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在2013年至2021年“中國老年人口第一個成長高峰”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由2.02億增長到2.58億,占全國人口比例將由14.9%提高到17.9%。人口老齡化的速度與老年護理的需求,形成了“9073”現實問題,即老年人在家養老占90%;雙特老人(特別貢獻和特別困難老人)政府托底養老占7%;社會經營的老年公寓、家庭健康服務公司等僅占3%;每年亟需照顧護理的老人數量在增加,目前1500萬,2020年達2500萬, 2050年預計達4000萬。特別是計劃生育形成“人口斷層”效應,未來每對夫婦將面對4個老人的日常照顧,其困難問題勢必不堪重負,原來家庭養老模式岌岌可危。
人口紅利的消失,老齡化的速度,與老年人護理的困境,意味著巨大的社會問題,同時也將成為機器人產業介入大健康服務領域,提供了強勁的支撐市場。機器人不僅在軍事、制造業等領域替代人,還將進入健康領域幫助人類。“鋼鐵俠”不僅存在美國科幻電影中,而必將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國工業信息化和健康信息化領域的人工智能設備受到追捧,需求也不斷在擴大,機器人產業萬億市場需要開發。
一、機器人力挺大健康產業 進軍醫療領域創造奇跡
500年前,達·芬奇畫出機器人設計圖;500年后,以達·芬奇命名的機器人問世。當初美國宇航局和軍方,為預防宇航員太空出現疾病,戰場上需要緊急外科手術,發明了遠程醫療軍用技術。如今發展到“達芬奇”第三代機器人,是一種高級機器人平臺,是通過醫生控制臺、床旁機械臂系統和成像系統三部分組成,計算機系統“過濾”人手抖動,完成超越人手生理極限的動作,進行實時手術。
從人工智能技術“電腦醫生”在醫療上的應用,沃森機器人醫生的準確診斷,到銳珂機器人移動式看病,達·芬奇命名的機器人成功完成手術,說明機器人走進我們醫療領域。
●早期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上診斷:
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上最早應用,20世紀50年代后期,出現一些常規醫學疾病診斷。
20世紀70年代,開發人工智能技術相關“電腦醫生”項目。美國匹茲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用于診斷普內科復雜病癥的軟件“快捷醫療參考”,這款醫療診斷專家系統收集4300種臨床表征,能夠診斷超過600種疾病,經過系統程序運算,提高快速診斷的可能性。197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開始研制MYCIN系統,兩年后完成投入應用。MYCIN是一個幫助醫生診斷住院血液感染患者、并選用抗菌素類藥物治療的專家系統,至今仍頗具代表性。
80年代,美國麻省總醫院開始開發和完善DxPlan項目。DxPlan所涵蓋的知識領域包括內科各??频亩鄶导膊〖芭R床表征,主要以IBM的個人電腦為程序開發工具。使用者可向電腦咨詢下一步應作何種檢驗及測試,以最少的花費得到最多的信息。
2010年秋,“伊莎貝爾保健系統”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保健醫院聯網使用,為醫生提供可靠診斷和治療建議,一些經驗較少、臨床實踐不多的醫生能從該系統獲得更多幫助。
2013年,電腦醫生沃森登上醫療舞臺,它既是癌癥診斷專家,又是醫療服務利用情況管理的專業人士。從此,計算機輔助診斷翻開新的一頁,正式邁入“沃森時代”。
據市場研究公司Insight Research數據表明,未來美國衛生保健行業將會在信息產業投入690億美元。英特爾和思愛普已經開始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具有競爭力的醫用超級計算機。
●機器人醫生沃森正改變整個醫療世界:
2015年1月12日動脈網訊:沃森機器人醫生是自2007年始,由IBM公司的DeepQA計劃小組經過四年開發的人工智能系統,以創始人托馬斯?J?沃森的姓命名。
2011年,沃森在美國一檔老牌綜藝節目“危機邊緣”里打敗最高獎金得主布拉德·魯特爾和連勝紀錄保持者肯·詹寧斯,從此名揚全國。聰明沃森,擁有理解自然語言和精確回答問題能力。因為沃森儲存數百萬的文檔資料,包括字典、百科全書、新聞、文學以及知識庫參考材料,硬件配置可以每秒處理500GB數據,相當于1秒閱讀100萬本書。沃森會進行系列計算,包括語法語義分析、對各個知識庫進行搜索、提取備選答案、對備選答案證據的搜尋、對證據強度計算和綜合等,對各種可能答案綜合判斷,并進行檢測和量化評價。
機器人醫生沃森聽得懂人類語言,可通過詢問病人病征、病史,通過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自然語言的處理和分析技術,憑借從各個渠道搜集到的信息和數據,迅速給出診斷提示和治療意見。據測算,沃森的診斷準確率達到73%。
2011年,機器人沃森醫生獲得第一份工作,主要任務是幫助wellpoint負責復雜病例的護士完成工作,審查醫療服務提供者的醫療請求。以及后期在腫瘤臨床試驗中的應用。
2014年,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與IBM合作打造“登月項目”,通過采用IBM沃森技術來消除癌癥。安德森癌癥中心是美國排名第一且被全球公認的最好的腫瘤醫院,沃森認知計算系統驅動,幫助臨床醫生制定、觀察和調整癌癥患者的治療方案,簡化和標準化患者的病歷、實驗室數據和研究數據的收集、整合,然后進行深度分析。
同時梅奧診所(Mayo Clinic)通過IBM沃森進行快速、高效地給患者提供合適的臨床診斷服務。紐約斯隆-凱特林醫院、克利夫蘭診所和沃森有著業務合作。泰國康民國際醫院采用IBM沃森認知計算在曼谷研究中心提高癌癥治療質量,在16個國家的機構進行病例評估。
●移動數字化時代的機器人能幫你看?。?/p>
2013年03月29日央視網曾經報道:中國國際醫療儀器設備展覽會在京開幕。全球最大醫療設備及IT供貨商Carestream Health,Inc公司(簡稱銳珂)參展最新成果,帶來精彩的醫療影像盛宴。銳珂進入中國市場憑借卓越性能和領先技術連續五年中標總后項目。
銳珂機器人DRX-Revolution 移動式數字化醫用X射線攝影系統首次亮相,蘊含眾多領先科技:可升降伸縮式球管支架結構最大限度降低機身高度拓展前進視野;首創智能濾線器對準裝置,最大限度消除散射線影響;一鍵式控制方式單手操作,輕松前后左右、上下移動旋轉定位,DRX無線探測器徹底擺脫電纜羈絆,確保床旁攝影的安全性、舒適性。
銳珂展示的DRX-Transportable系統和魔界DRX-Evolution 系統,是高端無線智能DR系統,實現數字化X線直接成像滿足放射診斷需求。DR以無線平板探測器,既可線控常規固定位置攝影,又可無線攝影,克服傳統設備死角多、擺位不靈活缺陷,避免搬動患者造成二次損傷;自動跟蹤,提高檢查擺位效率,降低勞動強度;適用通用移動改進套件,可即時傳輸影像,快速獲得所需影像,以便制訂診斷和治療計劃。
銳珂專為部隊基層醫療機構設計的桌面成像解決方——DIRECTVIEW Vita CR系統讓人感受到科技的神奇魅力,重量只有36公斤,比很多桌面CR解決方案都要輕便。銳珂CARESTREAM DRYVIEW激光成像儀可提供508 dpi的分辨率,輕松應對各種醫療設備的打印需求,適合各種成像應用,包括計算機X線成像(CR)、數字X線成像(DR)、磁共振成像(MRI)、計算機層析X線成像(CT)、全景數字乳腺成像(FFDM)和超聲成像等。激光成像質量是業內領先技術,而且成本低。對于軍隊野戰醫院來說,銳珂系統高性能和高質量的影像是理想的選擇。
●韓國15年內要讓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
2010年5月4 日人民日報訊:韓國自2005年10月推出66臺智能型機器人“小秘”后,將其中64臺家庭型和2臺工作服務型機器人分別免費提供給普通家庭和郵局。2006年6月,根據用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推出更先進的機器人,并免費贈送給千戶家庭試用。機器人能提供簡單的健康服務,如測量血壓、脈搏等,深受顧客喜愛。近幾年來韓國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政府選中服務型領域機器人作為發展重點。2013年韓國機器人技術將位居世界第三,占全球機器人市場份額15%,出口200億美元,并創造1萬個就業機會。
韓國政府計劃15年內家家都有機器人。年底前將一種網絡機器人投入批量生產,可以代替父母教孩子說英語、唱歌或者跳舞;可以像貼身保姆一樣,照顧殘疾人和老人的生活;可以做家務,不僅把飯菜擺上餐桌,飯后還負責擦桌子洗碗,并提醒何時服藥等;可以勝任導購類工作,在公共場所巡邏,搜尋形跡可疑者,并將畫面回傳給控制中心。機器人成本約在1000美元至5000美元間,與一臺大屏幕電視機相當。韓國人認為,在未來15年內每個家庭都將擁有一個智能機器人,就像現在幾乎每個韓國家庭都擁有微波爐和洗碗機一樣。
●世界最先進第三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2015年2月10 日長江商報訊:世界最先進的第三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日前從美國直接抵達湖北,同時在武漢同濟、協和兩家醫院完成首秀,當天共成功完成5臺手術。
4只“手臂”靈活運動,好似章魚,“手指”能根據手術需要改變操作方式,可360度旋轉,能深入人體各部位,“眼睛”三維立體成像一覽無遺,微細血管放大清晰可見。
7日上午8時,記者走進武漢協和醫院手術室,親眼見證該院第一臺“機器人手術”—膽囊切除術。躺在病床上的程女士今年41歲,腹部疼痛后檢查,發現有膽囊結石,必須手術切除。麻醉后先在肚子打了5個1厘米大的小孔,緩慢注入二氧化碳,讓腹部被氣體“溫柔”撐開,這樣機器人操作空間大,醫生視野清晰。院長王國斌在操控臺前,將兩只手指放入“指套”,站在手術臺旁的機器人便伸手通過小孔進入體內,快速準確找到膽囊,在醫生手遙感操作下,“機器手”一點點剝離粘連的組織,分離大血管、臟器后,邊切除膽囊,邊給傷口止血,手術切除時間不到半小時。
同時在武漢同濟醫院,65歲方爹爹一個月前被確診為前列腺癌,決定接受最先進手術機器人進行手術,麻醉成功后,機器人就如電影《阿凡達》里的場景一樣,專家操作機器人手臂就開始手術,1只手臂為專用攝像頭,可三維成像,其余3只手臂可隨意更換手術所需的“手指”。比如,鑷子、電凝刀、分離器、超聲刀等,僅用了80分鐘,方爹爹的手術順利完成,術中幾乎沒有出血。
二、機器人產業攜手大健康 改變面臨的老齡化窘況
我國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人數下降,老齡化的加速,老年人護理的困境,意味著巨大的社會問題,同時,也將成為機器人產業介入健康服務領域,提供了強勁的支撐市場。
●勞動人口連續3年下降人口紅利消退:2015年1月22日21世紀網訊: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14年全年經濟增速創下24年來新低的同時,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出現了連續第三年的下降。據統計,16-59歲的勞動年齡段人口在2014年減少了371萬人,降幅超過了2013年?!叭丝诩t利”的消退也對經濟產生了影響,被認為是經濟減速的原因之一。
人口紅利是支撐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力量,消退是近年來明顯趨勢。中國那種認為勞動力供給會源源不斷的看法,現在已經改變,人們日益看到勞動力從過剩逐漸走向短缺風險。預示著中國未來將面臨日本及一些歐洲國家出現的老齡化社會風險。
●養老機器人拯救加速進入老齡化中國: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在2013年至2021年“中國老年人口第一個成長高峰”期間,全國老年人口將由2.02億增長到2.58億,占全國人口比例將由14.9%提高到17.9%。人口老齡化的速度與老年護理的需求,形成了“9073”現實問題,即老年人在家養老占90%;雙特老人(特別貢獻和特別困難老人)政府托底養老占7%;社會經營的老年公寓、家庭健康服務公司等僅占3%;每年亟需照顧護理的老人數量在增加,目前1500萬,2020年達2500萬, 2050年預計達4000萬。特別是計劃生育形成“人口斷層”效應,未來每對夫婦將面對4個老人的日常照顧,其困難問題勢必不堪重負,原來家庭養老模式岌岌可危。
一項針對北京地區養老院調查表明,資源較好的公立養老院“一床難求”,害怕醫療護理方面風險,養老院將重病老人、失去自理能力老人、失能失智老人拒之門外。最大瓶頸是專業護理人力資源缺乏,沒有足夠和專業人員照料,害怕意外,承擔風險。
現在養老護理員缺口,主要是由隨丈夫進城務工的農村婦女彌補。部分養老院短期雇傭這些婦女,一常隨打工丈夫流動,部分是老人自己雇傭保姆,大部分是農村的,干不長。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教授說:“目前護理人員結構看,以女性外來流動人口居多,這部分勞動力一旦有了孫輩或進入老年,通常會回歸自己家庭,年輕女性又因為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愿意從事養老護理行業的不斷下降?!?/p>
●機器人幫助腿腳不便的老人上下樓梯:2015年1月13日中國健康養老產業聯盟訊:上海浦東新區金楊敬老院前身是陸家嘴街道敬老院,1997年浦東開發開放,從陸家嘴遷址靈山路一棟兩層建筑內。這里沒法改建裝電梯,雖然兩層樓,但老人上下樓不方便,尤其生病時候。晚上每區域值班人員少,2樓老人一旦需要緊急就診,要找工作人員一起扶下樓,既花費精力還很危險。如今有了爬樓機器人,一位護工就能幫助老人輕松上下樓。
锝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旭東,為護理員工培訓來自德國的 S-max sella載人爬樓機器人的使用方法,操作好載人爬樓機器人,幫助老人上下樓梯,是敬老院員工技能考核一項重要指標。載人爬樓機器人外觀與普通輪椅無異,只在座墊下方多了帶有機械腿的爬樓組件,座背后安裝了操作手柄。爬樓機的兩條機械腿模擬人類拾級而上時腿部抬起、下落的動作。打開電源,調節速度,長按啟動鍵,兩條機械腿從爬樓組件中緩緩伸出,抬起然后攀至下一級臺階,帶動機身向上或向下移動,然后自動收回,如此反復操作完成樓梯攀爬。
金楊養老院使用載人爬樓機器人,顯示了智能機器設備在養老護理中的巨大潛能,同時不能只估算中國社保養老金缺口,也要估算未來中國養老的護理勞動力缺口。
●好博特機器人福利院巡房成為新護工:2015年1月13日中國健康養老產業聯盟訊:
2012年圣丹斯獨立電影節上,科幻影片《Robot and Frank》贏得艾爾弗雷德.斯隆特別獎,影片講述一個發生在輕微失智老人與機器人間的故事。兩年后名為“好博特”的機器人護工在昆山市玉山福利院上崗。這款家居巡視服務機器人,高40厘米,凈重3公斤,由昆山瑞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機身內置煙霧傳感器、煤氣泄漏傳感器、門磁、紅外等傳統安防系統,一旦設備報警,好博特便會主動拍照并通過彩信以及郵件方式向主人發送警報。機器人配備有低電量自動回充技術,低電量時,會自主回到充電座進行充電。
老人跌倒傳感器被稱最大賣點,佩戴在老人身上,根據需要配多個,傳感器信號和機器人相互聯系,一旦信號傳出被獲取,就會通過短信向主人發出報警信號。從識別跌倒至發出警報有10秒鐘間歇,判別是否真跌倒,是否可爬起。家屬或工作人員能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網絡設備遠程操作機器人的攝像功能,了解情況并采取救援。
玉山福利院原本由多名護理人員完成的巡房任務,被好博特取代,機器人每天自動穿梭在各樓層,工作人員在辦公室內通過電腦接收好博特傳送的攝像畫面,掌握老人作息情況。
智能助行機器人,具有普通的電動輪椅車的代步功能,幫助老人起坐;若選擇康復模式,座椅下方兩段機械按摩臂會緊貼腿部上下運動,進行按摩刺激。毫無疑問,在我國這個老齡化大國里,養老機器人正在大規模崛起。
三、機器人產業在我國現狀 與未來產業發展的前景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人數下降,老齡化的加速,中國的工業信息化和健康信息化領域的人工智能設備受到追捧,需求也不斷在擴大,機器人產業萬億市場需要開發。
●我國制造裝備機器人產業有萬億市場: 2014年9月19日《三聯生活周刊》報道: 中國正在大踏步地跨入機器人產業。2014年最新估算出的“萬億市場”,是以機器人產業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的概數,參照硬指標來自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統計: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7萬臺,約占全球銷量的五分之一,總銷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到2020年,這個體系產業銷售收入將達到3萬億元。
我國機器人產業主要是分布在長三角的機器人國際巨頭生產基地,珠三角異軍突起的年輕機器人群落,國內唯一上市的是沈陽新松的老牌國產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
●我國機器人外企占中國市場70%份額:2015年-2月22 日中國工業報訊:中國企業在加速“機器換人”的時候,外資企業借助自身優勢,迅速分切著機器人市場這塊誘人蛋糕。
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公司、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機器人,并稱為機器人領域“四大家族”巨頭,占據中國機器人產業70%以上市場份額,幾乎壟斷機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領域?,F在ABB機器人,90%以上機器人型號和90%以上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機器人都實現本土化生產;日本安川電機和德國庫卡機器人同樣進一步擴張在中國的產能。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說,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從2010年前后啟動,與日本相比啟動慢了差不多30年,雖然中國的機器人市場起來了,但并沒有給中國企業足夠的成長時間。新松、廣州數控等四大中國機器人廠商,僅占據中國市場5%的份額。外資廠商技術保持領先,且規?;a,一直保持絕對成本優勢,現階段國內機器人主要技術瓶頸是核心技術與國際主要競爭對手間的差距,使得產品缺乏競爭力。
●廣東東莞機器換人發展智能裝備產業:2014年6月25日中新社訊:東莞市政府通過《關于加快推動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16年將力爭全市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產值達到350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20%左右。到2020年力爭全市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產值實現翻一番,達到700億元人民幣,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體系,打造2—3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和6—8個智能裝備產業集聚區,成為全省乃至中國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基地和智能制造示范城市。面對日趨激烈的產業、勞動力競爭格局,東莞市實施“機器換人”對產業轉型升級、城市競爭格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康復機器人項目落揚州,常州機器人產值破270億: 2014年8月11日揚州日報訊 :近日植物人康復機器人項目,繼上海(揚州)國際醫學園區簽約后落戶開發區。植物人康復機器人項目是由深圳匯豐嘉潤醫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興建,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注冊資本2000萬元,主要致力于植物人康復治療智能系統的研發和開發區醫療智能產品的生產。植物人康復機器人是集軟件智能管理系統、腦電波指示器系統、視覺影像智能系統、智能康復床、機械腿、機械臂、音樂智能治療系統于一體,病人自身數據的顯示能夠有效幫助醫生擬定治療方案,并防止病人身體各機能的退化。
2014年2月25 日工業機器人網訊:常州市在上海舉行機器人產業推介會,為健康產業拓展,在更高層次上尋求更廣泛的合作。機器人產業是常州市重點發展產業。武進國家高新區的機器人產業園擁有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常州分所、中科院合肥智能所常州分所、沈陽計算機所常州分所、東南大學常州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的科研優勢,擁有銘賽機器人等龍頭企業集聚的發展優勢,擁有工業機器人、生活智能機器人、工業控制、自動化裝備、柔性生產線等豐富完善的產品優勢。2013年,常州市機器人產業產值突破270億元。
●全國智能機器人創新聯盟在京成立:2015年01月28日科技日報訊: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發起的“全國智能機器人創新聯盟”成立大會日前在京舉行,該聯盟將打造成一個全國智能機器人創新團隊的協作平臺,加速創新成果與產業對接的轉化及融資平臺。
機器人革命重要特征和標志之一是智能機器人,智能化已成為新一代機器人的核心特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的出臺,智能機器人已成為當今前沿高技術研究最活躍的領域之一,智能機器人正逐步成為制造業、國防軍事、公共安全、航空航天、醫療康復、農業林業、教育娛樂等諸多領域中的高新技術裝備。
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速度慢、核心技術薄弱、市場份額和附加值較低,為了奮起直追,我國機器人產業呈現出抱團發展、結盟而行的大趨勢。全國智能機器人創新聯盟將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和特色,以機器人為載體,以聯合創新為宗旨,突破地域、單位、領域、技術的界限,將創新、研發、成果轉化、投融資等各方力量整合成一個高效務實的創新體系,形成一種科研、產業、資本深度合作、創新鏈條更加靈巧、技術更新和成果轉化更加快捷、產業更新換代不斷加快的新型創新機制。
●深圳成立健康機器人產學研資產業聯盟:2012年4月28日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消息:4月28日深圳市低成本健康產學研資聯盟和深圳市機器人產學研資聯盟揭牌儀式舉行。深圳市兩大聯盟成立在深圳經濟轉型和民生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
低成本健康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實施的中科院全民低成本健康海云工程的目標。在開發和產業化的過程中,該院組織國際化的人才和產業團隊,聯合產學研資的力量建設微創新體系,瞄準基層衛生機構和家庭個人的需求,堅持以降低全民醫療和健康成本為目標,集成先進信息、材料和生物技術等,開展了包括健康云平臺、微流控海云工程、高端醫學影像、手術機器人等尖端技術項目。低成本健康產業的創新和發展,緊扣高科技和民生,優化資源整合,努力拓展產業新路。
【編后語】機器人是值得重點關注的新興產業,萬億機器人產業必將成為下一波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但無論世界最先進的“達芬奇”機器人,還是沃森電腦醫生,以及各種各樣的機器人,畢竟是人類的助理角色,在我國發展機器人還需要走很長的路。或許人機協作才是發展的最終方向。作為全球第一大健康產業,年支出總額占世界GWP總額10%,2013年我國大健康產業接近5萬億元,占GDP總額8%,2023年有望突破20萬億元。萬億的機器人產業與萬億的大健康服務產業攜手起來,提供的不單是產品,而是替代人類繁重的工作和健康服務系列問題的解決。同時創造出了更大的商機,印證了保羅?皮爾澤的預言,將是第五波經濟浪潮。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2023中國(廣州)數字娛樂、KTV、酒吧、影院博覽會》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