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的通知
農科教發〔2018〕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農業(農牧、農村經濟)、農機、畜牧、獸醫、農墾、農產品加工、漁業(水利)廳(局、委、辦),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有關農業大學,各省級農業科學院: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力支撐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我部組織編寫了《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現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本單位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農業農村部
2018年7月2日
近年來,我國通過研究與示范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稻漁綜合種養等綠色技術和模式,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幅提高,效益不斷增加。
但是,問題和風險隱患依然存在,農獸藥殘留超標和產地環境污染問題在個別地區、品種和時段還比較突出,化肥、農藥過量使用導致農業生產成本較快上漲、農產品競爭力下降和農業發展不可持續,迫切需要建立高效、安全、低碳、循環、智能、集成的農業綠色發展技術體系,切實提高我國農業的質量效益競爭力。
7月2日,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2018—2030年)》,要求各地在穩步提高農業土地產出率的同時,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主要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一批產品和技術成為重點研發、推廣方向。
發展目標
1、綠色投入品創制步伐加快
選育和推廣一批高效優質多抗的農作物、牧草和畜禽水產新品種,顯著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和優質化率。研發一批綠色高效的功能性肥料、生物肥料、新型土壤調理劑,低風險農藥、施藥助劑和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品,突破我國農業生產中減量、安全、高效等方面瓶頸問題。創制一批節能低耗智能機械裝備,提升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機械化、智能化水平。肥料、農藥等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顯著提高。
2、綠色技術供給能力顯著提升
研發一批土壤改良培肥、雨養和節水灌溉、精準施肥、有害生物綠色防控、畜禽水產健康養殖和廢棄物循環利用、面源污染治理和農業生態修復、輕簡節本高效機械化作業、農產品收儲運和加工等農業綠色生產技術,實現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以上,主要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顯著提高,農業源氮、磷污染物排放強度和負荷分別削減30%和40% 以上,農產品加工單位產值能耗較目前降低20% 以上。
3、綠色發展制度與低碳模式基本建立
形成一批主要作物綠色增產增效、種養加循環、區域低碳循環、田園綜合體等農業綠色發展模式,技術模式的單位農業增加值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和能耗降低30% 以上,構建綠色輕簡機械化種植、規模化養殖工藝模式,基本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清潔化、農業廢棄物全循環、農業生態服務功能大幅增強。
4、綠色標準體系建立健全
制定完善與產地環境質量、農業投入品質量、農業產中產后安全控制、作業機器系統與工程設施配備、農產品質量等相關的農業綠色發展環境基準和技術標準,主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60% 以上。
5、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機制基本健全
主要任務
1、高效優質多抗新品種
重點研發:轉基因技術、全基因組選擇和多性狀復合育種等高新技術;資源高效利用、優質多抗、污染物低吸收、適宜輕簡栽培和機械化的農作物和牧草新品種;高效優質多抗專用畜禽水產品種等。
集成示范:高效優質新品種及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熟化與集成示范;抗病蟲品種區域技術示范;開展品種生產與生態效益評估,建立以優質和綠色為重點的市場準入制度。
推廣應用:在適宜區域推廣優質高效多抗農作物和牧草新品種,畜禽水產新品種和良種良法配套綠色種養技術。
2、環保高效肥料、農業藥物與生物制劑
重點研發:高效液體肥料、水溶肥料、緩/控釋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料、生物肥料、肥料增效劑、新型土壤調理劑等;高效低毒低風險化學農藥、新型生物農藥、植物免疫誘抗劑、害蟲理化誘控產品、種子生物制劑處理產品和天敵昆蟲產品等;微生物、酶制劑、高效植物提取物等新型綠色飼料添加劑;納米智能控釋肥料、綠色環保型納米農藥;新型可降解地膜及地膜制品、農產品包裝材料與環境修復制品。
集成示范:高效復合肥料、生物炭基肥料、新型微生物肥料等新產品及其生產工藝;新型植物源、動物源、微生物源農藥、捕食螨和寄生蟲等天敵昆蟲產品;土壤及種子處理、理化誘控、植物免疫調控等新產品及綠色施藥助劑;開展相關產品評估和市場準入標準研究。
推廣應用:高效低成本控釋肥料;高效低抗疫苗;新型蛋白質農藥、昆蟲食誘劑等新型生物農藥;害蟲性誘劑和天敵昆蟲、綠色飼料添加劑、中獸醫藥等新型綠色制品。
3、節能低耗智能化農業裝備
重點研發:種子優選、耕地質量提升、精量播種與高效移栽、作物修整、精準施藥、航空施藥、精準施肥、節水灌溉、低損收獲與清潔處理、秸稈收儲及利用、殘膜回收、坡地種植收獲、綠色高效設施園藝,廢棄物自動處理、飼料精細加工、采收嫁接、分級分選、智能擠奶撿蛋、屠宰加工、智能化水產養殖以及農產品智能精深加工關鍵技術裝備,農業機器人。
集成示范:輕簡節本減排耕種管技術裝備、低損保質收儲運與產后處理技術裝備;規模化農場全程機械化生產工藝及機器系統;不同區域適度規模種養循環設施技術裝備;植物工廠綠色高效生產設施技術裝備;畜禽水產生態循環養殖與安全衛生保質儲運技術裝備。開展相關裝備評估和市場準入標準研究。
推廣應用:智能化深松整地、高效免耕精量播種與秧苗移栽裝備;高效節水灌溉設備;化肥深施和有機肥機械化撒施裝備;高效自動化施藥設備;殘膜回收機械化裝備;秸稈綜合利用設備;農業廢物厭氧發酵成套設備;畜禽養殖、水產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裝備;智能催芽裝備。
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優質新品種、環保高效肥料等成發展重點!
4、耕地質量提升與保育技術
重點研發:合理耕層構建及地力保育技術、作物生產系統少免耕地力提升技術、作物秸稈還田土壤增碳技術、有機物還田及土壤改良培肥技術、稻麥秸稈綜合利用及肥水高效技術、鹽漬化及酸化瘠薄土壤治理與地力提升技術、土壤連作障礙綜合治理及修復技術、鹽堿地改良與地力提升技術、稻漁循環地力提升技術等。
集成示范:有機肥深翻增施技術、綠肥作物生產與利用技術、東北地區黑土保育及有機質提升技術、北方旱地合理耕層構建與地力培育技術、西北地區農田殘膜回收技術、西南水旱輪作區培肥地力及周年高效生產技術、黃淮海地區與內陸砂姜黑土改良技術、黃淮海地區鹽堿地綜合改良技術。開展技術評估和市場準入標準研究。
推廣應用:機械化深松整地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秸稈全量處理利用技術、大田作物生物培肥集成技術、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技術、秸稈腐熟還田技術、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培肥技術、脫硫石膏改良堿土技術、機械化與暗管排堿技術、鹽堿地漁農綜合利用技術。
5、農業控水與雨養旱作技術
重點研發:農業用水生產效率研究與監測技術、作物需水過程調控與水分生產力提升技術、農田集雨保水和高效利用技術、土壤墑情自動監測傳輸與圖示化技術、不同作物灌溉施肥制度、多水源高效安全調控技術、非常規水循環利用技術、集雨補灌技術、機械化提排水技術。
集成示范:田間水分信息采集診斷技術、農業多水源聯網調控技術、土壤墑情自動監測技術、測墑灌溉技術、作物精細化地面灌溉技術、多年生牧草雨養混播技術、設施園藝智能水肥一體化技術、新型軟體窖(池)集雨高效利用技術、機械化旱作保墑技術、壟膜溝植集雨豐產技術、秸稈還田秋施肥高效栽培技術。開展技術評估和市場準入標準研究。
推廣應用:非充分灌溉優化決策與實施技術、高效輸配水技術、水肥一體化自動控制技術、作物精細化地面灌溉技術、設施園藝智能水肥一體化節水減污及水質提升技術、旱作全膜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與節水技術、多年生牧草雨養栽培技術、適雨型立體栽培技術。
6、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
重點研發:智能化養分原位檢測技術、基于化肥施用限量標準的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基于耕地地力水平的化肥減施增效技術、新型肥料高效施用技術、無人機高效施肥施藥技術、化學農藥協同增效綠色技術、農藥靶向精準控釋技術、有害生物抗藥性監測與風險評估技術、種子種苗藥劑處理技術、天敵昆蟲綜合利用技術、作物免疫調控與物理防控技術、有害生物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農業生物災害應對與系統治理技術、外來入侵生物監測預警與應急處置技術。
集成示范:農作物最佳養分管理技術、水肥一體化精量調控技術、有機肥料定量施用技術、農田綠肥高效生產及化肥替代技術、農藥高效低風險精準施藥技術、主要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新技術。開展技術評估和市場準入標準研究。
推廣應用:高效配方施肥技術、有機養分替代化肥技術、高效快速安全堆肥技術、新型肥料施肥技術、作物有害生物高效低風險綠色防控技術、草原蝗蟲監測預警與精準化防控集成技術、土傳病蟲害全程綜合防控技術。
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優質新品種、環保高效肥料等成發展重點!
7、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
重點研發: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高效利用工程化技術及生產工藝;畜禽糞污二次污染防控健全利用技術;糞污厭氧干發酵技術;糞肥還田及安全利用技術;農業廢棄物直接發酵技術。
集成示范:農作物秸稈發酵飼料生產制備技術、秸稈制取纖維素乙醇技術、畜禽養殖污水高效處理技術、規模化畜禽場廢棄物堆肥與除臭技術、秸稈—沼氣—發電技術、沼液高效利用技術。開展技術評估和市場準入標準研究。
推廣應用:秸稈機械化還田離田技術、全株秸稈菌酶聯用發酵技術、秸稈成型飼料調制配方和加工技術、秸稈飼料發酵技術、秸稈食用菌生產技術、秸稈新型燃料化技術、畜禽養殖場三改兩分再利用技術、畜禽養殖廢棄物堆肥發酵成套設備推廣、家庭農場廢棄物異位發酵技術、池塘綠色生態循環養殖技術。
8、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
重點研發:農業面源污染在線監測及污染負荷評價技術;地表徑流污水凈化利用技術;農田有毒有害污染物高通量識別和防控污染物篩選技術;典型農業面源污染物鈍化降解新技術;農田殘膜污染綜合治理配套技術;農藥使用風險監測、評價、控制技術。
集成示范:農業面源污染物聯網監測與預警平臺技術;農業廢棄物高效炭化、定向發酵、種養一體化循環利用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典型有機污染化學修復技術;微生物化學降解技術;農田有機污染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開展技術生態評估、市場準入和第三方修復治理與效果評估標準研究。
推廣應用:農田有機污染物綠色生物及物理聯合修復技術、池塘養殖尾水多級濕地處理技術、坡耕地徑流集蓄與再利用技術、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技術、畜禽養殖污染減量與高效生態處理技術、新型標準地膜與農田高強度地膜回收技術。
9、重金屬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
重點研發:重金屬低積累作物品種篩選、糧食作物重金屬低積累種質資源關鍵基因挖掘利用與品種培育、綠色高效低成本土壤重金屬活性鈍化產品和葉面阻控產品研發、重金屬污染快速診斷等技術。
集成示范:作物輪作栽培與減污技術、重金屬低活性的農田土壤管理技術、降低作物重金屬吸收的水分管理技術、降低作物重金屬吸收的肥料運籌技術、重金屬污染生態修復技術。開展技術生態評估和市場準入標準研究。
推廣應用: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復合技術集成、土壤重金屬活性鈍化劑產品及施用技術、重金屬葉面阻控產品及施用技術。
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優質新品種、環保高效肥料等成發展重點!
10、農產品低碳減污加工貯運技術
重點研發:綠色農產品質量監測控制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溯源關鍵技術、農產品產地商品化處理和保鮮物流關鍵技術、農產品物理生物保鮮和有害微生物綠色防控關鍵產品和技術、鮮活水產品綠色運輸與品質監控技術、新型綠色包裝材料制備技術、農產品智能化分級技術。
集成示范:農產品新型流通方式冷鏈物流關鍵技術、農產品貯藏與物流環境精準調控技術、農產品冰溫貯藏技術、畜禽肉綠色冷藏保鮮技術、鮮活水產品綠色運輸和冷藏保鮮技術。開展技術評估和市場準入標準研究。
推廣應用:農產品聯合清洗殺菌技術和貯藏過程主要有害微生物快速檢測技術;鮮活和特色農產品節能高效貯藏、冰溫氣調保鮮、分級和加工技術;果蔬保鮮新產品制備技術;大宗農產品不控溫保鮮技術;畜禽胴體無損分級技術;鮮活淡水產品綠色運輸保活技術。
11、農產品智能化精深加工技術
重點研發:加工過程中食品的品質與營養保持技術、食品功能因子的高效利用技術、過敏原控制技術、食品3D 打印技術、超微細粉碎技術、真菌毒素脫毒酶制劑和菌制劑的開發技術、畜禽血脂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發及營養數據庫構建、營養調理肉制品和水產品加工關鍵技術。
集成示范:食品品質與安全快速無損檢測技術、食品全程清潔化制造關鍵技術、畜禽肉計算機視覺輔助分割技術、非傳統主食產品及其原料綠色高效營養加工技術、薯類營養強化系列食品綠色制造技術。開展技術評估和市場準入標準研究。
推廣應用:新型薯類食品綠色制造技術、食品加工副產物高效回收技術、新型食品發酵技術、綠色休閑食品加工制造技術、畜禽水產品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關鍵技術、食品精準殺菌高效復熱技術、節能干燥技術。
農業農村部印發《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優質新品種、環保高效肥料等成發展重點!
12、作物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
重點研發:用養結合的種植制度和耕作制度、雨養農業模式、東北玉米大豆合理輪作間作制度與模式、華北玉米花生/玉米豆類間輪作模式、禾本科豆科牧草輪作模式、重金屬污染區稻—油菜降鎘增效優化技術和輪作模式、輪作休耕與草田輪作培肥種植制度與模式、重金屬污染防治與熟制改革相結合的種植模式、農田及農林復合固碳技術、增產增效與固碳減排同步技術,農業干旱風險規避與能力提升技術、農業氣象災害風險與主要作物種植制度區劃、氣象災害伴生生物災害風險評估與農田生態治理模式。
集成示范:華北地下水漏斗區夏季雨養農業模式、玉米大豆輪作間作培肥地力模式、西南丘陵區麥/玉/豆間套輪作培肥地力及周年高效生產模式、作物多樣性控害技術與模式、農業風險轉移技術、抗低溫高溫化學/生物阻抗技術、不同尺度水土環境等資源承載力測算技術模式。開展技術模式評估和推廣應用標準研究。
推廣應用:綠肥—作物交替培肥種植制度與模式、酸性土壤改良種植制度與技術模式、鹽堿地改良種植制度與技術模式、農閑田種草技術模式、主要農作物綠色增產增效模式。
13、種養加一體化循環技術模式
重點研發:養殖廢棄物肥料化與農田統籌消納技術、規模養殖廢棄物無害化高值化開發利用技術、秸稈高效收集飼料化利用技術、稻田綜合立體化種養技術、鹽堿地高效生產技術、循環農業污染物減控與減排固碳關鍵技術、人工草場建設與環境友好型牛羊優質高效養殖技術等。
集成示范:主要作物和畜禽的種養加一體化模式、優勢產區糧經飼三元種植模式、農牧漁結合模式,種產加銷結合技術模式、多功能農業技術模式。開展技術模式評估和推廣應用標準研究。
推廣應用:規模化種養結合模式(豬—沼—菜/果/茶/大田作物模式、豬—菜/果/茶/大田作物模式、牛—草/大田作物模式、牛—沼—草/大田作物模式、漁菜共生養殖模式);種養結合家庭農場模式(稻—蝦/魚/蟹種養模式、牧草—作物—牛羊種養模式、糧—菜—豬種養模式、稻—菇—鵝種養模式)。(農業農村部)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秸稈秸稈腐熟劑有機物料腐熟劑九業0-0.5萬(元)》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