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嗚——” 2017年6月5日上午10時30分,驟然響起的防空警報聲,一遍遍響徹山城重慶的大街小巷。刺耳、驚心、注目、思索……持續12分鐘的防空警報試鳴,仿佛把人們拉回到了70多年前那段血雨腥風的慘痛歲月。
據《重慶市防空志》記載,從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在持續5年半的時間里,日本侵略者空襲重慶達203次,炸死炸傷24004人,炸、焚毀房屋17452棟、37182間。特別是1941年6月5日,日機對重慶進行了5個多小時的狂轟濫炸,迫使近萬名群眾涌入防空大隧道內,不幸釀成嚴重的踩踏窒息事件,千余名同胞罹難。“6·5”大隧道慘案,成為二戰時期間接死于轟炸人數最多的一次慘案。
“作為一座曾遭敵野蠻轟炸損失慘重的城市,重慶人防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搞好人民防空教育,引導廣大干部群眾不忘歷史教訓、常懷憂患之心。”該市民防辦主任扈萬泰告訴筆者。
1998年12月,該市出臺《重慶人民防空條例》,明確規定:每年6月5日組織全市防空警報試鳴。從1999年起,該市已連續19年開展這項活動。
一次試鳴一堂課。為了讓更多的群眾牢記這段歷史、了解防空警報知識,重慶市民防辦不斷加大投入、優化布局,目前,該市已經形成了以固定警報為基礎,以移動車載式、拖掛式、便攜式等各類警報為補充的警報報知系統,基本實現了各區(縣)城區全覆蓋。
為讓群眾對重慶大轟炸有直觀印象,該市將“6·5”大隧道慘案遺址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在此設立日本侵略者轟炸重慶紀事碑,建成主題石刻群雕,陳列大轟炸時期的歷史照片。每年“6·5”期間,包括大轟炸幸存者、死難者親屬在內的許多市民都會來到這里,悼念罹難親人,追憶苦難歷史。
每年“6·5”期間,結合防空警報試鳴,該市人防部門還組織開展防空常識宣講、人防知識競賽、文藝演出等活動。以此為切入點,推進人防教育“五進”活動,形成了跨部門協作、制度化推進、可持續開展的教育工作格局。目前,防空防災教育已實現全市921所初級中學全覆蓋,每年培訓大、中、小學生30余萬人。
2011年,該市民防辦建成了我國西南地區第一家民防宣傳教育中心。該中心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設置了防空襲場景再現、防空警報試聽、應急避險訓練、4D電影等30余個展示、體驗內容,讓參觀者通過觀看視頻、操作體驗、信息查詢、知識問答等方式,深入淺出地學習防空防災知識。
扎實有效的人防教育,促進了人防工作的深入開展。近年來,該市民防辦建成了快捷高效的應急應戰指揮平臺,衛星通信網和短波電臺通信網實現全域覆蓋,指揮控制能力大幅提高。把人防疏散基地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統籌規劃、一并推進,現已建成人防疏散基地、安置點240多個,具備疏散安置200多萬城市人口的能力。
該市民防辦還在保證人防工程戰時效能的前提下,注重抓好平時的開發利用,特別是每年盛夏開放100多處人防工程供市民納涼避暑,受到廣泛好評。該市民防辦平戰處處長胡仁法說,市民到人防工程內納涼避暑的過程,其實也是了解熟悉、學會使用人防工程的過程,只有平時了解得多,戰時才會使用得好,才能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
上圖:6月5日,重慶市民防辦組織開展了系列宣傳活動。圖為市民觀看防空防災知識展板。熊 韋攝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6月5日今天為什么拉響防空警報》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