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前古鎮安靜于時光中的蓮花
清哲木
2017年7月,我應邀參加“秀美全國江西網媒行”終于和廣昌縣的驛前古鎮來了一次親密接觸,早就聽說這里明清古建筑是當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我想若不是這場注定的安排,我亦很難循跡而至,其實,我在江南閱盡了古村名鎮,唯有驛前古鎮帶給我別樣的情懷,她或許是我的生命里飄蕩于風中的絕美穿越時空的情緣,注定相逢,無關偶遇。
幾百年前在旴江流水風廊上,驛前鎮在明末清初盛極一時,聽導游介紹;此地曾有36個半祠堂、24座廟宇、70多家酒店、280間店鋪,人口達2萬多人,年年祠堂盛會、廟會、燈會,江西、福建、廣東3省5縣來觀會的群眾云集于此。
如今,古代官道已不復存,驛站功能早已廢棄,在時光的封存下,整個村落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古鎮有種難得的寧靜,只有殘留的明清建筑,隱約可見過去的繁盛。驛前古鎮最佳的游覽季節,是在荷花盛開的時候。整個廣昌處處蓮花盛開,芬芳唯美,7月,荷花正濃,夏天的畫布,把江西描摹得異彩紛呈,那綠的清亮的荷葉,和美得動人的蓮花和古鎮依依相戀,行走在古鎮里,細細的品賞著這個自然淳樸、洗盡鉛華、炊煙漸稀,幽邃寧靜的江西小鎮,洪門幫會的船屋、白蓮教的廳堂、藏著秘密的古宅,數百年的歷史人文滄桑仿佛是時光的經卷上折疊的沉香,彌漫著風雨紅塵的味道,在時光的素箋上,掛滿了一個地方記憶的老墻,那些刻骨的疏離往昔,正在曲曲折折光陰的巷口,透過的陽光,婉約成風景,明媚而安恬。
按照歷史記載,驛前在明末清初尤為鼎盛,現存古建筑以明、清時期為主,是江西境內保存較完整、規模較大的民居古建筑群之一。目前保存較好的還有2000多間房共4萬多平方米。有姓氏宗族的祠堂、家廟,有達官顯貴的官邸、別墅,有商賈店鋪和生產作坊,以及遺存的十數處石刻題額等。
穿過小巷口,古鎮上另外一個著名的古建---“石屋里民居”,它在2013年被認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屋里民居,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建筑用材獨特,整個石屋多用石頭材料。門坎、檐板、神龕、房柱、照壁、屋檐、門樓以及地面等,采用光滑細膩的四方石塊磨光而成,故名“石屋里”。進深三進,占地1075平方米。屋內16根大石柱,高7.8米,牢牢地擎著屋頂的大石梁。據說,當年主人興建房屋時,一根石柱就得耗費一根金條。宏偉的石屋看不到一絲半點粗糙的建筑痕跡,石塊之間銜接無縫,雕龍鑲鳳,流光溢彩。雙門樓居正廳右側,上刻有“雙鳳朝陽”、“龍鳳呈祥”、“福祿壽喜”等圖案,石柱座上八面玲瓏,雕刻有獅、象、鹿、鶴、蓮花、文房四寶、花卉等精致吉祥圖案。其木雕、磚雕、石雕工藝精湛,古樸典雅、栩栩如生,風格獨特,屋內冬暖夏涼,四季如春,堪稱江南建筑一絕。
驛前古鎮建筑群中的木雕、磚雕、石雕圖案隨處可見,精美絕倫,但處處皆有蓮花圖案,無論是數量還是形態,在全國都屬罕見。大量的蓮花圖案應是與當地的種蓮歷史有關,是一種獨特的鄉土文化現象。
如今,古鎮里還有居民在里面正常生活,沒有任何商業化。前往驛前鎮后發現,所言非虛,鎮里的民風淳樸,沒有商業的沾染,非常有味道,非常的自然,非常的生態美。小扣門扉,閑話攀談,聊小鎮歷史;聽木偶戲曲,賞蓮池荷葉,品小鎮遺風。這一刻,心是輕盈的,思緒是歡快的,眉上心間流淌著一抹釋懷鄉憂的清韻,不知不覺中遠離了塵世的煩惱,心在這一片自然中安放,這樣的時光也是美好的,輕松的,沒有生活的負累和繁雜,只任光陰流轉,拈一縷荷色,與時光靜好,不惜眼前的茍且,只慕詩和遠方云水禪心,只聞花香,不言悲喜;心底永駐一城芬芳,浸染在斑斕的年華里,邂逅今昔中的故事!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武漢荷花什么時候開花》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