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的五彩,是黃、青、白、紅和黑色,也是多彩的意思。這五種顏色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分別象征東、西、南、北、中,蘊涵著五方神力。五彩瓷在明清兩代得到發明和發展。
經歷了漫長的時光,釉質晶瑩剔透、色彩豐富自然的五彩瓷器誕生了,從原始瓷器到青瓷,從青瓷到白瓷,從白瓷到彩瓷,中國古代瓷器的產生和發展,走了近2000年的歷程。
從青瓷到白瓷的轉變,是在唐宋時期完成的;而由白瓷到彩瓷的轉變,則是明清時期實現的。明清時期彩瓷的發展和盛行,使中國古代陶瓷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
所謂天時、地利、人和,正是促成五彩瓷器的必然結果。
“天時”是指明代全國幾大著名的瓷窯,均出現衰落的趨勢,盡管還有不少地區在生產各類陶瓷,但無論從產品的質量還是數量以及產品的多樣性方面,均無法和景德鎮燒造的青花瓷、釉里紅瓷及釉上彩繪瓷媲美。浙江龍泉窯仍繼續燒造青瓷,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器雖然仍為人們所鐘愛,但在陶瓷的胎釉和制作工藝方面卻無法和景德鎮的瓷器相抗衡。至明代中期,景德鎮的瓷器幾乎占據了當時全國的大多數市場。大量的需求,極大地刺激了景德鎮陶瓷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繁榮的瓷器生產中心。明萬歷時王世懋在《二酉委譚》中記錄了景德鎮當時的繁榮景象,“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
景德鎮具有極其優越的自然條件,這是形成瓷業中心的重要因素。景德鎮四面環山,從祁門的大洪山向西貫穿江西的昌江流經景德鎮。景德鎮位于昌江中下游,距上游祁門140公里,距下游的波陽(曾名鄱陽)90公里。在景德鎮附近有東河、南河與西河三條支流。東河源于浮梁東鄉的東源山,全長60公里,流經出產瓷原料和燃料的瑤里、界首、高砂、王港、鵝湖等地,于浮梁舊城注入昌江。南河發源于婺源西南山中,全長45公里,流經盛產瓷土原料和燃料的浮梁南鄉之程村、東流、湘河、湖田等地。西河發源于安徽至德縣,全長約50公里,經浮梁北鄉的祁門、港口、大洲、三龍等瓷料和燃料產地。昌江各支流流經的地方,多為陶瓷原料和燃料產地,在歷史上對景德鎮的瓷業發展至關重要,是景德鎮制瓷原料、燃料供給和陶瓷產品對外運輸的重要通道。這可以說是“地利”。
所謂“人和”,是指由于明代全國許多名窯逐漸衰落和北方的戰亂以及各種原因,各地身懷技藝的制瓷工匠匯集景德鎮;外來人才和當地工匠的融合,迅速地推動了景德鎮制瓷技藝的新發展,形成了“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如此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構筑了景德鎮陶瓷發展的基礎。
明代洪武年間,朝廷在景德鎮設置了御窯廠。御窯廠平時有饒州府的官吏管理,每逢大量燒造時,朝廷便派宦官至景德鎮督陶。御窯廠燒造的陶瓷數量很大,不惜人力、物力,追求“至精至美之瓷”。
《明史》記載:“燒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費不貲。”御窯廠所用的工匠技藝熟練而高超,并且“凡燒造供用器皿等物,須要定奪樣制,計算人工物料”。因此,御窯廠的制作均非常精致,不惜耗時費力,精美的五彩瓷由此產生便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明代五彩瓷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大階段:洪武、永樂為初創期,宣德至正德為發展期,嘉靖、萬歷為成熟期。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傳世品不多見,因為當時景德鎮延續元代制瓷主流產品青花、釉里紅的生產。然而從所見到的為數不多的洪武釉上紅彩可以判定,洪武時期的紅彩瓷器已為“五彩”瓷的蓬勃發展造聲蓄勢,可以說洪武釉上紅彩已拉開了明代五彩瓷輝煌的序幕。
洪武時期的五彩瓷器很少見,主要原因是洪武朝御窯廠設置較晚,當時所造瓷器應為民窯所燒。1964年在南京明故宮遺址所發現的洪武時期釉上紅彩龍紋殘片,“盤壁表里各畫五爪紅龍兩條及云彩兩朵”。其構圖動感十分強烈,筆意瀟灑勁利,龍紋圖案空間安排疏密得當,云朵畫法也生動活潑,充滿意味;胎壁勻稱,輕且薄,對光透映,里外龍紋疊合為一,表現了明初高超精致的制作水準。器物雖小,但圖案紋樣布局合理,是明初釉上彩制作成就的展現。特別要指出的是,用紅彩描繪精細的龍紋、云紋等圖案,只是明初才出現于景德鎮。
另外,明洪武五彩束蓮紋玉壺春瓶,也具有鮮明的承上啟下的印跡。它在造型上缺少明代中期的雋永秀美而顯得比較粗獷,在尺度、比例上一些細節處不夠嚴謹,裝飾上還留有元代的多層裝飾的遺韻,蓮紋畫得粗放活潑,但從整體看已和元代造型有很大的區別。
關于永樂時的釉上彩瓷,過去未曾發現過釉上五彩,只有釉上紅彩,如御窯廠遺址出土的明永樂紅彩龍鳳紋墩式碗、紅彩云龍直口碗。1986年,馮先銘先生曾在景德鎮見到一些新發現的永樂彩瓷,這批瓷中有白地釉上紅彩、青花紅彩、白地孔雀綠彩、白地刻填醬彩、白地刻填醬彩加綠彩、黃地綠彩等。馮先生認為,這些彩瓷品種的發現,說明了明后期的多數彩瓷在永樂時期已經開創。
宣德窯生產的瓷器品種之多是空前的,單純的釉上彩有釉上紅彩和五彩。有文獻記載:“彩瓷始自宣德。”但從考古發現,洪武時已有紅彩出現。然而宣德時所燒紅彩,較之洪武紅彩更加鮮艷,并且色調有濃重和淺淡之分。“宣窯五彩深厚堆垛”,也許就是指這種色調濃重的紅彩。河北安次縣曾出土明宣德紅彩纏枝八吉祥三足爐,其紅彩色呈黑紫,深暗凝厚,表面無光,紋樣線條粗獷。宣德時紅彩是釉上紅彩和五彩的開端,為后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明代五彩瓷器經過數朝的發展,到嘉靖、萬歷時已是相當成熟,質量和數量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制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杰出貢獻。
明嘉靖 五彩“荷塘魚藻”紋罐
嘉靖朝瓷器生產量在明朝最多,由于采用“官搭民燒”的做法,出現了官窯民窯競燒的局面。同時瓷器的對外輸出也極大地刺激和促進了陶瓷品種的創新。《景德鎮陶錄》記載:“制作益考,無物不有。”嘉靖釉上五彩以紅、綠、黃、紫、孔雀藍、黑彩描畫圖案,其中紅、綠、黃為三主色,亦有金彩等多種色彩的五彩器。嘉靖五彩云鶴紋罐,造型圓渾飽滿,紋飾粗獷豪放,通體以青花加紅、綠、黃三色彩繪;黃鶴均先以紅彩勾畫輪廓線,再填以黃彩,雜寶及朵花點綴其間,主題紋飾上下分別繪變形蓮瓣紋及蕉葉紋,整個畫面熱烈而不浮躁,非常典型地顯示了嘉靖五彩的特點。
嘉靖五彩瓷器的裝飾內容豐富,有以龍鳳為主體并配以水波、祥云紋的圖案,也有以花卉、禽鳥為主題的圖案,還有以嬰戲或人物故事為題材的圖案。五彩天馬紋蓋罐造型端莊,胎堅釉潤,主體紋飾繪四匹天馬,形象夸張簡練,極富動態,其他配襯紋飾有彩云、海水紋,整個畫面不使用青花,屬純正釉上五彩作品。
在世界許多博物館中,嘉靖五彩瓷傳世品很多,其中大器較多,如大罐、大缸、大盤等。嘉靖五彩器,多數有六字青花楷書款。 明代萬歷窯的五彩瓷仍以前代風格為主體,沒有新的創造。萬歷時五彩的裝飾改變了前代構圖清新疏朗的風格,以圖案紋樣滿密為勝,特別是采用鏤空工藝。裝飾的內容仍以龍鳳花草為主,并有嬰戲、八仙、百鹿等圖案。也有用雕塑手法來表現的,并帶有道教色彩。另有以吉祥內容為題材的,如福、祿、壽這些祝福的吉語用得較多,更顯出了平民化、市俗化的意味。《博物要覽》載;“漏空花紋,填以五彩,華若云錦。”以鏤空工藝和五彩相結合的裝飾方法,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現的新品種。萬歷款五彩鏤空云鳳紋瓶是典型的鏤空五彩裝飾。該器運用鏤雕與彩繪相結合的裝飾手法,紋樣繁密,多而不亂,鏤雕工藝與施彩搭配得巧妙無比,色彩熱烈,紅、黃、綠、青花等諸多色彩把整個器物烘托得艷麗華美。
嘉靖、萬歷五彩器的共同特點,即裝飾繁密、色彩絢麗,制作工藝和造型大同小異,因此常被歸于一類器物。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綠彩,而萬歷五彩則不然,這是兩朝五彩瓷之間的重要區別。
明代的五彩瓷博取中國陶瓷藝術近千年的精華,從初創到發展以至成熟,從洪武、永樂到嘉靖、萬歷,無論是五彩瓷的顏料,還是彩繪工藝、燒成工藝都已達到歷史上的高峰階段,為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主編微信: zhang136251 金牌古玩藝術交易經紀人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彩繪孔雀大明王金剛樹脂神像孔雀佛母九蓮圣母雕像》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