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遇到企業界的朋友問:我怎樣才能改善自己的媒體形象呢?
一般這樣問的,多少都遇到了些困擾。
我每年至少要訪談五十位以上的企業家,他們都信奉細節決定成敗。
這不僅適用于公司管理,也適用于個人形象。
怎么改善形象是你們家公關的事兒,但下面七個小細節,如果處理不好,犯了下面三點以上的,不能稱為企業家,只能算個商人。
犯了五點以上的,只能算個小商人。
悉數全收的,恭喜你,只能算個小人。
以下案例均來自過去十年中自己的親身體驗。凡是負面的例子,都是某人,凡是正面的標桿,都有名有姓。
如有雷同,絕非巧合,純屬故意。
1
名片
有一次,我媳婦收拾桌子,找出一盒我的舊名片。她是個生活中特別矯情的人,容不得有一點沒用的雜物,而關于“沒用”的定義,她擁有最終解釋權。例如一件我很喜歡的汗衫,她覺得“沒用”,等我回家就變成了抹布,但這盒名片讓她犯了難,名片上的電話號碼和郵箱早就作廢了,扔了吧,上面有我的名字,和垃圾放在一起好像不合適,直接燒了,把名字火化掉好像更不合適,她想啊想啊,到現在還在糾結。
就這么簡單個道理,很多企業家還沒我媳婦明白。
2006年我在湖北參加鋼鐵行業的一個會,遇見了某鋼鐵公司的董事長,他正參與當時的鐵礦石談判,我一臉恭敬的過去換名片,他用兩根手指夾過來,都沒有掃一眼,順手放進褲兜。“我沒帶名片,回頭給你發個短信吧”。
好吧,人家畢竟把名片惠存了。萬一,萬一真想起來了呢?
過了一會他就起身離開了,當他走過垃圾桶的時候,順手拋出一張小紙片,還好他扔的不準,我撿起一看,上面印的果然是我的名字。
你覺得這是最不堪的一次?錯了。
我遇到過當著面把名片搓成一團的,還有,用名片去剔指甲縫里的泥.....
我靠,我們用銅版覆啞膜的紙印名片原來是方便你用來剔指甲的。
這些手上的小動作,用最善意的理解都是下意識行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童年越沒有安全感的人,手上就總需要把玩東西。
幸虧,還沒遇到一位拿著名片下意識的擼啊擼的。
2012年兩會上,遇到了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我遞上名片,老爺子順手放進褲兜。“我沒帶名片,回頭給你往名片的地址上寄一張吧”。
▲ 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后
又是回頭.....
兩周后,我收到了一個快件,輕飄飄的,撕開一看,里面落下一張名片:宗慶后。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名片不是普通的印刷品,它印著一個人出生后獲得的第一份禮物,也就是名字。你自己可以不用名片,可以在名片上不印任何聯系方式,但不要隨意踐踏別人的名字。
至少不要當著面踐踏。
2
時間
我極端討厭那些不守時的人。
因為我曾經因為不守時,付出了沉重代價。
和媳婦剛認識的時候,約好了晚上六點鐘第一次去他們家吃飯,然后我打臺球到七點鐘剛想起這件事。
然后,就差點沒有然后了。從此打臺球這項小鎮青年最喜歡的運動就與我無緣,而且形成了一條潛規則:我永遠是飯后刷碗的那個人。
洪七公年輕時有一次因為貪吃,誤了一件大事,一發狠,一刀將指頭給砍了,從此成了九指神丐。砍手指只是瞬間的痛苦,哪有刷一輩子碗更痛?所以我現在和人約事情盡量提前半個小時到。
2011年我去阿爾及利亞采訪,當地人的時間觀念特別無序,例如兩個人約好:咱們上午九點見哈,下午兩點前見面都不算遲到。
但偏偏有些國內企業家連亞非拉的窮哥們都不如。
2010年的一個夏天,我和一位同事去麗都飯店見一家影視公司的創始人,約好了下午2:00見,我們1:30就到了,1:45分他也到了,我剛在心里給他叫好,他說:你們到了哈,先等一會,我去開個小會。
于是一頭鉆進會議室,我們坐在前臺的沙發上喝茶。
茶不錯,喝到第十泡還有點味兒,已經五點多了,他從辦公室里出來,發現沙發上還有兩個活人。
“抱歉抱歉,我忘了還約了你們”
第十一泡,真想把茶杯扣在他臉上。
這還不算最慘的。
去年元宵節,我的兩位同事去某創業明星公司采訪,約好了上午11:00,人沒到,等到11:30,人到了,要去清華做演講,她們跟著跑過去。下午兩點,又跟著跑回公司;其他客人來了,再等半個小時,3:00鐘,開會,4:00鐘,還不見人出來,問了一下才知道,剛剛趕飛機去機場了。
就算你的時間能影響GDP,別人的時間也不是馬桶里的水,一按就有。你約一個人來,不是為了羞辱他的。
柳傳志先生從來不遲到。
▲ 聯想集團柳傳志
不但不遲到,如果提前到的太早,他會在自己的車里多待一會兒,準時出現在現場,擔心早到了給主辦方造成接待上的麻煩。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如果每個人都有一個靠譜指數,守時肯定是最重要的指標。
3
見面與離開
看一個人情商如何,可以觀察他和陌生人見面與離開的瞬間。
初次見面難免生疏與尷尬,但不能失了禮數;不管你多盼著客人離開,不要寫在臉上。
2012年我去拜訪某互聯網公司大佬,我走進他辦公室時,秘書先敲了一下門,他頭抬了一下,對著沙發說:坐坐坐。
接下來的十五分鐘,他一直在打電話,處理郵件,間或批了兩個文件。
互聯網公司嘛,節奏快,咱能理解。
某次去拜訪一家鋼鐵公司的創始人,見面一握手,第一句話就是:咱們就開門見山吧,你們到底來干嘛?
到底來干嘛?電話里不是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么,這哪里是開門見山,分明是閉門見鬼,難道你以為是打著采訪名義來要錢的。
還有特別熱情的,好像夏天里的一把火。
進門就先拍你肩膀,列舉一堆你領導的名字,問候他們全家,無非在暗示,我與你老大很熟,咱們彼此之間的關系不對等。
離開時,就算不送客人到門口,總也要繞過桌子吧,不繞過辦公桌,總要離開椅子吧,但地心引力對每個人的屁股,還真不是一樣大。
真見過這樣說的:我就不遠送了哈。
大哥,你的語文是化學老師教的么?這句話不應該從我嘴里說出來嘛?而且咱倆還沒離開你辦公室呢。
馮侖常講起拜訪李嘉誠的經歷。
▲ 香港首富李嘉誠
沒見面之前,大家心里都有個情景假定,當時他就想:見老大哥相當于見領導,可能第一見不到大哥先見到椅子、沙發;第二偉大的人來了,我們發名片人家不會發名片;第三人家跟你握手然后你站著聽講話,就像被接見,最后吃飯肯定有主桌,大哥在那坐一下,吃兩筷子說忙先走了。
結果這次見面完全顛覆了他的想法。
電梯剛一開,長江頂樓,70多歲的大哥站著跟他們握手,一見面大哥主動先發名片,而且發名片同時還遞過來一個盤子,盤子里有號,拿名片順便抓個號,這個號決定你吃飯的時候坐哪桌,避免到時候這些人為誰坐1號桌,誰坐2號桌心里有想法。后來才知道,照相也根據這個號,站哪就是哪。
結束之后他沒先走,逐一跟大家握手,在場的每個人都要握到,墻角站著一服務員,大哥專門跑到那和他握手。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就是在行走坐臥之間,把自己和別人,擺在了什么位置。
4
拍照
賤人就是矯情
我怎么這么愛這句臺詞呢?
拍照遇到的情況無非兩種,特別喜歡拍的和特別不喜歡拍的,這都沒什么,個人有偏好。例如像我這種大壇子臉,就從來知道敝帚自珍,但如果其他大壇子臉特別有鏡頭感,我就很佩服人家的勇氣。
其實還有第三種情況,就是其實想拍,又不想讓你覺得他(她)想拍,最好你跪求他(她)拍。
“我真的不喜歡拍照,你們帶化妝師和服裝了么?”
“我確實不想拍,能只拍上半身嘛?”
“說好了啊,只拍三張,最多三張,拍完了能給我們公關部留十張嘛?”
有一次我的同事去拍某手機行業的新銳,真的是讓該新銳把攝影師轟出來了。
“不是提前已經說好了今天有拍照環節嘛?”我們的攝影師咬碎鋼牙。
“是啊,可是我今天新理得頭發不好看。”
其實我想和你說的是,你有沒有頭發差別都不太大。
有時候我很想給設計中心發點工傷補貼。
拍完之后修圖,他們會遇到這樣的要求。
“能把我們老板修瘦點嘛?他覺得把他拍的有點胖了。”
(人只能被打腫,還能拍胖?好吧,修瘦點)
一小時后,電話又來了。
“能再修回去嘛?他覺得太瘦了就不像他了。”
如果你有做美編的同事,請多多關愛他們,真的是用生命在PS啊。
萬科總裁郁亮特別善于和攝影師溝通,不僅因為他現在瘦了更上鏡,而是他尊重別人的工作。
▲ 萬科總裁郁亮
2012年年底去深圳拍他,有一個鏡頭需要穿著西裝站到樓下水池里,水有膝蓋深,冬天的深圳氣溫在十度左右,我有點猶豫,他反而一點都沒遲疑,覺得既然我們大老遠的從北京來了,能配合還是盡量配合。
不過有一個簡單動作他拒絕了,就是讓他打著一把傘站在走廊上,他坦率告知了原因:擔心讓人覺得萬科的房子漏水。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自信與真誠才是最好的底片。
5
下屬與“朋友”
企業家總有下屬,一個人怎樣在陌生人面前對待自己的下屬,是自己人性的鏡子。
某次拜訪杭州一位企業家,我們在外面散步,一陣風吹來,我本來就是光頭,倒無所謂,但他頭發凌亂了,有那么一小縷,垂到了眼前。
就在這一刻,他的一位總監(注意,不是助理),搶步上前,從口袋里掏出了一把小梳子,小心翼翼的開始給他梳頭發。這位副總神態專注,像做一件精致的手藝活,他則受之若泰,看來雙方也是日常配合慣了。
我不禁想,是不是他的近萬名員工,每個人兜里都裝了一把梳子,若非如此,怎能頭型永遠不亂呢?
還有一位互聯網界“老炮”,脾氣也像炮仗一樣,我們好好聊著天,他突然就罵起正旁聽的下屬來:**,你做的方案簡直像狗屎一樣,狗屎還有味道,你的方案連點臭味都沒有,還不趕緊拿來讓何老師指導一下。
在這盤狗屎端上來之前,我落荒而逃。
企業家關起門來管理有鐵腕,或者霸道強悍,倒不算缺點,只不過總在外人面前罵“內人”,總讓人覺得像更年期發作。
另一面鏡子,是”朋友“。
一位女企業家,接受訪談時,總喜歡談到自己的朋友們,采訪錄音整理出來,就是一部”當代名人錄“。
”上周和馬云在他杭州家里吃飯的時候,他說.....“
”那天給廣昌打了電話......."
"上次在三亞,pony(馬化騰)說......."
"小扎(扎克伯格)不是來了嘛,在硅谷也沒見到他,這次總要擠時間吃個飯。"
我只知道一些同行有這樣的毛病,微信好友里有全世界的名人,嘴里面隨便跳出個名字都能進富豪榜前100名,后來發現,這種病在企業家中也很流行。
自己的位置,總需要以別人為坐標系,這樣的人,還是安心做好配角吧。
只有一個人,當著我與下屬發火,我反而覺得他很可愛。
2015年4月的一天,倒春寒,我與同事,和海底撈董事長張勇一起去參觀海底撈北京市大興物流中心,在門口,張勇看到兩名站崗的保安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向他敬禮。他走進會議室第一件事,就是把主管叫過來質問:“這么冷的天,干嘛讓人家挨凍,敬這沒有意義的禮。讓他們進屋里去呆著,再裝兩個暖氣,花不了多少錢嘛。”
▲ 海底撈董事長張勇
我們聽著他訓下屬,有點尷尬,但他可不是做戲,遇到類似問題,隨時都會發作。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你把員工當人看,員工才會把用戶當朋友一樣來對待,你把員工不當人,員工就會把用戶當仇人來對待,情緒就是這樣傳導的。
6
電梯與辦公室
最能看一個人品性的封閉空間,是電梯與辦公室。
寧波某公司,擁有整棟樓,董事長辦公室在十二層,電梯從頂層十五樓下來,每當他下樓時,秘書就會把電梯里從十五層下來的人清空,讓他獨享一部電梯。從十二層到一層,一共也用不了60秒,但他不愿意與員工共處這一分鐘。
真正有實力的公司,董事長有專梯,去拜訪某家電公司時,看到即使其他電梯口門前排成長隊,董事長專梯前仍空空蕩蕩。
很多人在辦公室待得時間比在家還長,辦公室每一個細節,都會泄露自己的品位與習慣。
怎樣裝飾辦公室,是每個人的自由,就算把窗玻璃都用金箔包起來,養一泳池的風水魚,擺上十幾洞的室內高爾夫,掛滿了和各國政要的合影,雖然這些也都挺討厭,但和下面兩件事比起來,都不算什么,那就是椅子的高度和桌子的寬度。
去拜訪某制造業CEO,站著我們差不多高,坐下之后,立刻他顯得像姚明,我像霍比特人,仔細一看,他坐在大班高腳椅上,調的高度幾乎腳不沾地,而除了這把椅子,辦公室里所有其他椅子,都是固定高度,低了足足50公分。他不但能夠坐著就鳥瞰窗外北四環的車流,還能俯視房間里所有的人。
除非你不想坐在桌子后面和人談話,否則最好別用寬度超過1.5米的辦公桌,兩人之間隔著一個過寬實物,會讓客位一方覺得彼此距離有半個籃球場遠。
京東自從將總部由奧運村搬到亦莊之后,劉強東終于有了一個足夠寬敞的辦公室,他喜歡邊思考邊散步,辦公室小了他活動不開。目測他的新領地,總有一百二十平米以上,但置身其中,不會覺得尷尬。他的辦公室空曠,沒有多余裝飾,只是在一角擺了個碩大茶海和一圈沙發,聊天的時候,他就自己動手泡給客人泡茶,有下屬陪同,他就連下屬杯子也一起加滿,下屬如果要替他泡,他還不同意。
▲ 京東商城創始人劉強東
服務別人的過程,有時就是整理自己思路的過程。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想在交流中創造更好的氣場,就別老想從形式上碾壓對方。
7
聽與說
開始的兩個例子里我引用了媳婦的故事,最后一個故事要講講我舅奶奶。
舅奶奶去世之前幾年,腦筋已經不太清楚了,每次見了我都講1948年日本鬼子掃蕩時她和我舅爺逃難的故事。
你沒看錯,是1948年。
我舅奶奶最喜歡給我講故事,因為我從來不像其他人一樣總提醒她,應該是1938年,而且每一次聽,我都像第一次一樣專注:”是啊,原來是這樣啊”,間或配合動作,猛拍大腿,“哎呀,那你們可怎么辦呢?”
舅奶奶特別開心。
學會聽與說,生活就晴朗了。
說與聽節奏混亂,恰恰是企業家最容易犯的錯誤,很簡單,他在自己的公司里說話占上風已經習慣了。
某地產公司創始人,大腦可以與谷歌AlphaGo相媲美,你說上半句,他就知道你下半句要說什么。
更要命的是,他會搶先你一步說出來。
“你不就是想問***嘛?我直接告訴你吧(巴拉巴拉)”。
“你要說的不就是這件事?(巴拉巴拉)”
下棋遇到這樣的對手,你就輸定了,談話遇到這樣的人,你就煩透了。
更煩的是,有時對方根本沒有打斷你的興趣,你想打斷他都很難,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邏輯里,滔滔不絕,離題萬里。
“*總,為什么你們剛發的年報出現了3.2億人民幣的虧損?是因為轉型遇到困難了么?”
“我們堅持產業報國的方向是不會變的,現在民營企業的生存環境不太好,民營企業沒有動力,會牽扯到多少納稅、就業問題呢?”.......
半個小時過去了
“謝謝您,您說的特別好,其實我想問的是一個企業微觀運行問題,比如說去年的虧損。”
“提到虧損,其實可以說的蠻多。有的企業虧損了就要裁員,我們裁員了嘛?沒有,我們只是高管降薪了,我自己年薪只拿1塊錢,你們可以多寫寫這個.....”
半個小時又過去了,這輩子你都不會再想和這個人見面。
馬云和俞敏洪老師是企業家中表達天賦最強的,他們每個人演講四個小時都不會有任何磕絆,但是,面對面交流,他們都特別會控制說話的節奏,絕不會漫無邊際,聽對方說時很專注,一下能抓住關鍵,而且時刻觀察聽眾反應,不時會加一些互動的詞和動作:”你說呢?”“你說的很對”,諸如此類。
▲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
▲ 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
明白你和老江湖的差距了吧?交流是兩個人的事,只有浮躁的人才總怕自己說的不夠多。
本來想寫十點,算了,為了證明自己不浮躁,少說點,湊不夠那么多。
以上七點只說了一個問題:
創業維艱,企業家值得尊重,但不要在追逐目標的同時,忽略到人性中細節的小美好,因為很多人的大事,對你可能是小事,你的小細節,對很多人可能是大事。真正的好形象,就來自“在意別人的在意”。
肇慶寶慶行寶馬4S店秉承品質第一,服務第一,讓您體驗五星級寶馬管家服務,如有疑問,可撥打寶慶行銷售熱線:0758-2181111,只為您十分滿意,我們還開通了您的專屬熱線:18938329865
更專心 · 更專業 · 更專注 · 更專長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迪拜世界第一高樓電梯從第一層到頂層需要多長時間》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