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做民俗
也是因為它讓我覺得踏實,
這種安全感
會讓我越來越產生歸屬的感覺”
——李曉林
七夕節那天,
李曉林發了一組月老的畫作,
這是她“神樣”系列中的一幅作品。
并配詞寫道:
“《續玄怪錄》記月老的紅線:
‘以系夫妻之足,
及其坐則潛用相系。
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
天涯從宦,吳楚異鄉,
此繩一系,終不可逭’。”
李曉林與她的先生相輝
取兩人的名字,
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名為“繪麟社”。
于民俗領域尋尋覓覓,
用畫筆與時間賽跑,
記錄下許多行走在消逝中的瞬間。
從最初的“二十四節氣美食圖”系列,
到“神樣”系列,
再到“二十八星宿”系列,
李曉林繪畫的主題
似乎涵蓋了傳統文化中的多方面,
用她自己的話來說,
從確定主題到深入研究,
每一次繪畫
就像是做了一個大型的畢業設計。
李曉林自己最喜歡的
還是“二十四節氣美食圖”系列,
在做節氣番外的時候,
她特意加入了元宵節。
南北方做元宵的方式有著非常大差異,
她便找到一種更特別的元宵制作法:
“我們找到了御膳的傳人王希富老師,
咨詢他地道的宮廷餐飲中
是怎么制作元宵的。”
這便有了后來番外中的“八寶元宵”圖。
以白糖、花生、核桃、芝麻、
瓜子、青梅、松子、瓜條為八種原料,
調和而成,配合黃地粉彩碗,
連碗上的繪制工藝
也是向老手藝人親自討教。
李曉林說,“繪麟社”的作品
并不是她個人想要表達的東西,
文化曾經真實地存在于歷史,
她轉述它、記錄它,
盡可能地讓它回到自己的原貌:
“所以,我會盡量參考科學畫的畫法,
盡可能嚴謹細致地表現每一個細節,
而把我作為畫師的表達欲降到最低。”
為了能夠記錄這些散落在各地的民藝,
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去親身感受。
只要一得空,李曉林也常往外跑,
而各地采風的經歷,
也讓她對民俗有了更厚重的理解。
有趣的是,
二十八星宿不僅被“擬人化”,
還具有各自的性格。
在《天文》中,
就有對“角木蛟”的說法: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從山西回來之后,
李曉林便琢磨著將“二十八星宿”
也用畫筆的形式記錄下來。
于是,她在宋元的畫作中
參考當時的配色方式,
盡可能復原“二十八星宿”當時的模樣:
“繪畫的想象力是沒有邊界的,
我們只能盡可能完整地去呈現它,
這是一個尋找完整的過程。”
在做“24節氣美食圖”系列的過程中,
她發現所有的節氣
與它們相對應的美食,
幾乎都有有趣淳樸
而又不能更改的法則。
如,“霜降時節宜吃牛肉,是為進補。”
剛剛過去的白露節氣,
在李曉林的“24節氣美食”系列畫中,
以一杯白露酒的方式出現。
《水經注》中記載“白露酒”時曾寫道:
“郴縣有淥水,
出縣東侯公山西北,
流而南屈注于耒,渭之程水溪,
郡置酒館醞于山下,
名曰‘程酒’,獻同也。”
由于釀制的方法和節氣都極為特別,
這一杯“程酒”
也就成了白露最好的代名詞。
更有意思的是,
一些節氣的美食
常常具有某種淳樸的趣味。
比如,驚蟄時分,是二月節氣: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
震為雷,故曰驚蟄,
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為了防止蟄蟲的到來,
許多地區都有一道名為“炒蟲”的美食,
所謂“炒蟲”是以各色糧食炒制而成,
豆子、麥子、玉米、芝麻等等,
炒至酥脆,一咬下去便會發出聲響,
便有些討了個好兆頭的含義。
“它帶著民間的小幽默,
是帶著淳樸勁兒的中國人所特有的,
我覺得特別有意思,也想了解更多。”
北京有一位老手藝人制作“京胡”。
這種京胡非常特別,
它的聲音極為高亢嘹亮,
老手藝人形容京胡的特色,
說它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
只有最熟練的馴馬人才能駕馭。
這門手藝也曾是能夠糊口的營生:“現在年輕人看京劇的太少了,也沒有往昔的火熱。它的存在是有生長環境的,但是如今它存在的環境已經改變了。”李曉林為了繪制《老手藝系列》曾經拜訪過這位手藝人。老師傅告訴她,自己曾經有過兩個徒弟,可是他們都沒能熬過辛苦的學徒生涯,紛紛轉了行,開始從事別的工作。
老師傅雖然覺得也能理解,
可是這件事情卻在李曉林的心中
留下了頗為復雜的感覺,
“你會發現整個過程,
兩個學徒有自己的道理,
老師傅理解他們也有道理,
這門手藝的沒落有道理,
但正因為沒有人是錯的,
這種落寞感才更強烈。”
這種落寞感常常讓李曉林
陷入另一種思考當中,
“我們做傳統文化這一塊,
也深深知道有些民藝
是和現代生活有距離。
情懷轉瞬即逝,所以,
大多數做傳統文化的人
本質上都是寂寞的。”
從前非常內向的李曉林,
為了能夠推廣傳統文化的內容,
便和先生“輝哥”一起嘗試過各種方法,
上節目、直播、做首飾......
李曉林最近嘗試的“胃飽福至”系列,
第一個系列是“韭菜包子”,
民間有一種說法叫做
“包子開口,美出餡兒了”,
將這樣有傳統意趣的美食
與現代飾品結合在一起,
李曉林始終在尋找這個鏈接點。
“它一定是有一個更好的方式,
我們一直在嘗試,這個鏈接點是什么,
我們現在或許不知道,
但如果它不是這個鏈接點,
我們就重新尋找。
我們會愿意用各種方式去嘗試。”
1
Q&A
Q:你所提出的“文化歸鄉”是什么樣的含義?
A:因為我們在記錄的東西,很多都是從鄉土里長出來的。現在,我們的生活環境和方式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轉變,但是,在古時候,務農的人居多,所以,那時候的文化、禮節、習俗很多都和土地相關,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它帶給我們很多東西,甚至它背后的道理是更深層次的,有時候震撼到我的并不是具體的文化本身,而是背后傳達出來的精神。我希望能夠為它們找到現代的表述語言,去記錄或者換一種方式表現出來。
Q:你在繪畫前讀了很多相關的古籍,怎么去尋找鏈接這些古籍和你繪畫之間的聯系?
A:這些古籍都是相互鏈接在一起的,往往當你找到了第一本古籍,其中的一句話或許是來自于另一本古籍,于是,你就找到了第二本,以此類推,你就會更了解這一系列的書籍。有時候,是對一個知識點非常感興趣,查閱的時候就發現有相關的古籍,那么我就會去國圖或者網絡上尋找影印版去進一步了解,需要一個線索才能找到它們。
Q:你畫樂器、美食等等,這些主題都有一種動感,你怎么用靜態繪畫的方式來呈現超越視覺的美感?
A:從氛圍上,比如畫大暑的節氣美食米糟的時候,就會在食器下面畫一把蒲扇。這些氛圍的營造,絕對不會搶了米糟那一道主食,它是作為小氛圍。包括我們的配文,其實都是解說性的。繪畫的時候,我會更多考慮如何把民俗或者故事講明白。
Q:現在重新來看這些傳統文化和民俗,會對它有更深入的理解嗎?
A:感覺厚度會完全不一樣,維度會更多。當你知道它背后更多的故事和它所處的環境的合理性之后,你會更立體地來看待它。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的生活場景結合起來,因為情懷是沒有著力點的,一定會有更好的方式,將兩者連接起來。
本文刊載于《生活周刊》1696期,轉載請聯系,并注明“來自生活周刊,微信號lifeweekly1925”。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驚蟄意味著什么?》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