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寄語】
人生有很多事情我們是不知道的,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下一步要做么。堅持自己的目標,比如考研,我們可以堅持一次、兩次,甚至更多次。成功與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為了成功而付出了努力。進步的心態是一輩子的事情。生命的奇跡是無限的,但前提是保持持續的努力。
我們或許不知道能走多遠,但重要的是我們在走。考研就是渴望、向往和激情的體現,這種渴望、向往和激情可以把我們引向新的世界,新的風景。
關于考研,你下定決心了嗎?做好準備迎接它的到來了嗎?愿意花上一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全心投入到這場艱苦的戰役中了嗎?也許你還在猶豫、也許你已陷入迷茫,但千萬不要讓時間猶豫、在迷茫中溜走。在學習上,歷經了高考的拼搏,考研也許是最后的一次。未來的路在你腳下,要堅信自己認真的抉擇永遠是正確的,并一直走下去.....
《公共管理學》這本書復習的時候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由于是張成福老師翻譯的外國人的著作,很多句法都太生硬了,比如:第一章節最后的公共管理在現時代的挑戰這塊的問題晦澀難懂,同學們在復習的時候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理解把句法靈活變換一下,還要善于分類和整合。需要同學們有很強的總結能力和理解能力。比如今年考察的公管的論述公共管理責任,基本上把第這張的知識點全部囊括進去了,如果同學們只會按照章節背誦,沒有全局觀念,不能夠建立學科的整體框架,那么是很難有所突破的,咱們要像寫論文一樣建立架構體系,進行論述,可以加入自己的觀點,這在考試當中是突出自己學術的亮點。
以下是育明教育趙老師給大家整理的一部分關于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參考書的重點筆記,張成福《公共管理學》第十章重要章節重點筆記,張成福老師老師是專業課管理學方面主要主要出題老師。關于管理學這塊的筆記大家一定要整理并且熟悉記憶。
育明考研內部資料匯編
《張成福:公共管理學》筆記
第十章 信息資源管理與電子化政府
第一節 信息與公共管理
一、信息的本質
信息:信息是指已經整理并有用的數據,它不同于數據,數據就是事實、未經評價的情報或信息的原始資料。
在說明信息與公共管理的關聯性之前,理解信息的本質是重要的。信息的概念可以說是既寬泛又不明確,從一般意義上講,信息是指已經整理并有用的數據,它不同于數據,數據就是事實、未經評價的情報或信息的原始資料。數據和信息的主要區別就是:一切信息雖然都是由數據組成,但并非一切數據就能產生消除不確定性而導致較深理解的、專用的、有意義的信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1949年控制論專家克勞德·申農(Claude Shannon)將信息定義為不確定性的減少。
信息作為一種資源,它與傳統上的資源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它的一系列特性非常明顯:
(1) 信息永遠不因使用而消耗。
(2) 信息可以被許多人同時擁有。
(3) 想防止某些人免費擁有部分信息或獲得信息都是非常困難的。
(4) 信息對一個具體使用者的價值只有在其公開后才會確定。
(5) 信息不會因經常性使用而枯竭。
(6) 對信息的技術測量單位,如節、包,對消費者來說沒有意義。
同樣,我們也需認識到,信息的價值取決于信息減少不確定性的能力。具體來說,信息的價值是由下列屬性所決定的:
(1)準確性(Accuracy)。準確性可以定義為正確的信息和一段時期內可以產生的信息總量之比。如果有1000項信息,而其中對實際情況給出正確報告的950項,則其準確性為95%。在信息和準確性的信息之間是有差別的。一個功能失靈的溫度計可能是精確的,但卻是精確的錯誤。
(2)時效性(Timeliness)。信息的本質之一,或者一種信息與其他信息的區別的特性在于時效性。對于一個股民而言,發生在10年前的某一交易日的股票價格,是根本沒有價值的,也不會引起興趣的。
(3)相關性(Relevance)。信息可能是又準確又及時,但可能缺乏相關性。所謂相關性,就是需要知道的信息能指導行動或提供新的知識和理解力。正如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一張新出的地圖對他沒有任何幫助。“信息過載”有時實際上是指我們現在發現信息沒有用途,例如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看到既不需要、也不想用的產品廣告。
(4)完整性(Completeness)。一個人或一個公共管理者,雖然獲得了準確、及時、相關的信息,但由F于信息的不完整而導致決策的失敗。中國古人講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反映的也就是領導者獲取完整信息的重要性。
(5)可獲得性(Availability)。信息的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必須是可獲得的,信息的使用者必須檢視其所需要的信息。
(6)效率(Efficiency)。信息也是資源,它與別的資源一樣,不能免費使用,取得這一資源所付出的費用,必須與他可能創造的價值相比較。我們要求的信息必須費用低于收益并能大幅度降低其他費用,增加使用者對有關事物的理解。
(7)信息的等級(Level of Information)。信息的價值同樣也會與信息的抽象等級結構有關(S.H.赫克爾和C.諾蘭,1993)。如圖10—1所示,信息的數量和完整性是隨著信息價值和主觀性的增長而下降,信息的等級越高,其價值越大,而信息的等級是隨著信息使用者的主觀性,也就是對信息的融合程度而變化的。
圖10—1 信息的等級
三、公共管理與信息
在人類思想和行動的各個領域,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個人,一切組織的決策都需要信息。對于任何一個決策者來講,他都需要三種類型的信息:界定問題的信息、關于決策環境的信息以及描繪和說明可能的選擇方案的信息(Stephen Skjei,1973)。沒有信息,問題則不能界定,沒有選擇的能力,也就談不上控制的能力。除了需要信息用于制定戰略規劃和政策之外,管理者同樣需要執行情況的信息。信息的確是將一個組織的管理機能緊密結合起來的粘合劑。從圖10—2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因工作的性質不同,對信息的需要不一樣。
對于公共管理來說,則更依賴于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講,政府便是“信息處理企業”(Information Processing Business)。學者科恩(Steven Cohen,1988,77)曾謂:公共組織與私人組織相比,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公共組織面臨更為復雜的決策環境,公共規劃與政策更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并引起更大的政治沖突。只有那些私人市場不能應對的復雜、困難的問題才會進入公共的議程。因此,公共部門對信息的需求要比私人部門大的多。這樣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公共方案過于謹慎而且步調比較慢。據此,成功的信息管理對于公共部門來說是絕對需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學者斯塔林(Starling,1993,553)指出,公共管理理論與事務,因信息科技大幅減輕了信息的處理、取得、傳輸的成本,而必須主動的變化與適應。回應電子與通訊技術,公共管理者應超越對于信息界定為電腦而已的概念,也不應將信息權力完全賦予信息部門來執行,正如人力資源與財政資源一樣,信息是公共管理者本身應處理的事項,信息是權力。公共管理者花費最多的時間來收集和發布信息,他們必須具有正確、相關、及時和足量的信息。
的確,在信息時代,公共管理者必須思考這樣一些基本的問題:
(1)如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以簡化行政管理,縮短行政作業時間。
(2)如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發揮知識的效用,提高決策的理性程度。
(3)如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處理大量信息的能力,以協助決策者進行問題分析、方案創造、結果判斷與風險管理。
(4)如何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政府的服務品質。
(5)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和加強組織的競爭優勢,促使組織結構合理化。
(6)如何應用信息科技來改善公共服務的生產力。
(7)如何應用信息技術來加強與公民的互動關系。
四、政府信息管理的范圍
信息管理:是指通過一種及時、準確、有效的方式來收集、存貯、綜合、比較、分析和傳播組織內外部信息,以便實現有效的組織管理。
政府信息管理工作就其范圍來講,是極其廣泛的。根據學者卡爾森和歐佛門(Garson and Overman)的看法,公共管理者在信息管理方面的工作,包括表
10—1所示的四大類活動:信息系統管理、電腦應用、平面文件信息系統、表格管理與記錄安全。
表10—1
大項活動 細目活動
A.信息系統管理 1.系統設計
2.與決策者的界面
3.資料輸入的處理與分析
4.資料庫管理
B.電腦應用 1.資料處理
2.軟體發展
3.硬體購置與管理
4.電腦輔助指導
5.信息收集系統
6.文字處理
7.決策輔助系統
C.平面文件信息系統 1.檔案管理
2.文獻管理
3.圖書館行政
4.印刷與復印
5.微軟片與檔案行政
6.語音與視聽
D.表格管理與記錄安全 1.安全規范與系統
2.記錄存放
第二節公共管理信息系統
一、管理信息系統及其應用
對于何謂管理信息系統(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MIS),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一般而言,管理信息系統是為管理層有效履行管理功能的需要,所提供信息的系統。系由資料收集、分析、選擇、存貯、處理及傳播功等步驟構成的整個過程與體系。
如前所述,由于現代組織面對大量的問題,為制定合理的決策,促進有效管理,而需要建立管理信息系統。它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可增進機關決策人員或管理者作出決策的能力。經由管理信息系統的運作,可使決策者及管理人員在決策前能充分估計和預測決策后的可能影響,決策后可迅速了解決策執行的情況及其結果,從而可增進其決策的能力。
(2)可節省機關決策人員或管理者決策的時間、成本及精力。由于管理信息系統是將各個次級系統的資料加以集中管理,通過共同的資料流程達到經濟、迅速、有效使用信息的目的,從而大大地節省了決策的時間、成本和精力。
(3)可使管理人員便于推動例外管理。經由回饋系統,管理人員可以迅速獲知計劃執行的重大差異、問題及例外事項。
(4)可充分發揮管理功能。經由管理信息系統的運作,可充分對決策環境的各項因素作全面詳細的評估,了解和掌握環境因素對組織運作的可能影響。
(5)可使組織原有的信息系統更為有效。在以電子計算機為主要工具的管理信息系統中,能提供非人力所能有效處理的信息,由此更能使決策、執行及管制等各項活動的品質得到相對提高。
二、管理信息系統的發展
管理信息系統在過去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S.P.Robbins,1994)。其發展始終是與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相關聯。
第一階段:集中數據處理(1954—1965)
從第一臺商用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到60年代中期,管理信息系統僅僅處理這樣一些數據:如工資、賬單和類似的文字工作。集中處理的標志是批處理,即數據都貯存起來再集中處理。
第二階段:面向管理的數據處理(1965—1980)
從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集中處理擴展帶能為管理活動提高輔助信息。這時,信息系統被專門設計成幫助不同職能部門的管理者作出更好的決策。建立了分離的信息系統部門,遠程終端也引入到系統。
第三階段:分布式終端用戶計算(1980—1985)
集中式的數據處理迅速被分步式系統所取代,即部分的或全部的計算機邏輯功能是在中央主機之外實現,管理者變成了終端用戶。
第四階段:交互網絡(1990— )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管理信息系統已發展到高度利用網絡技術來實現系統目標的階段,重點是建立和實現終端用戶之間的聯絡機制。借助于互聯網絡,一位管理者的計算機可以與其他計算機進行通訊聯系,也可以作為一個終端來進入大型計算機系統,可以共享外面數據庫的數據。網絡正在改變著管理的方式。
至于未來的管理信息系統將會是什么樣子,現在很難有一個明晰的圖畫,可以肯定,這一管理信息系統會更為快速、準確、有效率地處理信息,這一系統會變得更為智能化,運用人工智能和專家系統更有利于管理者處理復雜的問題。
三、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
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 分析階段
管理信息系統的建制是以管理功能的發揮為著眼點,只有在對管理功能進行充分分析的基礎上,才能構建出管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模式。
分析的項目主要包括:
(1)管理的運作系針對何種管理情況?這種情況屬哪種類型;
(2)管理層次為何?每一層次所需擔負的職責是什么?
(3)管理的作業流程為何?有哪些重要的決策點或查核點?
(4)為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務,需要由哪些作業單位配合完成?
(5)履行各類型、各層次的管理工作,所需信息為何?信息的性質是什么?這些信息如何獲取、流動與貯存?
根據這些初步的總體性分析,我們必須針對這些管理功能、決策重點及溝通網絡進行重新的整理與安排,并研究出最有效率及效果的信息處理方式。
一般而言,分析的方法主要有:
(1)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主要是探討電腦能否提供足夠的利益,是否值得行政機關去做進一步的系統研究。可行性分析必須考慮技術、經濟、作業三方面的因素。技術的可行性是指行政機關是否具備必要的硬體、軟體和應用工具,或現在雖然沒有,但到需要時即能具備。經濟可行性是指對電腦化的信息系統所需成本與所獲利益的計算。作業可行性是指實際運用是否遭受有關人員的抵制,或者目前的行政法規程序能否配合信息化的要求。
(2)系統分析。系統分析的重點是:第一,要確認組織發展的基本目標;第二,根據組織目標建立系統的個別目標,并詳細制定其優先順序;第三,根據既定的優先順序,作出每一應用系統的輸出、輸入系統規
2.整合階段
整合階段就是將前面管理工作分析與評估所得,組合為一個整體。主要包括系統設計與資源評估兩項工作。
系統設計就是針對電腦信息處理科技的能力,將管理工作系統融入其間,以透過電腦系統的設計與流程安排發揮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效果。資源評估就是對信息系統所需配備的設備、設備的維修、人力成本、物力成本的效益評估。
3.建制階段
建制階段是將整合好的系統一步步地建立起來。這一階段的工作主要包括實際的程序設計和整體績效的評估。設計實際的工作程序并經過測試后納入作業,同時撰寫有關的文件并隨時對應用系統進行維護與修正,以確保系統中沒有錯誤或矛盾的地方。最后再進行整體績效評估。管理人員可用各種有用的計劃和控制技術,如專案管理、計劃評核技術、設計過程控制等,以確保建制工作的順利進行。
四、關于公共管理信息系統
在過去的20多年中,信息與通訊技術對公共部門的管理造成了革命性的影響。針對政府部門的管理信息系統,1986年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波茲曼與布萊特施納德(Bozeman and Bret scheider)將管理信息系統(MIS)運用到公共部門,提出了公共管理信息系統(Public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PMIS)的概念,在他們看來,公共管理信息系統的特質在于:
(1)經濟權威。公共部門因獨占行政服務以及公權力,且評估公共組織的經濟效率相當困難,因此,經濟效率分析不過是眾多評估PMIS的重要指標之一。
(2)政治權威。政治循環以及法規限制影響PMIS的長遠規劃,且PMIS的設計規劃,必須考慮政府各部門之間的互動及互依性,并盡可能與外在環境(公民)需求相結合。
(3)人事系統。因為PMIS將造成組織沖擊,受法律保障的公務員可能拒絕學習新的工作法則,且缺乏足夠的誘因留才、用才。
(4)工作環境。實行PMIS可能改變公共管理的日常工作習慣,且涉及到改變組織結構,因此必須有較長的測試和發展時間。
第三節公共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一、決策支持系統的性質
公共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公共管理者有效處理復雜的信息,提供行政服務的質量。但傳統的管理信息系統的性質,仍主要面對管理者例行性、經常性、作業性、有固定因果關系的結構化問題,而對于非結構化問題和非程序性問題,顯得幫助不大。因此,叢20世紀80年代以后,決策支持系統的觀點便被提出。
所謂決策支持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簡稱DSS)就是利用電子計算機系統處理的信息,以支持決策者針對“非結構化”問題制定決策與執行決策的一套體系。這一系統有以下特性:
1.能夠支持非結構化的決策
高層管理人員的決策過程,常常變化多端,難以掌握,所面臨的問題大多是半結構化的,甚至是非結構化的。決策支持系統可以將此類決策分析過程予以結構化,以幫助決策人員作出適當的決策。
2.能夠支持整個決策過程
從收集資料、界定問題、擬定方案、比較方案、選擇方案,乃至方案實施后的評估等整個決策過程,皆可由決策支持系統加以支持。
3.對環境的變化具有彈性、適應力及迅速回應的能力
決策支持系統所掌握的信息,必須隨著組織環境的變化,隨時隨地的予以更新修正。對于決策分析準則與模式的應用,也應隨著問題的不同而具有改變或修正的能力。同時,必須能快速地回應環境的變化,以爭取時效。
4.能夠提供充分的彈性使決策者可表達主觀的認定
5.能夠提供決策者使用“假如……如何”權變關系的功能
由于決策者面臨的多是非例行化和非結構化的問題,因此,在尋找解決方案時,很難有顯而易見或惟一可取的答案。決策者常常需要不斷地詢問“假如……如何”的問題,以切實了解各項方案的可能前因后果,然后評估比較其利弊優劣,在做最后的抉擇。而決策支持系統便具有此種功能和特性。
6.容易使用
決策支持系統必須具備容易使用的特點,以方便非電腦專業人員以交談的方式使用,同時,應具備以對話的形式查詢要求信息的能力。
二、決策支持系統的主要框架
決策支持系統的建立是以決策者個人進行策略性決策的需要為著眼點,所以,決策支持系統較之管理信息系統更重視理性的決策步驟。決策支持系統由以下三種次級系統構成。
1.語言系統
所謂的語言系統即使用者(即運用決策支持系統的決策者)個人與電腦系統間相互溝通的媒介系統,通常系指使用者輸入電腦系統所使用之程序、指令及陳述,或是電腦系統輸出的信號、陳述,通過這些聯系人與電腦的溝通語言,決策者才能與電腦進行互動,而這些則關系著決策支持系統的實用性和效果。語言系統的設計應以方便決策者使用為原則。
2.知識系統
知識系統是決策支持系統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知識系統的內容應涵蓋所有可供決策者參考的大量信息,使決策者能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有效知識。從輔助決策者處理非結構化問題的觀點出發,知識系統不但要能提綱靜態與動態的資料,還必須展現決策模擬的效果,提供各種可能的因果組合。為方便使用者獲取信息、組合信息、應用信息,知識系統應包括管理信息的系統。一般來說,知識系統由兩部分構成:
(1)資料庫。資料庫所貯存的是大量的“問題領域”,包括;了解某特定問題的線路、建立模式的方法、選取模式的組合及模式的修正規則、限制條件與相關資料的來源。
(2)資料庫管理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的能夠是將這資料庫中大量的信息與問題領域有系統地組織起來,使用者可以通過它尋找、增刪、修正某特定問題及相關信息。
3.問題處理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功能的發揮主要取決于問題處理系統,問題處理系統扮演著部分呢人腦分析、推理和綜合的功能,它是“語言系統”和“知識系統”之間的一座橋梁。問題處理系統通過語言系統來了解決策者的需要及問題描述,以此作為決策的前提,并從相關的問題領域抽取出恰當的知識信息,以供決策者參考與判斷。所以,問題處理系統擔負信息的選取、因果模式的建立、決策問題的界定與分析等重要工作。
三、決策支持系統的建立
決策支持系統的建立必須經過測試的過程,并根據使用的情形,進行不斷的修正與改進,以確保其具備可行性和準確性。組織在建立決策支持系統時,可按下列四項步驟來進行。
1.進行可行性分析與研究
決策支持系統的推動者應與高層管理人員面談,以了解組織是否需要建立一套決策支持系統,并進行可行性分析與研究。具體的研究內容包括:有關電腦硬體及軟體、系統模式、語言于資料庫等事項。
2.發展適合建立決策支持系統的環境
決策支持系統的推動者負責研究并選擇某些能夠迅速簡易應用于決策支持系統的硬體設備和軟體程序,并研究組織整體資料的;來源及現狀,成立相關的推動單位等。
3.選定試行決策支持系統的單位
在組織全面建立決策支持系統之前,應選定某一單位試行。
4.全面建立決策支持系統
根據試行單位的實施情況,進行全面的評估與檢討,并進行必要的修正與調整,然后在整個組織中全面地推動和建立決策支持系統。
第四節 電子化政府
電子化政府:所謂電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通過不同的信息服務設施(如電話、網絡、公用電腦站等),對政府機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時間、地點及方式下,提供自動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務,從而建構一個有回應力、有效率、負責任、具有更高服務品質的政府。
一、何謂電子化政府
對于電子化政府,時下有不同的稱謂和理解。有人認為電子化政府就是辦公室自動化,有人認為就是政府信息資源的管理,有人認為就是“政府上網”,也有人借用電子商務的概念,將其稱為電子政務。“電子化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則是國際上通用的一個概念。
事實上,電子化政府的意涵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應用程度而不斷變化和擴展的。在20世紀70—80年代,人們提出辦公自動化,其主要是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處理辦公室內部業務,偏重于文件的制作、傳送和貯存。從80年代以后,管理信息系統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管理信息系統是適應管理者決策和有效履行職能的需要,而建立的信息加工和處理系統,重點是支援決策和滿足政府管理職能對適應、準確、相關信息的需求。從90年代以后,國際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在政府管理中的應用,人民又提出電子化政府或網絡化的政府管理這一概念,主要指在政府內部行政電子化與自動化的基礎上,利用網絡等信息與通訊技術,連接政府各單位以及各資料庫,進一步對個系統進行整合,并建立其電子化、數字化以及網絡化的政府信息系統;并通過政府網絡體系的建立,為社會公民提供信息和其他服務。
從目前的發展來看,所謂電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通過不同的信息服務設施(如電話、網絡、公用電腦站等),對政府機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時間、地點及方式下,提供自動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務,從而建構一個有回應力、有效率、負責任、具有更高服務品質的政府。具體分析,電子化政府的特質為:
1.倡導科技領先
政府要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并將其整合到政府管理中去,從而實現政府管理的目標。
2.政府信息的公開和可獲得性
政府信息化,意味著政府信息的公開化,政府有責任和義務以更便利的方式,以更易理解的語言,讓民眾能夠容易地獲得政府的信息,從而創造更高的附加值。
3.政府信與民眾之間的互動機制
政府信息化的目的是在于建立起跨越政府機關、企業與民眾之間的互動機制,經此互動機制,公民可以獲得政府的信息與服務,而政府亦可了解民眾的合理需求,從而促使政府更有回應力和責任感。
4.更有效率
政府信息化的目標之一,在于通過信息化的過程,改變傳統的政府組織形式,使行政程序簡單化、統一化、政府業務電腦化、網絡化,從而提高政府的績效。
顯然,電子化政府的核心,是通過信息技術改革政府,從而實現一個開放的、有回應力的負責任的和有效率的政府。從這個意義上將,電子化只是一個工具或手段而已。
二、電子化政府在各國的發展
各國的政府再造,其目的在于將政府改造成為一個精簡、彈性,能夠創新,有應變能力,有效率的企業型政府。其策略和措施是多樣化的,但其中引人注目的一個策略在于運用信息技術再造政府。的確, 現代IT技術的發展也適應地提供了政府再造的工具,造就了政府以新穎的方式傳遞服務以及創造新服務形態的可能性。是故,各國紛紛提出構建電子化政府(E-government),它是一個運用IT技術強化政府效率與效能;提升政府決策質量;節約政府成本;創新政府流程;提綱公共服務的一個綜合性概念。
1.美國政府
自從20世紀80年代起不斷地受到預算刺字的拖累,在國會削減預算與選民的壓力下,由時任副總統戈爾所領導的全國績效評估委員會(National Performance Review, 簡稱NRP)便針對行政過程與效率、行政措施與政府服務的品質進行了重新的探討,提出了“運用信息技術再造政府”(Reengineering-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觀念,由于傳統政府結構呈現出金字塔式的層級節制系統,削弱了員工的創造力和活力,因而欲通過“分散智慧”(Distributed Intelligence)的理念將信息與工具分散至整個組織當中,讓員工能夠收集信息并與工作一起成長(Collect Information and Work Together),并增強決策人員的能力。
NPR于1993年提出《創造成本更少,運轉更好的政府》(Creating a Government That Works Better and Costs Less)及《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政府》兩份報告。其中,前者企圖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讓政府得到民眾的信賴;后者乃利用信息技術來“革新”政府,提出電子化政府的概念以提升政府的生產力和效率。1994年12月“政府信息技術服務小組”(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簡稱GITS),提出《政府信息技術服務的愿景》(A Vision fo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報告,以建立起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性政府。
(1)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政府(Reengineering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由于公共部門不善于運用信息技術來改善服務與提高效率,同時,信息科技引發個人隱私和安全的問題,猶如威脅社會的不定時炸彈。因此,同在1993年,NPR發表《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政府》的報告,企圖通過信息技術改善政府的效率、產品與服務的品質,并讓政府官員深入了解信息技術是21世紀政府的基礎建設,并強調一個具有現代化的“電子化政府”應給予民眾更多機會并以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政府服務。該報告中列出政府應用信息技術的三點事項。
第一,強化信息技術的領導能力。信息技術有助于消弭各組織之間的界限,推動組織革新,而一個良好的領導機制,不但能夠組合組織的意愿與承諾,更能確保在信息技術上的投入足以完成組織再造的工作。因此,要設立領導機構,針對政府各部門的信息應用系統與信息資源加以整合,并增進組織的績效與服務品質。
第二,建立電子化政府。“電子化政府”的概念起源于“電子銀行”的應用,通過整合下列七項電子化的機制,使得民眾與政府、各級政府之間的溝通更快速、更富有效率。
一是建立全國性的、整合的電子福利支付系統;
二是發展整合性的電子化取得支付信息及服務;
三是發展全國性的執法及公共安全信息網絡;
四是提供跨越各級政府的納稅申報及繳稅處理系統;
五是建立國際貿易資料系統;
六是建立全國性的環境指標體系;
七是推動政府部門電子郵遞系統。
通過電子化政府的各項機制以提供更有效率、更易于使用的服務,并取得政府服務的機會與通道。
第三,建立電子化政府的支援機制。由于電子化政府欲建立“使各種資料都能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自由地流通”的愿景,而此愿景的達成需要依賴電腦軟硬件以及通訊設備。因此,落實NII的建設并不注重整體面的規劃,進行基本網絡實體的構建及若干先導實驗計劃外,更需對網絡管理及共用服務資料進行周詳的規劃,并修訂相關的法規與制定國家與國際使用標準以作為電子化政府推行的支柱。
(2)政府信息技術服務的愿景(A Vision for 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4年12月,美國NII小組、“政府信息技術服務小組”,提出《政府信息技術服務的愿景》報告,該報告認為改革政府不僅僅只是人事精簡、減少政府刺字而已,更需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的力量徹底重塑政府對民眾的服務工作。因此,強調“利用信息技術協助政府與客戶間的互動”,建立以顧客為導向的電子化政府以提供更有效率、更易于使用的服務、提供更多取得政府服務的機會與通道,并達成下列三項目標:
第一,建立起政府資源共享的全國性愿景,將政府機構的信息技術優先順序加以排列、讓政府各級層間信息得以互通合作,并促進與工商界的合作等。
第二,增進信息基礎建設的發展以建立現代化的“電子化政府”,提供社會大眾更有效率的信息與服務,快速回應民眾的需求并保護隱私權。
第三,強化信息技術的領導能力,使得領導者能夠善于運用各種信息科技的政策、程序并建立政府服務標準,以達成顧客導向政府的目標。
近年來,企業家精神政府強調建立以顧客為導向的現代化政府成為行政改革的主軸。通過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各種電子化的政府服務不但能為民眾提供更為便利、更具彈性的服務,而且能夠提高政府效能和服務品質。
2.英國政府
英國在1994年進行“政府信息服務”的實驗計劃,1996年11月公布“Government. Direct”計劃,提出新形態的公共服務以符合未來社會的需求。并在“Green Paper”中以電子形式傳送政府服務給社會大眾,不但拉近政府與民眾的距離,更給以民眾更多的與政府往來的通道,并經由策略性的規劃將信息技術推廣到整體政府結構,表達出將以信息技術的發展,揭開一場激烈且廣泛的改變的企圖。其目標包括:第一,提供更好更有效率的服務;第二,改善行政的效率與公開化;第三,替納稅人看緊錢包。強調電子化政府欲以電子化的形態傳送政府服務,并建立起電子化政府的原則。
(1)選擇機會。除了傳統的以文書、面對面地接受政府服務外,電子化傳送政府服務的新方式,給予政府的大多數顧客(包括民眾與商業界)更多的選擇機會。
(2)信任。政府在收集與民眾自身或商業有關信息時,也必須遵守資料保護的法律與相關程序,以確保信息收集過程的正當性、信息內容的正確性與準確性,盡量維護資料的安全,并準許民政能夠取得有關自身的資料或修改錯誤的內容。
(3)可取得性。除了通過信息技術聯結政府各部門外,建立電子化的單一窗口,或以全天候24小時與快速服務、增加外語服務等方式,盡可能地提供民政取得政府服務的通道,以達成民眾利用政府的“可取得性”與“容易操作”兩項重要特質。
(4)效率。強調政府必須通過信息技術增加行政效率并快速回應民政的需求,包括利用信息技術消弭政府各部門與機構間的界限并進行政府組織的簡化與整合工作,使得民眾不再對各部門間的界限而感到困惑,并針對政府例行的處理程序加以自動化與流程簡化,以減少人工處理造成的問題及紙張的浪費。
(5)合理化。提供政府部門與機構間共享資源或組織功能重組的機會,以減少政府支出并簡化系統。
(6)公開信息。公開信息的制度能夠增加國家的競爭力與政府的開放性。除了部分受到法律規范不得公開的資料(包括國家安全、商業機密或個人隱私有關的資料)外,其他政府信息,應該盡量 以電子化形式并經過有系統的處理之后公開,讓民眾能夠更容易地取得所需的信息。
(7)電子安全。電子環境中的安全是政府必須立即重視的問題,為了不讓電子資料被他人不正當地截取與操縱,并保障電子交易過程的程序,政府必須采取相關的安全機制以維護電子環境中的安全與可靠性,例如由政府或具公信力的第三者建立個人身份與組織的認證制度,采取加密,措施等。
3.日本政府
為了建構一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日本政府在推進政府信息化方面均作了明確的規劃。一方面是為了適應行政革新的潮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過政府部門信息化,喚起民間之需要與普及,從而擔負起國家高度信息化之先導角色。1993年10月臨時行政改革推進審議會,將政府信息化作為行政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并要求制定政府信息化的推動計劃。1994年8月設置了“高度情報通訊社會推進總部”,以內閣總理大臣為總部部長。1994年12月,由內閣會議議決通過了所謂的“政府信息化推進基本計劃”。該計劃的實施過程,以1995年度開始,為期五年。其重點是:第一,行政信息的電子化(高度利用行政信息,做到公務人員一人一臺電腦,建立各省廳區域網絡);第二,信息提供的高度化(發展線上服務,提供電子信息,以達到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第三,信息流程的順暢化(建立政府機關的廣域網絡和部會之間的電子文件的交換系統);第四,行政手續的便捷化(逐步實現申請手續的電子化、線上化、窗口一元化等)。
(1)日本政府信息化推進的計劃目標。政府信息化的主要目標是:依據信息技術的發展成果及政府財政狀況,在所有的行政領域,積極導人,并使信息技術的利用,成為行政組織活動不可或缺的一環。通過政府內部之溝通順暢、資源共享,達成政策制定的迅速、有效。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從“紙張”之信息處理,轉 通訊網絡、資料電子化之信息處理。
(2)日本政府信息化的推動基礎與準備方針。
第一,建立適應信息化發展的行政信息系統。
第二,加強行政信息流通之暢通與整體運用。
第三,提升公共服務品質,建立整合性、超時空限制的信息服務系統。
第四,信息系統及執行環境之高度化。
第五,通訊網絡之高度化。
4.加拿大政府
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加拿大政府就開始重構廣播通訊政策,1994年向民眾承諾將建立和發展信息高速公路。加拿大發展信息高速公路的目的就是要建立高品質、低成本的信息網絡,使每一個公民皆能公平地享有就業、教育、投資、娛樂、醫療保健及社會福利等信息的機會,并使加拿大成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使用者及服務提供者。其主要措施包括:
(1)推行電子化的公開投標系統,使全國各地區的公司行號都能有同等的機會對政府采購活動投標;
(2)推行單一的商業注冊登記號碼;
(3)運用電子資料交換與擴大“電子商務”,進行網上支付和稅費的征收等;
(4)推行以電子布告欄及國際互聯網傳送政府的電子郵件。
信息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加拿大政府的效能。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大大地避免了文件紙張的浪費。以高效、合作為宗旨,設計政府信息傳遞的架構,加拿大政府E-mail傳遞系統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局域網之一,大約有20萬名加拿大公務員在此網上工作。加拿大信息高速公路將是一個全國范圍的架構,一個全國“無縫”的網絡,通過政府的網絡和計算機,政府可以與加拿大公民直接對話。
5.澳大利亞政府
澳大利亞政府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澳大利亞科學與技術委員會”,評估研討澳大利亞全國信息網絡的需求,11月提出“網絡化國家”(The Networking Nation)的報告。并提議在2001年之前將寬頻網絡延伸到所有的學校、圖書館、醫療機構及社區中心,提議成立“全國信息服務顧問委員會”,由總理召集領導推動全國性網絡的發展。
澳大利亞政府信息化的目標就是要保證所有的澳大利亞人都能夠有效地吸收、發展和使用這種新的服務設施,就是要為所有澳大利亞人提供個人發展的新的機會,并通過政府自身的信息化提高政府服務品質和效率。在推動政府信息化方面,澳大利亞政府正在籌劃和推動的事項主要包括:
(1)制定和促進政府各部門行政信息系統的相互聯結。除了Internet以外,事實上澳大利亞政府機關早已建立了行政信息網絡,以廣泛提供政府相關服務。例如,政府部門已建立金融網絡、醫療網絡、財稅網絡、工商網絡、求職網絡、貿易網絡等等。這些系統成為政府提供便民服務的重要骨干系統。
(2)推動政府機關電子資料流通。公文處理的電子化和網上電子資料交換,可以大幅度地減少政府的人力負荷,節約工作時間,提高辦事效率。
(3)推動并協助中小企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
(4)政府信息化的藍圖與愿景。
第一,發展“以顧客為導向”的政府服務,以滿足顧客的需要為著眼點。
第二,將“顧客至上”這一企業精神引入政府部門,建立企業型政府。
第三,提供“單一窗口”的政府服務概念,簡化申辦手續,提高辦事效率。
第四,提供創新服務。
5.政府信息化基礎結構薄弱
政府信息化的發展是建立在一系列廣泛的支持機制的基礎之上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政府信息化的基礎結構是薄弱的,主要表現在:政府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相關技術不足;網絡基礎設施不夠完備,尚沒有較為完整的地方性政府的統一網絡,更不用說全國性的政府統一骨干網絡;許多政府部門和公共服務機關都沒有自己的內部網,更不用說通過Internet提供公共服務了。
6.政府信息化缺乏基本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政府信息化的健康、有序的發展離不開一個完整、統一的法律和制度框架。而我國政府信息化的法制工作發展較為緩慢,主要表現在:一是保障政府信息化的基本法律缺乏,如政府信息化公開法、政府信息資源管理法;二是原有的一些法律已不能適應信息化時代的要求,如著作權法、專利法、刑法等。
7.政府信息化與政府服務與管理的整合問題
政府信息化或電子化政府的核心特質政府運用信息與通訊技術,通過不同的服務設施,對社會組織、公民提供公開服務;質言之,在于建立一個以服務為導向的政府。這就是講,政府信息化工作要與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管理有機地整合起來。離開信息技術與政府服務的整合,政府信息化便失去了其意義和價值。
8.政府信息化與政府改革的整合問題
從世界范圍來看,政府信息化始終是與政府的再造相聯系,而且是政府再造的一個重要內容和工具。信息化在促進政府行政的現代化、民主化、公開化、效率化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從1998年開始了新一輪的政府改革,但從改革方案和目前實施情況來看,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作為政府再造的工具是一個空白和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政府技術層面的變革對觀念、結構層面變革的積極作用。也就是講,政府信息化和政府改革與再造未能有機地關聯和整合起來,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改革的績效。
9.政府信息化過程中的信息安全問題
政府信息化不僅是國家資產,而且是需要精心管理的重要資產。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信息化的生命所在。信息安全涉及保密性(控制那些存取信息的人)、完整性(確保信息的更新與修改只能經由授權者進行)、可行性(信息授權用戶總是能夠存取信息)等問題。
由此電子化政府在中國的發展或者中國政府信息化的前景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中國政府信息化的愿景和目標
從中國的情況出發,結合國際上先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我們認為,中國政府信息化的愿景在于:在政府管理領域,普遍有效地利用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建立一個有效率的、有反應力的、開放的和服務導向的政府。據此中國政府信息化的目標可定位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政府信息的公開、流通以及普及應用。
(2)支持制服政策制定和科學決策,以提高政府的政策規劃和決策能力。
(3)提升政府對公民的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
(4)促進政府改革,提高政府效率。
2.發展公用電子資料庫,推進其加值利用
政府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政府所擁有的信息資源能夠實現高度的共享,從而實現公共信息資源的加值利用。為此,發展公用資料庫并促使其加值利用便成為中國政府信息化的基礎工作之一。
3.定涉及政府信息公開的法律制度
政府信息公開,對于滿足人民知的權利,便利人民監督政府實政,強化政府部門信息流通而進而提高行政效能,乃至通過有效信息流通體系進而提高國家競爭力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建議國家著手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公開以及其他相關的法律制度。
4.推動政府信息和通訊網絡的發展
構成電子化政府或政府信息化最底層的上政府的信息和通訊的基礎結構,也可以說是政府信息流通的的“導管”,它包括電纜線、光纖以及其他傳送信息的設施或工具,加上把信息從一方送到另一方的控制軟體。考慮政府信息化涉及到政治、經濟、國家安全等重要問題,有必要考慮建立電子化政府,推動政府信息化的通訊網絡的基礎結構。以作為政府信息交換及資源共享的平臺。
5.推動和發展政府業務的電子化,提升行政服務的水準
政府信息化或電子化政府的基礎在于政府業務的電子化,即改變傳統的政府機關辦事的方式和手段。傳統的辦事方法、公務處理及事務管理,皆可以用現代信息及通訊技術加以改變。參照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我國政府業務的電子化,預期應以下方面予以推動與發展:
電子公文。政府機關的公文處理,實施公文制作電腦化,稽催管理自動化以及電子公文交換。
電子郵寄。政府的會議通知、信息傳達、政策宣傳、法規頒布、意見調查等,以電子郵寄方式處理,以加快信息的流通。
電子采購。在網絡安全認證的基礎上,政府機關在網絡上進行采購、交易支付等電子作業。人民、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有關財務處理及支付逐步經由網絡處理。政府的公共建設招標和投標,亦可隨著電子安全認證制度的建立,在網上進行。
電子法規。在互聯網上設立“電子法律、法規資料庫”,建立電子法規信息服務網絡,提供法規檢索。
電子規劃管理。通過網絡上設立電子計劃資料庫,保證各機關計劃的制定、執行、評估的一致性。
電子稅務。通過網絡提供各種稅務信息服務;提供稅務查詢;提供納稅人利用信息卡經由網絡轉賬繳納、核查稅款、提供網絡申報稅、營業稅等。
電子人事。提供人事及法律檢索;網絡招聘等。
電子工商。提供工商資料和信息、工商登記網上申報等。
電子保健。在網絡上提供醫藥、食品衛生、防疫等醫療保障的信息及服務。
電子公共事業服務。在網絡上提供電力、電信、自來水、煤氣等各項公共事業的自動化服務,提供查詢、申報、交費等服務。
需要說明的是,行政業務的電子化過程不只是單純的增加硬件、軟件設備,更需從政府組織的全面性來了解信息技術的需求、組織目標與管理模式、未來發展方向等進行整體性、合理性的規劃,力求突破現有的運作方式,以更經濟、更有效的方法取得政府運作所需要的技術能力以及人力,促進政府信息的流通及整合 ,提高行政效率與效能。
6.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化組織和協調運作機制
國家設立政府信息化運作的議事協調機構,負責統一領導、規劃、協調全國政府信息化的工作;各部、委、辦局設立法制化的信息單位;地方政府亦設立承擔政府信息化職能的機構。考慮到政府機構改革及人事精簡,政府信息化部門的設置可以不增加員額以及從現有的機構或人力資源調用。研究與探索政府信息化實施的新機制。
7.強化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是信息服務能否健全發展的先決條件。在系統運作環境中,無論使用者、實體設施、應用作業、資料及檔案皆應嚴格管理。可以預料,隨著政府信息化的發展,政府可能面對各種的意外災害、電腦故障、人為破壞、侵入、泄密、竄改以及其他種種電腦犯罪,政府機關必須未雨綢繆,加強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以確保國家、組織及人民的權益。
8.加強公務員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的教育和培訓
從一定程度上說,公務員的信息素質以及應用能力的高低,是政府信息化能否落實的關鍵。適應政府信息化發展的需要,每以為公務員除了必須具備基本的電腦操作以及應用能力處理政府公務以為民眾服務之外,也要適應信息時代的到來,依其專業性質和業務需要,具備較高的信息網絡應用的相關能力,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符合信息時代要求的公務人員。
現在是2016年9月份,不知道小伙伴們現在復習的怎么樣了,現在正常的進度應該是至少開始第三輪復習了,很多學生會問是否需要做筆記,我的看法是筆記必須要做,但是分很多種方法,我不太建議那種把所有的知識點全部寫在筆記本,那樣會浪費太多的時間,我對我學員的要求是借鑒學長學姐的優秀筆記,在這個基礎上去做整理,省事且事半功倍。
除了做筆記之外,大家也得開始研究真題啦,2008-2016年的真題大家一定要學會整理,我們的老師也會給大家講解出題趨勢,以及如何答題。
育明教育官網:
https://www.yumingedu.com
育明教育成功錄取學員全真模擬面試視頻:
https://www.yumingedu.com/video/
育明教育模擬試題題庫:
https://www.yumingedu.com/artlist/60/
育明教育全真模擬考試試卷閱卷人點評:
https://www.yumingedu.com/reviews.html
沖刺必看—2017年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專業考研主要復習參考用書、考試科目、復試分數線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本安計算機電纜IA-DJYPVP22-10*2*1.5》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