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發業以前稱剃頭業、整容業。在清朝以前漢人是不剃頭的,這點特意說明一下,別看現在只要有中國人居住的地方都會有理發店,事實上理發作為一個行業歷史很短(大約200多年的歷史),清朝以前中國人尤其是漢人是從不不理發的,這種習慣貫穿于華夏歷史。這種習慣不是偶然的,首先中國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儒教國家,儒家思想對中國影響延續到現在,西方社會有圣經而中國人則有萬世宗師的孔子的著作“論語”,其中書中有以下文字:
子日: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 終于立身?!洞笱拧吩疲骸疅o念爾祖,聿修厥德?!?解釋:我們的身體毛發皮膚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必須珍惜它,愛護它,因為健康的身心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條件,所以珍惜它,愛護它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讓自己健康成長按正確的原則做人、做事,讓自己的名字為后人所景仰,就會讓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導有方,培養出了一個優秀兒女,這是人行孝盡孝的結束。總的講,行孝盡孝的開始就是要孝順父母,長大成人就要忠于國家和君主,最終就是要對他人和社會有所貢獻,能實現自己應有的人生價值。因此,《詩》的《大雅》中講:‘不要忘記你的祖宗和父母,這是人生最需要修養的道德。
以上說的很清楚了,頭發是是不能隨意處理的,所以清朝以前中國人除了和尚之外都會戴簪子,一直到了清朝入關逼漢人剃頭才出現了剃頭業,這個過程是很殘酷的,因為在清初推廣剃頭是非常野蠻殘酷的,當時的說法:“留發不留頭,留發不留頭”,生命和頭發你去選擇吧,所以屠殺了很多很多中國人,留發不留頭”政策的強硬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歷來柔弱的江南民眾的反對,認為剃頭是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口號是:“寧為束發鬼,不作剃頭人!” 。
民國以后剪去頭發才通稱理發,但仍然有人叫剃頭。筆者不從歷史角度去評斷以上歷史是非,但是從理發行業角度分析:理發對中國人是場浩劫,但是缺催生了中國的理發行業。甚至中國理發的祖師爺也是那個朝代誕生的:
理發業祖師爺姓羅,江西人(也有人說是湖南人)。名字已經不可考,是一個窮道士。據說當年雍正皇帝患頭瘡很嚴重,太監每次為雍正請發(剃頭)及打辮子(梳發辮)總是感到棘手,常常挨揍,甚至還要殺頭。后來雍正又從民間找了很多梳頭匠進宮伺候,但也都一樣被處死或發配。京城很多剃頭業、整容業的人都很害怕,有的出逃,有的甚至改行了。
這件事情被羅公知道了,就主動報名進宮給雍正皇帝梳頭。羅公梳頭,雍正感覺不疼不癢很舒服,頭瘡逐漸痊愈,這樣羅公就救了京城的剃頭業。后來羅公羽化在白云觀,被敕封為"恰淡守真人",就葬于白云觀。剃頭業便把羅公供奉為祖師爺,定期要到白云觀祭拜羅公。
言歸正傳,理發行業是在清朝的屠刀下建立起來的,這和今天的維修行業有很多相似之處。維修行業有史以來和普通人的生活很近,但是仔細想想你又感覺模模糊糊。事實上在互聯網已經徹底改變了世界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因為互聯網改變,舉個例子你隨便問個年輕人“中國最大的出租公司是哪家”,他會告訴你滴滴,吃飯有“餓了嗎”,定機票你會想到攜程。就像滿清入關一樣,維修行業早晚會被互聯網所改變,因為時間證明:互聯網會殺死一切效率低下的行業,出租車就是前車之鑒?;ヂ摼W革命對于維修行業就像滿清入關推廣剃頭一樣,雖然血腥但也是維修行業改革開放以來最重大的歷史性機遇,沒有互聯網思維的維修企業就注定會被淘汰。
細看今天的維修行業,暮氣沉沉顯得那么的不合時宜-夫妻店、父子店、師徒店還層出不窮,一個標準的陽光下的行業,充斥的暴力、不透明、黑幕的行業。不信你隨便搜搜新聞,涉及維修兩個字基本上前5條(除了廣告)都有關于黑幕的,甚至在本月第,二周某著名進口汽車廠商的維修黑幕上了中國微信搜索新聞移動的周榜第2,筆者認為說維修是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問題。
時至今日,其實維修行業不乏有遠見的同仁也認可互聯網+是維修行業的大趨勢,部分維修企業也在從2012年試水互聯網,維修類APP也有幾十個,如果你仔細看過這些APP的話,筆者認為這只是個開始,其商業模式并不清晰,以后會著重分析。
希望在2016年能有更多的維修同仁和“修無憂”移動維修平臺一起,撐起維修行業互聯網+的大旗,哪家企業成功并不重要,只是希望成功的企業能夠真正改善中國人的維修體驗,讓互聯網+的春風刮進傳統的維修行業!
筆者知識有限,不妥之處望指正(本人微信號ifix51)。以上為原創文章,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