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遙雙林寺,完整保存了佛教塑像。一方面承襲了唐、宋、金、元雕塑的神髓,一方面突破宗教的局限,強調神像之人性面貌,每尊彩塑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神有人味,人具神韻。
中國傳統雕塑,各朝代均有突出的表現:秦始皇兵馬俑的寫實和磅磚大氣震驚世界;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表現出漢代博大雄渾的氣質;魏晉南北朝以來有云崗、敦煌、龍門、炳靈寺、麥積山等聞名石窟。經隋至唐,雕塑藝術達到了成熟的階段,人體結構準確,比例適當,風格華麗,豐腴飛動,是中國雕塑史上光輝璀燦的黃金時代。宋、遼、金、元以降,雕塑風格日益世俗化,不僅注重寫實,更進一步呈現出現實生活百態。明清雕塑藝術漸趨衰微,工匠只會做些被西方人稱為“中國小玩藝”之類的案頭擺設性小雕塑了。
明代眾多形式華麗、缺乏內涵的寺廟塑像中,山西雙林寺的彩塑卻與眾不同,堪稱明代彩塑藝術的精華。
雙林寺位于山西平遙縣城西南六公里的橋頭村,原名“中都寺”,因平遙古稱中都城而得名。中都寺創建年代很早,寺中現存最古的石碑為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一O一一年)的“姑姑之碑”,碑文記載北齊武平二年(五七一年)曾重修,可見創建年代應早于此。宋代,因取佛經“雙林入滅”之典,中都寺更名為“雙林寺”。
彩塑的空間表現
雙林寺現存彩塑大都為明代的作品,內容包括佛祖、菩薩、天王、神將、各色世俗人物、樓臺亭榭各類建筑,以及山水云石、花草樹木等自然景色。走進雙林寺,四座三公尺高的金剛像在天王殿前一字排開,手持金剛杵,雙臂撐開,一腿抬起,拉開了架勢。由于院子不大,所以更顯得四大金剛頂天立地,氣慨非凡,大有叱咤風云、翻江倒海之勢。這四座金剛是雙林寺中尺度最大的彩塑,各殿除了幾尊主要的佛像之外,一般的菩薩像只有五十公分左右高。把最大的塑像放在寺院最前頭,這的確是雙林寺設計師的高明之處。
天王殿的后面是雙林寺第一進院落,北面座落的是釋迦殿,第二進院落,正中是大雄寶殿,東廂房是千佛殿,西廂房是菩薩殿。千佛殿內有菩薩五百尊,分為六層,從地面直塑到屋頂,這樣不但節省了占地面積、增加塑像的層次感,又考慮到了信徒禮佛之便;加之人物形象生動,衣紋飛揚飄舞,或駕祥云、或騎異獸,活脫是一幅立體的“朝元仙使圖”。滿殿懸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層峰峻嶺,峭險參差,迷霧祥云繞于其間。站在這里,彷佛進入了佛國世界,神秘幽靜的出世之感使人頓生皈依之心。
釋迦殿的墻壁四面上,塑造了釋迦牟尼成佛和渡化眾生的一生,從“白象投胎”、“四門問苦”、“修成正果”到“雙林入滅”等等,故事情節連貫,引人人勝。彩塑中有王公大臣、宮娥彩女、門吏馬夫、市井百姓各階層人物造像共兩百多尊,他們或宮庭飲宴、或歌舞彈唱,或魚獵耕種、或集市貿易,生動地再現了古代社會的各種生活場面。
任何看了釋迦殿彩塑的藝術家,都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在這幾間小殿中,竟然有咫尺千里的縱深感呢?原來古代匠師在背景上設門置洞以增加層次;如果一味地將壁雕向外凸,窄小的殿堂、眾多的塑像,難免感覺擁擠憋氣。工匠在壁雕凸起的同時,又向里凹進,凹進的極端就是開洞,壁塑的背景上多處利用門、窗、山洞或泉眼等自然優美的形式開洞“透氣”,使人忽略了壁塑后面墻壁的界限,感到屋外有屋,景外有景,層次豐富,氣息暢通。這種奇妙的構思,實在令人拍案稱絕。
栩栩如生十八羅漢
塑像不是真人,卻生動感人,這是雙林寺的絕妙之處。佛祖慈眉善目、法力無邊;觀音凝睇靜思、雋逸超塵;金剛瞋目裂瞰、咆勃獷悍;菩薩明眸善睞、婉麗嫵媚,無不表現得恰如其分;羅漢的眼神更為多采,或知睿深邃、閉目思禪,或神色飛揚、高談闊論、喜笑怒罵、左顧右盼,情性笑言之姿各不相同。
對人物眼神的刻畫,是雙林寺彩塑的重要特色。中國傳統造型藝術十分注重“傳神”,有“二目乃日月之精,最要傳其生動”之說。當我在雙林寺凝神欣賞彩塑時,的確感受到古代匠師刻畫人物眼神的高超技巧。
古籍中并未記載有關中國古代藝術家對人體結構與人體解剖的研究,但雙林寺彩塑人物的眼睛十分符合解剖原理,比如眉弓、眼眶、眼球、眼輪匝肌等部位的結構,完全符合真人比例。天王殿四大金剛那傳神的雙目,寫實與夸張巧妙結合的面部表情,是樊噲?是張飛?誰也不是,他們是中國古代武將形象的綜合表現。同時,雙林寺的雕塑工匠十分留意金剛眼神與觀者之間的關系,從雙林寺山門到天王殿臺階這一段路程,無論在哪個位置,都能與其中一尊金剛目會神遇,不能不稱之為奇妙。
古代工匠造像的依據來自四個方面,一是《佛都造像量度經》,二是匠工歷代相傳的粉本,三是其它寺廟的現成塑像,四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人形象對工匠影響大的話,塑像便會格外生動。當時社會上的將軍、武士、侍女和僧人等形象,都有可能被匠師們直接或間接地塑入作品之中。雙林寺的彩塑人物中,將真人形象表現得最好的是十八羅漢,由于羅漢接近人間,所以工匠容易突破宗教上的局限,發揮寫真的本領。羅漢形象的典型性和豐富性,被人們起了具生活氣息的名字,如“降龍”、“伏虎”、“長眉”、“迎賓”、“養生”、“英俊”、“多言”、“講經”、“醉羅漢”、“啞羅漢”、“病羅漢”、“靜羅漢”等,他們本來的佛名反而鮮為人知。
關于羅漢的典故,眾說紛紜,難以推定,民間普遍盛行“十八羅漢”之說。羅漢均為光頭僧形,具體形象因無經典儀軌之依據,隨古代藝匠的技藝而創作發揮,樣子很多,變化亦大。工匠們在雙林寺有限的空間中安排羅漢具戲劇性的動作與表情,透出一種喧鬧幽然的氣氛,觀之使人忍俊不禁,遐想聯翩。
一尊滿臉通紅、醉眼朦朧的羅漢,人們稱之為“醉羅漢”。傳說醉羅漢不守清規戒律,喜歡偷喝酒,大家都按時聽佛講經說法,而他卻暍得酪酊大醉,姍姍來遲。因此雙林寺的醉羅漢與旁邊的“迎賓羅漢“構成這么一個情節:迎賓羅漢恰好也遲到,剛推門進來,醉羅漢用手指著迎賓羅漢,頗有”五十步笑百步”的幽默感。
雙林寺的“病羅漢”與“矮羅漢”更是一對完美結合的塑像。病羅漢的面頰消瘦,手持一根長樹枝作為拐杖,左腳在前,右腳在后,衣紋隨之輕盈飄動;而他身邊的矮羅漢只到他腰帶的高度,盡管如此,矮羅漢卻十分健康,比例恰當。兩人相互呼應,面部形象就像是生活中似曾相識的人物,使人備感親切。
坐在角落的“啞羅漢”是雙林寺表情最為生動的一尊羅漢了。他不能說話,但完全聽得懂別人在說什么。他眼睛微微上抬,瞟向一邊,嘴角抿起,似在獨自發笑;身體微胖,敞著懷,雙胸下垂,大肚臍朝向上方;兩只手則藏在下衫里面,衣紋隨之凸起。座位下方是一只老虎,老實的蹲在地上不敢亂動,為什么呢?原來“伏虎羅漢”就坐在啞羅漢身邊,右手食指正指向這只老虎。
在雙林寺,羅漢不是冷冰冰、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他們的面目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形象十分接近真實生活,世俗性大于佛性而富有更大的藝術魅力,這大概是雙林寺彩塑至今仍為人推崇的主要原因。
天衣飛揚,不動之動
在雙林寺的殿堂中,我感覺一種神奇的力量支配著我,要我一下子用言語來描述這種感覺,似乎有些困難。我想起唐代“畫圣”吳道子,一生畫過壁畫三百多幅,在《寺塔記》一書中,作者段成式形吳道子的壁畫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藝術效果,因此有“吳帶當風”之說,說明吳道子所畫的人物、衣衫都是帶有動感的。而雙林寺的彩塑人物身上,幾乎到處可以發現這種動感。
雙林寺千佛殿的韋馱像,在中國同類題材作品中,備受識者交口稱譽。傳說釋迦佛去世后,諸天和眾王商量火化遺體,收取舍利建塔供養。這時帝釋天手持七寶瓶來到火化場說,佛原先答應給他一顆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準備回去建塔供養。這時,躲在帝釋天身旁的羅剎鬼趁人不注意,盜去佛牙舍利。護法天神韋馱見狀奮起直追,不一會兒就抓到羅剎鬼,取回舍利,贏得了諸天和眾王的贊揚,認為他能驅除邪魔,保護佛法。
韋馱為佛站崗護法,按照常人想象,極易塑造得呆若木雞。雙林寺匠師的高明之處,在于不落俗套,打破了許多限制。這尊韋馱像最成功之處就在于靜態中表現出動態,也就是“不動之動”。韋馱的身體重心在左腳,雙腿朝前站立,從腰開始,由頭帶動整個上身向右扭曲,比真人所能扭曲的程度還要夸張,簡直像一節麻花:左臂抬起,前臂已殘,可能原來是握一把金剛杵吧!右胳膊握拳向下,胳膊肘向后伸點,感覺肌肉緊張,充滿力量,似乎發現了企圖搗亂的不法妖魔,正準備振臂擊之,上身的動態打破了下身的靜立。這些技法,添增了韋馱強大的力度和流動感。
最精彩的莫過于韋馱眼神的處理。一般來說,頭向左轉時,眼睛也向左看,頭向右轉時,眼睛就向右看。而韋馱的眼神卻不是這樣,頭、身體都向右轉,而眼睛卻偏偏朝向左方!可稱得上是神來之筆,顯示出韋馱的機警靈活。整體而言,韋馱下身稍息站立,上身右轉,頭再右轉,眼珠卻往左瞧,在時間上形成三個節奏,增加了動作的連續性。
繪塑結合,用線巧妙
西方雕塑通常不另上顏色,中國工匠則喜歡在雕塑品上加以彩繪,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戰國的木俑、陶獸就有彩繪,秦朝兵馬俑的彩繪說明了古代工匠的敷彩技術已達到純熟的地步。由于民眾的喜好,從民間泥塑玩具到佛教雕像,無不適用繪塑結合的技法,工匠還吸收工筆重彩的敷色風格,在雕塑上施以鮮艷濃烈的色彩。
雙林寺彩塑是雕塑與繪畫兩種技巧的完美給合。我走訪過許多寺院,像雙林寺這樣典雅、富麗的彩塑還極少見過。譬如紗綢的柔麗輕軟,綿麻的粗實綿密,盔甲的堅硬冰冷,花冠、瓔珞的富麗繁華,都有細膩生動的呈現。我仔細觀察了雙林寺彩塑,發現工匠在著色時,運用了許多工筆畫的技法,涂、染、描、刷、點、畫、擦、抹,再加上瀝粉貼金,所以質感、量感都能充分表現。更令我佩服的是,工匠懂得如何使色彩協調,不像大多數寺院的塑像那樣刺目、俗不可耐。因此,從雙林寺彩塑人物的膚色便能區別出身分、年齡、性格。
菩薩、童子的皮膚以白為主,里面加點其它附色;婦女、兒童瑩潤細膩、滑如凝脂的皮膚質地,似乎能感受心臟的跳膊以及體內熱血的流動;金剛、天王的皮膚繪以紅、綠、青、黃等深色,夸張地表現出肌體的力量、剛烈的性格和雄偉孔武的氣勢。
雙林寺彩塑富于藝術魅力的另一個原因,是善于將中國畫中的線條,與雕塑的形體巧妙自然地結合。我非常欣賞敦煌石窟中唐代的彩塑,形體豐滿與線條纖細的對比,產生一種精謹茂密、玩味不盡的醇厚氣韻。但在中國的寺院中,絕大多數的彩塑都是泥巴的堆砌,顯得肥胖臃腫。看雙林寺的彩塑,我心中不禁激動,因為在這里可以欣賞到線條運用上的巧妙,這些線條大多貼切表現在人物衣紋轉折處,人體結構也得到完美的表現。說得形象一點,那衣紋就像是勁媚的體勢外裹了一層薄如蟬翼的錦緞,簡直想象不出是如何用泥巴做成的。
彩塑的線條不但真實表現了人物衣褶的翻、卷、穿、插等層次,以及絲、麻、紗、綢等質地,而且襯托出塑像的皮膚質感,加強了站立或盤坐的動勢。天王身上的盔甲,工匠用線硬直、平板,表現武將剛毅勇武的氣質。而菩薩穿著的綢衫,則以圓潤柔和的曲線,凸顯菩薩飛動輕盈、嫵媚動人的感覺。其中最高超的技巧,莫過于在凹凸不平的塑像身上,用毛筆勾勒出挺直、一氣呵成的線條。
雙林寺的彩塑,繼承了唐、宋、金、元雕塑藝術的神韻,并富涵內在的生命活力,這點在中國大陸近代雕塑創作中已經找不到了;因為藝術院校老師大多以西方的雕塑技法來傳授學生,而民間工匠的傳統技藝,在經歷清末、民國和文革動亂歲月的沖刷后早已煙沒。在這樣的背景下,更凸顯了雙林寺彩塑在中國藝術史上的重要性,格外值得珍惜。
文章來源:【工匠精神】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華光元帥佛像五公菩薩佛像馬靈官塑像眉生三眼照天堂》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