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五大名窯八大窯系特征分期斷代(一)
汝官哥鈞定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官窯,
有南北之別,即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
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據歷史文獻記載,北宋宣和、政和年間,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置窯場燒造青瓷。“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南宋顧文薦《負暄雜錄》)。
目前對汴京官窯尚無定論,因為宋代汴京城已深埋在地下,無法進行考古發掘。
北宋官窯的設置,據說是因為定窯貢瓷不合宮廷用瓷要求,“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葉縝《坦齋筆衡》)。李輝柄先生認為,北宋官窯有兩個,一個是設在汝州,一個是設在鈞州,故稱汝窯和鈞窯(《宋代官窯瓷器》,紫禁城出版社)。有人認為汝窯就是汴京官窯。有人認為根本就沒有汴京官窯。還有人認為明以前的官窯并不是官辦御窯場,而是有朝廷遣官到欽定的窯場監燒,有旨則供,無令則止。
根據故宮博物院所藏傳世品來看,被認為是北宋官窯的這批瓷器(僅僅數十件)的特征如下:
胎質;紫黑色,較致密。
釉面:施釉很厚,瑩潤如堆脂,呈粉青或天青色,開稀疏的大紋片。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處隱約露出胎色。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窯的一大特點。
器型:種類較少,除盤、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銅器的造型,如長頸瓶、貫耳瓶、貫耳尊、獸耳爐等。
底足:裹足支燒、器底有芝麻釘痕跡。
紋飾:圓器以釉色為美;立器為凹下或凸起的弦紋或邊棱。
南宋官窯,是高宗南渡以后在杭州另設的新窯。據南宋葉 《坦齋筆衡》記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徽宗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明人曹昭《格古要論》又補充說:“官窯器,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清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歷史記載,修內司窯窯址在杭州鳳凰山下,但至今尚未發現。郊壇窯窯址在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已作部分發掘。由于修內司窯窯址和哥窯窯址都未發現,二者器物特征也相似,對于此種現象,早在明代,已有人注意,《遵生八箋》評價說:“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作者高濂認為:“所謂官者,燒于宋修內司中,為宮家造也……哥窯燒于私家,取土俱在此處”。鑒于故宮中收藏有傳世哥窯瓷器,而其造型又是按宮廷需要設計的,故李輝柄先生認為修內司窯其實就是傳世哥窯(《宋代官窯瓷器》,紫禁城出版社)。此可備一說。修內司窯瓷器的鑒定特征如下:
南宋官窯 鼎式香爐
胎質:用澄泥做器坯,胎子呈深灰色、灰褐色、灰黃色等;胎有厚薄兩種,即胎厚釉薄器和胎薄釉厚器。
釉質:釉色有天青、粉青、灰青、炒米黃等多種色澤。釉面光澤如面容之微汗,潤澤如酥,也有溫潤似玉的。釉面多開片,釉中氣泡小,如粉末狀。
燒造:由于胎色不一,釉的流動性也較小,“紫口”或有或無。由于裹足支燒者居多,所以“鐵足”者也少。厚胎薄釉器為支釘支燒,薄胎厚釉器為墊餅墊燒。
郊壇官窯瓷器的鑒定特征:
胎質:胎土呈黑灰、黑褐色,胎較薄。
釉面:釉較厚,有粉青、炒米黃等色。
器形:有盤、碟、洗等日用器,還多見仿古青銅器型、玉器型的宮廷陳設瓷和觀賞瓷。
燒造:有的器物有“紫口鐵足”。
定窯
定窯是繼唐代邢窯而起的北宋著名窯場,定窯窯址位于河北曲陽澗磁村以及東西燕山村一帶。這里宋代時屬定州,故名定窯。定窯白瓷的燒造始于唐代晚期,終燒于元代。
唐代的定窯白瓷具有與邢窯白瓷相似的特征,器形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造型與五代時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圓餅狀實足,有的為玉璧底。
唐代定窯白瓷的胎質與施釉方式與當時邢窯白瓷也基本相似:一類胎骨斷面較細,胎色潔白;另有一類胎骨比較厚實,斷面比較粗,但燒結較好。施釉一般用蘸釉法,器外壁的腹下至底部都不施釉。釉的質地隨器物的不同而異:胎質細膩者,胎色潔白,則施白釉,釉質很細,表面釉光瑩潤;胎色發黃者,為取得潔白的效果,在胎體上先施一層潔白的化妝土,再罩以透明的玻璃釉;
施在胎體較厚重器物上的釉比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是白里泛青,釉水凝聚處多呈青綠色,釉面有開片。
北宋初期,定窯瓷器脫穎而出,完全取代了邢窯(邢窯就此衰落)。雖仍以燒造白瓷為主,但另兼燒黑釉、綠釉、醬釉及白釉剔花器。明曹昭《格古要論》云定窯“……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價高于白定。”紫定、黑定,即定窯燒制的醬釉和黑釉瓷器,其胎質都是細膩潔白,釉色光可鑒人。北宋中期以后,產品風靡一時,時人評價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歸潛志》)。因瓷質精良、紋飾秀美,曾被選為宮廷用瓷。并為各窯所效仿。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亦言:“宋瓷之佚麗者,莫如粉定,粉定雕花者,窮研極麗,幾于鬼斧神工。”所謂粉定,是指其胎質白似粉,其釉為白玻璃質的定窯白瓷佳品。
在官、定、汝、鈞、哥五大名窯中,定窯是以覆燒法和器物芒口為特色,
宋代定窯瓷器盲口,出土于河北遷安市理工大學工地
以精美白瓷和紋飾豐富取勝。其鑒定特征是:
胎質:胎料加工精細,經過細致篩選。胎質堅致細膩,胎薄而輕,胎色潔白。無論醬釉、褐釉,還是黑釉、綠釉等顏色釉品種,都是白胎,即與白瓷所用的胎料完全一樣,只是外罩的色釉不同。
釉面:早期釉色白中閃青,中期以后白釉略帶乳黃,俗稱“象牙白”,質感柔和悅目。釉面極少開片。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輪痕,俗稱“竹絲刷紋”
出土于河北遷安市理工大學工地
。淚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現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條狀,宛如垂淚,故稱淚痕。
出土于河北遷安市理工大學工地
“竹絲刷紋”是指在定窯碗、盤類器物的外壁,經常可看見的細密如竹絲的劃痕,這些劃痕是器物初步成型后用竹絲小刷修理時留下的。北宋早期,定窯采用正燒,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窯創造了覆燒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
器型:主要有碗、盤、瓶、碟、枕等,還有凈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燒造工藝:定窯瓷器在北宋中期以后,對碗、盤類器皿采用覆燒工藝,其目的一是增加窯內裝燒量,節約燃料;二是防止碗、盤焙燒時變形;燒造出來的瓷器,其口沿部位一周均無釉,文獻中稱其為“芒口”。
紋飾:主要裝飾方法,按工藝細分,可列為刻花、劃花和印花三種。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雙面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常見紋飾是蓮花荷葉紋、水塘雙魚紋、蓮池游鴨紋以及龍、螭等圖案。刻劃花的裝飾手法流行于北宋。刻花以其線條纖細流暢、刀法嫻熟精湛而享譽宋代;所刻花紋輪廓線的一側呈單線,另一側呈雙線,雙線由外粗內細的線條組成。至金代則出現了印花的技法,
出土于河北遷安市理工大學工地
定窯印花裝飾看不出由簡到繁,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過程,有可能受定州緙絲的影響,制瓷匠師采用緙絲紋樣粉本刻模,因此一開始就顯得比較成熟。印花以花卉紋居多,常見蓮、菊、牡丹、梅、海棠、葵花、萱草等,也有龍鳳、獅子、孔雀、鳳凰、鷺鷥、鴛鴦、飛雁、鴨、游魚、牛、嬰戲等圖案,畫面整齊嚴謹,講究對稱;
底足:定窯器物的底足類型不多,主要分為平底與圈足兩大類,而其圈足具有與其它窯口器物圈足明顯不同的特點,
出土于河北遷安市理工大學工地
這些特點體現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燒成型的定窯器上,由于覆燒的發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將露胎處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層的器足在外觀上的表現并不那么完美,北宋定窯圈足器足面(圈足與地面接觸部分)總是顯得不夠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撫之,明顯地感到凹凸不平,所見的器物無一例外。這種現象十分奇怪,但在鑒定中卻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窯圈足器(采用覆燒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為鑒定之關鍵。
斷代提示
從釉色來看,金代定窯的釉色與北宋時有所不同,不如北宋時滋潤,而帶有粉質感,亦顯得較為稀薄,突出于器表的紋飾微露白色。金代定瓷除了沿用“覆燒”法之外,還采用“疊燒”法,許多產品在內底刮去一圈釉面,使之露胎,稱為“澀圈”。
淚痕現象僅見于北宋定窯器,唐至五代定瓷并無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潔白,胎釉結合十分緊密,無流釉現象;北宋則凝厚而泛黃,釉內氣泡大而多,釉層在燒結過程中隨器垂掛流淌,形成淚痕。也有一些定窯白瓷,淚痕方向為橫向,十分奇怪,形成原因尚待研究。
鑒定要領
占定瓷大宗的北宋定窯白瓷,具有以下的特征:
1“硬” 。北宋定窯的刻、劃花技法與當時的其它窯口瓷器頗為不同,給人一種很“硬”的感覺,這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可以打一個比方來形容,如用鋼刀在松軟的木料上刻花,受刀處周圍的木料表面會隨著刀具的刻壓而下陷,此謂之“軟”,而在堅硬的紅木上刻花,受刀處周圍的木料表面則不會下陷,使刻紋輪廓更為鮮明,此謂之“硬”。
2“竹絲刷紋”。當然在其它窯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見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窯的纖細密集,此為鑒定定窯器物的一個特征。另外,定窯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兩種類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見竹絲刷痕,刷痕呈同心圓,而小圈足器則無這種現象,但無論大小圈足,足均極淺,足墻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過肩,幾乎無鉤手。
3“變形”。 定窯器物,尤其是碗類器物,大都有些變形,若是完整器,將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發現這一特點。
就目前在市場上所見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淚痕現象已可做到,竹絲刷痕亦不難實現,至于器物的變形非人力而可強為,而取決于燒造時的火候、窯位、氣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跡。現在只有一點還難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現象,這種現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夠的重視,仍可作為鑒定的一個標準。
汝窯
宋代汝官窯碗
在宋代,汝、官、哥、定、鈞五大御用官窯,瓷質之精、釉色之純、造型之美,空前絕后。
“物以稀為貴”,汝窯瓷器名列五大窯榜首,不僅因其存在時間短(僅從宋哲宗到宋徽宗約20年),傳世品罕見(在南宋時便有“近尤難得”的感嘆),流傳至今者不足百件;而且還在于其燒造時胎釉中鐵的還原達到了最佳效果,所燒造出來的“天青色”超越了當時所有的御窯,為宋代之首。
位于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的汝窯,其燒造的青釉,有“天青”、“卵青”、“淡青”色。它所體現出的美感,讓人愉悅;它所達到的意境,足以傲視瓷界。其鑒定特征如下:
胎質:質地細潔,胎色呈香灰色;胎骨較薄,制作規整。凡宋汝窯器的釉表出筋或起弦線棱角的地方常見有淺赭的色調,俗稱為“羊肝色”。胎骨本色為深香灰色,釉面的棱角處卻隱現出一種“羊肝色”,其原因就在于坯體表面的金屬礦物質在高溫燃燒過程中與窯爐內的空氣接觸而充分氧化,自然形成一種鐵紅色的氧化面,并與深灰的胎色相襯。透過天青色的釉層,人們在汝窯瓷的局部就能看到這種淺赭色調的“羊肝色”了。
釉色:呈淡淡的天青色以及“卵青”、“淡青”等色,比較穩定。所謂“天青”色是一種與藍天色調相近的釉色,有深淺之分,釉面較透亮。卵青是一種與鴨蛋殼相近的顏色,釉面大多呈失透狀;淡青也叫粉青,是與天青釉相仿的顏色,不同之處在于它微閃綠色,釉面多透亮,釉色也有濃淡之分。汝窯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且稀疏;釉質較硬,釉色沉靜,釉面有光澤,不同于其他青瓷。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或可為汝窯釉色美的注解。
器型:汝窯器物造型凝重古樸,多源于銅器,有濃厚宮廷色彩。器型不甚豐富,主要有盤、碟、洗、盆、瓶、尊等。如三足樽、出戟尊等,洗有圓形、橢圓形、三足三種形式,而橢圓形四足盆則是汝窯特有的造型。汝窯無大器,這是其造型的一個重要特點。
紋片:汝窯瓷器絕大多數都有開片紋,釉面開細密的紋片,多為錯落有致的極細紋片,透明無色似冰裂。開片紋是在燒制過程中形成的,是高溫冷卻時胎釉的收縮速度不一致而致釉面開裂,俗稱“蟹爪紋”。這雖是燒造過程中的瑕疵,但卻增添了意想不到的美感。
支釘:宋代官用高檔瓷器入窯前,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并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汝窯為外裹足滿釉支燒,底部留有支釘燒痕。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釘”。汝窯支釘一般為單數,有三個、五個、七個的,六個支釘的器物只有橢圓水仙盆一種。
辨偽提示
真品的釉色青中泛藍,純凈、溫潤,釉表隱現出一種柔和含蓄的光澤。它既不同于鈞瓷的乳光,也不同于哥窯的脂光,而是一種類似于古玉般內蘊的光澤。釉較薄且平滑均勻地緊貼于胎骨,呈半透明狀。借助二十倍的放大鏡觀察可見釉中氣泡大而稀疏,猶如鑲嵌在明朗夜空中的顆顆明珠,過去有“汝器釉泡如晨星”之說,就是指釉泡清晰、疏朗而言的。
新仿品的釉色青中閃黃綠色,施釉厚而不勻,乳濁而不透明,由于也加入了瑪瑙石的粉末,所以釉表光澤雖然很潤,但不夠清爽,有一種油膩的感覺。借助放大鏡觀察釉中的氣泡相互疊壓,聯成一片,像是密集堆積起來的肥皂泡。
真品的胎骨是深香灰色,也就是比柱香燃后灰燼的顏色稍深一些的顏色,從器底的支釘痕破釉處可看到這種胎骨的本色。新仿品的胎骨是白色的,較舊器份量沉重,器體厚,胎沉,足略小,口部不是采用真品平切的修坯方法,棱角分明,薄而爽利,而是修成一個溜圓的唇口。
新仿品的胎體和釉層都很厚,所以腹壁凸起的三組弦紋也顯得模模糊糊,粗軟無力,顯現出一種肉粉的色調。
真品的紋片是“蟹爪紋”,美妙異常。在開裂程度較深的碎紋中,交錯摻雜著許多無色透明的短線紋,較深的紋片是淺赭色的,較淺的短線是無色的,兩者交織疊錯,迎光觀察時發現所有的紋片都是斜茌的,象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紋片的形成,本是器物于高溫焙燒下產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窯的匠師卻將這種難以避免的瑕疵有意識地加以控制在恰到好處的程度上,反具獨特美感。
新仿品紋片大小不一,很淡、很淺,基本上是無色透明的,毫無規律可循。
真品是七個支釘,支釘細小,痕跡很淺,大小如芝麻,分布多不規則。
新仿品也是七個支釘,痕跡大如綠豆,四周的釉被掀起,形成一個個的小槽坑。真品高度迄今未有超過30厘米,圓器口徑超過20厘米的器物。
迄今為止,市場上汝窯瓷的仿品為數不少,但還沒有哪一件仿品能夠仿燒到九成,更難再現出宋汝窯瓷器清幽美妙,超塵脫俗的美學意境。
鈞窯
宋代鈞官窯天青釉乳丁洗
鈞窯為宋代著名瓷窯之一,窯址在河南禹縣,這里金代屬鈞州,故名鈞窯。鈞窯雖屬北方青瓷系統,卻與一般的青瓷窯場不同,它燒造的瓷器使用的是一種乳濁釉,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窯變釉。所謂窯變釉,就是在釉料之中摻入少量的銅,施在瓷坯上入窯燒造,在還原的氣氛下,燒成多變的釉色。
鈞窯是窯變釉的杰出代表,其開始于北宋,盛行于北宋晚期,金代、元代繼續燒造,范圍擴大到河北、山西,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鈞窯系統。
鈞窯首創了窯變釉,為陶瓷高溫釉開辟了一個新境界,并為以后的紅色高溫釉的燒制成功與美化瓷器奠定了技術基礎(過去古玩商中流行一句行話:“鈞窯不帶紅,一輩子要受窮。”)。
宋代鈞窯玫瑰紫梅瓶
鈞窯瓷器的鑒定特征如下:
胎質:胎色較深,帶褐紫色或淺灰色。胎子略厚,致密。胎骨堅硬如鋼,扣之作鐵聲。
釉面:先素燒后施釉,釉子很厚。其釉色豐富多變,或如夕陽晚霞,或如秋云春花,或如萬馬奔騰,或如大海波濤……其特點是在通體天藍色中,閃爍著紅色或紫色的斑塊。這種狀況的形成,是由于在連續的玻璃相介質中,懸浮著無數圓球狀的小顆粒,這些小顆粒能散射短波光,使釉面呈現美麗的藍色乳光,又由于釉料中還原銅的呈色作用,而出現紅紫色,與天藍色互相掩映,好似一片彩霞。釉色主要分為天青、月白、海棠紅、玫瑰紫四類。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狀和不透明的感覺。
器型:多為盤、碗、瓶、盆等日常用品,也燒造奩、尊、洗等陳設瓷。花盆與盆奩多為方形、長方形、六方形、八方形、橢圓形、菱形以及各種花瓣形。這些器物成型難度大,精密度高,規格要求嚴,在其他瓷中是罕見的。
底部:花盆、托、尊等宮廷使用器物的底部均刻一個數字,
由一到十,這是器物的尺寸。器物的高度、口徑、足徑三者最大者尺寸標號為“一”,尺寸最小者的數字標號最小,為“十”。這些刻于器底的標號,便于宮廷燒造陳設瓷的配套使用。故宮中舊藏鈞窯瓷器所刻宮殿使用銘文和乾隆御制詩,為清宮工匠所刻。
辨偽提示
鈞窯瓷器的窯變釉現在已能仿造,但與真品相比較,總會有做不到位的地方。特別是以下兩個方面,還難以達到。
一是“蚯蚓走泥紋”。鈞窯瓷器的一個典型特征是釉面上時常出現不規則的流動狀曲線,其形狀好似一條蚯蚓在泥中游走,故被稱之為“蚯蚓走泥紋”。這種紋線形成的原因是釉層在干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干裂,后來又在高溫下被黏度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補裂痕所致。
二是官鈞瓷的紫紅釉在顯微鏡下觀察,有四層:靠近胎面的第一層和第二層與天青釉的結構相同,釉面之下可以看到一些很大的氣泡;第三層是紫紅交錯的不連續層,一般是上部紅色較多,下部是紫色較多;第四層(即表面層)的下界非常整齊,厚度非常均勻,顏色是淡藍色。
文章字數有限,剩余部分請閱讀《宋代五大名窯八大窯系特征分期斷代(二)》
更多古玩收藏交流詳情請關注↓↓↓
公眾號:YUPENG1599部落:古玩天下
微信:1599826541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如何調微信提示音》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