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 大宋文化| 書畫文化| 開封特色文化禮品
▼
清 焦秉貞 百子團圓圖冊
在古來的許多國畫中,
我們能夠看到,
題材多樣、反映兒童游樂童趣的可愛場景。
我們不難于其中窺見,
那時孩童的幸福度,
似乎起碼是不輸今天的!
宋代 蘇漢臣 《秋庭嬰戲圖》(局部)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宋代 蘇漢臣 《冬日嬰戲圖》(局部)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牧童詩》
黃庭堅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題竹石牧牛》
黃庭堅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
阿童三尺槌,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
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宋 蘇漢臣 嬰戲圖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牧童詞》
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荷蓑出林春雨細,蘆管臥吹莎草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宋代 蘇漢臣 《冬日嬰戲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村晚》
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牧童》
呂巖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宋代 蘇漢臣 《長春百子圖》(局部)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幼女詞》
施肩吾
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與小女》
韋莊
見人初解語嘔啞,不肯歸眠戀小車。
一夜嬌啼緣底事,為嫌衣少縷金華。
《田家》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織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宋代 蘇漢臣 《灌佛戲嬰圖》(局部)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平樂?村居》
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
辛棄疾
連云松竹,萬事從今足。
拄杖東家分社肉,白酒床頭初熟。
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
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閑看。
北宋 蘇漢臣《長春百子圖卷》局部
《稚子弄冰》
楊萬里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瓈碎地聲。
《舟過安仁》
楊萬里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宋代 李嵩 《市擔嬰戲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桑茶坑道中》
楊萬里
晴明風月雨干時,草滿花堤水滿溪。
童子柳陰眠正著,一牛吃過柳陰西。
宋代 佚名 《撲棗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清 焦秉貞 百子團圓圖冊
清 焦秉貞 百子團圓圖冊
清代 焦秉貞 《百子團圓圖》(局部) 現藏國家圖書館
宋代 陳宗訓 《小庭嬰戲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代 陳字 《嬰戲圖》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 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卷》局部
南宋 · 蘇漢臣《百子嬉春圖》
古代兒童寫的詩,讓你不得不服:
自古英雄出少年,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不少的“神童”,
他們年少時智商過人,
才華橫溢,言行不凡,
成為時人追捧和羨慕的對象。
孔融4歲讓梨,項橐七歲為孔子師,
司馬光7歲砸缸,駱賓王7歲寫《詠鵝》,
晏殊7歲中進士,甘羅12歲官拜宰相,
周瑜13歲統領水軍,
王勃13歲寫《滕王閣序》。
送兄
唐·七歲女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
所嗟人異雁,不作一行歸。
【詩歌簡析】《送兄》這首詩出自《全唐詩》,是一個七歲女童寫的一首五絕。全詩二十字,表達了小作者送別哥哥時依依不舍的深情。詩中寫景的氣氛和離別的心情相應,兄妹不忍分離與雁行齊飛對照,顯得自然、誠摯,藝術技巧相當高妙。
詠架上鷹
唐·崔鉉
天邊心膽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
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絳人。
【相關故事】崔鉉是崔元略的兒子,他小時候跟他父親去拜訪韓滉,韓滉見了很喜歡他。他父親說:"這個孩子近來作詩能力有很大進步。"韓滉便指著架上的鷹叫他歌詠。崔鉉接過紙筆,不假思索,很快就寫完了。他的詩是:"天邊心性架頭身,欲擬飛騰未有因。萬里碧霄終一去,不知誰是解絳人。"韓滉更加驚奇,感嘆著說:"這個孩子可以說是有萬里前程啊!"
賦新月
唐·繆氏子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
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
【作者簡介】繆氏子,意思是一個姓繆的孩子,唐朝開元(713-741)時人。據說,他從小聰慧能文,7歲就以神童召試,作了上面的這首詩,很得唐玄宗的贊賞,字號、里居、生平事跡均不詳。
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創作背景】小時候的駱賓王,住在義烏縣城北的一個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伶俐,就問他幾個問題。駱賓王皆對答如流,使客人驚訝不已。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一群白鵝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試試駱賓王,便指著鵝兒要他以鵝作詩,駱賓王略略思索便創作了此詩。
詠華山
宋·寇準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相關故事】據記載,寇準七歲,其父大宴賓客,飲酒正酣,客人請小寇準以附近華山為題,作《詠華山》詩,寇準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隨口吟出一首五言絕句:“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詩還要快出許多,真是才思敏捷,出口成章。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宋文化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駱賓王個人資料簡介》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