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站出站口的義務指路服務臺很醒目。
■“指路寶典”如今已增編成厚厚一大本。
在省會石家莊火車站出站口,有一群以傳遞正能量為己任的老人,他們自行編寫指路手冊,牢記200多條線路的換乘車輛和站點。7年多來,他們風雨無阻地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幾十萬人次義務指路,這些平均年齡已70多歲的老人漸漸感到力不從心,從最初的整天值守到如今每天只能在崗小半天,老人們期待著年輕人的愛心接力。
現場
兩位老人半小時為40多位旅客指路
一張桌子、一塊牌子、一沓自制的指路手冊。昨日9時,在石家莊火車站地下出站口,一張桌子后面坐著兩位花甲老人,不時有出站旅客在老人身邊駐足、詢問。寫著“服務臺”的桌子上豎有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四個紅色的大字:“義務指路”,極為醒目。盡管火車站里人潮涌動,但人們仍可以一眼看到這里。
“您好,去新動物園怎么走啊?”“去省二院該坐哪路車?”在老人身邊,幾名旅客眼神中充滿焦急,見到這塊牌子,他們仿佛見到了親人。
“別急,一個一個來!”身穿印花襯衣的老大媽一邊安慰旅客,一邊沖大家說:“你去新動物園可以坐320路公交車;你到省二院從這里上去,坐13路或一環一路都能到,記得是在和平路中華大街口下車……”旁邊的另一位老人手捧一個寫滿線路的冊子,一邊認真查閱線路,一邊將詳細的換乘線路和站點名稱寫下,然后遞給怕記不清楚的外地旅客們。
這兩位老人,分別是68歲的劉振蘭和72歲的趙瑞芝,兩人戴著花鏡,不時翻看桌子上的“指路寶典”,幾乎每隔幾分鐘,老人就會被一群人包圍,這已經成了石家莊火車站出站口一道獨特的風景。一位剛問完路的年輕人說,此前他來石家莊就享受過這些老人的義務指路服務,感覺細心又熱情。從北京來石的申屠先生更是邊說邊豎起大拇指:“出差去過全國很多城市,這樣的義務指路只在石家莊遇到過。”一位問完路的女士則表示,老人們的善行和義舉值得鼓勵和贊揚:“一個外地人來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有了這專門問路的地方,方便了自己也拉近了外地人和這座城市的距離。”更有人表示,這些老人能把一件平凡的事堅持做下來就是不平凡,他們為陌生人指明的不僅是前行的路,更用實際行動為年輕人樹立了榜樣。
在記者觀察的30分鐘內,老人共為40多位旅客指了路,半小時間,老人幾乎一直在說話,嗓子喊累了,就喝口水。記者注意到,其間老人幾乎一直在站著。于是便問:您這么大歲數了,有椅子為什么不坐著?“人家站著問路,我哪兒好意思坐著和人說話,站著說更禮貌些。”劉振蘭說。
故事
自制“指路寶典” 200多條公交線路張口就來
這道獨特風景的主角,是一群平均年齡超過70歲的老人,他們來自太行老年大學康樂班。包括劉振蘭、趙瑞芝在內,這個義務指路隊堅持在火車站義務指路已有7年多時間。
說起指路的初衷,那還得從2008年7月底說起。劉振蘭說,當時北京奧運臨近,他們就商量如何為奧運獻禮,隨即萌發了為外地旅客義務指路的想法。老人們紛紛踴躍報名,2008年7月28日,省會老人義務指路隊正式成立,開始在老火車站出站口豎起義務指路標牌,正式上崗。為了把“業務”練熟,老人們都下了苦功夫。劉振蘭指著厚厚一沓紙說,這就是他們的“指路寶典”。記者看到這本“寶典”是16開紙打印的,翻開寶典,內容豐富,每頁都詳細注明了多少路車到達哪些站,甚至到站下車后怎么走。記者看到,這本寶典里包含了長途客運線路圖、交通線路導示圖,還有省、市、各區的直屬機關單位,以及工廠、部隊、銀行、郵政、小區等方方面面,分成近20大類,林林總總的基本上把石家莊所有地方都囊括了。
起初這份寶典只有幾頁,老人們用幾年時間把省會大街小巷走遍,才有了如今厚厚的一本,老人們更是把全部200多條公交線路和省會大部分單位地址幾乎都背了下來。說起現在的工作,劉振蘭大媽一臉驕傲:“現在業務熟了,絕對不會指錯路,腦子里裝著張地圖。”
義務理發、維護環境、捐資助學 老人們做過很多公益活動
善舉貴在堅持,為人指路除外,這些老人還做著許多公益活動,用自己的行動提升著一座城市的正能量溫度。從2008年開始,老人們每隔一個半月就要去太行小區和市老年公寓給那里的老人們免費理發。雖然規定時間是早8點30分到10點30分,但他們常常一忙就是一個上午,每次給百余老人理發。
在為環保做事上,老人們也盡力而為。在世紀公園、長安公園里,人們常常能看見這些老人戴著紅袖章制止不文明市民踩草坪、折樹枝。老人們在省會大街小巷清理墻上粘貼的小廣告。“城市就是咱們的家,要讓它干干凈凈。”張大媽說。
在公益活動中,老人們還關注那些貧困孩子的成長。從2006年開始,老人們便經常給貧困、孤殘兒童捐款捐物。一有空閑,就幫著省婦聯給孩子們打毛衣。有時一年能打百余件。“孩子是國家的希望,誰家都有孩子,希望我們的幫助能讓這些貧困孤殘孩子過得好一點兒。”
心愿
老人年事漸高指路隊僅剩8人
期待年輕人接力
7年多風雨,從石家莊老火車站到新火車站,這支老人義務指路隊始終堅守著。劉振蘭說,這支老年指路隊成立之初大家就都60來歲了,如今7年過去,這些老人年事漸高,其中許多人都已七十大幾,甚至一些老人已有八十高齡。以前他們整天在火車站為人義務指路,當時人多,可以分成三班倒,可如今考慮到老人體質較弱,現在75歲以上的老人都不讓來了。因此隊員數量逐漸減少,從當初的30余人到現在能指路的僅剩8人。
吳子英,男,75歲;馬智,女,63歲;鄭曉秀,女,68歲;趙瑞芝,女,71歲;石敬芬,女,67歲;何梅風,女,60歲……這些人如今還在堅持,他們更愿意把這項工作長期做下去,但年紀不饒人。“每天早出晚歸太累!而且許多家庭的子女不放心,怕老人在外出點意外,孩子們的孝心我們沒法說什么。”劉振蘭說。
因為人少了,現在每天老人們都是早上出門,在車站義務指路小半天就回家休息了。在不到半天的時間內仍能為百余人指路。冬日寒風刺骨,夏日烈日炎炎,老人們依舊在堅守。說起這7年多的成績,劉振蘭老人自豪地說:“保守估計,我們這些年少說也為30多萬人次指過路。別人高興了,我們也收獲了快樂。”
劉振蘭說,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愛心是種子會發芽,善行是“熱能”,會傳遞。如今,這些老人年事漸高,確實有些力不從心,他們現在更期望年輕人能加入這個隊伍,提高義務指路的服務質量,未來,讓更多外地人感受到石家莊這座城市的愛。
征集
“最美家鄉人”晚報喊你來報名
有線索請撥晚報24小時新聞熱線96399
在我們身邊,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平凡又善良,時刻堅守著自己的價值觀、道德觀,總在不經意間帶給我們溫暖和感動,用平凡演繹偉大,用善舉創造美麗。我們的家鄉,我們的城市,因他們變得更美好。他們是心靈最美的家鄉人,他們是這座城市的“軟實力”,他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他們放射出的正能量領跑著這座城市的“精神速度”。他們理應得到尊重,得到獎勵,讓我們一起尋找你——“最美家鄉人”。
即日起,本報與“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共同發起尋找石家莊“最美家鄉人”征集評選活動,對事跡突出的“最美家鄉人”進行報道,并將從中選出10名“最美家鄉人”進行獎勵。如果你身邊有能感動你的人或事,也許就是我們正在尋找的“最美”。如有發現,煩請您告訴我們,本報24小時新聞熱線96399期待您的聲音。
□文/本報記者 南開宇 首席記者 謝鑫名 通訊員 李碧云
圖/本報記者 李志華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石家莊市長安大名府府麟小磨香油作坊-單位介紹》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