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紫砂壺時,有經驗的壺友常從“泥、形、工、款、功”這五個方面來衡量和判斷每把茗壺的品質,部分壺林高手還能將“功力”提升至鑒賞“形、神、氣、態”等抽象審美的高度。“壺身周正勻稱,口蓋配合得當,流、把、鈕同一軸線且端正不偏斜,明接要干凈利落,暗接要和順流暢…”這些基本已成為選壺的通則,然而還有一些小細節常會被壺友們忽視,有的甚至連制壺高手也未必真正認識到,或不以為然。現列舉了部分小細節如下,與壺友們共同探討。
1.壺蓋的子口(壺墻的泥圈)高度,常見尺寸多在10mm左右,倒茶時會有落帽之憂。個人觀點,以大于15mm為適宜,有些壺型,口蓋大者,子口高度增至18~20mm也無妨。較高的子口,在泡鐵時,還兼有下壓茶葉的功能。
2.壺蓋子口的泥圈厚度,常見尺寸多在1mm左右,有些工手或許為顯示其制作功力,有意制作的更薄,甚至只有0.7~0.8mm,(薄胎壺除外),殊不知,太薄的子口強度不夠,在壺蓋頻繁開、合及使用過程中,很容易被磕碰壞。個人觀點,子口的泥圈厚度以1.5mm左右為適宜,有些壺型,口蓋大者,子口的泥圈厚度增至1.8mm也無妨。
3.壺蓋(座片)的邊緣和壺口(坨子)的內、外邊緣,要做倒角或圓角處理,使邊緣線條鈍化。因為較銳的邊緣,極易在磕碰后形成或大或小的缺口,影響壺的品相。
4.壺蓋的形狀,要選擇不容易積垢、易于清潔的那種,(花貨和特殊壺型除外),有利于擦洗和泡養,臉面清爽。
5.壺蓋上的“鈕”,也稱“的子”,其大小和形狀要便于拿捏穩當。若壺蓋因此而落地,其性質等同于人頭落地,壺緣盡矣。有些壺型沒有“的子”,更應注意壺蓋的拿捏方式,要知道,泡茶時,壺蓋會非常燙手的。
6.紫砂壺的胎體厚度,個人觀點,以厚實者為佳。一則,符合紫砂茗壺古樸雅拙的厚重的質感,二則,壺體具有足夠的強度可抵御不可預計的外力傷害,以確保“長命百歲”。砂壺燒成后的胎體厚度,以大于3mm為佳。
7.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壺的出水。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壺底,則水壓充足,出水有力,并可減少倒水時壺的口蓋部溢出茶水的機會;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壺口,水壓會有所欠缺,倒水時,壺身的傾側角度增大,口蓋部溢水的可能也隨之增加。
8.壺的嘴型也要稍加留意,尖、長、薄的壺嘴,容易受傷;粗、短、厚的壺嘴,比較“強壯”。流管內要干凈平滑。
9.壺的出水孔,常見的有三種:獨孔、球孔、網孔。個人觀點,網孔最為適宜;獨孔倒茶水時攔不茶葉;球孔有礙壺內的清潔工作,孔密殼薄,易碎會掉。
10.壺內網孔的孔徑,不宜選取密而小的。因孔徑過小,水流經過時會受到水的張力影響,阻力增加,流速下降,動能減少,出水不爽。個人觀點,網孔的孔徑以不小于3mm為宜。
11.壺內網孔區域內的小孔分布要均勻,且網孔區域的中心,應與壺嘴的中心線對齊,徹底消除出水水流偏斜、泛花的潛在因素。
12.壺蓋上的氣孔與壺嘴口徑的比例關系要得當,以確保出水順暢。相關論述,詳見征文《畫龍點睛說“氣孔”》。
13.壺底和內壁是否處理的干凈平整,有無殘留的泥點和泥塊,即俗稱的“推墻刮底”,此項處理工序,是衡量一個工手“功力”的重要標準。
紫砂壺與其他藝術品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它是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品,它的“藝”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義,則“藝”將不復存在。
原礦純正的上乘泥料在燒制時常常會出現各種瑕疵,但這不是絕對,能出現原礦上乘泥料特有的瑕疵現象的壺,必須要符合以下一種或多種條件,如果泥料的品質低,想出現原礦上乘料特有的瑕疵也難,具備原礦上乘泥料的基本條件是:
一、必須是原礦具有一定砂性的礦料
二、礦料的純度、及在篩選出的原料必須是足夠的純正。
三、泥料在煉制時必須是純砂粒、或泥料所含脂粉泥絕對低。
四、壺在窯中必須燒到位、或說要燒到一定的結晶度。如果壺在沒燒到結晶前,出瑕疵的概率非常非常低,出瑕疵通常是在結晶后。所以現在的壺是越來越生,這與現在的市場有關,誰都不愿意接受瑕疵,真假優劣不重要,好看就認為工好。我們來看看,原礦上乘料通常會有那些瑕疵現象。
出現爆疵、爆子、爆泥現象的泥料,通常是純砂粒的料、或含砂率非常高,壺在窯內燒制時整體收縮,有些稍大點的粒子因內外溫差急變而炸裂,粒子周邊無緩沖而爆出。這種現象可以通過控制窯溫的升降速度來降低瑕疵率,但絕大多數人沒有自己的窯,就是有窯的,燒制方法也不一定能掌握,所以,防止這類問題的出現還是難題。
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可塑性低,制作時泥料緊壓度不夠(抿針硬功不夠硬),開口時用力不勻等原因造成。這種料就是頂級高手也難避免出瑕疵,主要原因是泥料的煉制方法,這種硬性砂料煉四十目不是最佳選擇,因為純四十目的砂是無法做壺的,要加細砂和脂粉,加少了做不好,加多了,大大影響成料的品質,所以,這種礦料應該煉六十目或八十目和純砂勻等顆粒的料,既增加成品率,又較好地保存泥料的品質,這就是說,特殊問題要用特殊方法來解決。
花泥:主要原因是砂粒硬、泥料純,接壺把壺嘴時用的脂泥與身筒泥片的密度不同,后期了坯工夫不到,或是坯不潤的時候用抿針,造成砂粒倒毛,或是成品泥放置時間長,紫砂壺的泥料內外濕度不同等原因造成。所以,放置時間長的成品泥在做壺前,最好是重新煉一下,或反復錘煉。通常在壺燒到結晶前,就是有花泥現象也是非常輕微,大多數情況下是在燒到結晶后才出現花泥現象。所以,對有花泥現象的壺不要排斥,那是真正的紫砂茶具,雖然不是很好看,但有些花泥現象能養掉。
灰爆:是因石灰巖顆粒夾入純正紫砂料里,高溫時變成石灰而彭脹,由于純正砂料緩沖力非常小而爆飛,形成灰爆。
形成表皮裂紋或裂縫的根本原因是砂性純正,俗話說泥性爆,粘性很低,很多純正的硬砂料在表面會有裂絲、裂紋,大多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但不漏水,這種情況是非常正常。
爆疵、泥爆(又稱起泡泡),出現這種情況的泥料一般是砂料純度好,硬度高,顆粒稍大,一般在四十到六十目的硬砂泥料中出現,主要原因是燒窯方法和窯中氣氛,如果窯中升降溫過急,大的顆粒會因內外溫差力大而炸裂,出現起泡或爆疵,有些料雖然細,但因礦料本身質地稍低,在窯中升溫過快或超過本身的燒制溫度時,也會出現。
形成跳砂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燒制時壺身因收縮,砂粒與砂料間沒有緩沖,粘結力最小的那粒砂受擠壓而蹦出。從這點看,有跳砂現象的壺大多是純正的極品硬砂料。要想消除跳砂現象,非常簡單,在泥料里多加點脂粉泥就行,雖然不會跳砂了,但泥品同時也下降了。
鐵黑:是指在壺表皮下因高溫熔化但還沒有析出的鐵質。鐵熔:是指已經熔化并析出表面的結晶鐵。原礦純正的泥料在燒到一定溫度時,大多會出現鐵黑、鐵熔現象,出現鐵黑的紫砂泥比較普遍,一般泥料品質不會很差。能出現鐵熔的泥料只有原礦有,而且還要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一是泥料必須經分篩過的純砂粒,或是脂粉含量非常低。二是不管是嫩泥或硬砂泥,泥料必須燒到基本結晶,就是說要把泥燒到結晶成宜興紫砂壺。從這兩點看,有鐵熔點的壺,絕對是上乘品質的泥料。形成鐵黑、鐵熔的原因現在還沒有科學論斷,但可能與原礦礦料的純正性有關,回過頭來說,哪怕是原礦最好的礦料,如果煉的不純,也不會出鐵熔點。
以上這些現象,大多在原礦上乘泥料中才會出現,對紫砂認知度高的人,一般不會拒絕上乘泥料出現的正常瑕疵,對紫砂認知度低的人,是不會接受任何瑕疵。如果只是單純要排除這些瑕疵現象,方法很多也很簡單,最簡單的就是多加點脂粉泥。
若愿與我成為朋友,可加私人 微信: zisha113在朋友圈分享我的紫砂生活,以及紫砂知識,偶爾也會分享好壺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異辛酸CAS:149-57-5別名:2-乙基己酸純度99%》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