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经典成人在观看线视频_嫩草成人影院_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_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堯舜禹神像玻璃鋼塑像帝堯夫人鹿仙女神像大型仙姑娘娘神像制作

堯舜禹神像玻璃鋼塑像帝堯夫人鹿仙女神像大型仙姑娘娘神像制作

婁秀逸 2025-08-02 電腦 8 次瀏覽 0個評論

  

1.匡衡鑿壁

【出處】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段骶╇s記》卷二

  【釋義】后以之為刻苦讀書的典實。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人勤學

  【近義詞】鑿壁偷光

  【押韻詞】舳艫相繼、舍身取義、安心樂意、英英玉立、河山帶礪、率性任意、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胡天胡帝、不食之地、微言精義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宰相匡衡從小因為家貧,沒有條件進學堂,他白天幫人干活,晚上沒錢買燈油,就只好在家里土墻上鑿一個洞,借隔壁的燈光來讀書,甚至到有書的人家去免費幫工換取書本,他刻苦學習終于在漢元帝時期當上太子少傅

  【成語舉例】因效匡衡鑿壁之義,于墻上穴一小孔,置燈彼屋而光射此房。 清·李漁《閑情偶寄·居室·書房壁》

  2.老淚縱橫

  【出處】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唐·杜甫《羌村三首》

  【解釋】縱橫:交錯。老人淚流滿面,形容極度悲傷或激動。

  【用法】作謂語、定語;常與“泣不成聲”連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滿面淚痕、淚如雨下

  【反義詞】笑逐顏開、眉開眼笑

  【同韻詞】電照風行、心和氣平、兵無常形、官止神行、赫赫之名、肆虐橫行、事無二成、少年老誠、一氣呵成、便宜施行

  【成語故事】公元757年,杜甫得到唐肅宗的許可回家探親,在回家途中親眼看到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種種慘境。鄰居問他戰爭何時才能結束,并訴說家鄉的苦難:地沒有耕種,孩子們被逼去打仗……說到傷心處,鄉親們老淚縱橫,杜甫只好仰天長嘆

3.無中生有

  【出處】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老子》

  【釋義】道家認為,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把沒有的說成有。比喻毫無事實,憑空捏造。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憑空捏造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造謠生事、信口雌黃、捕風捉影

  【反義詞】確鑿無疑、鐵證如山、事出有因

  【押韻詞】眠花臥柳、齊大非耦、十字街口、霹靂手、食不充口、帖耳俯首、鮐背蒼耈、紅燈綠酒、一介不茍、引領翹首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大哲學家老子提出他的宇宙論。他認為宇宙的形成過程是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循環往復是道的運動,柔弱是道的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形體的天地,有形體的天地生于無形體的道

  4.近水樓臺

  【典故】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宋·俞文豹《清夜錄》

  【釋義】水邊的樓臺先得到月光。比喻能優先得到利益或便利的某種地位或關系。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優先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反義詞】隔岸觀火

  【押韻詞】文武全才、命世之才、矜能負才、助邊輸財、土木形骸、手到拈來、杞梓之才、樸斲之材、計斗負才、惠然肯來

  【成語故事】宋仁宗時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氣溫和,與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得到他的關心與推薦提拔,有一個外地巡檢蘇麟到杭州辦事,送范仲淹一首詩:“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給了他想要的東西

  5.雞鳴狗盜

  【出處】《史記·孟嘗君列傳》載:齊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裝狗鉆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

  【解釋】鳴:叫;盜:偷東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小本事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旁門左道

  【反義詞】正人君子

  【同韻詞】文君新醮、不出所料、奪人所好、腹心相照、感恩圖報、著有成效、求忠出孝、戒驕戒躁、閎遠微妙、三星高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相國孟嘗君出訪秦國,秦國的相國出于嫉妒勸秦昭王殺死他,秦昭王把他關了起來。孟嘗君的門客晚上裝成一條狗混進秦宮偷白狐袍子送給燕姬,燕姬求情放走了孟嘗君。孟嘗君一行深夜逃到函谷關,門客學雞叫騙開城門逃跑

  6.破釜沉舟

  【典故】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干到底。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做事的決心很大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義無反顧、背水一戰、決一死戰

  【相反詞】優柔寡斷、瞻前顧后、舉棋不定

  【同韻詞】冥漠之都、雨歇云收、與羊謀羞、養尊處優、一壑一丘、歸正首丘、帷幕不修、黃干黑廋、皮里春秋、無妄之憂

  【成語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將章邯帶20萬大軍進攻諸侯國趙國,趙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讓宋義掛帥,項羽輔佐率軍救援,宋義故意拖延時機,項羽殺了宋義并率軍渡過漳水去援趙,他們把鍋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決戰,終于擊敗秦軍。

  7.堅貞不屈

  【出處】堅強而不屈,義也?!盾髯印しㄐ小吠豕迏柟?,敦樂爇文,不求茍得,不為茍行,但以堅貞之操,違俗失眾,橫為讒佞所構毀?!逗鬂h書·王龔傳》

  【解釋】堅:堅定;貞:有節操;屈:屈服、低頭。意志堅定,決不屈服。

  【用法】作謂語、狀語;指意志堅定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威武不屈、堅強不屈

  【相反詞】卑躬屈膝、奴顏婢膝

  【同韻詞】批吭搗虛、穴處野居、燕雀之居、虎豹之駒、乘隙搗虛、溫恭自虛、投刃皆虛、華屋丘墟、窮大失居、丟卒保車

  【成語故事】明朝末年,清豫親王多鐸率軍攻打揚州,派明朝降將李遇春去揚州勸降史可法,被史可法痛罵而回。豫親王多次用書信勸降,也被史可法回書痛罵。清兵攻陷揚州,史可法自殺未遂,被清兵俘虜,他堅貞不屈,慷慨就義。

  8.盲人摸象

  【出處】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洞蟀隳P經》三二

  【釋義】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指看問題以偏概全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管中窺豹、坐井觀天

  【相反詞】洞察一切、仰視觀察

  【同韻詞】東游西逛、后來者居上、一瓶不響,半瓶晃蕩、詳略得當、打翻身仗、層巒迭嶂、門戶開放、一石激起千層浪、狂濤駭浪、大失所望

  【成語故事】古代佛經里講到有幾個盲人去摸大象,一個瞎子摸到大象的腿就說大象像棍子,一個摸到大象的耳朵就說大象像扇子,一個摸到大象的尾巴說像繩子。因為他們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而沒有看到大象的整體形象。

  9.摩肩接踵

  【典故】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戰國策·齊策一》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歸附者踵接。 《宋史·李顯忠傳》

  【釋義】肩碰著肩,腳碰著腳。形容人多擁擠。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人多時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熙熙攘攘、熙來攘往

  【反義詞】地廣人稀

  【同韻詞】霧興云涌、堤潰蟻孔、血氣方勇、小怯大勇、恃強怙寵、成何體統、大智大勇、血氣之勇、貫魚成寵、北辰星拱、......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齊國相國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給他走正門,說齊國沒人就派這個矮人來。晏嬰說齊國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揮汗成雨。齊國的出使規矩就是無能的使臣只能去見無能的國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10.名正言順

  【典故】《論語·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利?!?/p>

  【釋義】名:名分,名義;順:合理、順當。原指名分正當,說話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用于說話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理直氣壯

  【相反詞】理屈詞窮

  【押韻詞】出內之吝、情至意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礪世摩鈍、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民保于信、言之過甚、高談弘論、黃中內潤、單傳心印、......

  【燈謎】闖王登基改國號

  【成語故事】孔子因不滿魯定公沉迷酒色,帶領學生來到衛國,因衛靈公言而無信,就留下子路一人,他帶領其他學生離開衛國。衛出公繼位后,讓子路去請孔子來衛國輔政??鬃诱f:“只有名義正當,說話合理,才能干成大事?!?/p>

  11.名落孫山

  【典故】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人讬以子偕往。鄉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宋·范公偁《過庭錄》

  【釋義】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后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指落選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一敗涂地

  【相反詞】名列前茅

  【同韻詞】先我著鞭、缺吃少穿、瀝膽披肝、春滿人間、陳舊不堪、鵬摶九天、窺見一斑、甕盡杯干、粲然可觀、瀝血披肝、......

  【謎語】寫中文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纪暌院?,孫山考中但是最后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鄉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12.孟母三遷

  【出處】孟子生有淑質,幼被慈母三遷之教。 漢·趙歧《孟子題詞》

  【解釋】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形容家長教子有方。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詞】三遷之教

  【同韻詞】學如登山、千古奇冤、坐臥不安、鬼計多端、沸反連天、陰凝冰堅、一夫得道,九族升天、衣弊履穿、呼吸之間、伯仲之間、......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孟子小時候非常聰明,經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擔心荒廢學業就把家搬到城里,剛好旁邊是一個屠宰場,孟子很快就學會了殺豬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個學校附近,從此孟子就開始學習孔子的思想而成為一代思想家

  13.落井下石

  【典故】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語出唐·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釋義】看見人要掉進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陷害人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相反詞】助人為樂、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同韻詞】擇善固執、安弱守雌、君仁臣直、史魚秉直、一資半職、一口不能著兩匙、詞正理直、船到橋門自會直、半文不值、設官分職、......

  【年代】古代

  【燈謎】往井下人滾石頭

  【邂逅語】推人下井還要滾石頭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為過失而被貶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憂郁不得志而死。文學家韓愈見好友被小人進讒言而替他打抱不平,為他寫墓志銘深刻揭露那幫落井下石的人,同時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時指天發誓掏心窩的人

  14.勵精圖治

  【出處】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 《漢書·魏相傳》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宋史·神宗紀贊》

  【解釋】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用法】作主語、謂語、賓語;用于統治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雄才大略

  【相反詞】喪權辱國、禍國殃民

  【同韻詞】朝三暮四、百金之士、枯槁之士、窮巷陋室、操戈同室、悠然自適、逆天行事、前塵影事、曠職僨事、少不經事、......

  【年代】古代

  【燈謎】醫學

  【成語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劉詢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羰霞俳杼竺钣麣⑽合啵瑵h宣帝先發制人將霍氏滿門抄斬,從此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

15.樂極生悲

  【典故】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 《史記·滑稽列傳》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 《淮南子·道應訓》

  【解釋】高興到極點時,發生使人悲傷的事。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高興到極點就生災

  【結構】緊縮式

  【近義詞】否極泰來、物極必反

  【反義詞】樂而忘返、樂不可支

  【同韻詞】暴戾恣睢、長傲飾非、治亂扶危、蕙折蘭摧、鳳皇于蜚、招事惹非、大雪紛飛、雙宿雙飛、早出暮歸、物是人非、......

  【年代】古代

  【謎語】笑死人;江州司馬青衫濕

  【歇后語】新媳婦流淚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齊威王很小就繼承了王位,他一味貪圖玩樂,在都城臨淄建造“稷下”宮,讓能言善辯的人陪他聊天。楚國侵略齊國,淳于髡憑口才請來趙國救兵解圍。齊威王擺酒慶功,淳于髡趁機給他講樂極生悲的道理,幫他成為明君

  16.萬壽無疆

  【出處】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詩經·小雅·天?!?/p>

  【釋義】疆:界限。萬年長壽,永遠生存。用于祝人長壽。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祝人長壽

  【結構】補充式

  【相近詞】壽比南山、極壽無疆

  【同韻詞】規圓矩方、挖肉補瘡、右手畫圓,左手畫方、惹禍招殃、濟世經邦、灌米湯、銳不可當、瘞玉埋香、鼓旗相當、自是不彰、......

  【年代】古代

  【謎語】最大的壽

  【成語故事】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中有描寫農奴的生活圖景,農奴們一年忙到頭,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而他們的主人們每天都是過著鶯歌燕舞的生活。他們每年都要搞年終宴會,殺豬宰羊,登上父夜堂,端起酒杯互相祝?!叭f壽無疆”

  17.萬死不辭

  【典故】但有使令,萬死不辭!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

  【釋義】萬死:死一萬次,形容冒生命危險。萬一萬次也不推辭。表示愿意拼死效勞。

  【用法】作謂語;表示愿意拼死效勞

  【結構】偏正式

  【近義詞】視死如歸、出生入死、在所不辭

  【反義詞】貪生怕死、畏首畏尾

  【押韻詞】麤衣惡食、聰明正直、攬名責實、絆腳石、紇字不識、麤袍糲食、燕岱之石、牡丹雖好,也得綠葉扶持、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浣衣菲食、......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末年,董卓掌握朝中大權,驕橫跋扈,為自己修筑宮殿,準備篡位。忠臣王允擔心漢室江山,他問自家歌妓貂禪能否幫他的忙。貂禪說她為大人做事萬死不辭,于是王允將貂禪許配給呂布后,又進獻給董卓,借呂布的手殺了董卓

  18.七情六欲

  【典故】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禮記·禮運》

  【解釋】泛指人的喜、怒、哀、樂和嗜欲等。

  【用法】作主語、賓語;形容人的感情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五情六欲

  【反義詞】四大皆空

  【同韻詞】群分類聚、穿文鑿句、拂衣而去、言來語去、井井有序、搓綿扯絮、春秋積序、一替一句、千條萬緒、設心積慮、......

  【年代】近代

  【成語故事】七情按《禮記》的觀點指喜、怒、哀、懼、愛、惡、欲;而按佛教的說法則是喜、怒、憂、懼、愛、憎、欲。六欲按《呂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認為是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

  19.期期艾艾

  【出處】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妒酚洝堌┫嗔袀鳌粪嚢诔?,語稱艾艾。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解釋】形容口吃的人吐辭重復,說話不流利。

  【用法】作謂語、狀語;形容口吃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支支吾吾

  【相反詞】油嘴滑舌

  【同韻詞】猛志常在、飛土逐害、布衣韋帶、優勝劣汰、沉著痛快、意出言外、赤誠相待、吃糠咽菜、萬般無奈、胡孫入袋、......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漢朝初年,汾陽侯周昌跟隨劉邦打天下,劉邦寵愛戚姬,想廢太子立戚姬生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周昌不顧個人安危上殿晉見,結結巴巴不知說什么為好,就是阻止劉邦廢太子。劉邦非常感動,再也不提廢太子之事

20.兩袖清風

  【出處】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為官清廉

  【結構】主謂式

  【相近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同韻詞】戰兢兢、一個蘿卜一個坑、虎口余生、聲價倍增、一路風清、口口聲聲、遠來和尚好看經、濟弱扶傾、畫龍點睛、身微言輕、......

  【燈謎】馬蹄服

  【歇后語】胳膊彎里打涼扇

  【成語故事】明朝監察御史于謙為官十分清廉,從不收受老百姓的財物,而當時的官場十分腐敗。于謙在任巡撫期間回京什么也沒有帶,特帶《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p>

  21.空前絕后

  【出處】顧(顧愷之,晉代畫家)冠于前,張(張僧繇,南朝梁代畫家)絕于后,而道子(吳道子,唐代畫家)乃兼有之。宋·趙佶《宣和畫譜》

  【解釋】從前沒有過,今后也不會再有??鋸埿缘匦稳莳氁粺o二。

  【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極不尋常的盛況

  【結構】聯合式

  【相近詞】絕無僅有、亙古未有、史無前例

  【相反詞】比比皆是

  【同韻詞】男女老幼、與天地同壽、黃干黑瘦、無出其右、積素累舊、異姓骨肉、一蹴而就、無疆之壽、循循善誘、東挪西湊、......

  【謎語】木屐;無始無終

  【邂逅語】馬蹬子釘掌;女同志穿涼鞋

  【成語故事】晉朝大畫家顧愷之所畫人物神態逼真,形象生動。南朝梁代畫家張僧繇善于畫山水人物,傳說他畫龍點睛。唐朝畫家吳道子集繪畫與書法于一身,讓人叫絕。后人說顧愷之的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成就后人莫及,吳道子則是空前絕后

  22.曲高和寡

  【出處】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解釋】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用法】作謂語、定語、分句;含諷刺意味

  【結構】復句式

  【近義詞】陽春白雪

  【反義詞】下里巴人

  【同韻詞】尻輪神馬、一定之法、披袍擐甲、舞文玩法、涉筆成雅、不變之法、束兵秣馬、半真半假、臨崖失馬、避世金馬、......

  【年代】古代

  【謎語】一鉤新月伴新主

  【邂逅語】毛驢嗓門大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楚襄王問文學家宋玉為什么那么多人對宋玉有意見,沒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個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陽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見“其曲彌高,其和彌寡?!?/p>

  23.如雷貫耳

  【出處】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一折

  【解釋】貫:貫穿,進入。響亮得象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于客套話

  【結構】動賓式

  【相近詞】名滿天下、聞名遐爾、如雷灌耳

  【反義詞】無名小卒

  【同韻詞】......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東漢時期,董卓利用實力把持朝政,圖謀篡位,司徒王允和養女貂禪商定要利用呂布殺了董卓。王允先把貂禪許給呂布,然后獻給董卓,呂布見貂禪被董卓霸占,心里十分氣憤與無奈,貂禪表示呂布名聲如雷貫耳,愿意跟他共度一生

  24.救死扶傷

  【典故】與單于連戰,十有余日,所殺過半當,虜救死扶傷不給。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釋義】扶:扶助,照料。搶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顧受傷的人。現形容醫務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用法】作定語、賓語、分句;指醫生的職責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治病救人

  【相反詞】落井下石

  【押韻詞】桂子飄香、死而不僵、鴻案相莊、綱挈目張、歧路他鄉、以柔制剛、剜肉成瘡、直接了當、捉賊捉臟、魚米之鄉、......

  【年代】古代

  【燈謎】醫生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因李陵事件被漢武帝打入大牢,被處以腐刑。他的朋友任安來信要他“慎于接物,推賢進士”。任安也因事下獄當斬,司馬遷給他寫信,敘述自己是怎樣忍受痛苦活下來。他當時為李陵辯護,說他英勇善戰,使敵人無暇救死扶傷

  25.集思廣益

  【出處】國家所以設立衙署,蓋欲諸臣共集一堂,互相商榷,佞者既明目共視,難以挾私,賢者亦集思廣議,以濟其事。清·昭梿《嘯亭雜錄·錢南園》

  【解釋】指集中眾人智能,廣泛進行議論。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博采有益的意見

  【結構】聯合式

  【近義詞】群策群力、廣開言路

  【反義詞】一意孤行、獨斷專行

  【押韻詞】出何典記、小本經濟、指天畫地、寸長尺技、上氣不接下氣、春回大地、張筵設戲、啼天哭地、陽煦山立、難兄難弟、......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后,劉禪繼位,蜀國的大小政事都由丞相諸葛亮處理。諸葛亮在朝野的威望很高,但他并不居功自傲,經常注意聽取部下的意見。有部下反對他這樣做,他認為這是為了集中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廣泛地聽取有益的建議

  26.含沙射影

  【典故】其名曰蜮,一曰短狐,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則身體筋急,頭痛、發熱,劇者至死。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二含沙射流影,吹蠱痛行暉。南朝宋·鮑照《苦熱行》

  【釋義】傳說一種叫蜮的動物,在水中含沙噴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擊或陷害人。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人說話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含血噴人、指桑罵槐、惡語中傷

  【相反詞】光明正大、直截了當

  【押韻詞】狡焉思逞、坑灰未冷、兵強將猛、稱錘落井、多快好省、大夢方醒、大煞風景、飄萍斷梗、忠心耿耿、返躬內省

  【成語故事】古代傳說水中怪物蜮,形狀像鱉,只有三條腿,嘴里有一條像弓的橫肉,看到岸上或水上人或人影經過時就噴射沙子,被噴之人就會生病,非常痛苦,嚴重的直到死亡。由于它很壞,人們一旦見了一般都是想辦法避開

  27.畫蛇添足

  【典故】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戰國策·齊策二》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馀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多余的事

  【結構】連動式

  【相近詞】徒勞無功、多此一舉、弄巧成拙

  【反義詞】畫龍點睛、恰到好處、恰如其分

  【同韻詞】大簡車徒、懋遷有無、烏舅金奴、煙波釣徒、華冠麗服、社鼠城狐、修飾邊幅、一民同俗、雄飛雌伏、老牛舐犢

  【成語故事】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只腳,讓人啼笑皆非

  28.后生可畏

  【出處】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論語·子罕》

  【解釋】后生:年輕人,后輩;畏:敬畏。年輕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過前輩。

  【用法】作謂語、賓語、分句;稱贊年輕人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少年老成

  【反義詞】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同韻詞】摧折惡類、好施小惠、虧于一簣、截轅杜轡、風通道會、不進則退、木朽形穢、楛耕傷稼,楛耘失歲、阿尊事貴、倚姣作媚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時遇到幾個小孩在游玩,他問其中一個不玩的小孩,小孩說瘋玩會有傷害的。小孩筑城擋住了孔子的車,孔子問為什么不讓車,小孩說從來都是車避讓城堡沒有城堡讓車的,孔子聽后嘆息道:“真是后生可畏!”

  29.禍起蕭墻

  【典故】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論語·季氏》

  【釋義】蕭墻: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墻。指禍亂發生在家里。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內亂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同室操戈、蕭墻之禍、尺布斗粟

  【反義詞】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同韻詞】拘俗守常、龍飛鳳翔、紛紛洋洋、狐埋狐揚、龍戰玄黃、騎鶴上揚、愁多夜長、問道于盲、平平常常、動靜有常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康子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權力,想攻打附近的顓臾國。季康子的謀臣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問孔子該如何處理??鬃诱f:“治理一國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內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恐怕要禍起蕭墻了?!?/p>

30.害群之馬

  【出處】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 《莊子·徐無鬼》

  【解釋】危害馬群的劣馬。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危害集體的人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城狐社鼠、殘渣余孽

  【相反詞】仁人志士、謙謙君子

  【押韻詞】強不凌弱,眾不暴寡、舞文枉法、形孤影寡、添磚加瓦、雍容爾雅、熟羊胛、富商大賈、強不犯弱,眾不暴寡、片鱗碎甲、虛舟飄瓦

堯舜禹神像玻璃鋼塑像帝堯夫人鹿仙女神像大型仙姑娘娘神像制作

  【成語故事】傳說黃帝軒轅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討教治理天下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個牧馬的孩子,黃帝向他問路,孩子告訴大隗的住處。黃帝問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孩子說:“治理天下就和放馬一樣,只要那去其害馬就可以了?!秉S帝頓悟其中道理。

楚國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一、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

  這則故事是韓非借齊國傳墨子學說的田鳩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二、白虹貫日

  出自《戰國策之魏策四》:

  聶政是戰國時韓國軹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并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為由沒有答應。后來聶政的母親死后,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現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

  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就是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

  三、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 閔公元年》:

  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后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現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來,畢萬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戰國時的魏國。

  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后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輩發揚,繁盛昌大。

  四、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 勾踐歸國外傳》:

  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臥薪嘗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

  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

  五、抱柱立信

  出自《莊子 盜跖》

  屋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于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約。尾生忠于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

  后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于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

  六、表里山河

  出自《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

  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為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原話為:“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晉國外黃河而內太行山,地理形勢使國防極為穩固),必無害也?!?/p>

  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

  而元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于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

  七、甘拜下風

  出自《左傳 僖公十五年》:

  在秦晉韓原之戰中,晉軍大敗,晉惠公被秦兵所俘獲,晉大夫頭發蓬亂下垂的拔帳隨行。秦穆公勸說道,:“二三子何其擔憂也!寡人準備請晉君去我秦國,豈敢太過分呢(這是表面上安慰晉國大夫等人的放話)?”晉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p>

  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跋嘛L”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鑒,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

  “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后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

八、背城借一

  出自《左傳 成公二年》:

  公元前五八九年,晉、魯、衛三國的聯軍擊敗齊軍后,齊頃公派大臣賓媚人(即國佐,曾主持齊國之政)帶上賄賂去見晉軍主帥卻克,當晉方提出屈辱齊國的苛刻條件(必以蕭同叔子就是齊侯之母為人質,并且將齊國境內田間的壟畝變成東西走向,這樣道路、水渠都將成為東西方向,以便晉軍的行動)時,賓媚人本著維護齊國尊嚴,堅決地加以拒絕,并準備決一死戰(原話中為背城借一)。魯、衛兩軍主將,都勸告卻克與齊停戰求和,晉終于放棄了繼續進攻的主張,簽訂了盟約,齊國得以轉危為安。

  后來以“背城借一”表示誓與敵人決一死戰。

  九、班荊道故

  出自《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

  春秋時,楚國伍子胥的祖父伍舉與蔡水師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兒子公孫歸生是好朋友。伍舉娶與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實為伍舉護送之?!庇谑俏榕e也因受牽連而逃奔到鄭國,然后準備到晉國去。恰在這時,公孫歸生也將要去晉國,二人在鄭國郊國相遇。他們“班荊(扯草鋪地)相與食(坐在上面,一面吃東西),而言復故(一面攀談返回楚國的事情)。

后以“班荊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

  十、萇弘化碧

  出自《莊子 外物》

  萇弘是春秋時周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的大夫。劉氏與晉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晉卿內訌中(所指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趙氏擊敗范氏和中行氏),萇弘曾幫助過范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他,晉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萇弘殺死。萇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及精誠之至也。

  當然化碧之說為后人的演義。后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為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

  像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就有死后,鮮血化碧一說。

  十一、刺股

  出自《戰國策 秦策一》:

  蘇秦游說秦王,上書上次,秦王沒有采納他的主張,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傷感之余,刻苦自勵,夜以繼日的努力攻讀。夜里讀書至困欲睡時,就用錐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來,繼續學習。這種勤苦自強的精神,歷來被人稱頌,成為舊時勸學的典型事例。

  后世常以“刺股”用為勤苦讀書、奮發自強的典故。

  十二、操刀傷錦

  出自《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

  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因為鄭子產是他晚年舉薦而執政的,可能認為提拔尹何,子產不會反對。鄭子產主張“學而后入政”,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壞,才是用人穩妥的辦法;如果“以政學者”,那就是拿“政”去開玩笑,這是對“政”的不負責任,這將給“政”造成危害。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子產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錦不使人學制“作比,闡明不可本末倒置。

  以今天的眼光看,學而后作雖無可厚非,但干中求學,干也是學,也是不能偏的。

  后人“操刀”“傷錦”合二為一,用來比喻才薄力單,難以預勝任。

  十三、楚幕有烏

  出自〈左傳 莊公二十八年〉:

  楚伐鄭,鄭國得到其他諸侯國家的援救,迫使楚軍連夜撤退。楚軍為了防止鄭軍及諸侯國援軍的援救,軍隊于夜間悄悄撤走,卻留下了空空的營幕作為掩護。軍幕空虛,所以烏鴉才棲止在上面,鄭國人由此判斷出楚軍營內的虛實,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

  后來用這個典故,常指敗退或軍事力量的空虛。

  十四、丁公鑿井

  出自《呂氏春秋 察傳》:

  春秋戰國時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因為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一個人了,說是等于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助。有人聽到這話后就后來就以此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

  十五、大義滅親

  這個故事就比較有名了,在〈東周列國志〉上也有記載,不過我要講的則是出自〈左傳 隱公四年〉:

  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吁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于自己的父親。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吁和石厚。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吁,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左傳》因此稱贊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吁而厚與(同與,就是一同處死的意思)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

  “大義滅親”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

  十六、東施效顰

  出自《莊子 天運》:

  說越國有一個絕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西施有個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時候,總是用手按著胸口,皺緊眉頭。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咧著嘴似笑非笑的。正巧,迎面走來一位叫東施的丑姑娘。東施看見西施皺著眉頭,用手接著胸口在笑,覺得樣子十分好看。于是,就照樣模仿起來。東施本來沒有胸口疼的毛病,卻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頭也照樣緊皺起來,自以為這樣就美麗了。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兩眼,丑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

后以“東施效顰”來比喻“丑拙”盲目機械地效仿“美巧”,結果適得其反,鬧出笑柄。

  李白就有:丑女來效顰,還家驚四鄰。

  十七、呆若木雞

  《莊子 達生》:

  戰國時,斗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斗雞迷。為了能在斗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渻子幫他訓雞。齊王求勝心切,沒過幾天,便派人來催問,紀渻子說:“雞沒訓好,它一見對手,就躍躍欲試,沉不住氣。”過了幾天,齊王又派人來問,紀渻子說:“還不到火候,看樣子雞雖不亂動了,但還不夠沉穩。”又過了幾天,紀渻子終于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贝蕉冯u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渻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一點反應也沒有,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只雞和別人斗,自然場場獲勝。

  莊子用這個故事,愿意是指為了說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經過人為的訓練,也能積習成性,達到改造“物”的目的。

  但是傳到了后世,卻用“呆若木雞”來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神態,則全用為貶義。

  想想也真是好笑啊,這句成語的出處與現在的解釋居然如此不著邊啊。呵呵,古人也很有意思。

  十八、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成公十五年》:

  春秋時,晉伯宗(晉大夫孫伯糾之子)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難。”后來伯宗果然因為結怨過多而被殺。

  “盜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后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丑恨美,壞人恨好人。

  十九、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 外物〉:

  莊子說:“筌(就是一種捕魚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為得魚而忘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語言,言詞)所以在意(要表達的意思、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人言哉(就是說深悟其道、專心致意卻并不侈于言辭的人,其實難得,故莊子希望能找到這樣的人和他交談)!’”

  莊子在這里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為比喻,并不從消極的意義上使用,承上啟下,目的在于比照說明“得意忘言”的道理。

  后世用“得魚忘筌”卻改變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極的意義上,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

  可見這也是一個后世用意與出處不相符的成語。也不知是怎么傳的。

  二十、斷織(孟母繼織)

  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及〈列女傳〉:

  孟子是戰國時期墨家代表人物,姓孟名軻,由于賞識淵博,道德高尚,被后世譽為“亞圣”。孟子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么高的地位,與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關。孟子年幼時,他的母親非常注重對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于貪玩而沒有上學,他母親知道后,非常生氣,當即拿起剪刀,割斷正在織布的織線。孟子孝敬母親,看到母親如此生氣,既害怕又難過。孟母看到兒子有悔改之意,就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你廢棄學業像我剪斷布線,一個人要專心讀書,才會有知識,如果現在不用功讀書,將來就一事無成?!睆拇艘院螅献影l奮苦讀,終于成為大學者。

  后來就用“斷織”為勉勵努力求學,不可中道荒廢的典故。此外人們也用斷織來表示賢婦勸學。

  唐代駱賓王的《上袞州張司啟》里有這個典故:“加以承斷織之慈訓,得銳志于書林?!?/p>

  另外一個有關斷織的故事就是樂羊子妻勸其夫進學的故事,和孟母勸告孟子的形式大致相同。而且目的也都達到了。

歷史經典:二十四孝故事

一、孝感動天

  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兒子從小就很孝順父母。他父親是個老實厚道的農夫。舜的母親因家境貧困常對他父親出言不遜、橫加指責。舜有個弟弟叫象,也常對父親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終如一,不怨天尤人對父母恭順如常對弟弟加倍關心照顧,引導其改過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動上天當舜在山下耕田時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鳥幫忙鋤去荒草當時的帝堯聽說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婦并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來堯把帝位也“禪讓”給舜。人們贊揚說,舜由一個平民成為帝王純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詩贊曰:

  隊隊耕春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帝位,孝感動天心

  二、孝傳五世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縣,有個姓陳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親至孝,名遍四方。他奉侍雙親,溫順孝敬從來不讓父母心中有憂慮之念。偶遇父母有病,則衣不解帶日夜陪床服侍親自做湯熬藥。二老逝去后陳侃悲痛欲絕,真正做到了事生盡力事死盡思的圣人垂訓。他的孝行被整個家族引為典范。所以后代子孫人人效法,尊老愛幼,兄弟團結夫婦和睦妯娌相親。以后陳氏家族五代同堂傳為佳話.宋皇樹坊旌表,賜額曰:'孝門陳君,百姓則稱其為“陳孝門”。

  后人有詩贊曰;

  至孝事親世頌揚,子孫代代仰遺芳

  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動楓宸詔表彰

  三、兄弟爭孝

  清朝時,長江口外的崇明島上有吳氏四兄弟小時候因家境貧困父母不得已把他們賣給富家為童仆,以求一條生路。他們長大后,個個勤奮節儉贖出賣身契回到家鄉,合力蓋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這時,他們已理解當日父母之苦心故爭相供養父母,以示不忘養育之恩。開始認定每家供養一月。后來,賢惠孝順的妯娌們認為隔三個月才能輪到供養時間太長了故改為每家供養一日。以后又改為自老大起每人供養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養父母。席上子孫、兒媳爭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順真是合家歡樂樂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壽近百歲無病而終。

  詩云:父母育恩深似淵,不尤被鬻孝猶虔。

  弟兄爭奉酒甘旨,純孝妯娌渾歸賢。

  四、勸姑孝祖

  明朝時候,浙江紹興山陰有一戶姓楊的人家,娶了一個童養媳名叫劉蘭姐,年僅十二歲,卻很明事理對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動不動就冒犯長輩經常罵祖母'老不死將其視為'包袱言辭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王氏的閨房長跪不起,王氏大吃一驚問其緣故劉蘭姐答道: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么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聽后恍然大悟.邊流淚邊嘆氣說.良言使我收益不淺??!于是痛改前非,對待祖母溫柔恭順。而劉蘭姐對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兒明大義,看姑罵祖逆親意

  入房跪勸悔前非示范兒孫行孝字。

五、孝感繼母

  清朝人李應麟,居云南昆明從小溫順善良。他的母親不幸去世后便勸父親再娶。他用賣卜的收入來供養父母。應麟對待繼母雖然十分孝順但是繼母卻將他視為眼中釘,百般刁難,常常對他施以棍棒。每當這時應麟總是跪著,恭敬如初絲毫沒有抗拒之意。他的父親卻輕信繼母讒言,將他逐出了家門。應麟仍無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準備好禮品回家祝賀。不久應麟聽說繼母病了。急忙回家進行護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醫抓藥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繼母病愈同時應麟對待繼母所生孩子格外親和終使繼母悔恨不已至此母子關系改善,勝過親生。后人贊曰;

  不憂繼母逐離鄉,母病回家侍藥湯;

  將弟視同親手足母終悔恨變慈祥

  六、跪父留母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張菊花。七歲那年,母親不幸病逝,父親續娶。菊花沒有因此而分辨生養之別,對待繼母恭敬。她的繼母卻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繼母乘機將她賣給人家作婢女。事有湊巧,菊花的父親在回歸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當父親問她為何落此地步時,菊花含淚不語,生怕連累繼母,在父親追問下,不得已才告之。父親聽后大吃一驚,當即將菊花贖了回來。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見到后妻,十分惱怒,欲將其休掉。菊花見狀,當即下跪為繼母求情,父親終被其孝心感動,方才罷休。繼母沒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對待繼母和父親在世時一樣孝敬、因此世人有詩頌曰:

  一片奉心如石堅,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動恕寬母,純孝并齊閔子騫。

  七、挨杖傷老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本性純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失,就舉杖揮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時,竟然傷心哭泣。他母親覺得奇怪,問道:“往常打你時,你都能接受,今天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覺得疼痛,知道母親還有力氣,身體健康,但是今天感覺不到疼痛,知道母親身體衰退,體力微弱。所以傷心禁不住流下了淚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闭f明了他非常孝敬母親。有詩頌曰:

  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

  八、負米養親

  周朝,有個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貧窮,時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當食物。而子路為了贍養父母雙親,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來,盡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學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余下來的糧食達到萬鐘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勞苦,感嘆說;雖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愿以償了。有詩頌曰:

  負米供甘旨,寧辭百里遙;

  身榮親已沒,猶念舊劬勞。

  九、聞雷泣墓

  戰國時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親特別孝道。他母親在世的時候,生來就很膽小,懼怕雷聲,王裒經常在打雷的時候,到母親身邊給其壯膽。母親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靜的地方、一到刮風下雨聽到震耳的雷聲,王裒就奔跑到母親的墳墓前跪拜,并且低聲哭著告訴道:“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怕?!?/p>

  有詩頌曰:

  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臺;

  阿香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十、臥冰求鯉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時失去了母親。后來繼母朱氏對他不慈愛,時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親對他也逐漸冷淡。

  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有一年冬天,天氣很冷,冰凍三尺,王祥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臥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鯉魚。正在他禱告之時,他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正準備跳入河中捉魚時,忽從冰縫中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帶回家供奉給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

  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十一、親嘗湯藥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恒,即后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恒對他的母親皇太后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并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恒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后三載病,湯藥必先嘗。

  十二、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后,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干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

  有詩頌曰: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

  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

  十三、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后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后,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于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后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后人有詩贊曰:

堯舜禹神像玻璃鋼塑像帝堯夫人鹿仙女神像大型仙姑娘娘神像制作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

  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十四、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么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后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喂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

  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十五、單衣順母

  周朝閔損,字子騫,是個孝子。母親早逝,父親憐他衣食難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閔子騫。幾年后,后母生了兩個兒子,待子騫漸漸冷淡了。一年,冬天快到了,父親未歸,后母做棉衣偏心,給親生兒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給子賽用蘆花絮。一天,父親回來,叫子騫幫著拉車外出。外面寒風凜冽,子騫衣單體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對父親說。后來繩子把子騫肩頭的棉布磨破了。父親看到棉布里的蘆花,知道兒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閔子騫看到后母和兩個小弟弟抱頭痛哭,難分難舍,便跪求父親說:“母親若在僅兒一人稍受單寒;若驅出母親,三個孩兒均受寒?!弊域q孝心感動后母,使其痛改前非。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歡樂。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后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十六、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一個辦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鲍C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并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十七、扼虎救親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里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于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于松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十八、懷桔遺親

  東漢時,有一位孝子姓陸名績,字公紀。六歲的時候,去九江拜見表術。袁術拿來桔子招待他。他悄悄把兩個桔子揣到懷里,告別跪拜的時候,桔子掉在地上。袁術責問他為什么悄悄地揣了兩個桔子。陸績跪著說:“我母親一向很喜歡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親?!标懣兡陜H六歲就知道孝敬母親,袁術大為贊美。

  有詩頌曰;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

  袖中懷桔實,遺母報深慈。

  十九、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里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后,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賊窟救親

  元代,有個叫孫抑的人,家住山西洪洞縣。武宗年間,考上了進士,官為刑部郎中。但因對朝廷不滿,所以辭去官,回去盡力孝奉父母。這時家鄉兵荒馬亂,強盜四起,就想帶雙親往南陽逃避。途中遇賊兵攔路。因勢單力弱,很難保護二親,于是就毅然決定先護送母親脫險。父親在后面被擒。孫抑誓死要救出父親,安頓好母親后,不顧艱難險阻,只身進入土匪巢中,但終因寡不敵眾,反被捉拿。孫抑涕泣哀求,釋放他的父親。匪首看他是個孝子,很受感動,于是就把他的父親釋放了。

  有詩贊曰:

  文人遇賊似臨淵,求釋老親泣涕連。

  賊感孝誠遂許放,全家安返樂團圓。

  二十一、行乞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饑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甭牭娜烁械剿媸莻€孝子。后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二、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后,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后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并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愿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并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后人。

  二十三、望云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后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云,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云底下?!迸腔擦撕芫?,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

  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沈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云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云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贝蠹疑钍芨袆樱l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云英找到父親的尸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沈至緒為副總兵,并任命沈云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后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

  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來源丨南京小升初網

  媽媽,我不想上四星高中……

  泰晤士校長見面會全披露!校方現場答疑,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

  碼起來!100多道幼升小生活常識類面試題

  備戰中考3步走丨3年時間,從二外到金中,高二進入中科大少創班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堯舜禹神像玻璃鋼塑像帝堯夫人鹿仙女神像大型仙姑娘娘神像制作》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發表評論

快捷回復: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8人圍觀)參與討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