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今天的游戲活動和前幾天一樣,孩子們都玩得很開心,也很熱鬧,只看見走來走去買東西、取錢、看病的人,像一個小社區一樣,當我經過“綠綠家”的時候,聽到怡對菲說:“你抱著娃娃,我來喂她吃肉松飯。”接著,她拿起碗和調羹,舀了一勺放在嘴邊催了吹,再喂給娃娃吃,我看后非常的開心,這樣的情景在娃娃家中還從來沒有出現過。
之后的講評中,我沒有說很多話,讓怡和菲再現喂娃娃的情景,請其他幼兒來說說看他們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在小朋友七嘴八舌中,他們知道了兩點:一是娃娃小,飯菜吃不下,所以吃肉松飯;二是飯太燙,娃娃會燙傷,所以要吹吹。
案例二:
一次我去娃娃家做客,娃娃家的媽媽熱情的給我開了門,和我說“你好”,邀請我坐下吃飯,并告訴我今天是娃娃的身日,讓我一起為娃娃慶祝,吃蛋糕,非常的有禮貌。
活動后,我請所有的小朋友面向這個娃娃家坐著,然后又一次去這個娃娃家做客,娃娃家的爸爸媽媽很有禮貌的來招待我,隨后,請其他小朋友來說說老師是怎么去做客的,娃娃家的爸爸媽媽是怎么招待客人了,讓幼兒知道要有禮貌,要熱情的招待客人。
案例三:
理發店的孩子們經常會去玩,但是他們游戲的水平卻不高,放進去的材料不怎么會用,新近放進去一些做卷發的棒子,可沒看見幼兒怎么玩,一天,我突然看到一個娃娃的頭上夾滿了卷發棒,問后,知道原來她見過媽媽這樣燙頭發的,所以知道怎么用。
游戲后,我又讓這個孩子給娃娃燙頭發,讓其她的孩子觀看,得知原來卷發棒是這樣用的。
分析: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然而由于生活經驗的缺乏,不會玩又成為小班幼兒不可避免的問題,教師想趕快教會孩子玩,可能就會出現不停的講解,不停的示范,讓幼兒學,而忽視了孩子們已有的經驗,忽視了孩子在游戲中的創造,忽視了孩子在游戲中的快樂……
在游戲活動中,往往會有一些不同層次的幼兒在一起玩,他們可能所表現出的游戲能力也不一樣,教師總是會說:“以幼兒為主,把個別幼兒經驗變成集體幼兒的經驗。”那么怎樣來把個別幼兒經驗變成集體幼兒的經驗呢?對于小班的幼兒來說,我覺得情景再現的方法還是比較適切的。
《課程指南》中指出:“三歲兒童他們的注意很不穩定,易受外部環境的干擾,由于有意注意水平低……只有那些形象鮮明、具體生動、能引起強烈情緒的事物才易記住。”如果在游戲后的講評中,只是用“說”,相信很多孩子都聽不進去,但是用“看”,就不一樣,而且他們的模仿性強,不用老師過多的語言,他們就能從同伴的行為動作中看懂,并進行模仿。以上三個案例中,教師并沒有過多的說什么,只是將游戲的場景重來一次,讓幼兒看,之后幾天的游戲中,就發現其他幼兒也出現了同樣的游戲場景,顯然,他們通過“觀看”學到了新的游戲經驗。
一直感覺幼兒園老師是非常羅嗦的,就怕孩子們沒聽懂,沒聽見,然而效果往往不盡如意,那么,何不讓“情景再現”,讓孩子們在“觀看”與“模仿”中習得各種經驗的?讓老師的經驗、個別幼兒經驗輕松的變成集體幼兒的經驗呢?就像我們班的孩子,雖然不愛聽,但是在觀看別人游戲時,還是非常認真的,因為他們愿意看同伴游戲,愿意去模仿,久而久之,孩子們的游戲水平也會日益提高。
本文非原創,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內容來自網絡,因無法核實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網絡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更多投資、
金融、文化信息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曉游棋牌》不再讓家長頭疼寒假_游戲網絡游戲》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