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迷朋友們請點擊????"刀口談兵"的藍色字關注我們,并歡迎大家轉發朋友圈,傳播正能量!
商務、投稿專用微信號:dktbmsz 歡迎投稿及合作!
作者:刀口團隊 / 92軍迷
馬偉明院士答記者問的六大看點
近日環球時報刊登一篇文章引起軍迷熱議,《馬偉明:中國軍艦全電推進系統已領先美國一代》https://mil.huanqiu.com/china/2017-03/10312369.html。這篇文章是參加兩會的馬偉明院士答記者問。文章雖然不長,但卻回答了六個關鍵問題,下面我們逐一梳理:
第一,當記者問到“電磁彈射技術,將在10年內取代傳統的化學能技術”。馬院士的回答實際上糾正了記者的用詞(電磁彈射),他說:傳統的化學能能做的電磁能也能做,傳統的火炮是化學能。凡是載運方面,過去用化學能能做的,大部分用電磁能也能做。
馬院士為什么要反復強調“化學能”,顯然是借此機會回應媒體將他的之前的講話,誤讀成“中國的電磁彈射器還要等十年”。因為航母的蒸汽彈射器本身并非由“化學能”做功,只涉及蒸汽的壓縮與膨脹。所以他所說的是“電磁發射技術”將在10年內取代傳統的化學能技術。具體來說就是下圖的“電磁軌道炮”和“航天電磁推射技術”,因為傳統的火炮和火箭才是“化學能”轉化為動能。
2016年12月份馬院士發表了一篇論文《電磁發射技術》,論文提到按照發射長度和末速度的不同,電磁發射技術可分為電磁彈射技術( 發射長度百米級,末速度可達100m/s) ,電磁軌道炮技術( 發射長度十米級,末速度可達3 km/s) ,電磁推射技術( 發射長度千米級,末速度可達 8 km/s) ,三種技術的基本原理相同,涉及的具體關鍵技術有一定差別,但總的技術可概括為四部分:高能量密度儲能技術,大容量功率變換技術,大功率直線電機技術和新型網絡控制技術。(下圖)
去年秋天,官媒報道未來十年中國航天計劃中,提到的“羽舟”和“輕舟”系列,就是采用地面大型電磁推射系統,發射電推和液體運載火箭,計劃2020年前完成演示系統建設及原理原則試驗。
在談到電磁軌道炮的時候,馬院士稱:由于我們國情原因,我們不僅要做科學家的活兒,還要能做工程師的活兒,甚至還要干工匠的活兒,才能把東西做出來。
這從側門回答了外界對我們在電磁技術能快速發展的疑問,我們的科學家們并不是僅僅在研究和設計,還要解決工程化中遇到的問題,甚至要解決制造工藝上的難題。如果科學家---工程師---工匠三個環節是脫節的,那么項目中遇到的難關就會互相扯皮,三方互不了解就難以形成合力,進度自然就慢。下圖是美軍32兆瓦電磁炮。
第二,我國早就開始進行電磁炮的研究,下圖是中國研制的電磁炮制導炮彈,以及馬院士在科技成果展會上,了解電磁坦克炮的脫殼穿甲炮彈性能。正如馬院士曾說的,“我們的做法是從科學探索到關鍵技術攻關,再到工程實現,最終將設計者變為制造者,打通從創新到創造的最后一公里”。
馬院士是我國千千萬萬科學家的杰出代表,這種中國特色的裝備研究體制,在官媒報道的眾多高科技裝備研制事跡中常能見到。加上全國一盤棋的大協作、科技人員的白加黑、五加二,項目的進度就比外界猜測的快得多。當年的“兩彈一星”,去年殲-20、運-20入列都是很好的證明。那種以西方研制時間,來推算我軍裝備研制所需的時間,結論一定是錯誤的。
第三,記者問“福特”號航母的電磁彈射系統花了21年,中國也需要這么久嗎? 馬院士的回答是:只要方向正確,方法得當,那么進程可以大大縮短。為什么這么自信,因為中國的電磁彈射器已經研制成功。下圖是興城艦載機飛行員訓練基地去年十月的衛星圖。去年底傳出圖中的殲-15采用電磁彈射順利升空,圖中還看到左側這條彈射器的起點停著一架無人機,顯然這條是電磁彈射器。
一篇博士生論文《大功率混合儲能裝置控制策略研究》發表于2015年2月,馬教授是第二作者。這篇文章里提到:超級電容器功率密度高,但儲能密度較低需要很大的體積,很難滿足小型化的要求;電感儲能方式對斷路開關的要求特別苛刻;利用慣性儲能,難以瞬間將全部能量取出,無法實現高功率密度要求。相對來說,蓄電池儲能密度很高,功率密度也較高。
2016年10月份馬院士發表了《電磁發射系統中電力電子技術的應用與發展》,下圖是這篇文章的配圖。論文提到,儲能系統有兩種:飛輪儲能方案和 蓄電池+超級電容方案。文中特別強調海軍工程大學研制了蓄電池+超級電容方案,即下圖中的(a)+(b)。
電彈系統控制系統的逆變電路采用IGBT作為控制,文章提到了實際驗證系統的參數,如下圖的實際彈射的電磁推力和加速度曲線。圖中可見:從大約0.20秒到0.55秒, 電磁推力迅速升至滿功率(13噸),然后穩定運行至2.20秒,也就是說戰機的彈射過程大約是2秒鐘。
電磁彈射器以加速度3g運行,加上戰機發動機開全加力,可以保證在百米跑道的末速度,達到時速350公里的起飛速度。
下圖的電磁推力之所以有波動,是因為直線電機采用分段定子形式。關于“分段定子”,筆者在之前的文章里有直線電機的圖解。拼圖(下)的縱軸的時間單位的毫秒,可見加速度穩定在3g,波幅為正負1%(即0.03g),說明馬院士解決了動子滑動中跨分段的一些動態技術難題。
下圖是興城基地今年1月份的衛星圖,圖中顯示下方的這條彈射器當時剛完工,還在工程驗收階段。既然這條稍短的彈射器進度,比之前彈射殲-15B和無人機的電彈更晚,那么它不可能是蒸彈,很可能是采用 蓄電池+超級電容儲能方案,另一條進度較快的是采用 飛輪儲能方案。
第四,記者問道:美國“福特”級航母的經驗顯示,航母的電磁阻攔技術比彈射難度更高……。還沒等記者說完問題,馬院士就不客氣地打斷,說:不能這樣下定論。我們用了1/5的時間就把阻攔做完了,你說哪個難度高?有了彈射的技術阻攔還難嗎?彈射和阻攔是一個正一個反,解決了正,解決反不就容易了嗎?看來記者的問題把馬院士激怒了,于是回了幾個堅定的反問式短句。下圖是電磁阻攔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下圖是美軍的電磁阻攔系統以及原理圖。
馬院士的回答里有幾點是可以肯定的:(1)我國的電磁阻攔系統研制工程已經完成,而且只用了研究電磁彈射器1/5的時間。(2)我國的電磁彈射器已經研制成功,不然 “1/5的時間”如何算出的呢?(3)電磁阻攔的技術難度并非比電磁彈射技術更高。
結合馬院士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提到,“只要方向正確,方法得當,那么進程可以大大縮短。言下之意是,美國人沒找對方向,方法不得當,所以才進度慢,不能以此就推理我們的電磁彈射和電磁阻攔系統的進度。
下圖是去年底央視新聞截圖。從裝置的結構顯示:它是電磁阻攔系統的1:1樣機,而且正在運裝中(下圖中圓錐形絞盤上的鋼纜圈數不同)。從截圖上清晰可見,設備上的銘牌寫的是中文,所以央視不是拿美軍的視頻,而是典型的官泄。
第五,記者問了個軍迷們也常有的疑問:新一代采用全電推進系統、電磁軌道炮和電磁彈射/阻攔設備的軍艦,如何防止因對手引爆電磁脈沖炸彈導致完全失去戰斗力?馬偉明回答:這個問題不太專業。脈沖彈是靠輻射,艦船全是鐵殼屏蔽的,很難影響到內部系統,它又不是陸地大電網。言下之意是不必有這方面的顧慮,在艦船設計時已經做了防護。
第六,2014年11月14日國防部網站的一篇文章《馬偉明:中國實現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 世界首家》,文章提到:英國45級、美軍DDG-1000驅逐艦 與法國西北風兩棲艦,均采用中壓交流綜合電力系統。
船舶綜合電力系統將傳統船舶相互獨立的機械推進系統 和 電力系統,以電能的形式合二為一,通過電力網絡為船舶推進、通信導航、特種作業和日用設備等提供電能,實現了全船能源的綜合利用。因此,船舶動力采用綜合電力系統已成主流。
馬院士回答了為什么中國的綜合電力系統,是處于世界領先的位置。因為我們一開始就選擇采用中壓直流,一步到位。美國和歐洲是采用中壓交流,還處于第一代水平,所以差我們一代。美國人現在才開始做預研中壓直流,要趕上我們是十幾年以后的事情。看來歐美又選錯研究方向,走了一條彎路,現在要改成直流得推倒重來。
馬院士還自豪地說:一項技術領先不領先,先進不先進不是自己說的,需要世界同行評價,標準是客觀存在的。就是說“世界領先” 不是我們自吹的,標準擺著那兒,西方人也不得不承認。所以馬偉明團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創新團隊獎”是實至名歸,從下圖看,第三代“高速感應集成發供電”我國已經在研制中。
我國綜合電力系統的發展以“十五”為起點。馬偉明告訴記者,“綜合電力系統被譽為船舶動力的第三次革命”;船舶采用綜合電力系統,不僅實現了船舶推進系統和電力系統的集成,而且更容易實現全船能量的精確高效控制。
第一代綜合電力系統技術成熟,但存在設備體積和重量偏大、系統效率偏低、供電連續性不高等缺點;第二代綜合電力系統采用中壓直流電制,突破了系統頻率限制,降低了對原動機調速特性的要求,大幅減小了設備體積和重量,提高了系統效率和供電連續性。
下圖是去年央視新聞的截屏,顯然正在建造的055新型驅逐艦,所配套的全電推進系統已經研制成功。在被問到中國會不會出現更多在高科技武器裝備領域的領跑者時,馬院士語氣堅定地回答:會,肯定會。這是一名中國軍人的自信、中國科學家的自信,更是中國人的自信。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歡迎參加2025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暨展覽會!》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