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中最美的人類學
來源丨無為而無不為
【作者簡介】張文義,人類學博士,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師。
【摘要】學人類學,學會因時因地恰當地表達她的理念和方法,讓她在你心中自如奔放,才能讓別人理解你、欣賞你、甚至贊賞你的工作和追求。做心中最美的人類學。
【來源】無為而無不為·微信公眾號
壹
人類學家總跟問題打交道,田野中追問一切可能,直到別人崩潰,生活中被別人追問兩個問題,“什么是人類學?”或“人類學好有意思,給我推薦幾本書吧”。既為他人制造心理崩潰,也挺住自己的崩潰。
當然,被要求推薦多少有點讓人愉悅。我們不假思索,推薦了學科史上經典中的經典,如《努爾人》和《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據說全世界學人類學的都讀。
十多年前,我也被推薦了這些,并被告知,一個博士畢業生在校園面試中問研究生:“現在,你們所有人都在讀的書是什么?”
一陣尷尬過后,研究生小聲回答:“應該是《努爾人》吧?”
我只覺神圣感撲面而來。
那時,還沒中文譯本,捧著<努爾人>,我百感交集。整本書討論非洲小部落努爾人的牛和社會組織,我陷進精細得讓人發狂的民族志細節中,艱難地翻過一頁頁英文,就是見不到活生生的努爾人。
云南的藍天白云明凈空寂,校園綠樹成蔭,如詩如畫,見不到一頭牛,我無從想象一個由牛的隱喻組織成的世界。最困惑的是,為什么這本書不叫《努爾牛》?
十多年后,我開始教人類學。每年,看到性格氣質各異的學生從中國不同角落匯聚中大人類學系,我總忍不住問他們讀過什么經典。
歷史仿佛重演。學生多少都讀過《努爾人》,花了幾個月時間,放下又拿起,反反復復,都在迷惑豐富的民族志細節有什么用。
我默默佩服,因自己再沒拿起過<努爾人>。
很多從外專業轉入人類學的人,包括我,沒能在經典中體驗到當初激發我們想象,牽動我們神經,和煽動我們情感的東西。在人類學中感受到生命韻味與沉重的交織,我們不顧一切,放下了可能帶來豐潤效益的知識和技能。
是我們沒真正地明白這個學科?
一廂情愿地,我相信學科在進步,時代和人在流轉,今天已沒有了當初讓經典成為經典的精神氣質和社會關切。充滿新奇的異文化體系已讓位于使生命跳蕩激揚的人生體驗。
課上,我跟學生說,“如果不打算做學術,不需要建立完整的人類學知識體系。相反,讓它的某一點滲進你的思維,活在你身上。”不僅問問自己,人類學對找工作有什么用,還問問是否喜歡人類學,是否愿意讓她進入你的生命體驗。
哲學家說,一個無法持續激發年輕人想象力的學科是沒有生命的。我們不需要把所有人培養成人類學家,那會成為社會的災難,但讓盡可能多的人有點人類學的感覺和想象,社會將更有生氣。
如果人類學激發了更多人的想象,我們會理解物理學家RichardFeynman在教授普通物理學時提到的境界:“我的目的不是教你們如何應付考試,甚至不是掌握這些知識,以便更好地為今后面臨的工業或軍事工作服務。我最希望的是,你們能夠像真正的物理學家一樣,欣賞到這個世界的美妙。物理學家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我相信,是這個時代真正文化內涵的一部分。也許你們學會的不僅是如何欣賞這種文化,甚至愿意加入到這個人類思想誕生以來最偉大的探索中來。”
激發學生加入偉大探索的是老師。現代大學體系的創始人紅衣主教紐曼曾說,為什么自己能讀書還要上大學,因為學科精神活在大學老師身上,然后,你發現有東西可以在自己生命中流淌。
大學教育是大學通過老師給學生的一份禮物,學生發現自己,然后用一生時間去實現自己的轉型。
這真是一個美妙的境界!但從閱讀經典開始,我觸摸不到它。
后來,另一個故事很讓我感動。它說老師是礦工,從地表層層挖下去,找到炫目奇珍。新生就在地表。老師在地底大呼:“大家都下來吧,這里的寶貝實在太迷人!”
看著幽深的隧道,學生沉吟不語。未知充滿太多陷阱,過程太長。
于是,老師走出地表,與學生一起重新發現當初讓他著迷的地表,以及激發他一直往下挖掘的想象。學生跟了進去,直到看見珍寶。
所以,我推薦專業課堂之外的人類學。它們觸動過我,也希望觸動你。讀書是生活的一部分,學術書也是書的一種。一味只讀寫學術,人真會變傻。
讀書,原是讓生活有韻味。
而我體會的韻味只是生活的一種.導師曾告誡我,“課上,你不是對著一個叫做班級的東西講課,你在跟具體鮮活的人交流。”學生帶著自己由來的世界,有獨特的生命經驗。老師帶來一個學科的思想方法和自己的生命經驗,展現學科中觸動他的部分,與學生的生命經驗相碰撞,產生火花和熱情,雖讓課堂“飛”到哪不知道,但學生終會發現學科中觸動自己的東西。
所以,希望學生在自己鮮活的生命與這個學科碰撞之后,不斷補齊這個推薦,傳達一個學科的精神,融合一代代人的氣質。
貮
推薦讀物,先理解人類學。人類學介于科學與人文藝術之間,研究人的整體。美國人類學創始人博厄斯的座右銘——冰冷的熱情——很能說明這一點:人有社會的一面,熱情如火,由人文和藝術表達,也有生物的一面,清澈冷靜,由科學表達。人類學研究這兩面的結合。
教學中,我很難讓學生同時接納這兩面。文理分科已造成幾代人的思維分裂,我們很自然會偏向一面。
2014年,我開設全校公選課《健康,醫學與社會》。班上文理生對半。我強調人類學連接社會與自然,文化與生物。人受制于生態-自然的進化規則,但也創造社會和文化來適應甚至改變進化規則。
理科生對生態和進化有共鳴,覺得人文社會對人的影響真實但不長久。文科生看到人的創造和想象塑造世界、改變自然,相信生態和自然束縛了人。
我努力想彌合這種分裂。為說明人的社會性與生物性的結合,我們談到醫學人類學的一個經典案例——抗藥性肺結核。肺結核由具有高度感染性的細菌引起,用藥不當很容易導致抗藥性。一般而言,需要三四種抗生素,最短療程為六個月,且藥物劑量和比例隨病情而變化。因此,有效治療需要穩定的公共衛生系統,這意味著,不完善的公共醫療體系會導致抗藥性。人類學家在監獄和非洲的民族志調查顯示,肺結核抗藥性的產生并非在于病人不配合,而取決于公共衛生體系能否保障病人及時獲得需要的抗生素種類和劑量。現代醫學能治愈肺結核,但肺結核是否產生抗藥性,取決于治療手段得以展開的特定醫療資源和體系。
討論中,人文社科的同學很激動,“肺結核產生抗藥性跟醫學無關,是社會造成的”。
中山醫在化學系的預科生也很生氣,“不管有沒有抗藥性,最終都得靠醫學來解決問題”。
課堂爭論很熱烈。我被閑置一旁,當然,人類學這個整合社會與生物的學科,也被冷落了。
隨著課程推進,我們談到人類學家如何實踐“冰冷的熱情”。人同時受有意識的社會文化創造和無意識的生態-進化的影響,人在其中既投入(熱情),又抽離(冰冷)。人類學的方法論是內外視角的交織,參與投入以理解社會文化(內部視角),理性抽離以理解進化規則(外部視角),核心是同時地投入與抽離。
所以人類學不是抽離的社會學、政治經濟學、或生物學、心理學,也不是投入的文學和藝術。學人類學,既不能只陷在文化和意義里面,也不能只考慮進化和生態。既要讀點文學藝術,也要看看<Nature>和<Science>,培養跨界的感覺和思維。2013年,<Science>第一位女主編明確鼓勵跨界的思考和研究。
內外視角的交織就像清明夢:人分成兩個,一個沉睡在床,有呼吸、體驗、投入;另一個站或飄著,看著沉睡的自己,抽離而冷靜。兩個都是自己。
田野調查時,我們處于類似清明夢的狀態,既在一個社區里面又不在里面,以旁觀者的目光看待田野中投入體驗的自己。
學生的反應可謂豐富多彩,有迷惑、沉思、痛苦、冷漠、甚至厭惡。一個生物系的學生說有點后悔選了這門課,讓他一直糾結,不再能心安理得地把人當成一個生物體。另一中文系學生說,沒想到人類學的學生這么復雜,可怕。
那年春節,課上一個化學系的學生給我發郵件拜年,說人類學整合文理,真是一個偉大的學科。我多少有點欣慰。
2015年,我在華南理工大學給商科學生上<人類學導論>。學生很開心,終于發現一個跟工商管理一樣尷尬的學科,夾在文理中間,每次都要費盡心機解釋它干嘛。
我也有點開心,不只人類學的學生有這種說明自我的困惑!
讓我震驚的是,華工的教學督導居然參與課堂討論!她是一位工科退休老教師,看我講得高興,主動問了一個問題,然后總結說,她覺得理工大學學生需要點人類學。
當時,真心感覺這位老教授是如此讓人欽佩!
他者的肯定是外在的。在今天的就業市場中,我提倡人類學生需要雙學位,人類學加一個技能性學位,如影視技術、外語能力、計算機能力、經濟管理等。
因為人類學是一張網,網到什么,以及能否意識到它的價值,取決于學科之外的知識和經驗,及你的胸懷和氣度。在美國,人類學是一個基礎社會科學教育科目,人類學生多有雙學位或三學位,我甚至教過六學位的學生。
叁
我依次給本科、碩士、博士推薦課堂之外的人類學。以下是本科的。
我教過三屆本科生,很多入學前沒聽過人類學,不少低分躍進或調劑,帶著些許怨氣,擔心讀人類學出來能干什么,因為沒幾人知道人類學。四年間,他們各方面都學了些,但都跟自己沒多大關系。
我想讓學生明白,人類學能用來做什么,取決于她與你是什么關系。當被要求解釋人類學時,除回答去部落當女王外,你是否明白問的人并不想知道她的學術定義,但希望了解她跟你、跟他、跟你們生活的時代和社會有什么關聯。
“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建立人類學和你的關聯,憑什么說服別人這個學科對別人、對社會有意義?別人有什么理由來感興趣?”
有人認同,有人不服氣,說“我根本就不想跟這個學科有什么關聯!”上課時,他們漠不關心——老師飄在教室一角,學生沉在下面各處,半睡半醒。
我有點跟不上新一代學生的思維,他們有機會自由選擇和放棄。我的成長中有太多局限,我接受,然后把事情做成希望的樣子。
今年,學生跟我做學年論文,想理解在當代中國背景下,學人類學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尤其大三大四的學生如何開始把學術知識化為實踐技能,進入社會。我們想理解本科生如何發現自己最熱切和擅長的,建立學科與自己和當代社會的關系。本科教育不為學術,教授學術不過以學術為工具和材料,把體系化的知識化入生活。
目標是,你若在生活各角落看到人類學,她就活了,而后在人類學中看到自己,她才活在你身上。
因此,通過學習人類學的知識體系,本科生需培養以下意識和技能:
A.終生學習的意識和方法【知識都會過期,不變的是持續學習的能力和意愿】
1.科迪,約翰·內生2008<改變我生命的那本書>學林出版社
2.崔權醴編譯<西風吹書讀哪頁:紐約時報書評100年精選>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3.喬治·維茨金2007《學習的藝術》,蘇鴻雁,謝京譯,中國青年出版社
4.喬納·萊勒<想象:創造力的藝術與科學>浙江人民出版社
5.亨利·吉2015《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6.伊麗莎白·本尼迪哥特2012《導師,繆斯和惡魔:三十位作家談影響他們一生的人》譯林出版社。
7.Daniel Kahneman 2011 Thinking,Fast and Slow. Penguin.
8.J.Krishnamurti and David Bohm 1999 The Limits of Thought:Discussions. Routledge.
B.培養多學科意識,理解人類學作為科學和人文藝術間的橋梁
1.米勒2006《愛因斯坦,畢加索:空間、時間和動人心魄之美》,方在慶、伍梅紅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侯世達1996《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商務印書館
3.喬納·萊勒2014《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家:藝術與科學的交融》浙江人民出版社
4.克里斯·麥克馬納斯2007<右手,左手:,身體,原子和文化中不對稱性的起源>,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5.尼克·萊恩2016《生命的躍遷:40億年演化史上的十大發明》科學出版社
6.Frank R. Wilson 1998. The hand: how its use shapes the brain,language and human culture.Vintage.
7.Matthieu Richard and Trinh Xuan Thuan 2001. Quantum and the Lotus:A Journey to the frontiers where science and Buddhism meet. New York: ThreeRivers Press.
8.Lee Nichol 2003 The Essential David Bohm. Routledge.
9.Siddhartha Mukherjee 2015 The Laws of Medicine: Field Notes froman Uncertain Scienc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0.John Briggs and F. David Peat. 1999 Seven Life Lessons of Chaos:Spiritual wisdom from the science of change. Harper Perennial.
C.把人類學放回真實生活,與你最關切的事情建立關聯,確立你對人類學的態度(功利-就業,興趣-熱情),用人類學來幫助制定人生和職業規劃
1.James Spradley and David W. McCurdy (eds.) 2012 Conformity andconflict : readings in cultural anthropology. Boston: Pearson.【人類學經典短篇選集】
2.Paula L. W. Sabloff,ed. 2001 Careers in Anthropology: Profiles of PractitionerAnthropologists. AAA
3.Blythe Camenson 2004 Great Jobs for Anthropology Majors. VGMCareer Books.
4.Richard Nelson Bolles 2008 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 APractical Manual for Job-hunters and Career-changers. Ten Speed Press.
5.塞德希爾·穆來納森2014<稀缺:我們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浙江人民出版社.
6.艾莉森·高普尼克2014《寶寶也是哲學家:學習與思考的驚奇發現》浙江人民出版社
7.約翰·艾倫2013《腸子,腦子,廚子:人類與食物的演化關系》清華大學出版社
大學既是知識的習得,技能的磨練,更是身體、情感和感覺狀態的塑造。我們的教育強調“意志”和“理性”,學生以學霸學渣自嘲,相信學霸靠強大意志學習,卻不知學習已成為他們身體、情感和感覺的狀況,就是他們本身。學期末,學渣開啟學霸模式,不僅費電,還經常死機。意志無法培養真正的學霸。
更有甚者,我們對知識多是工具取向,功利第一。學習和探索,不再因為知識有某種讓你靈魂為之震顫的東西。只有體會到這東西,才會把知識化入生命,讓知識不再淪為工具,也才塑造一種獨特的身體、情感和感覺的狀態。
大學四年,不論做學霸還是學渣,請找到自己的這個狀態。化用巫師唐望的話,人一生需要有幾件事是你全心投入的,不然憑什么說你有生命,而不僅是一個有欲望的身體。
肆
我帶了四個研究生,兩個想繼續讀博,兩個想畢業后工作。我希望她們畢業時能確定人類學是不是自己一生的上帝或魔鬼。導師已找到自己生命和學科的契合點,讓學科精神活在自己身上,以他/她為鑒,學生會看見自己,學會在生活中自如地實現自己。
我跟愛學術的說,走學術道路,問問自己,知識追求對你是否有某種超乎功利的東西,侵入你的感覺,牽動你的神經,撩撥你的情感。找到真心感興趣的論題,在田野中體會生活和生命,在寫作中審視自己和他人,檢驗人類學是否與己契合。做學術先發現自己,才能創造新知。
我對愛生活的說,用人類學探討一個你最感興趣的生活論題,建立和論證一個想法,有效表達,接受和回應別人的批評和建議。這是人生的能力,論文只是媒介。
這有點理想化,實際是學生在兩者中猶豫。
我從不把她們推向讀博。學生調侃我,說“老師,別這么快給我定論,等我做完田野,再決定”。
我太以自己的經驗看待這個過程,跟學生接觸,發現自己不那么從容。
從容淡定地學人類學,需要培養以下能力。
A:會讀民族志,看到他者,也看到別人發現真愛然后設計和完成的過程【美得讓人沉醉且深思、抽離而投入的民族志真不多】
1.Marcel Griaule 1965 Conversations with Ogotemmêli. London: OxfordUniversity Press.
2.James W. Fernandez 1982 Bwiti: An Ethnography of the ReligiousImagination in Afric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 Comaroff,Jean and John 1991. Of revelation and revolution: Christianity,colonialism and consciousness inSouth Afric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Steven M. Parish 1994 Moral Knowing in a Hindu Sacred City: AExploration of Mind,Emotion,and Self.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Philippe Descola 1996 The Spears of Twilight: Life and Death inthe Amazon Jungle. New York: The New Press.
6. Keith Basso 1996 Wisdom Sits in Places: Landscape and Languageamong the Western Apache.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7.Erik Mueggler 2011 The paper road: archive and experience in thebotanical exploration of West China and Tibet. Berkeley: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
8.Lewis Thomas 1983 The Youngest Science: Notes of aMedicine-Watcher. Feldman Literary Agents.
B: 自己設計并完成一個研究,讓非專業的人理解、欣賞、甚至贊賞你的努力【我們探索世界,不只為學術小圈子】
1. Lawrence Locke,Waneen Wyrick Spirduso and Stephen Silverman 2005 Proposals thatWork: 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t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 (3rd ed.) SAGEPublications.
2. John M. Darley,Mark P. Zanna,Henry L. Roediger 2004 The Compleat Academic: A Career Guide.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3. Fiske,Peter S.,2001 Put Your Science to Work: The Take-Charge Career Guide forScientists. Washington,D.C.,: AGU.
4. Feibelman,P.J.,A Ph.D. IsNot Enough! Reading,MA: Addison-Wesley,1993.
5.Strunk,William,Jr. and E. B. White 1979 Elements of Style. 3rd ed. New York:Macmillan. 【真希望漢語也有這樣一本寫人話的語文書】
我愉悅地享受著第一步,艱難地做著第二步。在人類學系、社會學系、和幾個跨學科中心做校園面試時,從早八點到晚八點,我曾一刻不停地跟學生、教授、系主任、院長、和校長辦公室代表“聊”為什么我做的人類學有意思。我只做了博士論文研究,但人們的興趣五花八門,我要很快找到共鳴。
教授們談起人類學都很開心,文化、語言、考古、生物自由穿插,我也樂意。愉快地聊完人類學后,北卡州一位系主任問我:“根據你對未來十年人類學發展趨勢的判斷,你認為我們系應再招什么方面的人類學家?”
我說,人類學在美國深受科學和人文對立之苦,今天新興的STS(Science,Society and Technology)試圖整合科學與人文,應該招這方面的人。
系主任看起來很高興。
第二天送別午餐上,我正看著系里教授推薦的一道口味獨特的地方菜發愁,系主任突然問:“我知道你對神經科學很感興趣,想知道你對神經科學家們把社會文化還原到人的神經元活動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昨天我真沒看出來,她其實很戒備我這樣結合文理的研究。
在哈佛Society of Fellows的面試讓我更深切體會到,看見他者,讓他者理解甚至欣賞自己,很難。19位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法學家、經濟學家、藝術家、生物學家、和人類學家圍著我,開我腦洞。其中兩位還是諾貝爾獎得主。
那天,腦洞開得太多太大,我當場迷失。我的博士論文關于中國西南景頗族的邊境貿易和毒品,博士后計劃是中醫和神經科學的結合。一位法律系教授問,“你說中醫把人的思慮和脾臟聯系起來,聽起來很有意思。但如果一個國家直接把中醫定為非法,這種聯系還有什么意義?”
我一直沉浸在人類學中,從他者理解他者,與之一起承載社會的陰暗和歷史的重擔,帶著太多倫理感,變得有點優柔寡斷,喪失了在接受代價的同時改變社會和人群命運的魄力。他讓我明白,法律為社會定調,而非接受存在的他者。
還沒回過神來,作家教授問我,“你講的景頗、中醫和科學的故事很好聽,我想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以這些為基礎,創造一個故事,講述世界古老文明和現代科學碰撞交流的宏大過程?”
我老實得傻,直接說沒有。
教人類學多年,我也終于看到了人類學關注真實,而受制于情境和凡人。個體真實而渺小,無法體達偉大精神和理念。就人類性靈而言,真實未必有想象和創造有力。
所以,碩士生要在自己最喜歡的論題中用人類學做出讓己心動的東西,至少,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述甚至創造經典理論,使之生動活潑,充滿個體生命的味道。物理學家Feynman 說,what I cannot create,I don't understand.
舉個例子。理論課談到人類學史上的詮釋學派,認為一切都是文化符號,其意義需依情境做主觀詮釋。學生一說到這,立馬就是格爾茲的斗雞案例。
案例很精彩,但聽久了,人會煩。
我用中大校園中山先生銅像來詮釋該學派。銅像位于校園中心,先生右手斜指地面。這是校園的一個文化符號,意義豐富。
導游給游客的版本是,“中山先生手指北方,可以想見,先生一生念念不忘北伐。正如先生所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中大歷屆領導都體會先生的苦心,幾十年來,從塑像一直到北大門,所有建筑都不高過塑像。最近幾年才開始有變化...”
游客會在像前照相,每時每刻,從不停息。一次,我們一家走到像前,看著先生的手斜指地面。妻說“先生肯定是在擺手,說別照了!別照了!”
人類學系辦公樓馬丁堂在中山像旁邊。抗戰時期,三樓曾被用作審訊室。據說,有人半夜見過各種靈異,于是,先生的手勢是在鎮壓。
這例子源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但久了也會讓人煩,也需不斷尋找新詮釋。該學派的一個基本論點就是詮釋無窮盡,無限疊加。
學人類學,學會因時因地恰當地表達她的理念和方法,讓她在你心中自如奔放,才能讓別人理解你、欣賞你、甚至贊賞你的工作和追求。
我跟碩士生說,做心中最美的人類學。
這句話讓很多人激動。學人類學的原本就有點情懷,容易奔放。
伍
我沒帶過博士,以下推薦基于我的讀博經歷和師友經驗。
讀博前兩年,幾乎每位教授都說,“想清楚是不是真喜歡人類學,愿意為之奉獻終生。如果不是,趕緊去做別的。八年,可以做很多事情。”
當時一起入學的七個,五個堅持到畢業,各自付出了七年到十年不等。
畢業典禮在五月中旬,正是伊利諾伊的春天,香檳小鎮成了一個大花園。五彩的世界里,花香縈繞。過去六個月寒冬的醞釀,終于綻放.
我八年醞釀,加入了人類學這個偉大而可愛的學科探索中,也最終明白,我這樣的人真會成為人類學家。思想上,人類學家不那么安樂(列維-斯特勞斯腹黑地吐槽:“世界真無聊”,然后寫出燦爛得讓人迷醉的<憂郁的熱帶>),或是個理想主義者,正義感和愛心爆棚(馬林諾夫斯藏起自己的黑心小筆記本,浪漫地贊美太平洋島民)。
我很理想化,也有點不安樂。入學第一天,聽到導師說“你決定做一個人類學家,就不只是我的學生了,是我年輕的同行!”我很激動。
他說到做到!我們有共鳴,有爭論,既相互建議,也相互批判。他把人類學綜合文理的信念植入我心,我也改變了他的兩個成見。他不相信有社會記憶,也不信后現代做出過什么貢獻。我們一直爭辯,用他的話來說,在斗爭(fight).
我論文答辯完,他對著委員會總結說:“感謝張博士這些年來讓我明白社會記憶真的存在,后現代也確實努力做出了點貢獻。博士論文只是他這些年的一個副產品,祝愿他繼續做出對人有意義的研究!”。
我很認可最后一句,也相信,對人有意義,先對自己有意義。博士生要找一個領域,在其中快樂自如。
導師早早找到了。他說:“寫論文是因為我喜歡,自然就寫出來了。”
不止一次,他還說,“我這輩子真是太幸運了,做自己喜歡的事,別人還給我發工資!”
他的話特別入心。后來,看到木心在《文學回憶錄》里說,讀以前的東西,不是去掌握前人做了什么,而是尋找精神上的血統和祖先。恍然大悟,我們是同類人。
找到精神祖先,博士生就開始實踐學術研究的生活方式,理解知識創造的機制和機緣,以博士論文為起點,確立自己在學科中的self-program,衍生未來多個可能的projects,為學術生涯開一條路,在一個或多個領域形成貢獻,并在教學和社會服務中獨擋一面。
實際操作上,學會發現問題、規劃研究、申請經費、展開研究、展示成果(論文、會議、應用)并展開跨學科交流、在學術群體中服務、向大眾傳達學科的精神和理念,使之成為影響和塑造社會的力量之一。
簡單地說,先make a difference,然后make a contribution.對得起學位證書上的拉丁文:“恭喜你為人類知識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因此,博士的閱讀和思考,因人而異,這里提供一個綱要性建議。
1.尋找你在學科中的精神血統——精讀至少十本理論著作,在理論中看到你,也看到作者檢驗標準:在民族志材料中看到理論的優勢與不足,與材料相互磨合以求新知。
2.精讀至少三十本民族志,揣摩人類學家的思維方式:研究設計和田野調查,從細節到體系,從民族志到人類學,從人類學到生命。
訓練方法如下:
(1)10句話闡明作者的研究問題、材料、視角、論點、論證、和貢獻;
(2)給別人講述,1分鐘引起興趣;
(3)如果你來寫,會如何不同?
3.精讀至少100篇不同類型的期刊論文,定期瀏覽學科主要雜志,明白期刊風格與宗旨的差異,看到論文的論點、立場、和讀者
4.精讀至少150篇書評,迅速發現新書價值和學科動向
5.精讀本學科不同領域的三十篇綜述,迅速把握領域發展
綜合以上三點,把握學科動態,理解學科目前試圖解決的基本問題,取得的進展,遭遇的困境。不同時代,每個學科面臨的問題不同.
6.瀏覽<science>和<nature>,及其他學科最主要的雜志;多本其他學科的非學術書,培養宏觀視野。
近幾年比較觸動我的著作:
(1)查爾斯·泰勒2012<自我的根源:現代認同的形成>譯林出版社
(2)余蓮2013<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大學出版社
(3)于爾根·哈貝馬斯2012《后形而上學思想》譯林出版社
(4) Bruno Latour 1993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5) Karen Barad 2007 Meeting the Universe Halfway: Quantum Physicsand the Entanglement of Matter and Meaning. Durham,NC : Duke University Press.
綜合以上四點,明白在三十到五十年間,所有學科實際以不同方式解決一些相似或相關的基本問題.理解人類知識的整體進展。
7. 精讀至少十個基金會的成功申請書,會申請研究經費
8. 至少十份系、所、中心的創建規劃,培養學科精神領袖的氣質和技能
9. 學術出版和人生規劃
(1) Linda L. Mccabe and Edward R. B. Mccabe 2010 How to Succeed inAcademic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Germano,William 2001 Getting it published: a guide for scholars and anyoneelse serous about serious books.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3) Jason E. Miller and Oona Schmid eds. 2012 How to get publishedin anthropology. Lanham: AltaMira Press.
(4)Jeffrey Kahan 2012 Getting Published in the Humanities: What toknow,where to aim,and how to succeed. Jefferson:McFarland & Company,Inc Publishers.
(5)Furlong,Jennifer and Julia Miller Vick. 2008 The Academic Job SearchHandbook (Fourth Edi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6) Ken Bain 2004 What the Best College Teachers Do. President and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博士訓練中,最激動人心、也最消磨興趣和熱情的,是研究過程。我們找到讓自己激動得語無倫次的論題,但隨研究深入,卻感覺把它做得支離破碎,研究變得例行公事,苦悶日漸增長。
若整體消散,世界將不再色彩斑斕、生機勃勃,如把活體解剖成器官。一學生在課堂上分享從人類學角度探討大學生的愛與性之后,感慨了一句:“感覺糟蹋了這個論題。之前還覺得挺神秘有趣,現在有點無聊”。
這是博士訓練最難熬的時段,也最關鍵。破碎之后需回歸整體,讓學科與世界碰撞,發現和創造新的意趣和價值,讓它深刻而實在。
這是個體為人類知識做出貢獻的地方。
愿每個博士都真實地經歷這個過程,投入地體驗著,抽離的觀察著,做一個完整的人類學家!
主編:徐杰舜、彭兆榮、徐新建
執行主編:佛子
編輯:李菲、林敏霞、王華、小鵬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東成激光投線儀FF-11/FF-21/FF-41》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