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崆峒養生術開創了中國傳統養生思想和養生理念的歷史先河
甘肅崆峒仙境
摘 要:早在三皇五帝時代,在崆峒這片土地就形成了一系列的養生思想和養生理論,才引來一代又一代皇帝上山問道。從軒轅黃帝三次親臨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具有崆峒特色的“中華養生”之源。以崆峒養生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養生術,是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母體中經過長期的實踐而孕育總結出來的,具有樸素哲學思想和思維方式的養生思想和養生理念。換句話說,也就是崆峒養生術開創了中國傳統養生思想和養生理念的歷史先河。
關鍵詞:崆峒養生術 開創傳統養生歷史先河
崆峒山是六盤山的支脈,由于差異性的風化、崩塌等外力的作用,不僅形成了孤山峰嶺,峰叢廣布,怪石突兀,氣勢雄偉的奇特丹霞地貌。而且崆峒山還是中國傳統養生術的發源地。以崆峒養生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養生術,是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母體中經過長期的實踐而孕育總結出來的,具有樸素哲學思想和思維方式的養生思想和養生理念。這種由起初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必靜必清,無搖汝精”為精髓,同時注重食、樂、術有機結合的養生,發展到以“重人貴生”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心身統一”的生命觀、“形神共養、性命雙修”的養生觀和“動靜相宜”的運動觀為核心內容的傳統養生思想和養生理念。這種養生在現代生活中已經有不同程度的傳承和遺棄,主要表現為:以形神兼顧、順應自然、平和適中、順時調神、以物養性、預防為主、以情制情、清靜養神為代表的傳統養生心理思想至今仍經久不衰;而強調修養道德、精神陶冶、突出養神為主的傳統養生心理的思想精髓在發展中已經不同程度的被遺失。因此,加快整理挖掘崆峒養生術步伐,對于實現中國傳統養生思想和養生理念的現代回歸與價值轉換,具有十分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崆峒養生的優勢條件
古時崆峒地區,今之平涼市,西控隴干,東扼秦川,屏藩中原,連接邊塞,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歷來為朝廷倚重之鎖鑰,商賈云集之埠市,文化交流之紐帶。和其它地方相比,這里具有明顯的養生優勢。
一是神奇的地理優勢。北緯37°被史學家、地理學家奉為“神奇的緯度”,在地球上,大約90%的古文明發源地,70%的古建筑遺跡,以及絕大部分特異神奇的自然現象都集中發生在這一區域。崆峒山今天所在的平涼市地處東經105°20′-107°57′,北緯34°54′-35°45′之間,接近神奇緯度37°。這里屬半干旱、半濕潤大陸性氣候,海拔在890--2857米之間,大部分地域處在海拔1500米左右。有關研究表明,海拔1500米的高度最有利于人體的健康,是最適宜人類生活、工作的地方。
二是獨特的資源優勢。怡人的氣候,為崆峒養生提供了舒適的活動場所。這里冬無嚴寒,-10℃以下氣溫每年不超過半月;夏無酷暑,30℃以上氣溫每年不超過半月,年均氣溫7.4-10.1℃,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間,平均日照總時數2144-2380小時,無霜期156-188天,有200多萬畝的森林資源,生物資源豐富,是避暑養生的天然氧吧。大氣、土壤、水體污染指數小,大部分地域處在海拔1500米左右,這里密集著“空中維生素”--負氧離子,這里景區負氧離子含量均在2700個/立方厘米以上,它能促進新陳代謝、強健神經系統、提高免疫力,久居此處有利于大腦的健康和機體的長壽。這就是這里老人長壽的秘訣,人均壽命達75.6歲,高于全國人均2歲,百歲老人近百人。良好的水質,為崆峒養生提供了水資源保障。崆峒一帶水源中微量元素含量豐富,能促進細胞代謝、增強免疫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延緩衰老,對人體十分有益。實地檢驗結果表明,甘甜清涼的崆峒山生水pH為7.82,稍偏堿性,適合飲用。劇毒元素鎘、汞、鉛、砷和劇毒物質總氰化物,以及其他成分和元素氨氮、硫化物、溶解鐵、硒、六價鉻均超出了儀器能夠檢測的最低含量,其含量遠遠低于國家一類水的標準值,有毒物質亞硝酸鹽0.010毫克/升,比國家一類水的標準值低6倍。CODCr0.80毫克/升,低于國家一類水的標準值18.75倍。溶解氧7.3毫克/升,接近國家一類水的標準值7.5毫克/升,總磷0.014毫克/升,比國家一類水的標準值0.01毫克/升稍高一些。總氮1.16毫克/升,高于國家一類水的標準值7.7倍。崆峒山植物多樣性高,涵養水源作用明顯,降低了水源污染,提高了水質。豐富的微量元素,為崆峒養生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土壤是生物賴以生存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土壤與水中的微量、宏量元素是生物體內某些酶、激素、核酸的組成部分,參與生命的代謝過程,對生物的生長、發育、健康、衰老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對長壽地區或長壽老人聚居地區的微量元素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長壽老人頭發及長壽地區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具有相似的特點,即:百歲老人頭發及其居住的自然環境中通常存在著一個與一般地區不同的“優越的微量元素譜”。研究發現,在崆峒的土壤中富含錳、鋅、銅、鎳、鉻、鎘等10種微量元素,錳、鋅含量比一般地區稍高。而高錳鋅、低銅鎘的土壤分布,與心血管發病率成負相關,與長壽老人密度成正相關。土壤中的微量元素是通過食物和飲水進入人體的。錳是生命之源,鋅是生命之花,在高錳鋅、低銅鎘的土壤中生長的食物和涌出的山泉河水,能使人健康長壽,聰明敏捷,還有硒、鎳等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就有較高的抗衰老功能。由此可見,崆峒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及含量,使得這一方水土更加適合養生。這里盛產小麥、玉米、洋芋、谷類,有“隴東糧倉”之美譽,黨參、黃芪、甘草、冬花等320多種中藥材和山藥、百合、蕨菜、甲魚等特色農產品聞名遐邇。
三是豐富的文化優勢。崆峒地區是先民們在黃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搖籃,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西王母文化的發祥地,伏羲文化的發祥地,道文化的起源地,中醫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養生文化的起源地,針灸文化的起源地,崆峒武術的發源地,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龍文化的傳播地,華夏文明的曙光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蹤跡。這些文化既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源頭文化,又是人類最早的養生文化,都飽含了豐富的養生思想。古人遺留下的寶貴的養生文化,是打造中華崆峒養生地最寶貴、最獨特的文化條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里的源頭文化吸引了眾多彪炳史冊的著名人物,發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人文始祖軒轅黃帝親詣崆峒山,向廣成子請教修身治國之道;人文開元第一祖伏羲氏誕生于古成紀;有長壽蟠桃的王母娘娘出生于回中,周穆王“八駿日行三萬里”與之相會;秦始皇、漢武帝先后西巡,登崆峒而攬勝,尋道理而治國;秦王李世民涇州大捷,展雄才而凱旋;李白、杜甫情系崆峒,佳作傳世;成吉思汗駐蹕隴山,建有寢宮;明代韓王就藩平涼,傳十一世;名道張三豐訪道修煉,歷時五年。近代以來,左宗棠、林則徐、譚嗣同、馮玉祥、張學良、于右任等愛國人士紛至沓來,留下了歷史的印跡,特別是毛澤東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平涼大地,播撒了革命的火種。
二、黃帝問道廣成子充分佐證了崆峒養生的源頭地位
早在三皇五帝時代,在崆峒這片土地就形成了一系列的養生思想和養生理論,才引來一代又一代皇帝上山問道。從軒轅黃帝三次親臨崆峒山,問道于廣成子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具有崆峒特色的“中華養生”之源。首先是廣成子提出的“一”和“和”生成了“中”的概念。國人的“中”是怎么來的?中醫為什么也有“中”字?五行中金木水火土,為什么“土”居中央?在國人的思維概念里,“中”既是方位詞也是一種能力和狀態的動詞。“中庸”之道是什么呢?指不左不右,不上不下的均衡能力。“中”,這是一種境界是一個人要達到的能力。“中和”就是指運化和協調能看這個能否讓萬物運化和協調都達到很高的層次和那個立體中。講到人體,就是居于中央的脾胃要中和各種物質而顯出能力。對于治理國家就是中央政府要善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而達到一致努力方向。這種能和諧萬事萬物的土性就是“和”。和到什么狀態,和到“中”,中以“一”統一整個身體,以統一和諧各民族達到統一。
其次是廣成子的道家思想包括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是治身,另一個是治國。治身,重要的是形與心、肉體和精神。廣成子講:“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智為敗。”這說明形是人的肉體,是精神所存的載體。廣成子講:“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這就說明一個人要完美必須是身體健康,精神飽滿。這和老子講“專氣致柔”、莊子講“形全精復”一樣,強調人的生命是形與神的完美統一。重視生命內在的心境,就能“得其精”“守其神”也就“形將自正”。這是內外關系,“慎汝內,閉汝外,多智為敗。”這是廣成子強調精神對形的重要作用,肉體是精神的載體,肉體長存是生命長生,多耗費心力會致身體損失。廣成子和老子、莊子一樣,在論述“治身”的同時講“治國”,用一語雙關和比喻的形象語言,在辯證的拿養生說治國的原理。廣成子說“多智為敗”,是說一個人和一個國家一樣,休養民生,惠于民生,養生就是養育民生,也是養好一個人的身體,身體長壽和國家泰安長久是一致的。這里廣成子是相對于“道”而言,說你不用“至道”,而用“智”就“多智致敗”,反而成功不了。這和老子在《道德經》“絕圣棄智,民利百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就是說,只有放棄用動腦子用心機技巧治人治國,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圣神位子上,用“大道”對待老百姓,才惠民利民,這是百倍的好事。老子《道德經》“民之難治以其智多”,說的是老百姓的艱難是治理時多用心機方法。老子還有“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智慧出,有大偽。”“大智不割。”老子和廣成子一樣,是對管理國家管理人所用的不是“至道”的人為智能技巧方法持反對態度,用智而不用“道”,還有許多欺騙虛假在愚弄人,這哪里是為民謀幸福呢。
再次是崆峒養生術是中國養生術的源頭。黃帝時代是一個開放性和學習型社會,各種思潮隨原始公社的變革刺激了社會思考,各種道有不同聲音,黃帝周圍團結一批政治家、哲學家、道家、醫生、文字專家、織造專家、漁業家、農牧師、農技師、詩人、巫師、造車和許多工程師、冶金師還有宗教頭人、氣象師、軍事家、謀略家、商業家、卜算師、星象學家等等。那時人們的思維并不比今天人們低智商,抽象思維已經很發達。茹毛飲血并不是那個時代的特征,作為醫師和社會學家的廣成子毅然走出豪門,迷上崆峒山石室,一心研究修身養性的學問,他不僅僅是躲避戰亂,也不是逃避現實而隱居,他是選擇了這個宜居的優美環境,這里山水自然比對面的太統山美多了,山上的松樹比北塬的多,玄鶴也比王母宮山上的多,他“出家”的不經意行為變為后人所仿效。認為出家上山才能修煉,從形式上繼承了這一做法。又從安靜環境中不想山下的煩事,當然也不干事,除了要吃要做飯的燒柴燒水,拾柴尋果子吃野鳥外,大多時間是閑坐。閑坐也成了修行的一種方式。中國人最喜歡東施效顰和學步,學習形式套路,從外在外觀擺出陣勢。這些,哲學家并沒有放過,如墨子研究后說:“法、術、勢”。這里有文章可作,形式主義成了養生的外觀。那么內涵就是崆峒道。于是廣成子才潛心專思,把自己思想與當時流行的各種道區別開來,稱為“至道”。至道才是修身形式的核心。在廣成子看來:這個神對形是起決定作用的。黃帝作為大中華的天子,他一發號召,這圣旨就會廣泛傳達和執行。后世帝王也紛紛效法,誰也想長壽不老。秦皇漢武崇道煉丹,為了長生這目標,親自跑崆峒山。這個黃帝東到青島、泰山,西到空桐、雞頭山(六盤山),南到長江流域的長沙、益陽,北到河北的懷柔,他四處跑。以后皇帝也四處跑,都為了自己能萬萬歲,多多統治老百姓。使得養生這一個治病保身體的做法浩然成風。廣成子的修身成了道教徒的基本課,包括靜坐養神。廣成子開修行上山的先河,養生又成為道教的基本目標。不像佛教徒求的是善有善果,盼來生幸福。道教徒聰明多了,現在就保住命,保健好肉體,多活幾年才幸福。道家這一養生也符合老百姓的愿望,養生就成了全民的體育保健活動,尤其身體有病,體質弱和老年人,搞食補、搞水療、搞氣健、搞按摩、打太極拳、減少煩惱、挑選氣候環境等等成了太平年間普遍的心理和行動。當然,最先提倡動議的是廣成子,廣成子的第一個徒弟是黃帝,黃帝學了,等于全國有范例了,后代的炎黃子孫也就把這傳統繼承了下來。
三、崆峒養生術豐富完善和發展了中國傳統養生思想和養生理念
作為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思想基礎的佛、儒、道三教在崆峒山和諧相處,經過長期提煉磨合,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由起初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必靜必清,無搖汝精”為精髓,同時注重食、樂、術有機結合的養生,最終發展形成以“重人貴生”為思想、“天人合一”為整體觀、“心身統一”為生命觀、“形神共養、性命雙修”為養生觀和“動靜相宜”為運動觀的崆峒養生術,不僅豐富完善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化,而且成為中國傳統養生思想和養生理念的核心內容。
關于以食養身。飲食作為養生之道的基礎,是保證生命的基礎。“養生之道,莫先于食”,可見飲食在整個養生過程中的重要性,崆峒山的養生要旨之一就是利用草木金丹修煉形體,但這之中并不是盲目的隨便亂用,而是講究因人制宜進行辯證的養生,崆峒食療養生的原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根據五臟的屬性和食物的屬性進行進補。我國的中醫經典著作《靈樞經》記載:酸先走肝;苦先走心;辛先走肺;甘先走脾;咸先走腎。”由此可見,人的五臟都有相對應的屬性,因此要根據食材本身不同的屬性調理五臟,當然這種調理液應該把握好度,否者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例如酸多則傷脾。另外每天的食量也要把握適度。孫思邈言:“夜飽則損一日之壽”,同時也有過午不食的古語,由此表明在晚上最好不吃東西,可以幫助養生。 另一方面是草木能夠補救虧缺。《抱樸子》有言:服藥是為長生之基。例如靈芝是最常提到的一種極其神奇的保健食材,目前的臨床證明靈芝具有對抗心肌缺血、保護肝臟、減低血糖、抗氧化作用等,證明各種藥材確實有延年益壽的功效。還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草藥能夠幫助延年益壽,即南陽的酈縣一條溪水的上游有許多野生的菊花落入到溪水中,常飲此溪水的人能夠令人無不老壽。這和現在的科學研究表明菊花清心補腎、潤喉生津、調整血脂的功效相吻合。由此可見,中草藥在養生延年益壽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是崆峒養生文化的重要一環。
關于以樂養身。崆峒道教著作《道德經》言“大音希聲”“五音令人耳聾”,是一種追求自然,注重心靈的感覺,具有都是崇尚自然、注重心靈修養、重節律的觀點。另一道教著作《莊子集釋》中有云:五聲不亂孰應六律。強調了音樂重節律的觀點。道教的殷殷具有渲染氛圍烘托氣氛的作用,因而讓人感覺能夠形成天人溝通的境界,以音樂為中介,通過莊嚴的去電和五音柳綠的恬靜達到同人體在、本身的五臟六腑進行協調,從而協調臟腑,修身養性,達到長生的效果。現在的科學研究也表明莊嚴與恬靜能使音樂中的五音六律與人體的五臟六腑能夠產生共振,從而達到調節氣血通暢,進一步改善臟腑的功能。同時由于共振的作用,人自身的細胞也發生震動,從而振奮精神。神經學學家的研究表明,借助音樂能夠調節人的情緒,能夠降低壓力。
關于以術養身。崆峒武術是崆峒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秉承了崆峒教文化中的性命兼修和動靜協調的最高指導思想。主要運動養生方法有吐納行氣、按摩等。服氣是通過以氣息吐納的煉養方法。《抱樸子內篇》中記載:“夫吐故納新者,因氣以長氣,而氣大衰者則難長也。”服氣主要是通過意念的引導,運化內氣,增進臟腑的功能。按摩因為操作簡單,隨處可用成為了較為常用的保養方法。《云笈七箋》通過對生活細節的闡述,說明按摩具有明目、除風寒、令發烏等效果。
關于“重人貴生”的思想。重人貴生,這是道家、道教學說中最重要的思想。“生”指生命,它來源于自然,并與自然構成有機整體,是“精氣之所集也”。老子強調“攝生”“貴生”“自愛”和“長生久視”。孔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呂氏春秋》指出“圣人深慮天下,莫貴于生”等,都始終貫穿著“重人貴生”的思想傳統。在古人看來,人的生命起源于宇宙的大生命,為宇宙進化過程中最高級產物,在宇宙的總系統中,人處在進化的端點,所以,對待生命就要“貴生”,應察天地變化之機,辨萬物生長之利,以促進生命的發展,使其盡天命,頤養天年。正是崆峒傳統的“重人貴生”的思想觀念造就了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總體理性環境,給中國傳統養生的文化生存繁衍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和氣候,使傳統養生始終以“重人貴生”為基點,并且孕育出各種養生功法,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起了中國獨特的養生學。中國傳統養生始終以人為核心,努力探究人體生命的本質,人體生命內在的有機聯系,人體與外界宇宙的和諧關系,人體存在的奧秘,從而運用這些規律,強化自身意識對生命的控制,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關于“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天人合一”是崆峒養生思想的基本觀點之一,它是人們在一定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所形成的關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總的認識或看法。人處在天地間,生活于自然環境之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要適應自然,并受陰陽五行法則的制約,因此要遵循自然界的運動變化規律,這種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關系,被傳統養生學稱為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崆峒傳統養生思想的天人觀認為,人是受天地之間變化規律支配的,自然界中一切運動變化,必然直接影響到人體的生理變化;同時人體的內環境系統與外部客觀環境系統又是統一的。所以,古代養生家將人體養生活動置于一個大的系統環境中去考慮和認識,并按照自然的法則和規律來養護生命,從而構成養生思想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所以,《內經》道:“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養生者必謹奉天時也”“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因此,各種養生活動要遵循自然規律的變化,“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并要主動把握陰陽,利用自然變化的規律來進行養生實踐活動。傳統養生從“天人合一”整體養生觀出發,形成了天人大小宇宙的理論。認為人是一個小宇宙,天地是一個大宇宙,大宇宙與小宇宙是息息相關的統一整體,人體與宇宙自然是同構的,人的身體構造與宇宙的構造相應,共同組成天人結構的體系,這就是崆峒養生所特有的天人觀。古代養生家根據天人大小宇宙的理論,從觀察宏觀的外在的宇宙入手,來指導探索人體內在微觀宇宙。在練功的實踐中,以人身小天地來體察、探索世界之究竟,體驗天人合一,個體溶入到自然的心理境界,以追求人與自然之和諧,達到渾然一體。崆峒養生思想的天人觀不只是“順天”“順乎自然”,而是更注重自我生命,“我命在我不在天”,主張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對生命與自然規律的關系,發揮人大主觀能動性,以主動進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類的健康長壽,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途徑,這成為中國傳統養生的一個鮮明的思想特征。
關于“心身統一”的生命觀。“心”與“身”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兩大要素,缺一不可。崆峒養生觀認為,心和身都應該全面健康,正如《管子》所說“心全于中,形全于外”,這是人體生命的最佳狀態。所謂“形全”就是在心的主導作用下,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通過經絡把整體聯系起來,使“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解利,皮膚致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心”指的是“神”或“神明”本身,所謂神明即主宰人的一切精神心理活動,實際是指人的大腦功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古人認為,神又可分為“元神”和“識神”,“心全”的內涵就是如何使“元神”和“識神”之間充分協調,發揮其最高效益,從而達到益聰增智的目的。“心全”也包括從心理上修養自身,使精神和心理都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在人體生命的大系統中,心(神)、身(形)是構成人體生命的兩大要素。形是神之宅,而神為形之主。形體是生命停留的房舍,神是生命是主宰。無神則形不可活,無形則神無所附,“心”與“身”,即形體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一方面,形的存滅,決定神的存滅,神只能依形而存,絕不能離形而生。另一方面,神的昌盛與否,也直接影響到形的盛衰存亡,所以,若欲健全形體必先養神,故“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對人體生命“心”與“身”統一的認識是崆峒古人對人體生命的整體觀認識,它成為“形神共養,性命雙修”的主要客觀依據。
關于“形神共養,性命雙修”的修煉觀。人的肉體生命與精神的關系問題,是中國古代哲學和養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唐代以前,主張“形神共養”;而唐宋以后,提倡和堅持“性命雙修”的煉養觀。所謂“形神共養”,即不僅注重形體的養護,而且還要注意精神的調攝,使形體康健,精神健旺,主張身體和精神都要均衡發展。“形神共養”的養生觀是在形神統一觀的指導下產生的,它是建立在對人體的客觀性和價值意義的肯定之上。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論述形神問題,多是從養生學角度而論的,先秦時莊子在養生上主張“養神而養形”,提出“形為神舍”,“神守形”,則“物將自壯”“形乃長生”的神形觀。較之莊子,荀子更明確地提出“形具而神生”,主張在“禮”指導下的“治氣養心之術”。漢代《黃帝內經》從養生醫學角度出發,建立了唯物主義形神觀。“人始生,先成精”,形體的本源是精的化生,各種生命組織器官構成的形體,是生命存在的重要基礎。神依賴于形,形又以神為生命的標志,“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形神統一”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證。只有“形神共養”,形體和精神才能協調平衡,才能共同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益壽延年。“性命雙修”的“性”,一般是指人的心性、神、意識,而“命”則是指人的生命、形體等,所謂“性命雙修”是指,在養生的實踐過程中,重視精神與形體的同步煉養。宋金時是內丹家王重陽曾指出:“命無性不靈,性無命不立。”,從性命之學出發,古代養生家還提出“修身以立命”,“存心以養性”,并發展起了修性與修命的方法。在養生的修煉中,性功與命功是統一、不可分割的,“本一而用則二”。通過內功的修煉,一方面使自我作為生命載體的身體質量得到質的提高;另一方面,又使在自我的精神中感受到全新的內在的體驗和發展,使人的生命日臻完善和完整,獲得生命的內在自由和生機。因而“性命雙修”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系統的內練體系,成為養生得道的必由之路。
關于“動靜相宜”的運動觀。動與靜是事物兩種不同的運動形式,在中國哲學、養生學思想史上,動與靜是一對十分突出的矛盾范疇。明清之際的王夫子說“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靜即含動,動不舍靜”,“靜者靜動,非不動也”。說明動與靜是不可分割的,但“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亦即在絕對的運動包含著相對的靜止;在相對的靜止中又包含著絕對的運動,并由此形成了動靜的相對平衡,從而促進生命體的運動、發展、變化。生命體存在中“動與靜”的變化,如陰精主靜,是人體的營養根源;陽氣主動,是人體的運動動力。形屬陰之靜,代表物質結構;氣屬陽之動,反映的是人體的生理功能,所以,人體的一切生理變化可用動靜來概括。周述官在《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中說:“人身,陰陽也;陰陽,動靜也。動靜合一,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天年”。古代養生家就是動靜統一的觀點認識生命體,并指導養生實踐的。“心神宜靜,形體宜動”,是動靜兼修的體現。養心調神,以靜為主;形體養護,以動為主。動靜相宜,才能“形與神俱”,達到養生的目的。《道德經?第十六章》提出:“致虛極,守靜篤”,要求以“致虛”“守靜”的功夫,來達到心境的空明寧靜狀態。“靜則神藏,燥則神亡”,“欲延生者,心神適恬靜而無躁擾”。即人能養神,“神守則身強”;反之,神不藏而躁動不安,則勞神而致病。心神宜靜的“精”不是絕對靜止,而是“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身之道也”。形體宜動,“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清,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說明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可以促進精氣流通,使血氣暢達,增強生命力。“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崆峒養生主張通過各種身體活動,如導引、習武等來到達“一身動則一身強”的目的。總之,心神極欲精,形體極欲動,只有動靜有常,才能心身健康。在中國養生思想史上有主動和主靜的不同養生學派,老莊學派強調靜以養生,重在養神;以《呂氏春秋》等為代表的一派,主張動以養生,重在養形。他們從不同方面對古代養生做出過貢獻。實質上,在中國傳統養生中,無論是“主動”還是“主靜”都不是絕對的,而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適宜,這樣才有利于健康。
總之,作為開創中國傳統養生思想和養生理念歷史先河,已有數千年歷史的崆峒養生術,它是崆峒古人源于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而創造出來的一種關于人類生命的體質和自我養護、改善和發展的強身健體之術。在長期的演進過程中,受到了中國傳統哲學、醫學以及儒、道、佛等各家思想的影響,并經過千百年的養生實踐,構成中國傳統的養生學體系,由起初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必靜必清,無搖汝精”為精髓,同時注重食、樂、術有機結合的養生,發展形成了古代養生“重人貴生”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心身統一”的生命觀和“形神共養、性命雙修”的養生觀以及“動靜相宜”的運動觀。這些都是當代養生的理論基石和文化母體。當代養生只有積極汲取這些傳統的養生思想和養生理念,才能使之不斷發揚光大,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促進人類身心健康。
作者簡介
朱克雄,男,漢族,1964年7月出生,甘肅靜寧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華辭賦家聯合會理事,兼中華辭賦報(網)副主編,甘肅省平涼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經濟師。先后從事農村經濟管理、農村會計輔導、經濟計劃管理、黨委辦公室文秘、地方史志編纂等實際和研究工作。先后在《學習與研究》《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農村財務會計》《發展》《甘肅工作》《調查與研究》《甘肅農業》《財會通訊》《財會研究》《農村經濟與技術》《甘肅科技》《省情咨文》《甘肅經濟日報》《甘肅區域經濟》《人民網(理論欄目)》《黨建網(理論欄目)》《晚晴》《今古大觀》《新疆地方志》《湖南地方志》《安徽地方志》《河南史志》《黑龍江史志》《甘肅史志》《寧夏史志》《中華辭賦》、中華辭賦網、昆侖策網等國家、省、地(市)刊物上發表論文、調查報告、辭賦100余篇。其中《重視GDP 超越GDP》和《實施新一輪西部開發戰略 實現跨越式發展 》發表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主辦的《學習與研究》雜志上,《實施新一輪西部開發戰略 實現跨越式發展》還被評為市第四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編輯完成的《平涼年鑒(2003-2012年)》榮獲甘肅省第十屆地方志優秀成果一等獎,撰寫的《推動地方志事業轉型升級之管見》發表于國家和多省地方志期刊,同時獲得平涼市第五屆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鑄輝煌成就 創美好未來—建國60年平涼改革發展綜述》發表在省委政策研究室主辦的《調研與研究》雜志上,被評為市第三屆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平涼地區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被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刊入《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文選》第3卷,2001年獲得平涼地區優秀調研成果二等獎;《平涼地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初步設想》被中國國民經濟發展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入《中國經濟戰略文選》,同時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四川分院評為優秀社科論文一等獎;《平涼距離小康有多遠?》發表省政府研究室主辦的《發展》雜志上,在“西部科技經濟跨越式發展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學術研討會上被評為優秀論文一等獎;《平涼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思路》在“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學術研討會上被評為優秀論文特等獎;《奮力開創轉型跨越科學發展新局面》入選大型文獻《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思想寶庫》一書,已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
【責編:梁紀委】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中藥材鉛、砷、汞、鎘、銅檢測水溶性浸出物檢測》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