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喝粥養人”,對于絕大多數健康人,尤其是腸胃不好的人來說,多喝粥的確是更養人的。但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就得另當別論了。雖說我們要飲食清淡,但另一方面我們要嚴格控制糖類的攝入。那么,這粥我們能不能喝?
我相信大多是糖尿病患者都聽說過,“不能喝粥,喝粥跟喝糖水似的,特別容易讓血糖升高。”這種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有一點道理,但并不正確。大家可以翻看前面的食物升糖指數,米粥的血糖生成指數并不比米飯高,相反,含有同樣碳水化合物的米飯對餐后血糖的反應程度比米粥還高。那么,究竟是什么讓粥有了極易升糖這個惡名呢?
第一個原因是我們喝粥一般都是在早晨或上午,而在凌晨2:00到中年12:00的這段時間,由于身體激素分泌的原因,血糖普遍偏高,而到了中午和下午(午餐和晚餐時間段),人體的血糖則相對平穩,所以人們就誤認為是由于早餐吃粥的原因才導致血糖升高。
第二個原因是,根據我們的飲食習慣,大家早晨喝粥的時候習慣搭配包子、油條等淀粉類食物,粥本來就是碳水化合物,而包子、油條等又是淀粉類食物,這樣一來,碳水化合物就超標了,血糖自然飆升。而吃米飯就不一樣,吃米飯的同時,往往要吃菜、肉魚等,后者對穩定餐后血糖有幫助。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吃米飯似乎就比喝粥更安全。
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的,假如我們能夠遵守一些注意事項,粥是可以喝的。
首先是烹飪方式,食物的烹調加工過程,會對血糖生成指數產生影響。比如,食物加工時間越長、溫度越高,升糖指數就越高,反之就越低。這是因為在加工過程中,淀粉顆粒在水和熱的作用下,有不同程度的膨脹,有些淀粉顆粒甚至破裂并分解,變得很容易消化。
所以,煮粥時間越長,血糖生成指數越高,對血糖影響越大。也就是說,同樣是大米粥,你粥煮的時間越長,它的升糖指數就越高。
另一點是“顆粒大小”,也會對升糖指數產生影響。食物顆粒越小,越容易被水解吸收,其血糖生成指數也越高,所以食物不宜太精細。
那么現在,根據前面講述的內容,我可以給出喝粥的技巧與注意事項了:
細節1:粥不要熬得太爛。
熬得越爛,糊化程度越高,升糖指數也就越高,血糖越難控制。
細節2:粥要慢慢喝,延長喝粥時間,可以讓血糖升高速度也變慢。
細節3:糖尿病患者不要在早餐喝粥,選擇午餐或晚餐喝粥更好。
細節4:熬粥時可以添加粗糧。
粗糧包括兩類:一類是沒有精加工的糙米、全麥等,另一類是各種雜糧,如玉米、小米、黑米、大麥、燕麥、蕎麥及各種雜豆。要格外提醒大家的是,粗糧不要細作,因為顆粒越細,越容易吸收,血糖也就越容易升高。
現在大家應該了解到了,糖尿病人是可以喝粥的,關鍵是時間、方法以及進食量的控制。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些注意事項,喝粥就可以不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了解更多健康養生知識,請加微信:newway8,您貼身的健康顧問。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什么樣的人不宜喝小米粥》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