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譜 | 尋根 | 聯誼 | 文化 | 公益
服務許氏宗親 攜手共同前進
中華許氏網(chinaxushi.net)創辦于2010年.
海南島東北部南海之濱-五龍港風水考略
— 許大悟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們中國人認為,凡是有龍的地方都意味著吉祥如意之地。龍,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是中華文化的象征,龍,對于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都有著千絲萬縷割舍不斷的情結。
位于海南島東北部南海之濱有個美麗的港灣——五龍港,千百年來有個動人而神奇的傳說故事,就是緣于有龍。這個故事的主人翁就是南宋年間有兩位歷史名人——許氏渡瓊始祖許模公和韓氏渡瓊始祖韓顯卿公。由他們兩人譜寫的傳奇故事,主要是圍繞著五龍港墓地風水而展開的。
一、五龍港風水的起源
筆者首先從地理風水的角度探考五龍港風水的起源;從海南島東北部的木蘭頭到湖心角有一片廣闊的海灣,在這條長約20公里,呈半月圓孤型狀的海岸線上,隱約看到有五條隆起長約二十里的土脈,俗語也稱為土龍。這五條土脈發源于翁田鎮北部的抱虎嶺,據《文昌縣志》記載:“抱虎嶺位于翁田圩北部,主峰海撥207.4米,山狀如虎,左右璇抱,因而得名”。五龍港是由抱虎嶺分出二條龍脈,其中一條往西北走向,行約二十里至五龍港結陰地。另一條往東南走向,經翁田,龍馬、昌灑與銅鼓嶺余脈相連結陽地。據《文昌縣志》記載:“銅鼓嶺位于縣東部龍樓鎮的南海之濱,海撥338米,綿亙20余里……”。五龍港東南面得銅鼓嶺為青龍護衛,西北面得七星嶺為白虎鎮守,所以,自古此地非凡,有龍盤虎踞之稱。
800多年前,福建莆田舉人許模,授宋朝廷之命,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渡瓊,官任瓊州府通判。在職十多年,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民敬之如父母。他退任后定居今文昌市東閣鎮德美村,德美村為海南許氏的發祥地,許模公在此地開宗傳派,公享年六十七歲,為許氏渡瓊始祖。
韓顯卿系河南省相州(今安陽)人,歷任文林郎,浙江會稽縣尉,后升廉州太守。由于當時金兵南侵、徙家雷州。宋寧宗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渡瓊,定居文昌錦山,在此地開宗傳派,公享年71歲,為韓氏渡瓊始祖。他們兩人都是來自異地他鄉,在海南人生地不熟,這兩位外鄉人一見如故。據許全、許金、許企撰寫的《通判始祖模公墓志銘》中說到:“我父與韓公同船南渡,韓公者與我父相視弗逆也,生平居欲共處,行欲共游”。這里說到許模與韓卿兩位渡瓊始祖是同船南渡,但《文昌縣志》記載,許模是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渡瓊,韓顯卿是南宋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渡瓊,現在已無法考證。但他們兩人都是渡瓊而來,他們兩人都出身名門望族,許模之父(許輔公)登宋高宗朝進士第,官任大理寺卿。韓卿公為北宋名相韓琦第六代孫,娶南宋丞相宣布之女為妻。他們兩人學問淵博,志同道合,結拜金蘭為莫逆之交。
據傳,許模公與韓卿公兩人都精通天文地理,懂得觀星斗看風水,尤其韓公見長。兩人來到海南后在工作之余愛好游歷山川看風水尋墓地。凡精通風水者都懂得陰宅風水(即墓地風水)的重要性。因為陰宅風水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死者后代子孫的吉兇禍福與榮辱興衰,所以,許模公和韓卿公對墓地風水的選擇,可謂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們兩人做為許姓與韓姓渡瓊始祖都有意識到想要在海南落地扎根,開宗傳派必須要尋找一塊風水寶地作為百年后之歸宿,好讓自己的子孫后代興旺發達,香火永繼。傳說,不知過了多少年,許公和韓公根據星象觀察到在海南島的東北部有塊五龍之風水寶地,他們相邀按照星象的方位到實地勘察,登上抱虎嶺往北向下看發現有五條隆起的土脈,他們跟隨這五條土脈尋找到五龍港。據《文昌縣志》記載:“五龍港位于馮坡鎮的北部,西北面為潮灘港,東面為抱虎港。港灣寬0.3公里,水深1米至4米。系季節性小魚港,港底為沙質土。有1條小溪叫五龍溝,由此出海,形成港灣,故名”。這是由現狀而定性的港名,其實不然,800多年前的五龍港并非如此。據許全、許金、許企撰寫的《通判始祖模公墓志銘》中說到五龍港(即許模墓)墓地的四至“東置至上來龍二十里,南置至港,西亦置至港,北邊置至海。”這就很清楚的看出五龍港許模墓的南面為港灣,西面也為港灣,北面為大海。足以證明五龍港并不是因這條五龍溝而得名。
且說許公和韓公找到五龍港后,經過反復勘察發現龍脈就在此地停聚,前面不遠處有一口水潭,名曰五龍潭,龍氣亦在潭前匯聚結穴。那么,是如何斷定龍脈在此地停聚,龍氣又在此處結穴的?看來許公和韓公深得風水之奧秘。其實,早在東晉、郭璞《葬書》有云:“夫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葬者,原其起,乘其止。又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這就是說,龍氣行于地中,龍氣之行止是隨地勢之行止,地勢止則龍氣聚,龍氣聚也因地勢止,龍氣與地勢是相依而相隨的。選擇墓地者就應該根據龍脈的走向,擇其龍脈停聚之處即是龍氣結穴之地。這里所指的地勢就是龍脈或土脈的走向。龍脈在五龍港停聚是因為前面有一口水潭,當龍氣遇到有水阻擋,就會匯聚結穴了。“其聚也,因勢之止”。風水理論認為,龍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如吉穴前有水將有助于龍氣聚結,如果吉穴前無水,那么,既使有龍氣從此處經過或在此處匯聚,最終也會隨風飄蕩散去。所以尋找墓地應以得水者為上品,藏風者次之,這就是風水的法寶。
許模公與韓卿公在五龍港找到了兩塊絕佳的風水寶地,即“五龍吐珠”穴和“ 兔子攬月”穴。“五龍吐珠”穴前有五龍潭,所以得水者為上品,“兔子攬月”穴前沒有水,但也藏風聚氣,所以次之。
據《許氏族譜》資料,至少在800多年前五龍港的南面至西面有一個不小的港灣,這個港灣的東南方與抱虎港水域相通相連,漁船可以進入,港灣水道繞抱五龍潭往西北方出港流入大海,屬季節性小漁港。當時許模公和韓卿公及附近漁民就把這個地方稱為五龍港。假如追溯到更早以前這個地方是否稱為五龍港呢?這就無法考證了。據許模公自序“余通判瓊州,與韓卿同船南渡,有莫逆之交,而顯卿志在擇里,因選一地于文邑月龍港,自為居之,又選一地于五龍港,囑余卜居焉”。可見800多年前許公和韓公他們在世時就把這個地方稱為月龍港即“兔子攬月”穴和五龍港“五龍吐珠”穴。
后來,由于時移境遷不知過了多少年以后,風沙和人為的原故,原來這個港灣逐漸變窄變淺,水面也相對變小,船只也不能內進,失去了當年漁港的作用,現在形成了一個長約5公里的咸水湖,水面寬窄不等,最寬處也有100米左右,其下游由于沙石淤泥嚴重堵塞,海道也變小變淺,但溝渠形狀尤在流水常年不斷,后來當地村民就把下游這段溪流稱為五龍溝,這就是五龍港的過去與現在。
那么,現在真正的五龍港又是指哪里?其實五龍港有內港與外港之分,內港就是上面所說的800多年前的小漁港。外港就是現在人們一直以來把錦山鎮西北部的潮灘港至東部翁田鎮的抱虎港,這段長達五公里海岸線的海灣稱為五龍港。這是筆者通過考證的說法,是否正確,有待商榷。現在的五龍港海水蔚藍清澈、風平浪靜、波光潾潾、沙灘潔白如銀、尤如白色的絲綢在微風中飄曳,海風撲面而來景色優美迷人是一處休閑渡假的好地方。
二、五龍港風水的形成
許模公和韓卿公經過千艱萬苦、爬山涉水、反復勘察,終于在五龍港找到了兩塊絕佳的風水寶地,即“五龍吐珠”穴和“兔子攬月”穴。“五龍吐珠”穴在五龍的首部,穴前面有一口水潭,曰五龍潭。“兔子攬月”穴距“五龍吐珠”穴往北一公里遠的月龍港,靠近五龍港往西北方出海口處。其中,“五龍吐珠”穴風水最佳,“兔子攬月”穴風水次佳。究竟這兩塊墓地風水好在哪里?筆者從地理風水的角度對這兩塊風水寶地進行探考。
先說五龍港的“五龍吐珠”穴,五龍港的龍脈來自抱虎嶺。抱虎嶺為少祖山,五指山為近祖山,而崑崙山為遠祖山,近祖山和遠祖山沒有生氣,而少祖山才有生氣。少祖山屬水星,龍從辰巽方發脈,而辰巽方屬五行木,故水木相生,得水而滋榮。“五龍吐珠”穴正是由這條來自抱虎嶺的龍脈派生出五條支脈行至五龍港在五龍潭前匯聚結穴,明堂前有一深潭,潭中有一圓石直徑約4米,圓石為珊瑚石(也稱石灰巖石)光滑潤澤,在陽光和浪花交映下熠熠生輝,就像一顆從龍嘴里吐出來的明珠,“五龍吐珠”穴因而得名。許氏渡瓊始祖模公就葬于此地,模公墳坐甲兼卯,占地約100平方米,墓室全用玄武石結構呈轎形,長一點五米,寬零點八五米,高一點四米。墓室前壁正面鐫刻“許模公墓”,上款“任瓊州通判”,下款“考男全、金、企立”。墓圍呈圓形,前后高中間低,采用火磚水泥結構。全墓分祭庭,墓碑、墓室、墓圍四部份,祭庭設全石香案五樽。
許氏后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又在墓前修建“許模公亭”一座,亭的左右分別題有“一本根深垂百世,三枝葉茂耀千秋”,“高陽萬代千秋頌,模范鄉邦九域尊”。
“五龍吐珠”穴之玄武方枕臥抱虎嶺、龍從辰巽方發脈起伏綿亙行十里派生五龍再行二十里至五龍港,到此歸結。左邊青龍方有二條土脈纏護挾持中龍,右邊白虎方亦有二條土脈纏護挾持中龍,外龍高而御海浪,內龍低會港水而護中龍,中龍隱伏潛藏行至結穴處。來龍左旋結穴,模公墳立甲兼卯山,得癸水生甲木而滋榮。模公墳朝對五龍潭為明堂,得月龍港抱護為案,水口由戍乾方出港而歸大海。即辰巽方來龍,坐甲卯山,立庚酉向,戍乾方水口,因此,來龍,坐山、立向、水口同為地元龍,屬“一卦純清”,合此格為真龍。且得左右龍虎砂山重重相抱,又得五龍潭為天心水,所以此地既得水又藏風,實乃陰宅風水之上上品也。
“五龍吐珠”穴之青龍方為五龍內港,位于模公墳的南面,距模公墳約二里地,水道長約20里,五龍內港的東南方與抱虎港相通相連,丙午方來水,水路灣曲繞抱“五龍吐珠”穴,經庚酉方停蓄融入五龍潭,稱之“水聚天心”。然后由辛方出口,戍乾方出港而歸大海,銷納分明。來水自吉方,去水為兇方,符合水從吉方來流向兇方去則吉。風水理論認為:其水來處謂之天門,若水來而看不見其源,謂之天門開,天門開則財源滾滾,水去處謂之地戶,若水去而看不見其流,謂之地戶閉,地戶閉財源用之不竭。這就是古人所云“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關閉,去口宜閉緊密,最怕直去無收”。“五龍吐珠”穴來水灣曲環抱,顧穴有情,去水緊閉逶迤前行,蕩蕩悠悠,且有重重砂山繞抱,流水滿懷眷戀之情,此等水口實乃風水中的上品。
“五龍吐珠”穴之白虎方為五龍港的外港,位于模公墳的北面,距模公墳約200米,白虎方有二條土脈纏護吉穴而過,外龍靠大海高而寬防御海浪,內龍微低會港水而衛護吉穴,行龍向西北繞抱有情,至案山前與左龍相會,緊緊相抱護衛明堂,所以吉穴生旺之氣匯聚明堂,朝案之山藏風聚氣,此乃上吉之福地也。
“五龍吐珠”穴之明堂為五龍潭,水面寬約30畝,位于模公墳前距離約50米。何謂“明堂”?在陰宅風水中,“明堂”之意就是墓穴前眾水匯聚或者生氣積聚的地方。《雪心賦》說:“入山尋水口,證穴看明堂”。可見明堂對墓穴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明堂的優劣可以決定墓穴的吉兇。“五龍吐珠”穴前之五龍潭原有一圓石,但此石現已不存在,筆者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來過五龍港親眼目睹此石,圓石為天然石灰巖石,直往大約4米浮出水面,在波浪中時隱時現,就像一顆嵌在水潭中的明珠。但后來此石不知何時因何故就消失了,不久前筆者在五龍港勘察風水時偶遇馮坡鎮貝山村委會書記符樂,經向他詢問此石一事,據他回憶說,此石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消失,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因周邊挖石灰巖石造成地面下沉,導致該圓石也隨著下沉在湖底。
這口水潭又是怎樣形成的?形成的年代又是何時?筆者這就無法考證了。但是這口水潭之作用非凡,如果沒有這口水潭,那么“五龍吐珠”穴也就不存在了,為什么這樣說呢?郭璞在《葬書》中給出答案“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風水理論認為,選擇墓穴先要得水、次要藏風,氣因風而散之,因水而界之,有界水而無藏風,其氣必散,有藏風而無界水,其氣必行。水與氣有著密切的關系,當水直流飛走時則生氣散盡,當水融注交匯時則生氣匯聚。眾水停聚之地則為池為湖,實乃真龍憩息之所,吉穴前不可無水,無水則龍氣不會在此地匯聚結穴,因此,吉穴前之水有助于龍氣匯聚。如果明堂無水,雖有生旺之氣也會從穴中蕩然而去,這就要求明堂之所以要有水之原故。穴前理想的水道應該是迂回行進,好象山脈正欲從走向的角度來擁抱吉穴,水道不應是筆直地流過該穴地。風水中所謂吉祥水道都是流速平緩、蜿蜒彎曲、顧穴有情,若水流湍急或水路轉彎陡瀉或水流直射都不吉。水的流向也很重要,水路應自吉方流向兇方,如此則吉,若水路自兇方流向吉方,如此則兇,因為它沖破了該地的生旺方。“五龍吐珠”穴水路的流向自東南往西北流入大海,符合水路由吉方流向兇方,如此則吉。說到明堂,還不得不說“天心水”這個問題,所謂“天心水”就是穴前明堂正中的溪流或湖泊或池塘等水,“五龍吐珠”穴前之五龍潭則為“天心水”,青龍方又有五龍港彎曲環抱明堂融注入潭,又稱為“水聚天心”,有“水聚天心”者可以斷定墓主后人必富大于貴,商賈巨富者居多。
“五龍吐珠”穴對面得月龍港抱護為近案,又得七星嶺在辛方擋西海之水為外朝山,遠朝近案之山樹木繁茂翠綠,疊疊環繞、層層抱護,有來自左右龍虎砂山在近案處重重相抱,所以藏風聚氣。筆者認為,選擇墓地先要得水,次要藏風,藏風之地必須要背靠玄武,前方明堂必須有流水環抱,明堂內或外必有案山作為屏障遮擋,左右必有龍虎砂山護衛,如此生旺之氣才能凝聚不散,聚氣之穴才能發旺,子孫后代才能榮華富貴。“五龍吐珠”穴,遠朝近案之山從月龍港到七星嶺,方圓約50里作為屏障,據《文昌縣志》記載:“七星嶺位于鋪前圩的東部,瀕臨瓊州海峽,海撥117.4米,大小山峰10余個,唯七峰獨高,連綴如星,故名七星嶺。七星嶺和雷州半島隔海相望。嶺上有明朝天啟年間(1621年)建造的斗柄塔,巍然屹立,是天然的方位標志。古文昌縣八景有‘七星排斗’”。七星嶺上的斗柄塔又作為“五龍吐珠”穴之文筆峰,穴前有文筆峰者注定墓主后人英才輩出、第高科、登顯仕者必眾。“五龍吐珠”穴四周又有重重砂山擁護,郁草茂林,土高水深,貴若千乘,富如萬金,正如古人所云:門前若有千重鎖,必有王侯居其中。“五龍吐珠”穴風水雖貴為上品,但也有遺憾之處,就是近百年來附近村民盜挖五龍港地下石灰巖石,導致五龍面目全非,龍氣大損。許姓合族眾裔若能在模祖墳后壘石造山以彌補玄武方之缺陷,如能實現此舉則祖先幸甚!子孫幸甚!
再說,“兔子攬月”穴風水,“兔子攬月”穴位于“五龍吐珠”穴往西北一公里遠之月龍港。
這里早就建成韓氏渡瓊始祖——韓顯卿公墓園,墓碑上刻“宋文林郎會稽縣尉知廉州韓公墓”,墓穴居高臨下整座墓園顯得有氣勢。其實,“兔子攬月”穴與“五龍吐珠”穴龍脈同樣來自抱虎嶺,由抱虎嶺分出二脈,其中一脈往西北行十里派生五龍再行二十里至五龍港結陰地。中龍行至五龍潭結穴,即“五龍吐珠”穴。其左邊有內外二龍,外龍綿亙數十里至月龍港,內龍朝護中龍。右邊亦有內外二龍,外龍略高而御海浪亦行至月龍港,內龍會港水而朝護中龍。“兔子攬月”穴就是由左右二條外龍行至月龍港左旋右抱匯聚結穴。來龍環抱其狀如月,也就是說月龍港的地形是由兩條土龍回顧相抱尤如圓月一般。韓卿公墓穴擇葬次高點抱攬二龍有居高臨下之威,此后韓公后人給墓穴起個美稱曰“兔子攬月”,這就是“兔子攬月”穴名稱的由來。但是,由于文昌地方言諧音多,也有人把“兔子攬月”說成“兔子玩月”,或是“兔子賞月”,還有說“兔子弄月”等等說法很多。以筆者考證的說法應該是“兔子攬月”比較確切。
韓卿公墓穴坐戍兼乾,朝對“五龍吐珠”穴即許模公墳,兩穴遙望相守,相顧有情。許公與韓公生前為莫逆之交,死后還是如此難舍難分,相互斯守,這也是韓公生前有意選擇給模公和他自己百年后之歸宿,此情此意真是感天地而泣鬼神。“兔子攬月”穴龍從壬方來右旋結穴,立戍山辰向,水口在丙。壬方來龍,坐戍山,立辰向,丙方水口同為地元龍,屬“一卦純清”之格。因壬方來龍與戍山先天卦(即為艮坤卦)合一六共宗,立辰向與丙方水口先天卦(即為乾兌卦)合四九為友,合此格者為真龍。且結合韓公墓穴來龍有勢經千百年而不衰,可以斷定韓公后人必定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第高科,登顯仕,樹大勛者不乏其人。
“兔子攬月”穴枕臥七星嶺為玄武,占據五龍潭為朱雀,得五龍港抱護為案,又得抱虎嶺為外朝山作為華蓋峰,左邊潮灘港為青龍而護穴地,右邊大嶺山為白虎而鎮守。據《文昌縣志》記載:“大嶺位于七星嶺之南,海撥和七星嶺不相上下,大嶺俗稱‘月嶺’,取意為‘七星伴月’。兩峰綿亙,形如眠伏”。“兔子攬月”穴“四靈”具備完美無缺,雖穴前明堂無水,但也藏風聚氣,所以風水次佳。
究竟“兔子攬月”穴風水又好在哪里?經筆者實地勘察得出二條結論;其一韓卿公擇葬“兔子攬月”穴因得兩龍相會其勢甚大,風水理論認為“山管人丁水管財”,山即是龍,龍亦是山,“兔子攬月”穴來龍有勢注定人丁興旺。其二“兔子攬月”穴遠朝抱虎嶺作為華蓋峰(即印把山,也稱文筆峰),穴前有華蓋峰者注定墓主后代子孫英才輩出,第高科,登顯仕者必眾。“兔子攬月”穴風水也有遺憾之處,就是明堂無水,只是一塊大約10多畝大的空地。左右龍虎砂山以層層防風林為抱護,遠朝近案之山一片綠色林海,樹木蔥郁翠綠,疊疊環繞,也稱得上藏風聚氣之地。若能把穴前那塊空地改造成人工湖那就更美妙了。
“五龍吐珠”穴與“兔子攬月”穴風水各有春秋,“五龍吐珠”穴明堂得水注定墓主后人富大于貴,而“兔子攬月”穴玄武有勢注定墓主后人貴大于富。歷史已經證明“五龍吐珠”穴和“兔子攬月”穴都是絕佳的風水寶地。
三、五龍港風水傳奇
五龍港風水傳奇故事,主要是圍繞著五龍港兩個墓穴——“五龍吐珠”穴和“兔子攬月”穴而展開的。
傳說,800年前許模公和韓卿公兩人根據星象的位置在海南島東北部的五龍港找到了兩塊最佳的風水寶地,即“五龍吐珠”穴和“兔子攬月”穴,“五龍吐珠”穴風水最佳,而“兔子攬月”穴風水次佳。他們雙方約定;誰先去世就葬在風水最佳的“五龍吐珠”穴,誰后去世就葬在風水次佳的“兔子攬月”穴。還傳說,這兩個風水寶地都是韓卿公先找到,后來才告訴給許模公的。不管傳說是否真實,但這兩塊墓地風水很好卻是事實。
許公與韓公自渡瓊以來,一直都生活在海南,兩人“生平居欲共處,行欲共游”,志同道合,無話不說就像當年的“劉、關、張”一樣結拜金蘭,生死與共,他們兩人兄弟般的友誼千百年來傳頌至今。隨著歲月流逝,許公與韓公都步入老邁之年。傳說,韓公老年多病,體弱身衰,眼看病重不起將不久于人世。此時,許模公心急了,怕風水最好的墓穴被好友先亡而占去,為了能先占到風水最好的墓穴,為了將來子孫后代興旺發達,香火永繼。于是模公就在韓卿公還沒有去世之前就“吞金”而亡,先葬于風水最好的“五龍吐珠”穴,最后,韓卿公也就只能葬于“兔子攬月”穴了。
究竟許模公是因病死亡,還是心存貪念而“吞金”自殺?其實,從醫學角度來講吞金是不會使人致命的。畢竟這只是謠傳而已,歷史真相并非如此。但是,千百年來社會上有些人故意以訛傳訛把這個傳說無限放大,顛倒了歷史真相,造成許、韓兩姓的后人心里蒙上厚厚一層抹不掉的陰影,影響到許、韓兩姓后人的團結,尤其是韓姓后人對這段歷史有很深的誤解。這些傳說不僅抹黑了許模公與韓卿公生死與共,莫逆之交的兄弟情誼,更甚者把許公與韓公的歷史美傳以訛傳訛成為五龍港的歷史恩怨。歷史真相究竟如何?筆者以歷史事實來還原歷史的真相。讓許公與韓公在九泉之下得到安慰,讓許、韓兩姓的后人永遠得到公正,讓他們心中永遠無愧于歷史和后人。
其一,據海南《許氏族譜》記載,許模公撰寫的《度瓊始祖模公自序》一文中有提到有關這兩塊墓地的陳述:“余通判瓊州,與韓卿同船南渡,有莫逆之交,而顯卿志在擇里,因選一地于文邑月龍港,自為居之,又選一地于五龍港,囑余卜居焉”。這段話說得很清楚,韓公選月龍港即“兔子攬月”穴是留給韓公百年后自己用的,又選一塊墓地在五龍港,即“五龍吐珠”穴是韓公為模公選的,并囑咐模公百年后葬于此。這就是歷史真相,并不是傳說的那樣,說模公起貪念,不講兄弟信用,違背諾言,踐踏雙方約定,想占這塊風水寶地而“吞金”自殺,這真是彌天大謊,千年奇冤,讓歷史蒙冤,使祖先蒙羞。
其二,還有許全,許金、許企撰寫的《通判始祖模公墓志銘》中有一段話提到墓地“韓公者與我父相視弗逆也,生平居欲共處,行欲共游,因代我父選一地于文邑,曰五龍港,與韓公自置月龍港交界,我父遂欣然置之”。落款時間:南宋理宗嘉熙四年歲次庚子春。這段銘文說得非常清楚,韓公與模公為莫逆之交,是很好的朋友,兩人住也想在一起,出游也想在一塊,因此,韓公為模公選一塊墓地在文昌叫五龍港的地方,這里與韓公自己找的墓地月龍港交界,當時模公就很高興的接受下來。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其三,韓卿公在許模公去世后為許模撰寫《五龍港模祖塋山水記》落款為:南宗理宗紹定二年(公元1229年),文中有一句話說到五龍港“文邑五龍港者,乃元范公卜兆之所,誠海外大觀也”。意思是說,文昌五龍港這個地方是(元范為許模之字名),許模公擇葬之福地,為海內外風水之寶地也。在文中韓公雖然沒有說到五龍港這塊風水寶地是他為模公選的,但是,如果他對模公仍心存不滿抱有偏見,他是不會在模公去世后專門寫這篇山水記紀念模公的。
其四,韓公還為許模公撰寫《渡瓊始祖模公像贊》:“爾材既長,爾貌復揚,偉哉別駕,愧我正堂。所以黎民,攔輿平昌,德威兼著,盛哉純良”。在這段簡短的文字里,韓公盛贊許模公;你才華橫溢,聲名遠揚,偉大呵!我的兄長,你德威兼備,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斷案公道,為民做主,所以文昌的老百姓常攔轎告狀,實乃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這篇是韓公為他的好友許模公去世后寫的像贊,高度評價模公一生為官和做人。從這段文字里也可以看出韓公十分敬重許公,用“偉哉別駕,愧我正堂”來表達他對許模公的欽敬之情和至死不渝的兄弟情義。退一步說,許模公真的如傳說那樣,不念兄弟情,不講信用,違背雙方約定,為了先占好墓地“吞金”自殺。那么,試問韓公還能給許模公有如此高度評價嗎?他還能寫出對模公如此情深義重的像贊嗎?
還傳說,這個風水最佳的“五龍吐珠”穴首先是被擅長風水的韓卿公找到的,后來才告訴給許模公,理應是韓卿公百年后葬于此穴的,但是韓公沒有料到模公會“吞金”而亡先葬了這塊風水寶地。韓公心存不滿,于心不甘就沒有把最佳的葬法“馬騎人,魚上樹,二一車船葬楊殿”告訴給許公后人。想這個墓穴如果沒有得到最佳的葬法風水也就自然不見得最好了。那么,韓公所掌握“最佳葬法”是如何葬的?“馬騎人,樹上魚”是指下葬時辰。古代木匠用木料制成“人”字型的木馬,用來支撐木材方便木匠干活,早晨時分木匠出去干活都會抬著木馬或傍晚收工回家也會抬著木馬,這就是“馬騎人”。“魚上樹”是指早上或傍晚時分漲退潮時有些魚被卡在低矮的海樹上,這就是“樹上魚”所指的時辰也就是早晨或是傍晚。如用地支表示時間,就是“辰時”或“酉時”。從風水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是無稽之談,因為“五龍吐珠”穴立甲山庚向,如用“辰時”或“酉時”從五行用神來看沒有達到扶龍山的目的。“二一車船葬楊殿”,楊殿是一地名,位于翁田鎮境內。五龍的首部就在五龍港,龍尾就在楊殿,楊殿旁邊有個大水塘。傳說,韓卿公掌握的“最佳葬法”還要拿12船的珊瑚石和9車的木炭填埋在楊殿旁邊這個大水塘里,目的就是想把水塘填平,不讓水塘積水。但是從當時的情況看來,由于交通不便,加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也不容易把12船的珊瑚石和9車木炭運到楊殿這個地方,想把這個大水塘填平實在不易。從風水的角度來看,楊殿屬于龍尾,以“五龍吐珠”穴的位置屬于玄武方,玄武方是不宜有水的,如果行“旺山旺向”運,玄武方如有水,即為“水纏玄武”就會傷丁破財。看來韓公深諳風水之道,按照韓公的主張填平楊殿旁邊這個大水塘是正確的。但是,讓人費解的是為什么偏要用12船的珊瑚石和9車的木炭來填平呢?難道就近取土來填平不行嗎?筆者認為“二一車船”的說法是后人編造出來的故事。
還有傳說“楊殿無葬,五龍斷骨”的故事,當時韓卿公沒有把“二一車船葬楊殿”的“最佳葬法”告訴給許公的后人。由于許公后人不懂得把12車珊瑚石和9車木炭填埋在楊殿旁邊那個大水塘里,造成了“楊殿無葬”。到許模公葬于“五龍吐珠”穴后,楊殿旁邊那口大水塘依然存在。由于塘寬水深,附近村民往來過路十分不便,告到官府要求開鑿放水,但楊殿主人一直不同意,其理由是怕傷了他們地方風水,不知過了多久,附近村民多次告官最終官府同意在水塘旁邊開鑿一條道放水。傳說開鑿這條水道斷了龍骨,傷了龍氣,這就成了“五龍斷骨”。
這個傳說是真是假筆者無法考證,但是從風水的角度來看,如果龍脈被人挖斷了,是會傷到龍氣的,筆者沒有到過楊殿這個地方,也沒用實地勘察當年開鑿的方位及長短如何,所以,不能斷定龍氣傷損程度如何,或許只是個傳說而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楊殿旁邊這個大水塘由于開鑿放水早已干涸夷為平地的話,那么“五龍吐珠”穴的玄武方已不存在有水,那也未必是壞事,“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當行到“旺山旺向”運時不僅不會傷丁破財,而且還會財丁興旺。畢竟,這此都是傳說而已,筆者也不相信韓卿公會是那樣小肚雞腸之人。
筆者寧可相信許公和韓公一生為官清廉,勤政為民,光明磊落,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海南人民。他們生死與共莫逆之交兄弟般的友誼與江河同在,與日月同輝。作為許模公和韓卿的后人應為有這樣的祖先感到驕傲和自豪,他們高尚的品德值得我們學習,他們兄弟般的友誼值得我們頌揚,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往他們臉上抹黑。
從這兩塊墓地可以看出許公和韓公兩個人的交情非同一般,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學識淵博,涵養深厚,為人厚道,光明磊落,氣度非凡。正如古人所云:良禽擇木而棲,明士擇主而事,高人擇友而交,物以同類而聚。
如果他們不是同一類的人,是不可能成為莫逆之交的,在這兩塊墓地的選擇上,韓卿公把風水最佳的“五龍吐珠”穴選給許模公,并囑咐許公百年后葬于此地,而韓卿公則選風水次佳的“兔子攬月”穴留給自己百年后之用。從韓卿公為許模公做幾件事來看,一為模公選墓地,二為模公撰寫山水記,三為模公撰像贊,四為夏氏宜人撰像贊。從這幾件事可以看出韓公為人重情重義,厚道無私,胸襟寬闊,也證明許模公和韓卿公莫逆之交,生死與共,至死不渝的兄弟情誼。并非傳說那樣,把許公和韓公說成小肚雞腸之人所為雞鳴狗盜之事,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四、五龍港背后的故事
許氏渡瓊始祖——許模公于宋光宗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渡瓊,官任瓊州府通判,敇授承德郎晉封奉直大夫。模公在任十多年為官清廉,勤政為民,受民擁戴,退任后定居文昌縣東閣鎮德美村,在此開宗傳派,“一本根深垂百世,三枝葉茂耀千秋”。公派生三子,長曰全,次曰金,三曰企。長子許全隨父落籍文昌東閣,后代多定居文昌,也有一部分遷往瓊海、陵水、萬寧、屯昌、瓊中、定安、瓊山等地,還有一支系六世裔孫明朝為官廣西陽溯知縣在當地落籍。次子許金落籍瓊山卜正,今屬海口市秀英區東山鎮,歷代多定居瓊山,后人中也有一部分遷往陵水、萬寧、瓊海等地。三子許企與母親夏氏落籍臨高奇地林銀等村,今屬臨高臨城鎮,后人中有一部分遷往儋州、澄邁、三亞(崖縣)等地,模公后裔現在定居海南的有十三個縣市。
自模祖渡瓊至今歷經823年,國內外子孫蕃衍興盛,十三屬蔓延枝生,后代已傳至38代,即“慶”字輩,后裔約有16萬多人,還不包括早年旅居海外許模的后裔,早年旅居海外的大多數為許全的后代,居住國以東南亞國家及港、澳、臺等地為多數,也有不少人旅居歐美、澳大利亞及南美洲國家,據不完全統計旅居海外的許模后裔人數約有六萬人。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百家姓排序許姓列28位,可見許姓為漢族大姓之一,在許多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有許姓人氏。
許模公百年之后,后代子孫不敢忘祖德宗功,在模祖為官的府城(今海口市)建祠堂祭祀,許模公祠始建于明代,清宣統已酉年再建祠于文昌東閣,日本侵瓊時被炸為平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眾族賢;達三、聲錦、環球、聲存、振發等牽頭發動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僑居海外宗親為主及國內包括海南合族裔孫共同捐資重建,旅居新加坡族賢達三宗親熱心祖宗事業,慷慨解囊先后捐資120萬人民幣,名列國內外各宗親之榜首。達三宗親此善舉,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祖宗幸甚,名垂青史,后代子孫銘記不忘。為追源報本,永記祖德宗功,,全海南模公裔孫定期在每年農歷正月廿十日舉行盛大的祭祀列祖列宗大典,屆時,海內外大批模祖裔孫紛紛前往文昌市東閣鎮德美村許氏大宗祠拜謁許氏渡瓊始祖許模公。
除文昌市東閣鎮許氏大宗祠外,落籍在瓊山大坡模公次子二世祖許金和落籍臨高奇地村模公三子二世祖許企,他們的后人也分別建祖祠祭祀。這里值得一提的是二世祖金公裔孫崇高族賢,多年來熱心支持祖宗事業,慷慨解囊,在編修全公、金公、企公祖譜方面貢獻頗大,尤其是今年在瓊山大坡村重修二世祖金公祖祠和文化廣場及文化室等捐資160萬元人民幣。此舉實屬模祖開基以來之首創,前無古人,后有來者,功德無量,祖宗幸甚,名垂青史,后人銘記。
自模祖渡瓊800多年來,許氏一本三枝瓜瓞蔓延遍布全島十三個縣市,島內外子孫蕃衍興盛、英才輩出、俊彥薈萃、出將入相、成就大業者,古今不乏其人。據《許氏族譜》資料初步統計,海南許姓族人有120多人任縣處級以上官員,明、清朝時期許姓族人有4人登進士第,在國內外許姓族人中商賈巨富者更無勝其數。旅居泰國族賢書標宗親就是商界之佼佼者,2009年被美國福布斯評為泰國首富。自模祖開基至今海南許姓已成高陽望族,史籍增輝,祖宗功德、子孫弗忘。
“棟梁之材,必得大山而鐘。蛟龍之物,必得深潭而養。子孫之蕃盛,必得祖墳之鐘毓”,五龍港龍盤虎踞,地靈人杰,模祖后裔財丁興旺,英才輩出,千秋萬代、永永遠遠!
“海南千數姓韓國,天涯百代難忘宋”這是韓氏渡瓊始祖顯卿公墓園大門的一副對聯,表達了韓氏族人對先祖的緬懷之情。
據《韓氏族譜》記載:“韓顯卿字灼道,初任文林郎會稽縣尉,后升廉州太守。當時金兵南侵,徙家雷州。宋寧宗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渡瓊,定居文昌錦山,為韓氏渡瓊第一世祖。”今文昌市錦山鎮陳斗坡村為海南韓姓的發祥地。800年前韓祖顯卿公在此地開宗傳派,海南其他各地韓姓都出自文昌錦山鎮,至今文昌市仍然是韓姓后人的主要聚居地。
自韓公渡瓊至今有817年,厥后子孫蕃衍、蔓延枝生,據《韓氏族譜》資料,在海南除了文昌縣以外,韓姓還有移徙到瓊山、瓊海、三亞、儋州、屯昌、臨高、定安、萬寧等九個縣市有100多個村莊。在文昌的韓姓就有351個村莊。目前海南的韓氏已衍至34代,全省韓姓總人口約有20余萬人。韓公的后裔旅居海外的也有很多,主要聚居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汶萊、蘇里南、法國、加拿大和臺灣、香港、澳門等地。韓公后代基于永念祖德宗功,追源報本,教育后代,在顯卿公原落籍地——文昌市錦山鎮陳斗坡建祠祭祀。韓公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已巳年合族復建。公元1939年日軍侵瓊時被燒毀,1949年和1994兩次再重建,才有現在的規模,房屋面積達1185平方米,是海南省比較完整的文物古跡之一。每年的4月1日是海南韓姓族人舉行盛大的祭祀列宗列祖大典。屆時,海內外大批韓氏裔孫紛紛前往文昌市錦山鎮陳斗坡村韓氏大宗祠拜謁韓氏渡瓊始祖韓顯卿公。
海南韓氏自顯卿公渡瓊至今經過世代蕃衍,子孫枝生,是一個財丁興旺、英才輩出、俊彥薈萃的望族。韓氏后裔得先祖福蔭,出將入相成就大業者,古今也大有人在。據海南《韓氏族譜》資料統計,自韓卿公渡瓊至今,海南韓氏族人有160多人擔任縣處以上官員,民國時期韓氏族人有20人在國民政府軍隊中任將軍。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半個多世紀乃至全世界享有盛名的宋氏家族的典基人——宋耀如就出自韓家。據《韓氏族譜》記載:“宋氏三姐妹的父親宋嘉樹,原族名叫韓教準,清咸豐一年(公元1861年)出生在今海南文昌市昌灑鎮古路園村,韓教準是遷瓊始祖韓顯卿第二十三代孫”。
800年前許公與韓公歷盡千艱萬苦尋找墓地,想的就是讓后代子孫興旺發達,香火永繼。如今,許、韓兩姓的后人財丁興旺,英才輩出、歷史事實印證了“五龍吐珠”穴與“兔子攬月”穴,實乃最佳的風水寶地。許、韓兩姓子孫后代必將千秋萬代,永永遠遠,興旺發達。
二O一四年歲次甲午季春模祖二十二世裔孫 許大悟(聲鏹)拜撰
圖文 | 中華許氏網(chinaxushi.net)
感謝 | 許大悟宗親
宗親必讀
《中華許氏通訊錄》第二期錄入火熱進行中
中華許氏網-服務許氏宗親 攜手共同前進!
聯系我們
關注中華許氏網
帶給你最具深度的家族文化解讀
歡迎宗親投稿
投稿郵箱 xushi5@qq.com
聯系站長:許俊夫 微信:18058889873
點擊下面的原文閱讀,登記《許氏通訊錄》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兔子山的主要內容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