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相隔萬里,實則同在彀中。敘利亞的命運因為東亞吸引了特朗普的主要注意力而發生重大轉折。“海外探客”想起當年領袖的那個論斷:炮擊金門,支援中東人民的解放戰爭。12月5日,聯合國安理會沒能通過針對敘利亞阿勒頗局勢的決議草案,因為俄羅斯、中國和委內瑞拉反對。反對派沒能得到停火7天的喘息之機。當“我兔”都敢于頻頻投出反對票的時候,往往就意味著大局已定和勝券在握。
與58年前不同的是,如今是美國主動調整了戰略重心。特朗普看似來勢洶洶的“擴軍計劃”并非針對中東,就在12月6日,他還表態“避免干涉外國沖突,停止推翻那些對美國人而言一無所知的外國政權”。說話聽聲,鑼鼓聽音。趁著美國人忙于“推翻當選總統”和“政權交接”,敘利亞終于等來了“拐點”,勝利的曙光已經若隱若現。
趁此大好局勢,敘利亞政府軍又奪下了阿勒頗5個城區,將近75%的東阿勒頗重回政府手中。西方為何對敘利亞政府軍即將拿下阿勒頗而感到不滿和驚慌?2011年3月爆發的敘利亞危機演變成為內戰,至今持續將近6年。探客梳理資料后認為,這就是一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輸出的“顏色戰爭”。在突尼斯、利比亞乃至埃及,這一套都取得了預期效果。但在烏克蘭和敘利亞,由于俄羅斯堅定選擇“戰術突圍”,事態并未向西方所預想的那樣進展順利。
敘利亞反對派至少又分成10個派別,其中以“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規模最大,得到的承認最多。西方一直想將這些派別捏合到一起,形成合力對付阿薩德政權,但無奈各派之間的訴求很難調和。不僅如此,一些極端勢力與民族主義勢力也借機起事,其中以“伊斯蘭國”、“庫爾德民主聯盟黨”和基地組織分支“救國陣線”為代表。這樣一來,不僅是俄羅斯與伊朗對陣西方陣營,土耳其、伊拉克、沙特等多國也不同程度卷入了這場內戰。
反對派武裝的武器主要來自沙特和卡塔爾等國,美國等提供訓練和資金支持。但就像美國支持的阿富汗抵抗者最后卻倒向基地組織一樣,西方并不能控制這些獲得資助的武裝派別,甚至也不清楚他們的立場與信仰。渾水摸魚、掛羊頭賣狗肉,都是常見的伎倆。
真正讓西方著急的是2015年9月俄羅斯大舉出兵,并對敘利亞ISIS目標發動多輪空襲。敘利亞地面部隊在空軍支持下勢如破竹,原先主導攻勢的反對派被迫轉為守勢,不僅要面對阿薩德政府軍的圍剿,還要提防ISIS搶地盤的凌厲攻勢。原本西方還想搞個“禁飛區”,但俄羅斯的蘇-35與S-400的進駐粉碎了這個圖謀。到了2016年夏天,盤踞在阿勒頗的反對派失去了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這個“反對派大本營”成為孤島,西方對此束手無策。
支持反對派的西方如今經常指責俄羅斯和敘利亞政府“追求軍事勝利”,并聲稱“這場內戰不是軍事能夠解決的。”但西方國家總是患有“選擇性忘記癥”,忽略了這場內戰的始作俑者正是號稱文明民主的西方。探客發現,在軍事上逐漸處于下風后,西方還大言不慚地呼吁“為敘利亞人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實際上就是想逼俄敘雙方妥協,讓敘利亞反對派獲得武器和人員補給,繼續在敘利亞制造內戰。如此立牌坊的方法,令人無語。
敘利亞如今已經成為“難民源頭”,近1100萬居民流離失所,令“老歐洲”進退失據。一方面,西歐發達國家不能丟棄“在價值觀上的優越感”,2015年9月敘利亞3歲小難民科迪的尸體伏在土耳其海灘上,經過媒體發酵,同情心與自責交織的情緒令西歐迅速敞開大門,德國總理默克爾擁抱難民的景象仍歷歷在目。另一方面,西歐發達國家又因為難民問題而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分裂。還是默克爾,如今已經在難民問題上持強硬立場,公開呼吁禁止佩戴全臉面紗。這一重要轉變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敘利亞內戰,中東難民紛紛涌向生活質量優裕的英法德,造成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德國女性頻頻遭到難民性侵,隨身攜帶辣椒水噴霧都不能完全保證安全,必須拿在手里有備無患。從波鴻大學連環強奸案到中國女留學生被拖入灌木叢強暴,連一位歐盟資深官員的19歲女兒拉登伯格都遭到難民奸殺,而她生前一直支持接納難民,并時常到難民聚居地當志愿者。德國慕尼黑一個小鎮建起4米高墻隔離難民區,就是德國民眾如今對難民的態度。探客認為,德國如今的混亂正是“政府外面惹事,無辜百姓遭殃”的寫照。支持敘利亞反對派打內戰,讓敘利亞淪為戰場,傷害的不僅是本地人,還有數千里之外的西歐居民。
如果你家的窗戶是玻璃做的,就不要朝鄰居家扔石頭。長期以來,西方一直認為干涉別國的戰爭遠在天邊,對本國不會產生任何影響。然而敘利亞內戰如今已經演變成為袖珍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所有的參與方都不同程度地付出了代價。探客看到,就在12月7日,早已不耐煩的以色列襲擊了敘利亞首都郊區的一個軍事基地,號稱是打擊黎巴嫩真主黨。而且以色列絲毫沒有談判的意思,除非“伊朗和阿薩德政權出局”,這其實就是西方的底牌,然而俄羅斯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讓步。
這場內戰如今已經成為泥潭。奧巴馬無能為力,特朗普只想抽身而出,他們深知美國同時打贏兩場戰爭的能力在逐漸遭到削弱,如今緊迫的事是要與東亞大國建立新型關系,這當然也需要以軍力為后盾。美國看起來已經厭倦了“中東仲裁者”這個角色。回想25年前的海灣戰爭,美國率領多國部隊勢如破竹,重創伊拉克。2003年又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中東沒有迎來和平與發展,取而代之的是極端勢力的崛起和連綿不絕的沖突。美國似乎真的累了厭倦了,不想再繼續這場勞而無功的“雞肋戰爭”。或許體面的“認慫”和退出是個出路,剩下的亂局就讓歐盟和俄羅斯去處理。大國的權利之一就是搞亂搞垮了小國而不必受到追責。
以色列防長利伯曼說得清楚“依靠國際社會是不可能的,每個國家只能靠自己。”探客認為,對于敘利亞問題,還是應該回到“敘人所有、敘人主導”的路線上來。不僅是敘利亞,美國應該停止干涉任何國家的內政,911事件和歐洲多國面臨的難民問題表明,將別國當成可以挪來挪去的石頭,往往會砸了自己的腳。
筆者子玉論金(公眾號:lunjin945)是金融投資分析師,從事金融行業多年,研究國際局勢和熱點事件。金融領域博大精深,每天行情波折不斷,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多年的研究經驗,給大家幫助。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戰術酷棍-袖珍短棍/掌棍/鑰匙棍/古巴藤/酷棒》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