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
國運如同人命
都是有定數(shù)的
朝代的的更迭
時代的演變
皆逃不出陰陽五行的宿命
別覺得秒總故弄玄虛
今天就來給大家推導一下
戰(zhàn)國七雄的五行宿命
講戰(zhàn)國七雄之前
我們來看看五行的源頭
中華文明發(fā)源于黃河附近的黃帝政權
這里被認為是天下的中心
所以叫“中原”
中原是中華民族的正源
而四海八荒之地皆為異族
黃帝政權屬于“土德”“尚黃”
所以
中原之地作為華夏搖籃
屬于“中央黃土”
是東西南北的核心
在它四周
分別是我們熟悉的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這代表五種顏色
同時也代表“五行”
巧的是
這也代表著五個朝代
五行有“相生相克”
這五個朝代的更迭也正好符合五行相克原理
木克土:“夏王朝”替代“黃帝政權”
金克木:“殷商王朝”替代“夏王朝”
火克金:“周王朝”替代“殷商王朝”
水克火:“秦朝”替代“周王朝”
這套思想來源于“陰陽家”的五行學說
王朝需要建立自己的五行屬性
而五行必須克制過去的朝代
五行思想也影響到了現(xiàn)代
言歸正傳
周王朝和秦朝在更替的中間
有一個過渡時期
這就是史詩般的“春秋戰(zhàn)國”
周朝因為實行分封
遺留下了大量諸侯國
列國摩擦不斷
最終引發(fā)了
“春秋諸子的百家爭鳴”
和
“戰(zhàn)國諸侯的列國紛爭”
戰(zhàn)國到了末期
各國之間互相兼并
形成了七個大國
這就是“戰(zhàn)國七雄”
看圖中
戰(zhàn)國七雄的顏色和五行屬性都不同
但最開始
因為絕大部分諸侯國都是周王朝(尚火、尚紅)的附庸
所以各國的主體顏色分布應該是這樣的:
這張圖觸目驚心之處
不僅僅是“水火不容”的戰(zhàn)爭形勢
而且是
“水克火”的某種結局性暗示
暗示秦國必將統(tǒng)一其余六國
但問題是
為什么有些國家最終采用了其他顏色和五行屬性呢?
難道是怕秦朝的水嗎?
“變色”是一種深層的政治考量
各國為了宣誓自己與日漸衰微的周王朝脫離關系
樹立自己獨有的標識和存在感
這充分表現(xiàn)在兩件大事上: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
下面來看看
“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如何改變周王朝的紅色烙印
周天子的火紅
傳給了諸侯國晉國
晉國分裂為“趙魏韓”三國后
三國雖然都有紅色印記
卻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趙國脫離晉國之后
在“火德”的基礎上
發(fā)展出了“火木德”
“火德為主,木德為輔,木助火性,火德愈烈”
木頭架在火上烤
這不就是“杰出”的“杰”字嗎
趙國是要宣誓自己
脫離周王朝之后要變得更加強大
趙國的旌旗是“七分紅、三分綠”
秒總想了一晚上
覺得這個旗子很有可能長這樣
魏國人的心態(tài)比較穩(wěn)
雖然謀財害命僭越篡位把晉國拆分了
但還自認為是周天子正統(tǒng)
所以保留紅色
以此掩蓋歷史罪名
韓國脫離了晉國之后
覺得自己單飛了
獲得了自由
那就必須得擺脫紅色火德的制約
從而開創(chuàng)了充滿生機的綠色“木德”
謂之
棟梁之木由烈火中涅槃重生
不過穿著韓國的綠色服飾
秒總感覺不到任何單飛的喜悅、涅槃的興奮
心里倒是有點慌
齊國本來姓“姜”
后來有人篡位了
改為“田”氏
接著
天子的火紅色
也要發(fā)生改變
齊國最開始的時候姓“姜”
自甘成為周天子的諸侯附庸
明里暗里都不敢違逆天子
就連春秋五霸的老大哥齊桓公
也還老老實實地穿著天子同款婚慶套裝
一身喜氣娘娘的大紅色
后來齊國被“田氏”的人統(tǒng)治后
牛逼了
進入了戰(zhàn)國七雄之列
決定不再使用“火德”
開始推演出
“火德為主,金德為輔,金煉于火,王器恒久”的火金德
“火金德”寓意齊國如金子般
能在烈火中煅燒
“火金德”為什么是紫色
不是黃色呢?
其實金子分為“青金、黃金、紫金、赤金”
所謂“七青八黃九紫十赤”
黃金的含金量只有80%
而紫金卻高達90%
所以金子也有紫色的
“金德”也會用白色來體現(xiàn)
因為“金屬”的主要顏色還是銀白色
燕國是周天子諸侯國
理應崇尚紅色
但燕國眼看著周王室衰微
禮壞樂崩
列國崛起
自己雖然位于七雄之列
卻是實力最弱的一個
于是燕國看清楚了現(xiàn)實
周朝的紅色“火德”已經(jīng)快要熄滅了
不能再延續(xù)
必須反其道而行
開創(chuàng)“水德”
“燕臨北海,天賦水德”
采取與“火德”相反的五行
展示出燕國改革的決心
楚國不屬于天子正統(tǒng)
它是南蠻政權
受天子冊封而建立的國家
雖然它一直堅持紅色
但這個紅色與周王朝不是一脈的
楚國歷來崇尚“玄鳥”“火神祝融”
火在楚國人心中
是永恒的圖騰
如果說
黃帝和中原文化衍生了龍圖騰
那么
炎帝和楚文化則衍生了鳳圖騰
龍鳳便是南北意象的組合
秦朝人尚黑是出了名的
對于這些“十步殺一人,千里送人頭”的野蠻戰(zhàn)爭機器來說
一身超酷超炫的黑衣夾克配上阿瑪尼的黑超
在沙場上
簡直
帥煞人也
你以為秦朝人真覺得黑色很拉風嗎
那都是文化傳統(tǒng)
《漢書·律歷志》說
“昔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尚黑就尚黑唄
怎么又跟水扯上關系了
話說水哪里黑了
黑的只是人心
不過在五行里
水的顏色的確是黑的
這不是古人眼瞎
這是古人看待世界的眼光炒雞獨特:
當水比較淺的時候——透明無色
深一點的水池——藍色
再深一點,水里的藻類增多——墨綠色
再深一點,如深淵一般——黑色
可見
秦國的水
很深?。。。?/p>
以上就是七國的顏色和五行屬性
那么
這些顏色和背后的五行
最終如何一步步推動著歷史劇情的發(fā)展呢?
下面秒總來揭曉:
再回到戰(zhàn)國七雄的地圖
六國的顏色加起來
色彩斑斕
再看看秦朝
一片漆黑
就以這種顏色差異
很容易分成了兩大陣營
以函谷關為界
函谷關以西稱為“關中”
地處雄關要塞,易守難攻
函谷關以東稱為“關東”
因為包含六國
所以六國又叫“關東六國”
關中與關東由于地理隔絕和文化差異
逐漸形成了兩大陣營
兩大陣營為了各自的利益
形成了兩大戰(zhàn)略
這就是著名的“合縱連橫”戰(zhàn)略
“合縱”
就是六國排布呈現(xiàn)南北縱向分布
六個小國合起來滅掉超級大國秦國
所謂“合眾弱以攻一強”
然后六國安安心心過自己的小霸主的日子
“連橫”
就是秦國橫向逐步兼并或拉攏各國
最終實現(xiàn)一統(tǒng),成立王朝
所謂“事一強以攻眾弱”
正如黑色是所有顏色的混合一樣
秦朝與他國不同的野心在于
秦國的終極目標是“大一統(tǒng)”
下面來看看有關“合縱”“連橫”的重要戰(zhàn)役
齊國作為大國
與秦國還并稱“東西兩帝”
齊國對于當時的秦國來說
實力望塵莫及
距離鞭長莫及
只好使用“遠交近攻”策略
對于較遠的國家采取外交合作
對于臨近的國家采取軍事進攻
秦國和齊國走得很近
于是
第一次合縱攻秦,齊國沒參加
五國輸了
齊國心里想,呵呵,好在沒參加
第二次,齊國還是沒參加
五國居然贏了
齊國心里想
秦國沒準要完蛋了嘞
五國合縱好膩害
下次帶我一起玩兒
第三次,齊國參加了(燕國沒參加)
結果
五國為了保留實力
誰都不愿意發(fā)起首攻
秦國看出了五國聯(lián)盟的人心離散,脆弱不堪
于是給了點好處給五國
五國就撤退了
這一下
齊國徹底懵逼了
劇情走向太復雜
終于還是看不懂了
這件事之后
秦國恨死了齊國
首次聯(lián)合五國攻打齊國
齊國地勢不比秦國優(yōu)越
秦國有函谷關作為屏障
五國打了N回還是不能傷其元氣
而齊國是沿海半島國家,沒有戰(zhàn)略縱深和軍事腹地
一下就被五國打殘了
一夜回到了原始社會
所以接下來
第四次第五次攻秦的時候
齊國就再也沒有參加過了
因為
已經(jīng)
基本廢了
秦朝在戰(zhàn)略上采取“連橫”
在實際的戰(zhàn)術上采取“遠交近攻”
分成三步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
1、滅三晉
2、滅大楚
3、滅燕齊
下面秒總告訴大家
秦滅六國的過程和軍事考量
三晉中的魏國&韓國是“天下之樞”
位于戰(zhàn)國七雄的核心地帶
只要占領這兩國
就能切斷六國合縱的脊柱
魏韓兩國中又數(shù)韓國實力最弱
所以秦國首戰(zhàn)韓國
是最有利的策略
韓國深知干不過秦
雖然水(秦)生木(韓)
但秦國這可是一股巨浪
分分鐘突突了韓國這塊爛木頭
而五行中“土克水”
韓國需要一個“土德”來克制秦軍
關鍵是戰(zhàn)國七雄里沒有屬土的國家
無奈
韓國只好將一塊叫“南陽地”的國土劃分給秦國
收買秦王的心
同時也是以割讓國土的方式阻擋虎狼之獅
正如諺語所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可是韓國人太幼稚了
秦國領了國土之后
不但沒有撤軍
反而在南陽地整軍待命
以此為據(jù)點
突擊韓國
一舉將其殲滅
第二步
秦國盯住了另一個號稱“木德”的趙國
趙國是“火木德”
在它東西兩邊分別有兩個“水德”國家
如果趙國做好一條棟梁之木
那么兩邊的水都可以滋潤它生長
但偏偏趙國人做了“火木德”當中的“火德”
寧要挑起事端
和燕國水火不容
常年打來打去
當時蘇代已經(jīng)提醒過趙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就是說
我們?nèi)绻脱鄧恢贝蛳氯?/p>
兩敗俱傷
那么最后秦國將在背后把我們都給收拾了
果不其然
秦國最后乘著趙燕兩國交戰(zhàn)
無暇顧及后方之時
滅掉了趙國
第三步
殲滅三晉中的最后一國——魏國
趙韓兩國被吞并之后
魏國實際上已經(jīng)茍延殘喘
整個國家“如入虎口”一般被秦國包圍
魏國的“火德”
看來勢必在“水德”中覆滅了
而在最終的戰(zhàn)場上
魏國確實毀于一場大水
當時秦國大將軍王賁來到魏國城門口
見城墻堅不可摧
王賁覺得
魏國不是號稱“火德”嗎
來,給我往城里灌水
“秦以黃河、大溝之水,沖灌大梁城”
于是魏國政權頃刻瓦解
第四步
滅了一個“火德”
眼下還有一個更大的“火德”國家如眼中釘一般
出現(xiàn)在秦國視線范圍內(nèi)
這就是楚國
楚國地域廣闊
并不能一戰(zhàn)告捷
秦軍和楚軍苦戰(zhàn)N多年
才逐漸把楚國的大火澆滅
第五步
楚國已滅
剩下的燕國和齊國都弱不禁風的
輕易可以鏟除
尤其是燕國
是六國中的弱雞
當年趙國茍延殘喘的時候
燕國傾全國之力對它搞偷襲
都被打了回來
就弱到這種程度
也好意思和秦國使用同一個五行屬相
不過
燕國這個“水德”是藍色的水滴
秦國的“水德”則是黑色的海浪
本來水滴融入大海
投降就得了
可是燕國非要搞個“假投降、真行刺”
這就是著名的“荊軻刺秦王”
荊軻手里拿著機密地圖說是要討好秦王
結果“圖窮匕見”
荊軻從地圖了拿出了匕首
意圖搞恐怖襲擊
刺殺就刺殺唄
燕國人真是倒霉到了家
刀都拿出來了
就是殺不了秦王
反倒被當場虜獲
接著秦王怒了
發(fā)動總攻
燕國被討伐的鐵騎踏平
最后一步
滅齊國,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
齊國本是大國
靠著販鹽的買賣成為了很有實力的大國
可是秦國很早就使用了“遠交近攻”策略
用金錢和外交把遠方的齊國收買了
避免了和齊國的真面交鋒、實力對決
進而可以攻擊比較臨近的弱小國家
而齊國打的算盤是
不怎么想卷入戰(zhàn)爭
能過一天安穩(wěn)日子是一天
怕事
等到齊國發(fā)現(xiàn)周邊各國紛紛“落馬”的時候
秦國已經(jīng)壯大到天上去了
自己的軍隊因為常年沒有參與備戰(zhàn)
實力大幅度下滑
已無力反抗秦國
所以齊國在大軍壓境的時候
做出了最明智最窩囊的決定
舉手投降
齊國人雖然都是山東糙漢子
但論戰(zhàn)斗意志
并沒有南方人那么死磕
燕國實力最弱
但最頑強
齊國實力最強
但最疲軟
齊國人就像“火金德”一樣
金屬看起來很硬朗
在火里一燒
就軟了
大一統(tǒng)的過程
就是黑色吞并紅色的過程
是水滅火的過程
其實也是
秦的“郡縣制”完勝周朝“分封制”的過程
寧可說這是五行的生克
不如說是制度的勝利
秦朝雖然奠定了一個統(tǒng)一的制度
但是法度上不得民心
于是被農(nóng)民政權漢朝給滅了
漢朝滅了秦朝之后
把自己定為“水德”
認為秦朝是個偽政府
自己才是順天道滅除周朝的克星
但后來
漢朝又改為“土德”
以土克秦朝的水德
證明自己滅除了天下第一黑的國家
又后來
漢朝改為“火德”
認為自己繼承了炎黃正統(tǒng)
并把自個稱為“炎漢”
所以說嘛
五行都特么是偽科學
當權者用它來粉飾太平
秒總用它來吸引粉絲
真賤!!
所以說嘛
歷史
還是要回到唯物辯證的社會主義偉大理論觀念上來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戰(zhàn)國七雄 有哪些》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