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跟一個媒體談合作,已經說好是先開戶,短期可能沒有投放計劃,所以先不充值也不簽框架。但是媒體推薦的代理對接人跟我大肆推銷他們的付費合作,理由是相比免費賬戶,運營優化權重更高,某某公司(同行業TOP)也是他們的付費客戶。
具體操作模式是:
>>賬戶每月固定收取一筆費用保底,相當于對于優化師的基礎激勵
>>約定梯級KPI,對應不同點數的優化提成。如投放APP下載:激活成本18以內,提成0.5%;激活成本15以內,提成1%;激活成本12以內,提成1.5%......以此類推,達不到則不收
效果梯級收費說得過去,可以看作后端CPA提成;但是每月的固定費用有些接受無能,相當于前端CPT的額外支出。這代理等于說既收CPT、又收CPA,還不保效果,沒考慮多久就拒絕了。我理解他們的公司模式和激勵機制,但是作為甲方,而且是首次合作,這并不符合我的利益點。
接下來主要從兩個方面談談我選擇代理前考慮的因素:
1、對于應急問題的反應速度
應急問題包括媒體卡投放資質、賬戶被鎖、余額無端變少、充值失敗等等,這些問題無疑都會影響我們的投放工作,但是據我所知,遇到賬戶層面的問題,很多時候代理要不就是建議重新開戶,要不就是拖著不解決或是根本解決不了。而且,在選擇代理之前,我們對服務效率這塊也難以預測。
我的做法是:接到代理的合作郵件之后,我會先調研渠道,有合作意向的話先想辦法聯系媒體方(找認識的人或者到官網直接扒商務電話),跟他們溝通并成為直客或是KA(Key Account 關鍵客戶),再請媒體推薦代理。
這么做有兩個好處:
>>媒體方一般會根據你的需求進行定向推薦
>>即便推薦的代理不給力,媒體也會有專門的人員跟進直客賬戶的事情,出現問題找他們解決也是妥帖的。
PS:KA并不是只針對大客戶,最重要是溝通
2、賬戶和投放的優化能力
之前的文章談到過,頂尖的優化師很少而且通常配備給大客戶,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代理對于廣告主的作用其實很明確:充值/投放/常規優化,其他的能力不要太放在心上。
>>對于單一媒體下的代理來說,資源差不多,問一問他們的資質(核心代理/一級代理等)、同行業客戶和可實現成本,多跟幾家聊一聊基本上就可以知道大致水平了,主流的代理優化能力其實差不多。
>>對于DSP平臺代理來說,因為不便跟這么多媒體直接溝通,所以建議優先考慮資源好,媒體溝通能力強的大平臺或是有新技術突破并有成果案例的新平臺。行業里哪些平臺資源好很容易知道,至于說自稱有新技術的平臺,很多時候只是個噱頭,并沒有亮眼的成績,謹慎考慮。
所以說,如果我是最開始那位媒體推薦過來的代理對接人,面對新的合作公司,以最快的速度開戶確定合作關系是上策,因為你并沒有辦法證明你的優化能力卓絕。在以后的投放中,基于良好的辦事效率和投放效果,才會考慮向甲方推銷付費服務,這跟免費試用后推出付費項目的邏輯是一致的,沒有建立信任關系一上來就收錢并不那么友好。
寫在后面的話:解決應急問題找媒體肯定是最高效的,屢試不爽;賬戶層面的優化能力需要多換位思考,不要一聽到核心代理、高返點、低成本就做決定,你的利益點和代理的利益點不一致。
還有,面對同質化的推薦也僅做參考吧。首先,不同公司KPI下的考慮因素通常不一樣,名氣大的或者我覺得好的有時候并不是最適合你的。再者,有的代理擅長電商類推廣、有的擅長金融類推廣、有的擅長社交類推廣、有的則是綜合能力均衡,根據自己的行業量體裁衣也是很有必要的。
微信公眾號:晨夕筆記(think_notes)
從零開始,分享工作經驗、記錄能力成長,堅持輸出營銷方法論和推廣進階思路,盡量做到深入淺出,可能對一部分人有用。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2025年百度廣告投放預算,如何低成本高效推廣?》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