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生鮮電商步履維艱,為何不做好自己企業的品牌頂層設計,踏踏實實做好產品,用好的產品與服務去打動顧客,實現品牌的深耕人心,這樣比你靠燒錢得來的用戶更忠實,更精準!
任正非的每一次講話、閉門會議或者接受采訪,都會成為媒體爭相追逐的焦點。
今年5月,任正非與眾多Fellow召開座談會,其會議內容在近日對外流出。
對于蘋果iPhone銷量下滑,任正非認為,終端是人類文明社會最需要的一個顯示器,不會沒有前途,只是目前我們投入還不夠,還沒有完全能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機會點。
蘋果公司很有錢,但是太保守了;華為沒有錢,卻裝成有錢人一樣瘋狂投資。如果蘋果公司不敢投錢,就只能跟著我們,華為就會變得像蘋果公司一樣有錢。
蘋果到底多有錢,華為到底有多窮?
任總說,蘋果很有錢,可是卻不敢投資;華為沒有錢,卻裝作有錢人一樣,瘋狂投資。
那么,蘋果究竟多有錢呢?保守估計,蘋果目前的現金儲備大約2000億美元!
折算成人民幣之后,就是差不多 13355億人民幣左右!
那么華為有多“窮”呢?
華為2015年年報顯示,華為經營活動現金流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9%,達到了 493.15億人民幣。
和蘋果13355億人民幣對比, 相差12862億元!
任總說的沒錯,蘋果真的很有錢,華為是真窮!
蘋果到底有多保守,華為投資有多瘋狂?
蘋果雖然號稱是科技公司,但它投入到科技創新中的支出卻并非如此。
根據新浪科技的報道,蘋果2015年研發投資為86億美元,單看數據是不錯的,但是,蘋果2015年營收為2350億美元,研發僅占 3.6%。
那么,華為一年的研發費用是多少呢?
根據華為2015年年報,華為2015年的研發費用是 596.07億人民幣,折合成美元大概是89.275億美元,比蘋果86億美元還要多?!局圃鞓I電商微信內容不錯,值得關註】
而華為2015年營收為3950億元人民幣,算下來,華為的研發占比大概是 15%。
華為未來幾年每年的研發經費會提升到100-200億美元。
蘋果還能繼續低研發而成為具創新力的公司嗎?
蘋果的研發支出僅占公司總營收的3.6%,這在標準普爾500指數市值最高10大公司中排名最末。
然而據波士頓咨詢公司 BostonConsulting的數據蘋果卻是連續10年位居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公司,蘋果是如何做到的呢?
喬布斯某種程度創造了一種不可能,就是他開發的產品成功率非常高,幾乎每開發一款產品都會受世界熱捧,這沒人能做到。喬布斯的天賦讓蘋果少走彎路,這幫助減少了蘋果的研發投入。
不過隨著喬布斯的離世,蘋果的這一優勢已經失去。從iOS頻頻出現故障并在模仿Android,我們可以看出,蘋果的技術研發能力在下降,蘋果或許正淪為平庸的產品。
對于這一點,任老爺子看得很透。
另一方面,蘋果的低投入研發是通過壓榨產業鏈來實現的。
在蘋果的壓榨下,產業鏈企業的利潤并不樂觀,富士康的利潤率只有約3%,和碩更不到2%,藍思科技凈利潤也不到10%。
然而這一切是建立在蘋果的產品銷量火爆的基礎上,一旦蘋果產品銷量下滑,甚至嚴重落后安卓機,其產業鏈企業會深受打擊。
去年底蘋果推出的iPhone6S并沒能成為取得預期銷量,蘋果不得不砍單,導致和碩不得不拆除生產線裁減大量員工,富士康提前放假減少員工的加班量。
這種情況,今年還在繼續。
在今年第二財季中,蘋果出現了13年以來的首次營收同比下滑,iPhone的銷量也開始走跌。
對于今年9月份將要發布的iPhone7,蘋果自己都沒信心,根據臺灣地區的芯片制造商ASE宣稱,該公司最大的客戶—— 蘋果在該公司訂購的芯片數量比往年更加保守了。
面對蘋果的頹勢,蘋果的供應商們不得不考慮繼續成為蘋果的供應商以獲得豐厚的財富有多大風險。
據了解,富士康和蘋果的其他供應商現在都在積極尋其他出路,降低對蘋果的依賴。
筆者相信,任總也就是根據以上數據和蘋果現狀,才有信心說,蘋果若不投資,若不引導人類社會往前走,那就只能由華為來引領了!
而蘋果被華為超越,也就是指日可待了!
2455億!華為三年收入翻一倍,營收最少的業務卻增長最快
在經歷過2011年的低谷后,華為的業績曲線一直向上“瘋狂增長”。
2016年7月25日上午,華為在其官網發布了經畢馬威審計過的2016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其上半年銷售收入2455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1759億元的銷售收入相比,增長了40%,這一增長速度高于去年全年37%的營收增長率。
但華為并沒有披露其三大業務各自的營收和利潤,也沒有公布公司上半年的凈利潤,只公布了營業利潤率為12%,但這一數字較去年同期的18%有所下滑。
華為發言人在回應《華爾街日報》時稱,今年前六個月營業利潤率之所以小幅下滑,主要因為該公司增加了投資以促進未來增長。
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在官方新聞稿中則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受益于華為構筑的全球化均衡布局和聚焦管道戰略,2016年上半年華為在三大業務領域均獲得穩健增長?!?【制造業電商微信內容不錯,值得關註】
“我們將繼續穩健經營,在2016年有信心保持持續增長勢頭和良好的財務狀況?!泵贤碇垩a充道。
「 消費者業務增長驚人」
今年初, 華為將2016年的銷售收入目標設定為750億美元。上半年營收增長加快,主要得益于升級后的智能手機和網絡設備,抵消了全球需求惡化產生的不利影響。
華為有三大業務板塊,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其中運營商業務仍然是其營收中占比最高的。
根據2016年4月1日華為公布的2015財年財報顯示,華為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的營收占比分別為59%,7%和33%,但值得關注的是,三大業務去年各自的增長速度卻恰恰相反,它們分別增長了21.5%,43.8%和72.9%。
可以看出,華為消費者業務去年取得了驚人的擴張,這也從各種第三方統計機構的數據中得到了驗證,華為目前在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穩居第一,在全球市場僅次于三星和蘋果,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廠商。
華為在新聞稿中如此描述消費者業務:“消費者業務在全球市場保持穩健長。以P9、Mate8、榮耀V8、MateBook為代表的旗艦產品備受全球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在近三十個國家成為最受消費者喜愛的終端品牌之一。華為首款二合一筆記本產品MateBook也已登陸全球數十個國家?!?
但我們并不清楚今年上半年,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尤其是手機業務的增長是否超過去去年同期水平?;⑿嵯蛉A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發出了置評請求,但截至發稿,余承東未給予正面回應。
有意思的是,在新聞稿中,華為將營收占比最小的企業業務放在了最前面,消費者業務次之,運營商業務最后。這是否表明,企業業務成了華為增長的新引擎呢?或者更直白地說,企業業務獲得了高于消費者業務的增長速度?
華為企業業務涵蓋云計算、存儲、SDN等主力產品,以及平安城市、電力物聯網等解決方案。
華為表示,面向未來,華為將堅持以客戶為中心,聚焦管道戰略;堅持長期投入,厚積薄發。其中聚焦管道戰略主要是涉及到運營商業務。
從7月22日流出的任正非與多位Fellow座談會的文字實錄中,我們可以看到任正非對管道戰略的思考:“我們要做一個管道操作系統,下面操作管道,上面中間平臺是網絡集成,對上還要能力開放,把所有內容接進來,實現管道的三點銜接,即任何兩個點經過一個轉接點就能接通。 我們的網絡已覆蓋世界的1/3,是有可能減少我們內部的轉發。當接通需要轉發次數變少,價格成本也就降低了,速度也快了。管道操作系統‘上不碰內容,下不碰數據’,只是負責信息流量的傳送。”
他還說:“我們現在講的是管道戰略,沒有講電信戰略,大家一定聽到我們的口號是有變化的。不管什么樣的信息流動,從空中流下,可能高頻度、小窄帶,存在顛覆互聯網的低頻度、超寬帶的一部分應用。即使顛覆了運營商,我們也要活下來。就像丁耘所說,我們一定要從雞蛋殼里打出去,產生一個新生命,而不是讓別人從外面向里打碎了,成了一個煎蛋?!?
「 三年收入翻了一倍」
2016年華為是否能維持相應的增長目標?在今年4月份的財報溝通會上,華為高管回答這個問題時用了三個字:有機會。
“以運營商為例,目前全球LTE市場正在經歷第二波建設熱潮,而企業業務也在云化,行業機會較大,終端業務目前全球頂級玩家的營收都超過了1000億美元,這都說明了華為業務仍有增長空間?!比A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郭平表示。
事實上,在經歷過2011年的低谷后,華為的業績曲線一直向上“瘋狂增長”。記者了解到,2013年上半年,華為的銷售收入僅為1138億人民幣,2015年達到17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而到了今年則比三年前翻了一倍,增長更是達到了40%。而當時定下的三大業務部門運營商網絡、企業解決方案和消費者終端如今已經成為華為收入引擎中的“三駕馬車”。
從財報內容來看,2016年的上半年,華為的三大業務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華為官方網站如此總結三大業務的表現:“企業業務進入加速發展的軌道,消費者業務在全球市場保持穩健增長,運營商業務持續深入洞察和技術創新?!?
華為內部人士則表示,在上半年華為的企業業務也許是增速最快的部門,但是體量不算太大,未來增長空間會更大。而另一名企業業務負責人則向記者強調,目前IT產品線增長不止50%。
據記者了解,華為企業BG2015年銷售收入276.09億人民幣,增速為43.8%,是近3年增速最快的。截至去年年底,企業業務在全球渠道伙伴數量超過8000家,解決方案伙伴超過350家。
華為官方則稱,上半年,華為企業業務堅持采用開放的技術架構,與客戶、合作伙伴聯合創新,為行業用戶提供創新、差異化和領先的產品與解決方案,獲得客戶廣泛認可。云計算、存儲、SDN等主力產品和平安城市、電力物聯網等解決方案在公共安全、金融、電力、交通、教育、媒資等市場應用廣泛。
對于備受關注的終端業務,華為則表示,以P9、Mate8、榮耀V8、MateBook為代表的旗艦產品備受全球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在近30個國家成為最受消費者喜愛的終端品牌之一。華為首款二合一筆記本產品MateBook也已登陸全球數十個國家。
“我們對華為終端增長的全年預判在25%左右,問題不大,也就是出貨1.3億部智能手機。”Counterpoint研究總監閆占孟表示,上半年華為終端的增長較為穩定,二季度智能手機的大概出貨量在3200萬部,但在國內市場,來自于OPPO等終端品牌也在對華為構成挑戰。
據記者了解,華為消費者BG將于26日對外公布上半年具體銷售數據。
體量最大的運營商業務,華為稱正在從業務、運營、架構和網絡四個方面,為運營商提供全面的轉型支撐及服務,并與行業共同推動5G、IoT等面向未來的前沿技術發展。同時,華為將積極投入,打造產業生態,助力運營商加速數字化轉型,完成其在經濟和產業版圖中的角色轉換及重塑。
「 做加法的變革」
對于這三年的增長,華為一高管表示,華為還是一個能力有限的公司?!敖鼛啄暌恢痹谒伎寄茏鍪裁床荒茏鍪裁础⒕劢故裁捶艞壥裁础?013年華為終于想清楚了,華為將能力聚焦在信息流經過的領域,目標是構筑行業領導地位。”
在過去電信設備行業面臨天花板時,華為主動進行了業務結構的改革,核心業務從單一平臺(運營商市場)向多平臺(企業網與消費者業務)轉型,但在當時來說,這樣的選擇非常冒險。
從全球企業網市場來說,這是一個利潤高度集中的市場,40%~50%都集中在北美,而手機終端消費市場更是競爭激烈,4G還未成熟終端廠商就已經將價格戰打到了千元以下。而除此之外,華為還面臨著眾多創新公司的挑戰。
但在華為掌門人任正非看來,當發現一個戰略機會點,華為可以千軍萬馬壓上去,后發式追趕,敢于用投資的方式,而不僅僅是以人力的方式把資源堆上去,這就是和小公司創新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一定要從雞蛋殼里打出去,產生一個新生命,而不是讓別人從外面向里打碎了,成了一個煎蛋?!比握钦J為,不管什么樣的信息流動,從空中流下,可能高頻度、小窄帶,存在顛覆互聯網的低頻度、超寬帶的一部分應用,即使顛覆了運營商,華為也要活下來。
而這也正是華為與其他通信廠商拉開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并且收獲成效。
在2015年,華為的運營商業務收入達2323億元人民幣(358億美元),同比增長21%,企業業務收入達276億元人民幣(43億美元),同比增長44%,消費者業務收入更是達到了1291億元人民幣(199億美元),同比增長73%。
相比于華為的自我變革,愛立信則更加專注于無線業務和服務。但移動寬帶投資需求的下降讓愛立信在報告期內的表現并不如意。二季度中,愛立信的網絡設備收入為268億瑞典克朗,同比下降14%;全球服務收入為245億瑞典克朗,同比下降7%;支持解決方案收入為29億瑞典克朗,同比下降7%。
不久前,愛立信表示在2017年間節省90億瑞典克朗的成本和效率項目,目前正在執行過程中?!局圃鞓I電商微信內容不錯,值得關註】
于是,有業內分析師對這兩家公司評價道,一個在做加法,一個在做減法。
但華為的這種“加法模式”到底能在未來給華為帶來多大的機會?對于華為這種體量的公司來說,如何實現雙位數的復合增長?華為的勝算在哪里?這些也是外界對華為提出的疑問。
「 未來增長動力」
“華為2B(對公)業務2020年的目標為800億美元,其中企業業務在2019年要做到100億美元。此外,華為消費者BG此前也公布了今年的營收目標為300億美元?!痹诮衲?月舉行的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徐直軍毫不避諱地對外公布了華為的近期業績目標。
華為的底氣來源于華為的研發投入。目前華為從事產品與解決方案的研究開發人員約70000名,占公司總人數的45%。在不久前的高管座談會上,任正非強調,華為不是上市公司,每年攻擊城墻口的炮彈投入是200億~300億美元。“沒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愿意這么大的投資,因為股東不會同意。華為要生命,不要錢。”
而在此次上半年財報中,記者了解到,營業利潤率的下滑,主要也是因為華為加大了面向未來的投資。
對于下半年的業績預測,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說:“我們將繼續穩健經營,在2016年有信心保持持續增長勢頭和良好的財務狀況?!?
對于華為未來的業績發展,任正非則表示,華為未來的發展就是一定能活著,而且一定能成功。因為華為在七八年前就已經把人才“金字塔”頂端炸掉了?!敖鹱炙笔且粋€封閉的模型,塔尖的這個人有多寬的視野,“金字塔”就有多大?,F在炸開了塔尖,組合了非常多精英,戰略方向和前進方向是靠大家共同去探索出來的,而不是靠一個人來判斷局勢。大部隊最大的問題,就是方向不能錯。
“大部隊的方向不出現差錯,我們就不會滅亡?!比握钦f。
「 警惕小米式墜落」
華為獲得如此高速的增長,尤其是在營收基礎已經非常龐大的情況下取得高速增長,這值得所有人為其鼓掌慶賀。
但華為也需要警惕,它最近的曝光率似乎有些過高了,被媒體炒得太熱并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2014年的小米,當時小米如日中天,雷軍和小米都被媒體捧上了天,但結果呢?在小米手機出貨量去年未達預期,今年第一季度在國內市場被擠出前三或前五(各種第三方統計不同造成的),媒體的報道調轉了風向,華為自然而然取而代之。
所以,小米作為前車之鑒,華為需警惕成為下一個小米的風險。
然后再來看看任正非,過去他保持了相當的低調,鮮少接受媒體采訪。而今年,他一改往昔的神秘,開始走向臺前,拋頭露面,在什么兩院院士面前演講并上了新聞聯播,什么跟著國家主席習近平造訪歐洲,什么接受新華社采訪……
今年上半年,任正非的曝光量格外高,一方面是他的確有著長者的樸素和智慧,能夠給創業者或者公司高管在公司治理方面提供幫助;一方面是華為巨大的成功讓人們自然而然關注到華為的任何舉動,尤其是其創始人任正非的一舉一動,媒體們可是拿著放大鏡呢。
但對于華為來說,它更應該關注的是提升其自身的創新力,盡管華為今年對三星開啟的專利戰讓國人看到了它的自信,但仍需要看到差距。
無論是任正非,還是華為,在此,我們都需要負責任地說:謹防媒體的糖衣炮彈,有毒。
來源:互聯網,由e-made制造業電商重新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請聯系刪除!
制造業電商,權威制造企業轉型平臺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