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革命精神,重溫崢嶸歲月,我院各個學生支部利用暑假的時間觀看了數部紅色經典電影并寫下觀影感受,追憶歷史,緬懷革命先輩。在銘記歷史的同時,也激勵黨員們繼承和弘揚優良傳統,把這強烈的愛國熱情轉化為具體行動,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黨員應有的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們的所思所想。
第一支部
本科
我的電影
黨課感想
《明月幾時有》觀后感
-祁曉宇
7月1日,香港女導演許鞍華的作品將二十世紀40年代的香港熱血抗爭史呈現上了銀幕,觀看此片后,心中感慨萬千。
這部影片所表現出的歷史背景是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后,在廣東抗日游擊隊的號召下,以方蘭、劉黑仔為代表的仁人志士展開秘密行動,成功搭救包括茅盾、鄒韜奮、柳亞子、何香凝等在內的八百余名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逃離被日軍侵占的香港的故事。
故事圍繞人物主線方蘭展開,她的愛情,家庭和事業。方蘭和母親表面上看似淡淡的親情,但在決定投身進革命事業中去的時候,毅然決然的告別孤身的母親,縱然有萬般的不舍,也沒有過多的停留和太多的訴說。母親最愛的是自己女兒,可是當女兒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加入革命時,她對女兒說的卻是:自己死了就算了,可千萬別連累隊友。這看似玩笑的一句話,卻是一個母親的偉大之處。當方蘭得知母親被抓時,她有心去救,但是這就相當于去讓劉黑仔的短槍隊送死,可是不去救就得眼睜睜看著母親死,方蘭顫聲地問劉黑仔是不是已經知道救不了了時,只見她的眼淚瞬間掉落下來,她已經沒有力氣站著了,瘦弱的身體慢慢蹲下去,在坡道上埋頭蹲著哭……,通過周迅的真情演繹,方蘭這個人物性格更加鮮明。最終她做了選擇,在個人情感和國家大義的抉擇中,方蘭內心的天平倒向了后者!這是最讓我感動的地方。
《明月幾時有》這部影片一方面刻畫出動亂時代的小人物們一心想要過好自己的生活,但總是事與愿違,另一方面表現出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人們對于愛情親情的無奈,但也隱含著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今夕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相信我們的祖國會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明月幾時有》觀后感
-賈童謠
觀看完這部影片我的內心泛起了波瀾。它與我以前所看過的熱血抗戰片不同,該部電影沒有過多地出現炮火紛飛和槍林彈雨的戰斗場面,也沒有過多刻意地去展現抗戰英雄的英勇抗戰精神。而是把更多的筆墨放在戰爭的背景之下,去講述淪陷的香港的市民再見時家人相聚、戀人相擁,體現民間最平凡的生活,以及香港人對戰爭勝利的期望和守護平凡安穩生活的決心。
整部影片都給人一種淡淡的,隱忍的感覺。對白極簡,只言片語間卻含著千百中情緒,印象最深的是方姑和同志們之間不止一次以“勝利再見”的告別。百轉千回之間,所有真摯的親情與友情,純潔而無奈的愛情,都轉換成一種炙熱的愛國之情,平凡、心酸中透著偉大的家國情懷。
愛國主義情懷永遠都是每個時代永恒的話題,它可以是“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波瀾壯闊,也可以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細水長流。不論哪一種形式,它始終是人們靈魂的燈塔,精神的歸宿。
《明月幾時有》觀后感
-呂東昇
《明月幾時有》,一部講述香港抗戰歷史的電影在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之際作為獻禮于七月一日建黨節如期上映。
影片圍繞主人公之一方姑分為三幕講述故事:1、香港淪陷期間營救在港文化人士撤離香港;2、介紹及發展人物,推動情節;3、主人公之二,方姑之母被捕及營救。
總體來說本片質量上乘,依舊是許鞍化導演風格的半文藝影片,類似于三年前《黃金時代》。講述了香港淪陷時進步女青年不顧自身安危投身于抗戰工作,同時心懷憧憬,渴望和平和學習,能夠繼續讀到矛盾先生的詩集文章。她的母親開始堅決不同意女兒做此魯莽決定,作為中國傳統的婦女,她認為家和萬事興才是一切之根本,世界亂了家也不能亂。可是動蕩的時局又怎可能讓這種幼稚的思想成真呢?在看到年輕女兒都為了抗戰愿意犧牲后,自己也參與其中并最終先于女兒遇難。正如劇中所說的,“愛面子,顧自己,可是她心腸好”,是我們身邊很多母親的真是寫照,本片也將這一情感鮮活表達。
觀影結束后我深深的體會到了當時被壓迫人民的悲情,在機槍下的共榮;體會到了香港發展的不易;最后一個鏡頭昔日漁村與今日都市的對比,體會到了祖國成為今天之中國的不易。作為一名大學生,每天在窗明幾凈的環境下讀書,在藍天白云的運動場上運動,是多麼的幸運與幸福。
八一講話明確提出,目前是我們距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為接近的時候。作為共和國的接班人我們應該砥礪自我不斷前行,共創祖國美好明天!
《我是醫生》觀后感
-潘啟言
《孟子●梁惠王上》中言:“醫者,是乃仁術也。”電影《我是醫生》選取了以吳孟超為原型的主人公生平的一小段軌跡,講訴了醫者仁心,大醫精誠的故事。而作為同濟大學的學生,對吳孟超的名字并不陌生。在演《同舟共濟》的時候,《點名儀式》的節目中,就對醫學院吳孟超的名字有所耳聞,沒想到,在電影里看到他的事跡。也是十分驚喜。影片開場是好幾分鐘的真實手術場景,腹內器官和血糊糊的場面真實到令人震撼;后續,時不時屏幕上會打出一些描述國內外技術進展情況的字幕,起到教育作用,給我們這些不了解專業知識的人,更能擔得懂電影的信息;男主角經常能看到已經過世的老師或朋友,感情表現上也很細膩,有藝術手法,十分感人。
這部教育片的整個故事真的是很棒很感人。醫生的個人成就、能力、奉獻精神都給人奮發前進的動力。他從一名工人的兒子成長成為國內,也許也是世界的肝癌領域第一人。他也知道光憑借個人的努力做不到振興整個行業,所以培養后輩,組建業內實驗室,召集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回國。甚至在90歲高齡時還可以完成手術。整個故事有內涵,線路清晰,層層推進。作為表演專業的學生,也不得不說,就藝術水準上,這部影片也十分高,我不禁思想上有所啟發,專業上,也能得到參考。是一部值得推薦觀影的影片。
而“純粹”,是我在這部影片中看到的最大特質。一個人想術業有專攻,那必須要在某一方面有自己專業的動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力。這是現代社會的年輕人極其容易缺少的。從這位老校友身上,我看到了這種可貴精神。佩服他,并向他學習。希望在不同的行業和專業中,學習他這樣的學習精神,而獲得進步。
第二支部
本科
我的電影
黨課感想
《智取威虎山》觀后感
-季思韻
《智取威虎山》講述的是1947年冬,東北民主聯軍203小分隊為保護百姓安全,派出偵查員楊子榮喬裝潛入匪窩“威虎山”,與匪首“座山雕”及八大金剛斗智斗勇并最終一舉殲滅的故事。電影中有兩個情節令我非常感動。第一個就是匪幫下山進攻村莊時,物資匱乏的小分隊充分利用地形布陣,咬緊牙關逼退敵人黑云壓城般的攻勢。第二個場景就是在楊子榮被發現身藏威虎山地圖時,與被俘虜的嫂子配合演戲,千鈞一發之際保住性命。前者體現出團隊的力量,后者則是個體智慧的爆棚。人物有血有肉的演繹令我身臨其境。徐克賦予的俠義色彩,又使得這個故事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流傳至今成為經典。我想,當我們在實現理想的途中遭遇瓶頸與磨難時,能否像楊子榮一樣逆流而上,能否在命懸一刻之際用機敏轉危為安,讓智慧為理想保駕護航,其中的深意不言自明。說到智慧,我忍不住再引申一下。我最近聽了一個演講,演講者這么形容中國面對棘手外交問題時的應對方法,如果美國人是用牙齒咬冰,中國人就是用舌頭舔冰使之融化。當牙齒都掉了,舌頭才是最有力量的。忽然地,又想到人們印象里紛亂不斷的巴基斯坦人民對中國人格外的友好。天下大同,乃我國之智慧也。青年人對智慧的傳承,乃國之幸也。愿時刻鞭策自我。
《智取威虎山》影評
-劉悅
《智取威虎山》(2014)是一部非常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從傳媒的角度來看,中國傳統經典京劇與現代3d電影效果以及新生代年輕演員相結合,使得《智取威虎山》這個IP重煥生機。雖是經典故事但不讓人感覺俗套,雖是主旋律電影但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的想象力,將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個人認為這才是發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的優秀做法。
“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為我們的人民昭示更加美好的前景,為我們的民族描繪更加光明的未來。”傳承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講好中國故事,這都需要深厚的文化自信。對于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我頗有感觸,因為參與了東方衛視戲曲節目《喝彩中華》的制作,有一個節目令我念念不忘,粵劇《決戰天策府》改編自網游IP,服裝道具都是由cosplay團隊制作,但全劇都用傳統唱腔、傳統武戲技巧,得到了年輕人的追捧。
像《智取威虎山》這類的電影,不僅讓我和身邊的人陷入到了中華文明的魅力中,更讓這些傳統文化在改革創新的過程中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不忘初心、歷久彌新。
觀《建軍大業》有感
-徐琳蘊
聽齊路通將軍講《建軍大業》,我思緒許久,有了三點感悟。
第一是從個人情感來說,我的父親便是出生在建軍節這一天,出于我爺爺對于軍隊的崇敬,我父親便以建軍為名,對軍隊一直充滿向往,軍人對于我來說是最可愛的人。聽齊路通將軍講述個人經歷的時候,以飛行員為例講述培養成材的不易 ,在艱苦的條件之下,在維護國家的利益面前能毫不猶豫地犧牲個人的利益,想起新聞里那些排隊等待地鐵的軍人,那些為抗爭救災戰斗在前線的解放軍戰士,這些人民的軍人真正地將軍事素質與“為人民服務”結合起來,成為我們國家可以依靠的堅固力量,滲透到國防、科技、救災等各方面的前沿。在演講結束時聽到將軍講到:雖然我們退居二線,但是我們關注著前線,在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招之能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時候,我感受到熱血在脈搏中沸騰。
第二是在逐漸了解中國人民解放軍,了解黨對軍隊的領導之后,我才更深刻地了解國防的作用和黨在這方面的領導作用。在去年開始我開始真正關注中國軍事國防和國際政治外交,起源于張召忠將軍開始在網絡上進行的國防教育。而齊路通將軍的演講當中也有相同的思想:要讓大家全面地了解國防,才能更好地團結人民,凝聚力量。這其中強調的便是宣傳的重要性,講的是人民才是人民戰爭無往而不勝的保障力量,黨便是以人民的力量為根源的。我們軍隊和人民的聯系還可以更緊密,軍民一家親。
第三是國防知識普及的重要性。正如齊路通將軍強調的要銘記歷史,展望未來。歷史、現在和未來是緊密聯系的。像在印度問題、南海問題當中,網絡上有不少聲音著急吶喊,這是不了解歷史背景、國際背景和我們國家的實力的反映。國防教育和國際政治素養的培養不僅是短時間的課程,必須是長期的持續的;不是只有小孩子需要,國家發展中堅力量中青年們就不需要了嗎?在離開學校之后,這些知識和信息的渠道便出現斷檔;這些教育需要各個層面的、各個方式的進行,網絡宣傳網紅經濟也可以跟上時代的潮流。我相信以齊路通將軍這樣的老將風采,必能沉淀吸引新一輩的年輕人關注國防,關注時事政治。
《建軍大業》觀后感
-郭雨萌
若用八字概括該片:萬難險阻、九死一生。影片中最令人感動的,是各位革命先輩們舍我其誰的陽剛。就在1927年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時人無法預料未來的發展,無人可以預知中國革命的走向。但這些被戰爭無數次洗禮過的英雄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要將自己的生命留給中國的明天和新生代的希望。有感動,也有震撼。如今的太平年代,戰爭看似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但世界遠端戰爭不斷,并不是幸運使然,而是當時幾十年前這樣一群人,以他們的熱忱和鮮血所換來的和平年代。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緬懷,并且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時代。
觀《永遠的焦裕祿》有感
-安仕偉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電影《永遠的焦裕祿》雖然落下帷幕,但詩人臧克家的這句話一直在我腦中回繞,久久不能散去。這就是焦裕祿同志和當下部分干部的真實寫照。焦裕祿用他的熱血,在蘭考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一輛自行車、一雙鐵腳板寫出了最新最美的文字,畫出了最新最美的圖畫。“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在要困難面前逞英雄” 面對蘭考的艱苦條件,焦裕祿在困難面前并沒有退縮,而是勇往直前,帶領群眾治沙、治水、治堿,他這種戰天斗地的氣概,永不服輸的革命氣節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智取威虎山的真實歷史》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