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精句30句
【01】語有之矣,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
譯文:俗話說,外表上動聽的話好比是花朵,真實至誠的話如同果實,苦口相勸、聽來逆耳的話是治病的良藥,獻媚奉承的話是疾病。
【02】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譯文: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本源。人困頓時就希望回到本源,所以勞苦疲倦致極的時候,沒有不呼喊天的;疾病憂傷悲慘的時候,沒有不呼爹喊娘的。
【03】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打了敗仗的將領,沒資格談論勇敢,亡了國的大夫沒有資格謀劃國家的生存。
【04】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把事業做成功都很艱難,而一敗涂地則很容易;時機都是難以及時把握,而轉瞬即逝卻是常事。
【05】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出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譯文:剛洗過澡穿戴衣帽時,總要彈一彈帽冠上的灰塵,抖一抖衣服上的雜質,誰又愿意讓污濁的東西弄臟干凈的身體呢。
【06】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譯文:本句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出處,這里的走狗是跑的很快的狗,在古漢語里面走是跑的意思,把鳥打盡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沒有用處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沒用了,不如烹了吃了。
【07】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譯文:做大事不拘泥于小節,有大禮節不回避小的責備。
【08】非兵不強,非德不昌。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
譯文:不致力于軍隊建設,國家不會強大;不施行仁德之政,國家不會昌盛。
【09】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
出處:《史記?韓長孺列傳》
譯文:強弓射出的箭,到了落地的時候,力量已盡,就連薄絹也射不穿;疾風刮到最后,微弱的風力連大雁的羽毛也飄不起來。
【10】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出處:《史記?五帝本紀》
譯文:耳力好能聽得遠,視力好能看到微小的東西。這兩句實際上強調的是人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和體察能力。“聰以知遠”可以引申為人學習、接受已有的知識和了解未來的能力;“明以察微”可以引申為人觀察、體會身邊事物和發現新的知識的能力。
【11】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
出處:《史記?五帝本紀》
譯文:這兩句大意是:國家的安危存亡在于所制定的法令如何,所任用的官員怎么樣。國家所制定的法令如能懲惡揚善,順應民心,有利于百姓安居樂業,所任用的官員又能正確地、創造性地執行這些法令,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國家就能穩定長久;否則,就會失去民心,產生混亂,國家就會出現危機而難以長存。這兩句用于說明國家的立法和任人對于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性。
【12】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
出處:《史記?五帝本紀》
譯文:如果不喜歡學習,勤于思考,就不能體會其中的含義,必然難以脫離對道理道義見識短淺、孤陋寡聞的境地。
【13】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出處:《史記?商君列傳》
譯文:聽了批評的意見,能自我反省的叫做聰明,能主動檢查自己的叫做明智,能克制自己私心的是真正的強者。
【14】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沈浮而取榮名哉!
出處:《史記?游俠列傳》
譯文:怎么可以和庸俗之輩同流合污,用隨波逐流的手段來取得好名聲呢!
【15】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騏驥之躅躅,不如駑馬之安步。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老虎若是猶豫不決,不如蜂蝎蜇人厲害;千里馬若是徘徊不前,不如劣馬慢步前進。這些俗語都說明付諸行動是最可寶貴的。所有的事業都難以成功而容易失敗,時機難以抓住而容易失掉。
【16】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必關于足。
出處:《史記?儒林列傳》
譯文:帽子雖然破舊,但肯定是戴在頭上的;鞋子雖然簇新,但肯定是穿在腳上的。帽子也好,鞋子也罷,其用途不同,只能各司其職。事物各有其性質,社會各有分工,為政應有其原則。好壞、美丑、賢愚、忠奸、功過各有其內涵,一概不加區分,混為一談,也是錯誤的。
【17】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譯文:只能抵擋一個人的劍法,不值得學習;要學,就學抵抗萬人的兵法。
【18】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后羞。
出處:《史記?三王世家》
譯文:不依仗地位和權勢耍威風、逞霸道,就不會在以后遭到羞辱。
【19】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
譯文:荊軻刺殺秦王,臨行前在易水邊慷慨悲歌,歌詞就是這一句話:蕭蕭風聲中,易水河邊寒氣逼人,抗擊強暴的壯士啊,去了就不能再回還!
【20】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
出處:《史記?韓長孺列傳》
譯文:治理國家始終不能由于私情而擾亂公事大計。
【21】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文:坐人家車子的,要與人家共患難;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擔憂;靠人家養活的,要拼死為人家效力。
【22】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出處:《史記?陳涉世家》
譯文:那些稱王侯、拜將相的人,就是天生的貴種嗎?難道就比我們高貴嗎?
【23】法之不行,自于貴戚。
出處:《史記?秦本紀》
譯文:法令得不到貫徹執行,阻力主要來自于皇親國戚、達官顯貴。
【24】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
出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譯文:有才能的人處于世上,仿佛如錐子放置布囊之中,它的錐尖立刻就會透囊而出。
【25】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出處:《史記?孝文本紀》
譯文: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沒有什么比農業更為重要的了。
【26】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出處:《史記?刺客列傳》
譯文:有本事的人只會為賞識自己的人做事,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打扮梳妝。
【27】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出處:《史記?儒林列傳》
譯文:一定要以真正的儒學來發聲,不能歪曲儒學來迎合世俗權勢。
【2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處:《史記?李將軍傳》
譯文:桃樹李樹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不會說話,但仍然能吸引許多人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于樹下走出一條小路出來。比喻為人誠摯,自會有強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29】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出處:《史記?管晏列傳》
譯文: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經濟的發展衍生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依仗經濟的發展。
【30】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譯文:能實行某種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說得清楚,能說清某種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很好地去實行。二者相輔相成。
本文由【大道知行】編輯整理
最后,如果你的孩子的記憶力不好,學習靠死記硬背、記了忘忘了記,導致學習成績不好請加微信號:jiyifa41,報名參加我們的免費網絡公益課,讓最專業的老師來給您的孩子指導,幫你的孩子找到最適合的學習方法!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句式》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