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经典成人在观看线视频_嫩草成人影院_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中文_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技術要求是什么?

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技術要求是什么?

完顏堅誠 2025-08-13 游戲 3 次瀏覽 0個評論

  

  來自《金融時報》、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由撲克投資家整理

  一、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石油進口國

  (文:?戴維?謝潑德?,?格雷戈里?梅耶,來自金融時報)

  中國上月超越美國,成為最大原油進口國,這標志著過去10年能源流動的大轉變達到高潮。

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技術要求是什么?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4月份石油進口達到每日740萬桶(相當于全球每日石油消費量的13分之一),超過美國每日720萬桶的進口量。

  預計中國的石油進口量要到今年下半年才會持續超過美國。盡管如此,4月數據顯示,美國頁巖革命降低了該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而中國的石油需求在經濟放緩之際有增無減。

  Blacklight Research管理合伙人科林?芬頓(Colin Fenton)表示,中國擴充石油庫存導致進口增加。

  “這已經開始,”芬頓表示。“中國的原油進口在過去五個月中的四個月高出趨勢線。”

  據咨詢公司Energy Aspects介紹,上月中國石油進口躍升的部分原因是從伊朗進口的數量提高。

  中國聯合石油有限責任公司(Chinaoil,簡稱中聯油)還利用一個幫助確定中東基準油價的公開交易窗口,購買了創紀錄數量的阿曼和阿布扎比原油船貨。

  “伊朗可能對它的石油提供更多折扣,作為其增進與中國石油企業關系的努力的一部分,”Energy Aspects的阿姆里塔?森(Amrita Sen)表示。“伊朗渴望獲得更多的中國投資。”

  中國的國營貿易商正在原油市場上扮演更為顯著的角色。他們已經建立了更高水平的交易部門,以便與西方企業如英國石油(BP)和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銀行如高盛(Goldman Sachs),以及大宗商品交易商如維多(Vitol)和嘉能可(Glencore)的老牌交易部門直接競爭。

  在美國,金融危機過后較高的油價和能效更佳的汽車抑制了石油消費,而過去三年激增的頁巖油產量已減少了石油進口。

  產油企業不滿美國政府對原油出口的限制,這些限制是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期間出爐的。

  交易商們表示,美國的石油進口短期內可能反彈,原因是油價崩盤至每桶65美元提振了燃料需求。油價暴跌也大幅減少了美國頁巖地區(如北達科他州)的鉆探活動。

  但長期趨勢是中國的石油進口不斷增長。中國正在增加煉油產能,而其整體經濟每年增長7%以上。“世界有大量石油,”中國某公司的一名交易員表示。“而我們需要大量石油。”

  就美國而言,減少進口是政界人士和外交政策專家的目標,他們將美國對中東原油的依賴視為國家安全風險。在金融危機之前,美國石油進口曾高達每日1000萬桶,占該國石油消費量的一半以上。

  二、中國石油的未來?

  (文:Deborah Gordon, 王韜, Yevgen Sautin,來自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隨著工業快速發展和國內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幾乎難以被滿足,而石油需求更是中國能源供應中壓力最大的部分。

  盡管目前煤炭依然是中國首要的能源來源,但石油作為中國交通運輸、工業以及農業的重要能源供應,占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的18%,而且其份額還在快速上升。

  1969年,正值中國文化大革命高潮的中國石油需求量僅居世界第25位。而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的石油消費國,同時也是石油與其他液態燃料的最大凈進口國。

  中國石油需求量的不斷增長正趕上石油產業經歷自 1973年石油危機以來最劇烈的轉型。原油價格的高企和技術進步使得行業巨頭、石油生產國以及獨立的石油商人能夠開啟一個新時代,開采之前不具有經濟性的非常規石油資源。與常規石油不同,非常規石油的全球儲量更為充足,分布也更為廣泛。

  面對石油發展復雜的新局面,石油需求不斷增長的中國如何選擇將中國的內政、國際貿易、環境以及全球安全都帶來深遠影響。隨著當前中國政府新一屆領導更加重視探索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也成為中國決定未來石油發展方向的良機。

  中國石油產業發展現狀

  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一直處于能源自給自足的狀態,這得益于中國在50年代發現了位于東北的大慶油田以及位于中部地區的其他傳統油田。但國內原油產量很長時間一直穩定在每天400萬桶(每年2億噸)左右,僅有少量增長。如今,隨著石油消費的井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已超過國內產量2倍有余,這促使中國在國內外積極勘探石油和投資石油資源。從1993年起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見圖示1),2013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量已占世界總增量的三分之一。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預測,到2040年中國石油與石油產品產出將會達到560萬桶/天,而其中大部分增長將會來自非常規來源,包括天然氣制油、煤制油、油頁巖以及生物燃料,而傳統常規原油產量則會保持相對平穩的狀態。

  

  主導中國石油生產的是中國石油業三大國有企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中石油)、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Sinopec,中石化) 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中海油)1。這些企業隨著中國石油需求的增長也逐漸進入世界最大的國有石油公司之列。截至2013年,中石油產出的液態石油總量居世界第四位,而中石化石油產品銷量居世界第四位。

  中國的三大石油公司都希望與西方石油公司進行合作以獲取更多資源、學習最優運營管理以及非常規石油開采所必須的先進技術。中國政府亦批準國內公司與外國石油公司簽訂產量分成合同以促進國際合作。

  隨著中國新領導層反腐運動的深入,目前中國政府與三大石油公司之間正處在一種微妙的關系中,而這也可能對中國開發非常規石油的嘗試將產生影響。盡管中國的石油公司都是國有企業,且企業領導人多為中國共產黨高級官員,但由于企業的商業本質以及既得利益的驅動,近幾年國有石油公司在能源價格、海外戰略等一系列問題上的商業決定與政府并不總是保持一致。中國政府正在推動反腐敗和反壟斷的市場改革,限制這些石油公司利用自身的特權地位牟取私利。

  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NDRC,簡稱發改委)是中國最高經濟規劃機構,掌握著成品油價格,但其影響力也正在減弱。隨著改革深入,中國政府已承諾把私人投資能源項目的審批權限逐步從發改委下放,并且推動能源體制改革,改變能源產品的價格機制,還原能源產品的商品屬性。市場參與者的增加可以能源市場發揮更大作用,但也有人擔心審批權限的放松在改革初期也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好的結果。

  目前,中國相關監管機構的乏力,加上地方政府和國有石油公司較高的政治影響力允許他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北京的一些政策努力,其中包括改善中國環境狀況與制定現代化和全面的能源戰略。比如中國政府至今未能成功關停山東省污染嚴重、設備過時的煉油廠一事就尤其突出地體現了這一點。此外,為了應對嚴重的空氣污染,中國環保部曾數次要求提高柴油和汽油品質,而這一努力也被國有石油公司以成本為由拖延了很多年,直到2013年北京出現史無前例的嚴重霧霾后,才由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拍板確定了國四和國五標準汽柴油的升級時間表。十八大三中全會以后,石油部門是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議程中首當其沖的對象。目前中石油和中石化都已經推出了頗具雄心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向著打破油氣產業鏈的壟斷邁出了一大步。

  中國石油儲量一覽

  中國本土石油儲備資源種類多樣,包括常規傳統原油、頁巖油、致密油、油頁巖以及重油瀝青等資源。在非常規石油資源中,中國國有石油企業目前普遍更看好致密油,認為致密油資源巨大,更有利可圖。但目前中國的致密油開采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成熟的理論和配套技術,僅有部分項目試點。

  截至2013年,中國已探明的常規石油儲量達到約256億桶2。同時,中國還擁有約320億桶頁巖油資源,約占全球致密油技術可開采總量的10%。中國石油地質儲量中還含有約198億噸(逾1000億桶)非常規重油資源,其中包括近30億噸的含油砂(瀝青)以及160億噸的油頁巖(油母巖質)。此外還有目前未探明海上重油儲量。

  中國已發現的頁巖油主要分布在五個盆地:江漢盆地、蘇北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以及松遼盆地。此外,蒙古國東戈壁、塔木察格盆地也富含頁巖油資源,并綿延至國內的二連盆地和海拉爾盆地。位于北京東南角的渤海灣盆地也擁有頁巖油儲藏。致密油資源則分布在柴達木、四川和鄂爾多斯盆地,后者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油田的所在地。與此同時,重油資源(瀝青、含油砂或是油頁巖)也在國內有廣泛分布(參見地圖)。

  

  由于中國的頁巖油資源通常呈蠟質且深埋于粘土層中,這使得開采其他致密油常用的水力壓裂法(將液體或氣體注入巖層,使其被壓裂以獲取其中油氣資源的方法)效果不佳。而與美國得克薩斯州和北達科他州的輕質致密油不同,中國的致密油更重,所含的輕質凝析油比例更低。中國致密油的碳分子量更高,而為了提高產量,目前的開采技術還需要在注入蒸汽時加入二氧化碳,這會進一步增加開采過程的碳排放。

  中國的頁巖油一般深埋于距地面逾5公里的位置,且位于堅硬厚實的地質構造之中。這就意味著在開采過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能源和水才能將它壓裂出來,隨之也會帶來大量的生產污水。位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蘊含著超深重油,這是中國埋藏最深的石油資源之一,約有6公里深。

  決定是否開采這些能源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經濟因素。在中國,獲取這些致密油或重質油的水平鉆探和水力壓裂技術以及其他復雜技術的成本都很高昂,而輸送這些資源的管道基礎設施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中國國有石油企業希望未來通過提高效率、改善管理以及掌握先進的技術水平來提高自己的成本競爭優勢,這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國內外非常規石油開發領域的地位。

  開發石油也必須應對地理與地質方面的挑戰。中國東部的石油儲量主要位于城市區域,所以開發過程可能由于對公眾產生影響而遭到抵制。在西部地區,石油資源更難獲取,遙遠的距離與復雜的地層使得這些資源遠離市場。此外,由于這些頁巖油資源周邊多是活躍地質斷層,開發難度較大。

  盡管有上述的挑戰,中國仍在積極開發非常規石油。例如,2010年美國能源公司阿美拉達赫斯公司(Hess)與中石油在大慶油田合作進行了有關致密油的研究。中國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在長嶺氣田進行了大規模壓裂作業,在此取得的技術突破也被用于開采致密油。此外,美國能源巨頭康菲石油公司也已與中石化達成合作關系,對四川省的致密油進行勘探。

  在石油開發方面的合作應該還會繼續進行。而隨著時間推移,一些項目將會變得難度更大成本更高。要想在中國新一輪以反腐和反壟斷為主題的經濟改革中生存下來,這些合作項目必須要盡快證明自身的盈利能力。

  中國的對外石油投資

  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都希望并鼓勵中國國有石油公司投資海外石油項目.除了對石油供應中斷的擔憂、對獲取新技術的渴望以及對上游石油產業利潤的追逐,這也時常是中國拓展與石油生產國外交關系的有效手段。

  中國的石油公司制定了增持海外油田股份,即權益油份額的宏偉目標,并作為近期的重點方向來實施。例如中石油提出“海外大慶”戰略,并于2011年底實現海外油氣作業產量當量超過1億噸、權益產量達到5170萬,相當于在海外建成一個大慶油田。然而由于合同限制、運費已經其他原因,大多數的權益油并不會運回國內,而是在世界市場上進行轉售或置換。2012年,中石油海外運營項目的油氣產量已經占到該公司油氣總產量的37%。

  同年,中國三大石油公司的并購總額達到了340億美元,較2008年的170億美元翻了一番。而到了2013年,以中海油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為標志,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對于非常規石油(和天然氣)的海外投資再創紀錄,較前一年至少翻了一番,而且分布范圍更廣,包括秘魯、新西蘭、新喀里多尼亞、東非和俄羅斯北極圈地區。如果將銀行貸款計算在內,中國在過去5年里的海外石油投資高達4000億美元(參見圖示2 )。

  

  盡管中國三大石油公司對于在北美的非常規石油生產能否盈利仍持保留態度,但仍然愿意對北美新興油氣區進行持續投資。北美市場對中國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能源市場正處于頁巖氣革命的轉變之中,同時可以讓中國企業有機會學習最新的技術與產業運行方式。

  中國在北美的能源投資也在變得更加容易。2005年,中海油試圖收購美國石油公司優尼科(現已并入雪佛龍公司)但以失敗告終,體現了美國對中國在其戰略部門進行重大投資的擔憂。然而近幾年情況漸漸發生了變化,加拿大對于2013年中海油以15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加拿大石油天然氣公司尼克森,以及此前以2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破產的加拿大石油砂公司歐普提都表示了歡迎。

  雖然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對進軍北美能源市場顯得更加自信,但要判斷這些公司未來能否成為北美能源革命的主要參與者卻還為時尚早。目前也有消息顯示中海油似乎有計劃撤出北美市場3,而中石化的行動卻恰恰相反4。

  由于對原油和石油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中國開始將目光投向新的石油供應,包括俄羅斯的石油、加拿大的石油砂、委內瑞拉的重質瀝青、巴西的鹽下石油以及拉美、中東、非洲等其他地區的石油資源。此外,由于中國的煉油業當前還缺乏從超重油砂和重油中提煉柴油與航空煤油的能力,因此還需對煉化設備進行大規模的投資升級,以便煉化來自全球的石油資源。

  中國煉油業的發展

  2013年中國的煉油能力達到了1300萬桶/天,這使得中國煉油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中國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在2015年之前煉油能力要再增加200萬桶/天。初步的數據顯示中國實際上很有可能會超過這些目標,導致其煉化能力超出國內需求。

  未來五年內中國將占世界煉油能力增長總量的40%。增加的煉油能力將會用于滿足東亞地區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

  在煉油總量方面雖然中國正在趕上美國,但在煉油質量方面卻依舊遠遠落后。由于中國本土的石油資源具有更多的重質和蠟質成分,中國煉油廠的產出也更多為低價值的高碳沉積產物(石油焦與船用燃料油),而非高價值的柴油或航空煤油(或者用術語來說,即原油蒸餾裝置的裂解率不夠高)。

  盡管一些新建立的國有煉油廠設備精良,有能力加工各種原油,但在中國煉油行業里更常見的是日產量低于4萬桶小煉油廠。而這些小廠的設備不足以處理中國進口的復雜原油品類。這些所謂的“茶壺”煉油廠的煉油能力幾乎占中國石油總煉化能力一半,主要集中在山東省并且為私人所有。這些煉油廠能耗極大、效率非常低且污染特別嚴重。2012年發改委就曾承諾要關停這樣的煉油廠,但迄今為止由于當地勢力的反對一直未能成功。

  作為原油進口國,中國面臨很大的煉化需求以確保可以加工進口的各種原油,但擴大煉化產能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由于石化產業基礎設施造價高昂和使用壽命長,中國同時需要考慮生產過程對當地產生的環境污染與氣候變化的影響。輕質原油可以生產出更多柴油(柴油是亞洲需求量增長最快的石油產品),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也較少。而重質原油則環境污染更大,需要更多環境投資來減少其影響。

  此外,如果整個行業現在被投資“鎖定”為處理更臟的石油產品,那么未來的改造這些基礎設施將會十分困難而且代價高昂。中國必須認真權衡其石油政策對氣候變化和環境的影響。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中國關于的開采、煉化、生產以及最終消費的石油種類與產品的選擇將會影響全球石油行業的布局,并對世界帶來深遠的影響。

  未來的環境變化

  中國不斷增長的石油需求將會對氣候變化、空氣污染和生活質量帶來的影響毋庸置疑。石油的碳足跡,尤其是中國生產或進口的重油和超重油非常顯著。隨著不斷增長的石油消費、對外石油投資以及煉油能力,中國將在全球尤其是亞洲其他地區的石油產品市場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盡管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有所放緩,其石油消費仍然繼續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隨著需求增長,中國目前新增的進口石油劣質化傾向明顯,這些原油價格便宜但對于環境危害更大。如果新的監管規則或碳價設計沒有將氣候變化納入考慮,那么中國日益增長的石油需求可能會對改善空氣質量、緩解氣候變化的努力造成重大的負面影響。

  中國面臨的另一個重大環境挑戰是水資源問題,這對于水力壓裂和采用蒸汽吞吐方法輔助增產的重質原油尤為關鍵。2010年中國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結果顯示,中國面臨全國性的嚴重缺水。因此非常規石油開發將與農業、工業以及城市用戶爭奪有限的水資源。壓裂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污水也是中國所面對的一大難題,中國需要安全合理的處理這些污水,以防污水污染清潔的飲用水或引發地質災害,因為不合適的廢水處理有可能會引發上述問題。

  中國領導層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政府必須要采取行動來更好地保護環境。中國官方表示,其經濟發展目標是更好地平衡能源需求、經濟增長與公共衛生之間的關系。2014年3月在全國人大上中國主席李克強發表了政府工作報告,其中他指出中國將會“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地向污染宣戰”。霧霾天氣范圍擴大,環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對低效和盲目發展亮起的紅燈”,這顯示出中國不僅需要減排,還應轉向更為可持續得發展模式。發改委最近也針對空氣和水污染以及溫室氣體排放制定了進一步的限制措施。

  但是單單調控石油業的產出是不夠的。中國如果可以有意識的選擇開發具有最小氣候影響的石油資源,那么不僅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能確保將這些更臟的石油資源留在地下。這樣的戰略選擇也應該應用于中國在海外油氣田的投資或收購。此外,政府還可以采取更多措施來減少原油需求,比如提高能源效率、推動機動車電氣化、可持續的城鎮化發展以及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

  地緣政治影響

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技術要求是什么?

  目前中國三大石油公司在國內缺乏經濟性油藏的重大發現,同時也缺乏西方石油巨頭所掌握的最新技術和創新性的降低成本的運營模式。但他們能通過自身巨大的影響力以及所能獲得的財政支持來彌補這些不足,常常通過與發展援助綁定的方式在一些落后的石油生產國獲得石油開采協議。

  中國石油公司尤其喜歡向西方石油巨頭認為高風險的國家提供“無附加條件”的援助。因為這樣可以避免與國際石油公司的競爭,成本較低。由于政治原因,中國公司在一些國家中可以擁有西方投資者所沒有的比較優勢,進一步鼓勵中國石油公司前往投資。

  中國與包括委內瑞拉與哈薩克斯坦在內的多國國有石油公司都建立起了緊密的合同關系,還與伊朗、蘇丹等國簽訂了一系列“石油換貸款”的協議。從非洲到中亞,中國通過這些海外投資與開采合同逐步實現原油進口多元化的目標,而這也同時賦予了中國前所未有的政治影響力5。

  雖然目前中國在全球能源領域還不足以產生較大的地緣政治影響,但一些中國公司的石油投資已經帶來了安全問題的擔憂。21世紀初期中國在達爾富爾的確暴力問題嚴重時堅持在蘇丹進行石油投資,近幾年又投資了伊朗,這兩個投資都在海外給北京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但中國一貫堅持國家主權神圣不可侵犯以及不干涉內政原則,因此中國不大會迫于西方國家在人權或其他領域對這些國家的批評而切斷與這些國家的石油聯系。

  中國石油公司正在增加對世界上最重質的原油資源的投資,但同時可能忽視了其環境影響,比如加拿大的油砂油。有人認為,由于產油國的人民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中國的這些投資行為很可能反而會導致產油國與中國的關系惡化。要想降低此類政治和社會環境風險,中國需要在進行海外投資時將氣候變化與環境問題也納入考慮。

  中國同時需要考慮在中國東海與南海進行石油勘探可能會帶來的政治緊張。很多周邊國家在這些蘊藏著石油資源的水域與中國存在領土爭端(參見地圖)。盡管以目前的技術這些資源還無法開采,但在不遠的未來也許就會成為可能。

  目前,沒有跡象表明中國將會改變其能源安全戰略思想。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將繼續確保全球石油市場穩定和交易的前提下,中國也不愿意貿然做出新的政治或安全承諾。然而,中國的石油外交關系可能會發生變化。中國在中東的經濟重要性正在不斷攀升,同時中國對該地區石油的依賴與經歷了十年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后美國的“厭戰”形成了鮮明對比。由于國內能源生產的增加,美國減少了對于中東石油的依賴,這可能會重塑中國在中東未來發展中所要扮演的角色。

  有人擔心中國在海外展示力量會引發反華情緒,同時危及中國在世界的地位。但無論是循序漸進還是由于突發的危機,中國的領導人未來都必然要做出采取更多干預措施的選擇。在中國的海外資源中心突然爆發的危機,比如世紀初在埃塞俄比亞和2012年在南蘇丹的動亂情況,將迫使北京不得不做出反應。從長期來看,隨著中國開始打造自己的藍色海軍,一些軍事機構的部門也將會希望能在能源運輸必經的印度洋航線安全方面展示更多的象征性或戰略性的角色。

  中國在全球石油開采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中國石油需求攀升之時,石油行業也正在經歷一場巨變,各種昂貴和復雜的非常規石油開始進入國際市場。從開采、運輸到冶煉、銷售這些新的石油資源,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以提高并拓展其在全球化的石油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的地位。

  今天投資所建立的石油基礎設施可能會持續整個21世紀。那些為今天的石油開發提供融資的企業,包括中石油、艾克森石油公司、荷蘭維多以及美國凱雷集團,將必須仔細考慮其投資項目所帶來的地緣政治與環境因素的影響。中國在國內外進行的投資與對非常規石油資源的追逐無疑也會給世界帶來重大的經濟、環境與安全影響。

  盡管國內蘊藏著大量非常規石油(天然氣)資源,但到目前為止中國仍然更重視通過與西方石油巨頭公司的聯合投資項目和收購海外權益油來確保石油進口供應。但在未來數年中這一狀況也許會所有改變。

  一個有遠見的石油戰略需要將國際石油市場的潛在波動、氣候變化的外在性影響、空氣污染以及水資源問題都納入考慮。這些都將指導中國在未來石油發展上的決策。中國若想以可持續的方式發展經濟,那么中國政府將需要小心處理石油供應問題,全面謹慎地對待國內的非常規石油資源、逐步減少石油需求量。要實現社會與經濟穩定的目標,中國需要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石油政策來為中國與世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版權聲明:撲克投資家(微信puoketrader)致力于大宗商品及金融領域優秀文章精選、精讀。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聯系方式:puoketrader@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技術要求是什么?》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決定都會改變你的人生!

發表評論

快捷回復:

評論列表 (暫無評論,3人圍觀)參與討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