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是中國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味調味品,中國人在很久之前就發現了釀造醬油的秘密。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漢,醬油已經有了廣泛的運用和生產基礎。然而近些年,專家卻發現,醬油和肝癌有直接的關系,肝癌病發率與醬油食用量呈正比。
一般認為,醬油的主要原料是大豆,大豆及其制品因富含硒等礦物質而有防癌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醬油在生產、貯存、運輸、銷售的過程中,常因衛生條件不良而受污染,甚至帶有引發腸道傳染病的致病菌,散裝醬油的問題會更明顯。
實驗表明,傷寒桿菌可以在醬油中存活兩天,嗜鹽菌可以在醬油中長期生存。在混濁、有沉淀、有雜質的醬油中,細菌數會高于標準百倍以上,這樣的醬油如果不加熱消毒就直接食用,就有可能致病。
另外,研究人員還從醬油中發現過致癌物質。臺灣的流行病學專家調查發現,醬油的消耗量與肝癌直接相關。這是因為醬油在發酵的過程中,蛋白質腐敗分解,產生大量的胺類物質,在亞硝酸存在的情況下,會合成致癌性的亞硝胺,而一些生產工藝差的廠家所生產的醬油極易受到霉菌的污染。因此,從預防疾病的角度來說,除了購買質量信得過的瓶裝醬油、不買散裝醬油外,還應注意吃醬油盡量熟吃,不生吃。
一道家庭風味的菜品怎么才能炒出鍋氣,怎么才能炒出色香味,秘密不完全靠著醬油,但醬油絕對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醬油,什么時候放,怎么個放法,才顏色誘人,又不會生咸?
醬油熗在鍋里的時候,才會出來那個香味,比如熗炒圓白菜,出鍋前沿著鍋邊倒些醬油,跟你將醬油直接倒在菜上是兩個味道,直接倒在菜上的,會有一股生醬油味,沒有那種熗出來的鮮味。
相反,若是紅燒,醬油就不能在出鍋前再倒,而要趕在熗鍋時及時倒入,然后再放菜,這樣醬油的顏色、香味才能體現。
醬油是北方人民多年的慣稱。
“老抽”和“生抽”則是源自廣東地區的習慣稱呼。
抽是提取的意思,分兩種,老抽中加入了焦糖色,顏色更深,生抽的色就淺一些,但咸味比老抽要重一點。
簡單說,老抽用于提色,尤其適合肉類增色,生抽則用于提鮮。
另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和醬油顏色、包裝都差不多的“醬汁”、“辣醬油”或者“調味汁”。
它們和醬油是兩碼事,不執行醬油的國家標準,只是給菜肴增加鮮度的調味用品。
至于“宴會醬油”并不表明它的等級就高,而是指在醬油中加入了多種鮮味劑,鮮度非常高,適合宴會場合烹飪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醬油的含鹽量較高,除了調味,主要是為了防止變質。
釀造醬油和配制醬油啥區別呢?
醬油瓶上標注的釀造和配制的區別在于工藝的不同,“釀造”醬油是以大豆、 小麥或麩皮為原料,經微生物天然發酵制成的,工藝結束后添加一些調味劑。
而“配制”醬油,是用50%以上的釀造醬油,另外添加了一些植物蛋白水解液和食品添加劑,不宜長期使用。
從醬油的原料表中可以看出其原料是大豆還是脫脂大豆,是小麥還是麩皮。
釀造醬油通過看其氨基酸態氮的含量可區別其等級,一般講是含量越高,品質越好。
氨基酸態氮含量≥0.8克/100毫升為特級,≥0.4克/100毫升為三級,兩者之間為一級或二級。
當然醬油也不能只看氨基酸態氮含量,還要考慮風味和口感等因素。
很多人都知道,醬油有烹調炒菜用和佐餐涼拌用之分,但在日常生活中卻經常混淆使用兩者,有的居民家中只備一種醬油。
市場調查顯示,有超過30%的市民在選購醬油時忽視烹調與涼拌之分。
食品專家表示,兩種醬油的衛生標準是不一樣的,混淆使用易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專家解釋說,佐餐涼拌的醬油對微生物的指標要求比烹調醬油嚴格:國家醬油衛生標準規定,用于佐餐涼拌的醬油每毫升檢出的菌落總數不能大于3萬個,而國家對烹調炒菜所用的醬油的菌落總數是沒有強制性標準要求的。
因此,大家如果想做涼拌菜,最好選擇佐餐醬油。
食用醬油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食用醬油醬油易霉變,在夏日一定要注意密閉低溫保存
2、發霉變質的醬油不能吃。
3、服用治療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的藥物時,應禁止食用醬油烹制的菜肴,以免引起惡心、嘔吐等副作用。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老抽是什么意思網絡用語》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