擇使用加州的地名,但是內部的代號名稱直到2014年仍沿用紅酒名,而2015 年的內部代號名稱全部來自一種用于釀酒的紅葡萄。
有趣嗎?
創業也應這樣
在艱苦卓絕之際也永不要放棄生活中的小樂趣!
這樣你會更加成功!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PLC人機界面維修Fatek人機界面維修必知干貨》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