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設立“八一勛章”,授予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中作出卓越功勛的軍隊人員
◆“八一勛章”五年授予一次,今年頒授10人左右
◆四項評選條件公布,頒授對象原則上應獲得過一等功以上獎勵
◆附:17位“八一勛章”頒授對象初步候選人事跡公示
文/劉昌寶 武元晉
立起強軍時代旗幟標桿匯聚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強大正能量
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局領導
就“八一勛章”評選頒授答記者問
▲ 資料圖
根據中央軍委部署,今年組織“八一勛章”評選頒授。這是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系列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人民軍隊建設發展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件大事。日前,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局領導就“八一勛章”評選頒授有關問題接受了軍報記者采訪。
問
“八一勛章”是怎么設立的?
答
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功勛榮譽表彰工作,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建立國家榮譽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2015年12月25日,黨中央頒布《關于建立健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勛章是黨、國家、軍隊的至高榮譽,主要有“共和國勛章”“七一勛章”“八一勛章”和“友誼勛章”;軍隊設立“八一勛章”,授予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中作出卓越功勛的軍隊人員。
問
頒授“八一勛章”有何重大意義?
答
頒授“八一勛章”,是深入貫徹習主席關于功勛榮譽表彰工作重要指示的實際舉措,是推進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建設的創新實踐,是激勵全軍官兵奮力實現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聚力工程,飽含著習主席對軍隊的深切厚愛,對英模典型的高度褒獎。通過評選頒授,把備戰打仗的先進典型樹起來,把各領域各系統的杰出代表選出來,真正立起強軍時代的旗幟標桿,必將極大提振軍心士氣、激發昂揚斗志,匯聚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強大正能量。
問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曾經頒授過哪些勛章?
答
頒授勛章是我軍一項重要的榮譽激勵制度。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曾兩次組織大規模授勛活動。1955年,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的勛章獎章條例》,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軍隊有功人員,分別頒授了八一勛章和獎章、獨立自由勛章和獎章、解放勛章和獎章。1988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關于批準中央軍委《關于授予軍隊離休干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勛榮譽章的規定》的決定,對軍隊離休干部分別授予紅星功勛榮譽章、獨立功勛榮譽章、勝利功勛榮譽章。這兩次大規模授勛活動,極大增強了國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激發了全國各族人民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積極性創造性。這些勛章、獎章和功勛榮譽章,每一枚都記錄著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征程中的重要歷史時刻,見證著我黨我軍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濃縮著無數革命先輩為建立新中國犧牲奮斗的英雄事跡。為這些革命先輩頒發勛章、獎章和功勛榮譽章,代表著黨、國家、軍隊的高度褒獎和充分肯定,他們的豐功偉績永載史冊、不朽英名永世長存,我們將永遠銘記和崇敬。
問
“八一勛章”一般多長時間頒授一次?今年頒授幾人?
答
《意見》明確,“八一勛章”一般每五年授予一次。根據中央軍委批準的評選頒授方案,今年頒授10人左右。
問
今年“八一勛章”的提名范圍是怎么界定的?
答
《意見》明確,“八一勛章”可追授給勛章設立后去世的人。該《意見》于2015年12月25日印發,此前去世的不再追授。根據中央軍委批準的評選頒授方案,今年“八一勛章”提名范圍為: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現役官兵、文職人員、職工,公安現役部隊官兵,部隊管理的老同志,2015年12月25日之后去世的可以追授。已獲得1955年國家確定頒授的勛章獎章和1988年軍隊確定頒授的功勛榮譽章的老同志,黨、國家、軍隊對他們的功勛業績已給予褒獎和肯定,未列入這次提名范圍。
問
“八一勛章”頒授對象應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答
根據中央軍委批準的評選頒授方案,“八一勛章”評選條件有四項:第一,信念堅定,對黨絕對忠誠,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牢固,堅決維護權威、維護核心、維護和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第二,實績優異,聚焦聚力練兵備戰,忠實履行使命職責,在促進戰斗力生成提高、完成作戰等重大任務、推進科技興軍、推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中作出杰出貢獻,建立卓越功勛,是本系統本行業的標桿;第三,作風過硬,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自覺實踐“三嚴三實”和“四鐵”要求,忠誠、干凈、擔當,始終保持“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良好形象,特別是在廉潔自律方面要非常過硬;第四,群眾公認,在部隊官兵中具有很高威信,在軍內外享有高度贊譽、產生重大影響,堪稱忠誠踐行強軍目標的時代楷模。頒授對象原則上應獲得過一等功以上獎勵。
問
對“八一勛章”獲得者的學習宣傳有什么計劃安排?
答
“八一勛章”是由中央軍委主席簽發證書并頒授的軍隊最高榮譽。這是對勛章獲得者的最大褒獎,是對學習宣傳英模最強有力的號召。前一段,各單位堅持把評選推薦工作作為深入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依法治軍,強化練兵備戰的重要載體,采取提名推薦、資格審查、組織公示、全面考核、呈報審批的步驟組織實施,使評選過程成為深入學習英模事跡、激勵官兵昂揚奮進的過程。下一步,將在中央和軍隊主要媒體上大力宣揚勛章獲得者的先進事跡,邀請他們參加黨、國家和軍隊有關慶典活動,把先進事跡匯編成書印發部隊,廣泛開展學習英模、爭當先進活動,引導官兵崇尚英雄、爭創一流,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匯聚強大正能量。
“八一勛章”頒授對象初步候選人事跡公示說明
來源:解放軍報記者部(ID:jfjbjzb)
經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批準,我軍新設立“八一勛章”,并組織開展首次評選。根據中央軍委統一部署,經過軍隊各大單位、軍委機關各部門和公安現役部隊提名推薦,近日產生初步候選人。
按照評選規定,今天在軍報對初步候選人事跡予以公示,接受廣大官兵監督,公示時間為5個工作日。
對初步候選人如有意見,請于6月20日前反映(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區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局,郵編:100034;電話(地方線):010-66736094、66737876;電話(軍線):0201-736094、737876)。
馬偉明
男,漢族,江蘇揚中人,1960年4月出生,1978年10月入伍,現任海軍工程大學電氣工程學院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是心系強軍、銳意創新的科研專家。長期致力于艦船電力系統領域研究,牢牢扭住自主創新戰略基點,取得多項重大創新成果,研制的艦船發供電系統、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實現我國艦船動力從落后到引領的跨越;帶領團隊在某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實現與世界強國同步發展,多型裝備屬國際首創;攻克某顛覆性技術關鍵瓶頸,為我國鍛造制勝深藍的國之重器作出突出貢獻。堅持走軍民融合發展之路,與地方科技集團深度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成立軍隊首個國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設備研發(實驗)中心,研制的風光柴儲多能源智能微網系統,一舉破解偏遠島礁供電難題,成為示范工程并推廣運用于南沙島礁建設。他甘為人梯,培育英才,帶頭培樹勇于擔當、敢于超越的團隊精神,積極營造崇尚科學、鼓勵創新的學術氛圍,為科研人員提供施展才華機會,傾力打造一支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創新的科研團隊,形成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協作、多技術集成的研發與創新平臺。多次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榮立一等功2次。2015年,他領銜的科研團隊被海軍授予“創新強軍馬偉明模范團隊”榮譽稱號。
王 剛
男,漢族,新疆阿克蘇人,1972年12月出生,1991年12月入伍,現任武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總隊某支隊支隊長
他是赴湯蹈火、沖鋒陷陣的反恐勇士。在南疆反恐維穩最前沿戰斗24年,參與處置10多起嚴重暴力恐怖事件,為維護新疆社會穩定作出突出貢獻。2002年2月20日,王剛帶領8名特戰隊員突擊暴恐分子窩點,一腳踢開即將爆炸的爆炸物,與戰友合力擊斃暴徒4人,擊傷活捉1人,繳獲槍支2支、手雷2枚、炸藥20公斤。2015年9月,他帶領官兵在拜城高原山區連續搜剿50余天,奮不顧身沖進暴恐分子藏身山洞,一舉擊斃多名暴徒。面對南疆常態維穩、經常處突、隨時反恐的嚴峻形勢,他狠抓部隊實戰化訓練,帶領官兵在沙漠里練越野,在居民區練偵察,在山崖上練攀登,在深山里搞對抗,有效提高了應急處置能力。任支隊長當年,支隊就甩掉落后“帽子”、跨入武警部隊軍事訓練一級單位行列。他踐行宗旨、愛疆為民,積極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帶領支隊長期與阿依庫勒鎮恰其村結成扶貧幫困對子。2003年2月24日,巴楚縣發生7.2級地震,他在左腿受傷的情況下,帶領官兵連續奮戰13個晝夜進行搶險救援,被災區群眾稱為“永不疲倦的好巴郎”。先后榮立一等功2次,被武警部隊表彰為“維穩工作先進個人”、第十九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
王永志
男,漢族,遼寧昌圖人,1932年11月出生,1994年4月入伍,原總裝備部921工程總設計師、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是鑄就大國長劍、勇攀科技高峰的功勛科學家,我國“兩彈一星”工程重要技術骨干,在多個型號導彈研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某型導彈副總設計師提出許多關鍵意見,為我國成功研制洲際導彈作出突出貢獻,主持提出的修改設計方案影響深遠、沿用至今。他是第二代遠程戰略導彈技術帶頭人,先后擔任多型導彈總設計師,在實現基本型、系列化方面取得創造性成就,有力推動了我國導彈技術快速發展。他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開創者之一和學術帶頭人,主持研制某型運載火箭實現重大突破,為載人航天工程順利實施奠定基礎;作為載人航天工程首任總設計師,主持制定了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在工程設計、研制、4次無人飛行試驗和神舟五號、六號載人飛行中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在許多重大技術問題決策上發揮了關鍵作用,為實現工程高起點、高效益、跨越式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何梁何利科學與進步獎、全軍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榮獲200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5年被軍委授予“載人航天功勛科學家”榮譽稱號。
王忠心
男,漢族,安徽休寧人,1968年10月出生,1986年12月入伍,現任96722部隊71分隊班長、一級軍士長
他是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的優秀士官。入伍30多年來,他在平凡戰位上用非凡業績演繹出“兵王”傳奇,熟練操作3種型號導彈武器,精通19個導彈測控崗位,執行重大任務28次,參加實裝操作訓練1300多次,沒有下錯一個口令、連錯一根電纜、報錯一個信號、記錯一個數據、按錯一個按鈕,排除故障200余次,寫下近20萬字導彈專業學習筆記,參與20余本教案和規程編寫,被官兵譽為“操作王”“排故王”“示教王”。當班長28年,他始終以“把兵帶好、把班管好”作為職責本分,在當好“兵頭將尾”上傾盡心力,總結“王忠心科學帶兵24法”,所帶戰士5人提干,6人走上旅團領導崗位,11人考上軍校,45人成為技術骨干,多人被樹為先進典型,充分發揮了“酵母”作用,贏得基層官兵由衷敬佩。先后被評為全國道德模范、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優秀共產黨員、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新聞人物、百名好班長新聞人物,原第二炮兵十大礪劍尖兵、十大優秀士官、十大好班長標兵,3次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2015年被原第二炮兵授予“踐行強軍目標模范士官”榮譽稱號。
韋昌進
男,漢族,江蘇溧水人,1965年11月出生,1983年10月入伍,現任山東省濟南警備區副政治委員
他是視死如歸、血戰到底的戰斗英雄。1985年3月至1986年6月,他隨部隊參加邊境作戰。1985年7月,其所在排負責堅守某無名高地。19日凌晨,敵軍以2個營加強1個連的兵力,向無名高地進攻,企圖撕破我軍防線。激戰中,他被彈片擊中左眼、穿透右胸,全身22處負傷,仍然強忍劇痛堅持戰斗。當身邊4位戰友相繼犧牲后,他毅然用報話機向上級呼喊:“為了祖國,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向我開炮!”引導炮兵先后打退敵軍8次連排規模反撲,獨自堅守戰位11個小時,牢牢守住了陣地,為戰斗勝利作出了突出貢獻。戰斗結束后,他由于傷勢過重,昏迷7天7夜,左眼失明。1986年被軍委授予“戰斗英雄”榮譽稱號。先后6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多次受邀參加黨和國家重大紀念活動。從戰場歸來后的30多年里,他時刻牢記自己是普通一兵,嚴格自身要求,嚴守紀律規矩,認真履職盡責,在歷任崗位都作出了突出成績。1991年被國家和軍隊表彰為“全國自強模范”,2009年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后為國防和軍隊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具有重大影響的先進模范人物”。
牛先民
男,漢族,陜西山陽人,1965年10月出生,1982年10月入伍,現任陸軍某預備役高射炮兵師副政治委員
他是英勇頑強、舍身衛國的戰斗英雄。1986年邊境作戰中,其所在班與偷襲之敵發生激烈交火,他在全身17處負傷,腹部中彈、腸子脫落的情況下,用瓷碗扣住腸子,用褲腰帶、止血帶扎住傷口,咬緊牙關、強忍劇痛,與敵激戰8個多小時,打退敵3次進攻,牢牢守住了陣地。戰斗結束后,他昏迷8天,身上取出10多塊彈片,小腸被切除40多厘米。療傷1個多月后,盡管腹部扎著繃帶、身體很虛弱,他毅然返回前沿陣地堅守6個多月,直至陣地移交,展現了英勇無畏、戰斗到底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1987年被軍委授予“戰斗英雄”榮譽稱號。幾十年來,他珍惜榮譽、不忘初心,牢記職責、敬業奉獻,參加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帶領1個排營救被困群眾,指揮沉著冷靜,行動果敢利落;參加抗震救災,帶領官兵第一時間趕赴災區,搶救群眾、清理塌方,及時恢復鐵路暢通。作為戰斗英雄,他至今身上仍有7塊彈片,被評為二級甲等傷殘,但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從不講條件、搞特殊。1988年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2007年出席全軍英模代表大會。
印春榮
男,漢族,云南昌寧人,1964年7月出生,1982年10月入伍,現任云南省公安邊防總隊普洱市支隊支隊長
他是獨具虎膽、出生入死的緝毒英雄。奮戰在緝毒戰線28年,數百次深入情況最復雜、毒情最嚴峻的邊境一線調研摸排,精準分析邊境制毒販毒規律特點,30多次打入販毒集團內部偵查,一次次將販毒分子繩之以法。2002年5月,他只身與毒販周旋,在對方槍不離身且有保鏢護衛的情況下,將其引入我方包圍圈。當窮兇極惡的毒販拔槍拒捕時,他赤手空拳奪槍制敵,與戰友一道將毒販生擒,成功摧毀了一個以境外毒梟為首、帶有黑社會性質的販毒集團。2003年11月,他率專案組先后輾轉3省7市,與毒販斗智斗勇、連日周旋,最終將日產20千克的冰毒加工廠打掉。2015年11月,他不顧剛做過心臟支架手術的風險,帶隊偵查1個月,成功打掉一個特大武裝販毒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11名,繳獲毒品13.7千克、槍支10支、子彈1050發。作為偵辦主力,他先后參與破獲販毒案件3234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246名,繳獲各類毒品4.62噸、易制毒化學品487噸、毒資3520余萬元,個人參與緝毒量創公安邊防部隊之最。被評為“中國十大杰出青年”“我最喜愛的十大人民警察”,2006年被公安部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二級英雄模范”榮譽稱號。
麥賢得
男,漢族,廣東饒平人,1945年12月出生,1963年12月入伍,原91708部隊副部隊長
他是意志堅強、不怕犧牲的鋼鐵戰士。1965年“八六”海戰中,他任611號護衛艦機電兵,在搶修意外停車的后左主機時,被彈片擊中右前額。在彈片插入頭部、腦漿溢出粘住眼角睫毛的情況下,他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意志堅持戰斗3個小時,憑著平時練就的“夜老虎”硬功夫,在幾十條管路、數百個螺絲里,檢查出一個只有手指頭大小、被震松的油閥螺絲,成功排除故障,保證了機器正常運轉和艦艇安全。他身負重傷不下火線,鮮血如注仍堅守戰位,在藍色國土上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的英雄壯歌。他英勇的戰斗事跡被媒體廣泛報道,創作成宣傳畫、連環畫、快板,并編進課本,在全社會引起巨大反響,被譽為“鋼鐵戰士”。1966年被國防部授予“戰斗英雄”榮譽稱號,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在經過4次腦手術、失去大部分記憶后,他努力克服語言和記憶障礙,堅持邊治療邊工作,認真履行崗位職責。退休后,他不忘初心、奉獻不止,積極發揮余熱,經常深入部隊、學校作報告,為官兵和青少年描繪海戰場景、講述戰斗故事,努力為國防教育作貢獻。
李中華
男,漢族,遼寧新賓人,1961年9月出生,1983年7月入伍,空軍指揮學院訓練部原副部長
他是挑戰極限、勇爭一流的試飛英雄。先后駕駛和試飛殲擊、轟炸、運輸3個機種26種機型,安全飛行3150小時,成功處置15次空中重大險情、5次空中特大險情。他刻苦鉆研、勇攀高峰,在俄羅斯國家試飛員學校學習時,4個月就學完其他國家試飛員一年才能完成的課程,成為我國少數獲得國際試飛員等級證書的試飛員、“蘇-27失速尾旋”“三角翼飛機失速尾旋”教員,以及能飛“眼鏡蛇動作”的飛行員。他為突破新型戰機關鍵性技術,多次擔負重大科研試飛任務。在試飛一架三軸變穩飛機時,突然進入“倒扣”狀態,短短7秒鐘內,他一氣呵成完成十多個動作,最終駕機安全降落,保住了我國航空工業戰線廣大科研人員智慧和心血的結晶。他勇闖世界航空界“死亡陷阱”,圓滿完成殲教-7飛機失速尾旋試飛任務,拓展了國產戰機性能,填補了我國航空領域該項空白。在殲-10飛機定型試飛中,他完成57個一類風險課目,飛出了殲-10飛機最大飛行表速、最大動升限、最大過載值、最大迎角、最大瞬時盤旋角速度和最小飛行速度6項紀錄,為殲-10飛機最終定型作出了重大貢獻。被表彰為全軍優秀共產黨員、全軍愛軍精武標兵,2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007年被軍委授予“英雄試飛員”榮譽稱號。
何祥美
男,漢族,江西崇義人,1981年10月出生,1999年12月入伍,73653部隊原某分隊分隊長
他是矢志打贏、精武強能的特戰尖兵,上天能傘降機降、下海能操舟潛水、陸上射擊能“百步穿楊”的“三棲精兵”。為練就一槍斃敵絕技,他把小石子、彈殼放在槍管上練定型,2個小時不掉;盯著手表秒針練目標識別,5分鐘不眨眼、迎風迎光不流淚;背記數千個射擊參數,能在幾秒鐘內從草木動態、水波紋路等準確判定風向風速,目測出距離和高低角,200米目標指哪打哪,800米距離準確命中,最終成為全軍聞名的“槍王”。為提升野戰生存能力,他訓練場上爬高墻、臥泥潭、鉆火圈,孤島上吃蛇蟲、喝雨水、住巖洞。為磨礪海上實戰硬功,他苦練1萬米赤臂游泳、5千米武裝泅渡,潛水達到水下26米,熟練操縱“蛙人”運載器、各類沖鋒舟和水上摩托艇等裝備,成為掌握水下格斗、破障等技能的“深海蛟龍”。他熟練具備狙擊、潛水、爆破、攀崖等30多項特戰技能,先后40多次參加軍事演習和國際性會議安保任務,12次在軍以上考核比武中奪冠。被表彰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全軍優秀士官,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10年被軍委授予“愛軍精武模范士官”榮譽稱號。
冷鵬飛
男,漢族,湖北浠水人,1933年1月出生,1956年2月入伍,原81032部隊副軍職調研員
他是英勇果敢、沖鋒在前的戰斗英雄。1969年3月2日,在邊境作戰中,時任營長的他組織炮火英勇還擊,摧毀敵指揮車、卡車各1輛,與邊防巡邏隊密切協同,驅逐了入侵敵軍。3月15日凌晨4時許,敵軍60余人在6輛裝甲車的掩護下,企圖偷襲我守島部隊。他奉命率1個加強排立即登島,依托有利地形與敵軍對峙。8時許,敵軍向我守島分隊猛烈進攻,作為島上最高指揮員,他沉著冷靜,指揮部隊依托有利地形,以數路兵力分割敵軍,派出機槍班和火箭筒手抵近射擊,擊毀2輛裝甲車,擊退敵軍第一次進攻。9時許,敵軍又出動6輛坦克和5輛裝甲車,企圖前后夾擊我守島分隊。他采取“往前靠、放近打”戰法,指揮守島分隊擊毀2輛裝甲車、擊傷1輛坦克。戰斗中他身負重傷,左臂被打斷,用樹枝夾綁住胳膊繼續戰斗,以頑強的毅力指揮守島部隊與敵軍激戰9個小時,頂住了6次炮襲、3次進攻,以小的代價贏得了大的勝利。1969年被軍委授予“戰斗英雄”榮譽稱號。戰場歸來后,他始終保持普通黨員和革命軍人的本色作風,贏得了官兵普遍贊譽。
林永年
男,漢族,浙江鎮海人,1932年2月出生,1960年12月入伍,現任軍委辦公廳某單位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軍信息安全領域著名專家,甘于無私奉獻、甘當無名英雄的國防科技模范。1960年,他以全優成績從莫斯科大學畢業后,謝絕蘇聯導師挽留,毅然回國從事我軍信息安全科研工作。50多年來,他抱著“把一切獻給黨”的真摯情感和強軍興軍的堅定信念,把全部精力用在科研攻關上,創立了我軍信息安全領域新的理論體系和技術思想,培養幫帶出一批該領域拔尖人才和專家骨干,對保障軍隊作戰指揮順暢和國家網絡信息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1989年,他因患舌癌,舌頭被切去三分之一,右側下牙床也被去掉,在巨大的病痛折磨面前,憑著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獻身精神,仍然以驚人的毅力堅持工作,牽頭完成國家和軍隊某重大專項工程總體設計和系統開發研制,為軍隊信息化保密保障開辟了一條新路。先后編寫專著5部,主持完成30多個研究課題,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被國家和軍隊評為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87年、2007年兩次出席全軍英模代表大會,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92年被軍委授予“國防科技工作模范”榮譽稱號。
蔣佳冀
男,漢族,四川成都人,1981年6月出生,1999年8月入伍,現任95478部隊部隊長
他是苦練精飛、勇奪第一的優秀飛行員。從事飛行事業以來,先后16次執行多型導彈、火箭彈和炸彈打靶任務,命中率均為100%,是空軍首屆對抗空戰競賽性考核“金頭盔”獲得者、三奪“金頭盔”第一人。他干一行、鉆一行、精一行,在同批飛行員中第一個放單飛,第一個改裝三代機,第一個任長機、教員、指揮員,第一個參加重大行動任務。他始終瞄準實戰創新戰法訓法,積極探索復雜電磁環境下空戰對抗和對地突擊的特點規律,研究摸索出混編突防、隱真示假、多路并進、大速度連續突擊等多套戰術戰法,在多次重大演習演練中得到有效驗證并取得優異成績。他敢于擔當、身先士卒,作為一名飛行領導干部、飛行指揮員、四種氣象教員、四機長機,堅持高難課目帶頭飛,急難險重任務領著上,帶領團隊出色完成輪戰駐訓、“紅劍”等重大演習任務,創造了三代機部隊首次整團建制高原駐訓、跨年度駐訓以及首次進駐即組織戰斗升空等多項空軍第一,所在部隊連續多年被空軍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被表彰為全軍優秀基層干部、全軍學習成才標兵。2012年被空軍授予“矢志打贏的模范飛行員”榮譽稱號。
景海鵬
男,漢族,山西運城人,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現任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
他是矢志報國、逐夢太空的英雄航天員。1998年被選拔為我國首批航天員后,經過多年刻苦訓練,圓滿完成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各項考核。2008年9月,他奉命執行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與另外兩名航天員密切配合,實現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2012年6月,再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并擔任指令長,圓滿完成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結束后,人們都認為已經兩次上太空的景海鵬不會再上了,但他卻說:“只要任務需要,我會毫不猶豫再上太空。只要發令槍一響,我會奮力向終點沖刺!”為此,他一如既往嚴格要求自己,從嚴從緊抓好自身學習訓練。2016年6月,他再次奉命擔任指令長,執行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完成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首次實現我國航天員中期在軌駐留,成為執行載人飛行任務次數最多的航天員,成就了三巡蒼穹的中國奇跡。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2008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
程開甲
男,漢族,江蘇吳江人,1918年8月出生,1962年11月入伍,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正軍職常任委員、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
他是忠誠奉獻、科技報國的“兩彈一星”元勛,是我國核武器事業開創者、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創建者之一,他先后參與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在內的多次核試驗,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作出了卓越功勛。上世紀50年代,他放棄英國皇家化學工業研究所研究員優厚待遇和條件,握筆從戎、走進大漠,投身于核武器研制試驗。面對我國核試驗準備初期,理論、技術均是一片空白的不利形勢,他帶領技術骨干夜以繼日研究攻關,擬定原子彈爆炸試驗總體方案,研制原子彈爆炸測試所需儀器設備,為首次核試驗成功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之后多次核試驗中,他精心設計總體方案,親自組織關鍵技術攻關,解決了場地選址、方案制定、場區內外安全以及工程施工等理論和技術難題。他還帶出一支高水平人才隊伍,培養出9位院士和30多位將軍,取得豐碩科技成果。先后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1999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譚清泉
男,漢族,湖南湘陰人,1956年9月出生,1976年3月入伍,原96301部隊裝備部技術處高級工程師
他是癡心鑄“劍”、赤誠奉獻的導彈專家,精通某型導彈5大專業,先后提出10多項技術改進方案、破解200多個技術難題,研發80多臺(件)模擬訓練器材,撰寫的28本(套)教材填補了該專業訓練空白。他深鉆細研導彈技術,4項研究成果獲軍隊科技進步獎,參加實彈發射8次,組織戰斗彈年檢、參與陣地綜合調試36次,攻克了一大批實戰化建設技術難題。他關鍵時刻勇挑重擔,實彈發射遇有故障,晝夜不停組織分析查找原因,帶領技術骨干對導彈進行狀態恢復,先后排除故障140多起,確保導彈準時點火、可靠飛行、準確命中。他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大山深溝,勇于建功不貪功,部隊黨委兩次為他請功,他都堅決推辭。為了給年輕同志提供更多發展機會,他主動提出不再續評導彈專家,提前從總工程師崗位退下來。他用實際行動踐行“活就活在導彈旁、倒也倒在陣地上”的錚錚誓言,每年平均有160多天工作在陣地上,2011年6月被確診患有肺癌,切除了左肺葉,出院后在家休養不到4個月就毅然返回部隊投入工作。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全軍踐行強軍目標標兵。2015年被軍委授予“礪劍先鋒”榮譽稱號。
戴明盟
男,漢族,重慶江津人,1971年8月出生,1990年8月入伍,現任92198部隊部隊長
他是敢闖敢試、勇當先鋒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被遴選為首批艦載戰斗機試飛員以來,他帶頭試飛高難課目和風險項目,第一個駕駛殲-15艦載戰斗機在遼寧艦成功實施阻攔著艦和滑躍起飛,標志著我國掌握了艦載戰斗機海上阻攔著艦和滑躍起飛的核心關鍵。他用自身過硬技術帶領團隊從“岸基”走向“艦基”,扎實推進試飛模式向培訓模式、探索上艦向常態上艦轉變,培養了一支精干專業的飛行指揮員、教員、LSO骨干隊伍,構建起較為完備的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培訓體系,形成了艦載直升機搜救、警戒引導及相關專業人員培訓能力,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能夠獨立培養艦載戰斗機飛行員的少數國家之一。他瞄準實戰推動由上艦向能戰轉變,組織部隊大膽試飛邊界條件和極限性能,加大帶作戰背景的艦基戰術訓練比重,圓滿完成機艦協同訓練、伙伴加油、隨航母編隊南下跨區機動等任務,為我國航母艦載機形成戰斗力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表彰為全軍愛軍精武標兵,榮獲國務院、中央軍委“航母工程建設重大貢獻獎”,2014年被軍委授予“航母戰斗機英雄試飛員”榮譽稱號。
瞭望新媒體,給你權威的新聞洞察力
新媒體主編 | 潘燕
新媒體編輯 | 喻千桓
覺得不錯,請點贊!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海軍工程大學地址在哪里》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