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訴說著子女對父母的深深情誼,而母愛,始終是可以震撼到我們內心最柔軟的情感。9月1日播出的《華豫之門》節目中,一位76歲高齡的高秀梅女士,為了自己的兒子前來鑒寶,牽動著現場每一位觀眾的心。
先說說高女士帶來的這件藏品,是一個機械的座鐘。如今我們只需瞧一下鐘就能說出具體時間,把這看成是很自然的事。但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里,根本就沒有任何測定時間的精確方法。人們通過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或者通過像日晷或沙漏這樣的裝置來判斷時間。在沙漏中,是通過沙子從一個雙頭玻璃容器中漏落下來來指示時間的。至今為止,在中國歷史上有留下記載的四代計時器分別為:日晷、沙漏、機械鐘、石英鐘。
最早發明機械鐘是一位叫做一行(唐代僧人,俗名張遂)的中國杰出天文學家,他生活于公元8世紀。他與另外一位中國發明家梁令瓚一起設計了"擒縱器"裝置,即所有機械鐘中心部位的那套齒輪嵌齒結構。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蘇頌主持建造了一臺水運儀象臺,能報時打鐘,它的結構已近似于現代鐘表的結構,可稱為鐘表的鼻祖,每天僅有一秒的誤差。而且,它有擒縱器,正是擒縱器工作時能發出嘀嗒嘀嗒的聲音。國際鐘表界都把擒縱器視為鐘表的心臟。在瑞士,有一本世界鐘表界的權威書刊上寫到:“現代機械鐘表中使用的擒縱器源自中國古代蘇頌的發明。”機械鐘在中世紀時來到歐洲。到14世紀時,歐洲建造了既大又不靈巧的家庭機械鐘。它們用鐘錘驅動,其精確度每天大約誤差在1小時以內。
高秀梅女士是一位退休醫生,她所帶來的這個機械座鐘是祖傳的藏品。這次帶來家里珍藏多年的藏品,是因為一個心愿。原來,高女士本來為兒子買了一套三室的房子,但是因為前些年兒子炒期貨不僅沒有掙到錢,甚至把住的房子也賠了進去,現在一家三口擠在一間三十平的房間。兒子生活拮據,當娘的看在眼里疼在心上。老兩口沒有瞞著兒子偷偷合計要賣些什么湊夠房費,要知道現在一套房子要一百萬以上,于是就從家里帶來了這件依舊在使用的座鐘。聽了高女士的故事,是否也讓您想起了自己和母親的故事,那么高女士的鑒定結果結果能否如愿以償,是否座鐘可以給兒子換個大房子呢?更多感人故事盡在今晚21:15河南衛視《華豫之門》,溫情呈現。
每周四晚21:15河南衛視首播
QQ粉絲交流群1:515980485QQ粉絲交流群2:554338859QQ粉絲交流群3:567947676QQ粉絲交流群4:205838639
聲明《華豫之門》所發內容如有侵權請您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做出處理;傳播傳統文化,分享鑒藏知識,弘揚正能量,是我們的宗旨,我們崇尚分享。其他平臺轉載請注明:(來源:華豫之門官方 公眾號ID:HNTVhuayuzhimen)。 覺得不錯,請點贊↓↓↓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華豫之門鑒寶發布會及網上鑒寶200》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