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總聽到朋友訴說手腳莫名地長出小水泡,奇癢無比,而且還會脫皮,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為什么夏天常見而其他季節卻很少有呢?
為什么一到夏季就長小水泡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夏季是一個蓬勃向上發展的季節,全身的推動力會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變得非???,同時,排毒的功能也會加強。
而體內的濕氣也是“毒”的一種,是身體水液代謝產生的廢物,此時身體的推動力加強,把這些毒素、廢物推到身體的末端,即手和腳,這就是小水泡產生的原因。
而隨著這些毒素排放干凈,水泡也會慢慢消退,手腳變開始脫皮。
但為什么小水泡奇癢無比呢?
既然小水泡是排毒的一種表現,但奇癢無比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這是體內濕熱在表的典型癥狀,雖然有身體推動力的幫助,體內的一部分濕氣被排出體外,但如果本身體內濕氣重,就會還有很多的濕氣滯留體內,郁在體表,加上氣候炎熱,濕熱熏蒸,自然就又癢又難受。
另外,濕氣重的人往往脾功能不佳,也就是脾虛脾弱,而脾是負責把水汽運送到身體各處的,脾不好了,自然濕氣就厲害。
所以,那些長小水泡覺得癢的人,都必須祛濕、健脾。
如何徹底去掉體內濕氣,防止小水泡復發?
其實體內濕氣重導致的癥狀可不止長小水泡這么簡單,還有大便不成形、總覺得睡不夠、頭暈身子沉、舌苔厚膩、口臭口苦、身體浮腫、女性白帶多、男性性功能下降等,有這些癥狀的人,都需要及時祛濕健脾。
對于這類體質,可以喝點赤小豆薏仁茶來調理。幾乎有點養生常識的人都知道祛濕時煮點紅豆薏米粥來喝,其實具體的配方大家都弄錯了,正確的應該是出自《本草綱目》的赤小豆薏仁茶方子。
為什么呢?赤小豆薏仁茶里包含有赤小豆、薏米仁、芡實、馬齒莧、淡竹葉等成分,中醫里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而且這個方子里還加了芡實,芡實是健脾的,而且這里規定薏米仁必須是炒過的,因為薏米仁本身是寒性的,炒一炒,可以去寒性。
赤小豆薏仁茶本身的配比是很復雜的,煮起來也麻煩,不過網上也有很多類似的袋泡茶出售,不妨去看看,我自己之前也是喝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赤小豆薏仁茶,最明顯的感受就是舌苔變薄了,食欲不振的狀況得到改善,體重沒減輕,但因為消腫了,整個人看起來瘦了不少。
濕氣是很麻煩的東西,有句老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本來寒就是我們很頭疼的事了,沒想到濕氣重更厲害,所以正確調理才有用啊,不少姑娘整天嚷著煮紅豆薏米粥沒效果,反而有些濕氣加重,為什么就不反省下自己的做法對不對呢?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