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南充賽課和與浙江名師同課異構反思
前言:4月8日在四川南充參與了中國寫作協會舉辦的第七屆全國中小學寫作高端論壇賽手課堂。展示,不完美,甚至有些拙劣,不過又是一次歷練,真好!反思中找差距,之后改進,4月14日與浙江名師同課異構,不到一周的時間兩次公開課,參與提升這個距離如此之短,真好!
【兩次公開課教學設計】
善于思辨 學習辯證分析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辯證思維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
2、訓練學生運用辯證思維寫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1
教學難點:教學目標2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比較法、歸納法、講練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圖片(城市夜景)、背景音樂(《霧里看花》)
師:世間萬象,人生百態,我們能看清這些紛紛擾擾嗎?
這些詞句用了什么眼光看問題,正確嗎?
1、管中窺豹
2、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3、刻舟求劍
4、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小結: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這就要求我們運用矛盾分析法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即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地認識事物。唯物辯證法還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其他事物聯系著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因此我們還應該用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來認識事物。我們要看清事物的真相,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有賴于辯證分析。
出示課題:善于思辨 學習辯證分析
二、學習辯證分析,認識事物。
學生活動:思考:這些句子體現了怎樣的辯證思維,說說你的理解。
(1)尺有所長,寸有所短;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2)唇亡齒寒;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3)此一時彼一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4)長江后浪推前浪;士別三人當刮目相看。
(5)出淤泥而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6)華而不實;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小結:我們要運用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同時也要注意事物在一定時間、地點和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通過對以上句子的辯證分析,我們明白了對事物之間關系的正確把握是進行辯證分析的前提。在研究事物、認識問題時注意事物之間的長處與短處、整體與部分、時間與空間、量變與質變、內在與外在、現象與本質。此外,事物之間的關系還有很多,比如優點與不足、原因與結果、主流與支流、偶然與必然、共性與個性等等,這些關系也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三、學習辯證分析,準確表達。
1、比較以“寬容”為話題的片斷作文運用辯證分析的效果
【原稿】在我們這個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必然要發生一些摩擦:上公共汽車,你踩了我一腳,我就撞你一下;到商場買東西,售貨員以冷眼相待,顧客就反唇相譏。這種風氣極端有害。究其原因是沒有氣量,是人們道德水平不高,思想認識很低。中國有句老話“宰相肚里能撐船”,大家要記住這句話,加強自身的修養,使自己氣度大些。
【修改稿】在我們生活的社會里,人與人之間有時會發生一些摩擦。比如:上公共汽車,你不小心踩了我一腳,我就有意還擊你一下;到商場買東西,碰到一位冷眼待人的售貨員,你就以牙還牙,反唇相譏。這些現象不好,他破壞了生活的和諧氛圍。究其原因,大概是這些人多了些計較,少了些寬容;多了些爭執,少了些忍讓;多了些怒氣,少了些冷靜……一句話,修養欠缺了些,度量狹小了些。中國有句老話:“宰相肚里能撐船”,我真希望那些人能記住這句話,努力加強自身的修養,使自己大度一點,寬容一點。
師:(1)、原稿的論證有哪些不妥?
(2)、從辯證分析的角度看,修改稿較原稿在論證方面有哪些提升?
師:運用辯證分析,在議論文寫作中表現為說話要有分寸,不說過頭話,不以偶然代替必然,不以個別代替全部,這樣我們的論證才準確、透徹、深刻。
2、請以“從給乞丐麻花被扔說起”為題,運用以下任一辯證觀點針對這個新聞寫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發表自己的看法。
師:3月19日,西安小寨十字天橋上有一位大概60歲左右的婦女正跪地乞討,街道上行人熙熙,不時有過路的好心人,向乞丐面前的碗中放錢,包括一元、五元的紙幣。
然而,碗里卻始終只有不到五元零錢,因為這名乞丐只要看到有人往碗里放錢,就偷偷將錢揣進兜里。
期間,一名過路女子給了乞丐一袋麻花,誰知過了一會,美味的麻花竟被乞丐扔進了垃圾桶,袋子都沒有解開。
師點撥:1、運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問題。注意把握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原因與結果的關系、內在與外部的聯系。2、用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 。注意把握過去、現在、未來的關系。3、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問題。注意把握主流與支流的關系、對立面轉化的規律。
3、學生寫作
四、寫作展示
展示:讀自己寫的文字。
點評:文段從什么關系入手,采用了什么觀點分析論證,效果如何?
教師下水文(略):
五、寫法歸納
橫向聯系:多方求解,拿捏分寸;
縱向發展:瞻前顧后,撫今追昔;
一分為二:兩面兼顧,堅持轉化。
六、總結: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讓我們向辯證法借來一雙慧眼,把這紛紛擾擾的世界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縱橫聯系,準確表達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運用縱橫聯系的思維觀察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
2、訓練學生運用縱橫聯系的思維寫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教學目標1
教學難點:教學目標2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方法:比較法、歸納法、講練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出示兩個段子:
為何可笑?
公園里有一對戀人正在甜蜜幽會,女孩撒嬌說:“老公,我牙痛。”男孩吻了女孩說:“還痛嗎?”女孩說:“不痛了。”一會女孩又撒嬌說:“我脖子痛。”于是男孩又吻了女孩的脖子說:“還痛嗎?”女孩高興地說:“不痛了。”旁邊有一老太太看見了,忍不住說:“小伙子,你真神啦,能治痔瘡不?”
有個人吹牛說:上大學我逃過課、掛過科、甩過人、被甩過、打過架、記過過哎,能干的我都干過了。有人立刻回復說:你死過嗎?
有何啟示?
二、橫向聯系,多方求解。
從一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出發說說你對這則新聞的看法?
3月19日,西安小寨十字天橋上有一位大概60歲左右的婦女正跪地乞討,街道上行人熙熙,不時有過路的好心人,向乞丐面前的碗中放錢,包括一元、五元的紙幣。
然而,碗里卻始終只有不到五元零錢,因為這名乞丐只要看到有人往碗里放錢,就偷偷將錢揣進兜里。
期間,一名過路女子給了乞丐一袋麻花,誰知過了一會,美味的麻花竟被乞丐扔進了垃圾桶,袋子都沒有解開。
新聞中的主角是誰?她與周圍哪些群體有聯系?
乞丐與路人;乞丐與救助機構
乞丐與執法部門;乞丐與媒體
……
有何啟示?
橫向聯系:多方求解,避免近視。
小結:針對這則新聞,我們主要是從乞丐與社會中的其他群體之間的關系入手分析的。然而,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多樣化的,比如(1)“學與問”體現了依存關系。 (2)主次關系。如:“成績與缺點” (3)取舍關系。如:“自卑與自強” (4)條件關系。如:“樹木?森林?氣候”。從寫作的角度看,主要表現在對話題材料的多角度認知和對論據的剖析兩個方面。
三、橫向聯系,拿捏分寸。
有何不妥?
在我們這個社會里,人與人之間必然要發生一些摩擦:上公共汽車,你踩了我一腳,我就撞你一下;到商場買東西,售貨員以冷眼相待,顧客就反唇相譏。這種風氣極端有害。究其原因是沒有氣量,是人們道德水平不高,思想認識很低。中國有句老話“宰相肚里能撐船”,大家要記住這句話,加強自身的修養,使自己氣度大些。(以“寬容”為話題的作文片段)
以偶然代替必然,以個別代替全局,忽略了矛盾的特殊性。
文段中除了這兩處,還有說理不妥的地方,請試著口頭修改。
有何啟示?
橫向聯系:拿捏分寸,避免絕對
四、縱向聯系,由表及里。
我會聯系?
這則新聞里有哪些現象(細節)值得關注?
你看出了什么問題?
從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入手,以“從給乞丐麻花被扔說起”為題,寫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發表自己的看法。
寫作展示與點評
有何啟示?
縱向聯系:由表及里,避免膚淺。
五、寫法歸納
橫向聯系:多方求解、拿捏分寸;
縱向聯系:由表及里、深刻表達。
六、小結
我們雖然身處封閉式學校,并不意味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古人尚且能做到: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何況當代的高中生?
世界是精彩的,世界是多彩的,愿我們人人都有一雙慧眼去認識這個世界,成為具有慧心的人。
設計理念:針對學生們寫作議論文時說理展不開,說理深入不了而設計了這課。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縱橫聯系,準確表達,即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教學過程是一種階梯式的,先說(笑話——新聞——悟理,淺入——深入)、模仿(修改,讀到寫的過渡)、寫作(訓練一個點:現象到本質,一課一得),模仿到寫作也是一個淺入到深入的過程,歸納是一個提升拓展的階段,指導學生今后的寫作。
【教學反思】
1、原來的設計主題是“善于思辨,學習辯證分析”,涉及的知識點很多,哲學的概念多,改進后的設計主題是“縱橫聯系,準確表達”范圍縮小,寫作指向性更明確。
2、原來的設計秉承一種比較式教學方法,然后講練結合。改進后的雖有比較式但更多的是遞進式。原有的設計主要三個板塊:一、由一些錯誤觀點看問題的句子導入。二、學習辯證分析,認識事物。三、學習辯證分析,準確表達。四、寫作展示,總結提升。改進后的設計:一、橫向聯系,多方求解;二、橫向聯系,拿捏分寸;三、縱向聯系,由表及里。四、寫作展示歸納提升。改進后縱向式主要體現在先說然后改再自己寫。為學生一步步鋪好臺階,由易到難。
3、原來的設計導入從一組沒有正確運用辯證觀點看問題的句子到運用辯證觀點看問題的句子,展示課題。這就導致了課堂像是哲學課,而不是語文課。改進后的設計從兩個段子開始啟示學生運用辯證觀點認識事物。哲學只是工具,不是語文課堂的落腳點。
4、原來的設計“學習辯證分析,認識事物”是一組運用了辯證觀點看問題的句子,改進后的設計直接進入本堂課后面環節要寫作的材料即“給乞丐麻花被扔”,讓學生從乞丐與路人、乞丐與救助機構、乞丐與執法部門、乞丐與媒體等角度認識事物。改進后更貼近寫作教學的指導,進入“橫向聯系,多方求解”,且教學環節簡潔。但是,改進之后做得不足的是,當時是讓學生自由選擇角度分析新聞中涉及的事件現象,假如能分組讓學生交流,那么就不會出現“乞丐與救助機構”這個角度出現空檔,假如教師能從這個角度補充,也可以彌補這個空檔。
5、原來的設計“學習辯證分析,準確表達”包括兩個環節,一是比較“寬容”話題作文的片段原稿和修改稿在辯證分析方面的效果;二是學生運用辯證分析寫作“從給乞丐麻花被扔說起”。第一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辯證分析不僅在認識事物上有幫助,在寫作中也應運用,應該如何運用。即運用聯系的觀點、全面的觀點分析問題,把握說理的尺度和分寸。第二個環節指出學生從內在與外在;現象與本質;過去、現在與未來;原因與結果;主流與支流等關系方面著手進行分析和寫作。改進后的設計沒有直接出示兩段文字比較,而是先出示原稿,標紅兩個詞語“必然”“風氣”讓學生從點體會橫向聯系時要把握分寸,進而讓學生找出語段中還有哪些說理不妥的地方,口頭改正。當學生意見發表完了以后再出示修改稿,讓學生對比自己沒有找到的地方,實際上學生沒有找到的往往是他們在寫作中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這樣由點到面、由易到難、由自我發現到總結提升,課堂更有層次感,學生的認知也能達到由淺入深。原來設計中的學生運用辯證分析寫作“從給乞丐麻花被扔說起”改進后放到“縱向聯系,由表及里”環節。改進后,指向更明確,原來的設計只是從事物之間的多種關系入手,看似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相反選擇面越廣,學生越難操作,還不如明確一個方向,就只從“現象到本質”的角度由表及里分析說理。且增加了具體的指導即“這則新聞里有哪些現象(細節)值得關注;你看出了什么問題”,學生才知道應該關注哪些現象,才能根據現象去提煉事件的內涵。但是,在實際課堂上由于擔心后面寫作和展示時間不夠,增加的兩個問題沒有讓學生交流只是老師口頭帶過,就進入寫作了,寫作指導還是略微顯得草率了。假如能讓學生說說自己關注到的現象、細節,再引導學生分析哪些是屬于事物的本質,比如這樣的乞討繼續發展會有什么樣的危害,假如這樣的施予善心,常此,社會將有怎樣的狀況,那么學生對“乞丐乞討”的現象認識是不是更深刻,說理更有深度?
6、寫作展示環節。無論原來的課堂還是改進后的課堂都因時間關系,展示顯得很粗略。原來的課堂是老師隨意請了兩個學生展示,改進后的課堂原本是想將學生分成三個組,每組推薦一份展示,由于換了地方上課,沒有靈活地根據地形分組,雖然有寫完后相互傳閱交流推薦,但最終推薦展示也就只征求了少數幾個同學的意見,選擇了一篇全班展示,參與面太窄。假如提前布置學生寫,課堂上講解知識點后學生在原稿上進行修改可能時間節省點,可以多選幾份展示,更能檢測學生在本堂課學習后的效果。且點評都沒有完全按照老師的設計初衷進行。原來的課堂寫作展示要求:文段從什么關系入手,采用了什么觀點分析論證;改進后的課堂寫作展示,推薦人從“現象與本質”的角度點評,而實際上推薦人是從“一分為二,全面地看問題”的角度來點評的作文的。學生的點評與教師的預設沒有達成一致,主要在于教師的設問過于難了,此外,還有寫作之前缺乏口頭交流分析打基礎。
老師們常常認為公開課太磨人了,就是你準備了許久,等待別人挑刺,但也正因為有了挑刺才有下一次的更美,始終信奉王君老師那句話“教師要敢于死在公開課上”。
作者簡介:“玉壺裝陳釀,乘興賞芙蓉”便是我:陳玉蓉。貴州省貴陽市白云興農中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的路上跌跌撞撞,遇上君姐,從此棲居語文濕地,引吭高歌青春的主旋律。qq:409685741 微信號:yx33-2016 個人微信公眾號:遇夏寓言(yuxiayuyan)
制作:尹大鋆
專欄申請:im@yuwenshidi.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求解這個人是誰浴室白衣有種更好》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