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0多歲的李煥勝夫妻是地道的魯北農村人,多年來他們靠著在農村大集上賣當地特色美食大山煎餅賺錢養家,6塊錢一個的煎餅一天下來能賣200個左右,拋去成本收入七八百元。
大山煎餅是起源于魯北碣石山的一種特色地方美食,關于碣石山據說是水滸傳中林沖夜宿山神廟之地。煎餅的制作工藝并不復雜,一般李煥勝出攤前一晚,先在家用綠豆面做好煎餅,趕集時只需要把煎餅陷炒好就行了。
大山煎餅的陷一般都是新鮮的黃瓜絲、豆芽,再加入鮮雞蛋,炒在一起。炒好的煎餅陷看上去色香味俱全,讓人很有食欲。
大山煎餅制作最為講究的一點就是,無論是攤煎餅還是炒陷,都要用木柴做燃料,李煥勝說這樣做出的煎餅別有一番滋味。
大山煎餅歷史悠久, 據民間傳說在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出現,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加工出售。“大山煎餅”獨特的色、香、味,讓眾多遠道而來的食客贊不絕口,流連忘返。圖為李煥勝夫妻在超煎餅陷。
炒好了煎餅陷,再用綠豆面煎餅皮把陷卷入,一個色香味俱全的特色美食就做成了。由于簡單易學、味美、生意好,群眾都積極學做,大山煎餅成了當地很多村民養家糊口的手藝。
大山煎餅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皮脆,面粉由平底鍋烤制;二是內容豐富,根據個人愛好,添加不同的菜類,有一種五顏六色的感覺;三是價格廉,大山煎餅的價格隨行就市,是老百姓買的起、吃的起的美味佳肴。大山煎餅做工獨特,是當地的名吃。
大山煎餅皮脆,由平底鍋烤制,根據個人口味和不同需要,可添加主料有肉類、雞蛋,輔料有八角粉、花椒粉、生姜、大蔥、大蒜等。
這種獨特的吃法也讓大山煎餅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當地人來說,那是一頓不吃想的慌。成為當地特色美食的同時,大山煎餅也成為很多外地游子關于家鄉味道的記憶,更是成為當地人的生財之道。
50多歲的李煥勝夫妻有一個孩子,他們說年齡大了不生二胎了。現在每天雖然賺錢,但也確實很辛苦,不過他說想放下又放不下,大山煎餅對于他來說就是一種生活,幾十年都是這么做著煎餅過來的,如果不干了還真不適應。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水滸觀后感500字》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