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戰爭勝負的永遠是人才——創新團隊篇1】喜歡請點作者關注。近來,有關國產航母的話題再次引爆了網絡。有網友拍到了大連造船廠巨型船舶構件的照片,很多網友隨之附和國產002型航母開工建設。根據港媒報道,據熟悉內情的專家認為,002型航母尚未開建,現在處于論證階段。其實,相比何時建設,小伙伴們更關心的是002型航母是采用蒸汽彈射呢?還是電磁彈射呢?真糾結!
不用說,你也知道是誰
對于何時開工,小小無權評價此事,咱們暫且就說說電磁彈射那些事。無論是電磁彈射還是蒸汽彈射,都是為航母艦載機服務的。航母艦載機對于航母的意義,相當于“空中長矛”,不僅可以奔襲對方岸上、海上目標,還可以爭奪制空權,可謂航母的第一主力,直接決定著航母戰斗力水平。
殲-15
電磁彈射,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電磁能量來推進艦載機起飛。我們都知道,美軍福特號新一代航母是采用電磁彈射,其余的現役航母都是蒸汽彈射(需要蒸汽啟動活塞)來推進艦載機起飛。電磁彈射,相比蒸汽彈射,體積小不少,需要操縱人數也減少三成,艦載機起飛效率也高,缺點嘛,自然是耗電。
可見,電磁彈射是航母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生成戰斗力的關鍵要素。002型航母采用電磁彈射,還是采用相對落后的蒸汽彈射引起關注,也就很自然。到底采用哪種?結論已經很明顯了,軍事專家李杰表示,002型航母是第一艘使用蒸汽彈射的國產航母。采用蒸汽彈射,很好理解,安裝蒸汽彈射裝置,比滑躍起飛復雜的多,通過積累經驗,在002型航母之后再使用電磁彈射,順理成章。
然而,小小認為,我們已經完全具備了直接從滑躍起飛跨越到電磁彈射的能力和時機:002型航母服役最少10年后,那時候,美軍電磁彈射都在下一代福特級上普及了,我們還用蒸汽彈射?這都不是關鍵,關鍵是海軍馬偉明團隊現在從技術上領先美軍20年,難道真正運用的時候,要推到10年、20年后?
說起這個國寶級專家,都不陌生。馬偉明,1960年出生,1996年畢業于清華,2001年當選工程院院士。41歲的院士?是的,因為他為大國海軍建設發展嘔心瀝血:長期致力于綜合電力技術原始創新,20多個成果居于世界領先水平。研制成功世界先進水平的AIP潛艇發供電系統;為艦船電力推進、航母電磁推進技術做出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電磁彈射之父,領先美軍一代水平......
強將手下無弱兵。近日,解放軍報報道了他的團隊成員,39歲的海軍工程大學教授肖飛的先進事跡。文章這樣寫道,在馬偉明帶領下,肖飛先后主持了國家和軍隊10余項重大科研項目,實現了我國船舶動力從傳統機械方式向全電力推進的轉變;研制成功風力發電變流器,打破國外壟斷節省10億元人民幣......
未來中國海軍雙航母戰斗群
電磁彈射決定航母戰斗力水平,全電推進決定海軍戰斗力水平!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軍民用船舶主要推進系統是機械方式,也就是利用原動機(柴油機、燃氣輪機或者蒸汽輪機)產生的能量推進螺旋槳機動和用于機載電子設備發電,用于推進的能量占到產生能量百分之75以上,剩下的百分之25能量用于電子設備發電;電力推進,意思是原動機與發電機連在一起,將機械能轉換為電能,將電能傳遞到推進電機,電機與螺旋槳相連,將電能轉換為螺旋槳需要的機械能,同時其余電能滿足艦載設備電力供應。相比前者,全電推進系統省去了傳統軸系等物件,改善了船艙布局,有利于艦艇隱身化設計,電力分配由計算機分配,噪音小、能量轉化效率高。美國福特級航母和英國45型驅逐艦、德國F125護衛艦在全電推進的爭奪此起彼伏就是例證。全電推進,不僅大大改善了艦艇動力推進效能,還為艦載激光武器等顛覆性技術上艦提供了必須的能量,是未來海軍艦船發展方向。
一個人,一個團隊,通過自主創新推動軍種的未來,還有什么不值得點贊的呢?記得馬偉明團隊有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創業初期,馬偉明攻關某項課題,課題組人數5人,實驗室是水房改造,團隊成員春節都泡在實驗室......大國海軍,需要像馬偉明團隊一樣堅持自主創新的人。
科技創新是推動軍事變革最直接的因素,然而,創新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很多人只關心我們有了多少先進裝備,而很少去關注裝備背后的這群“瘋子”:為了讓祖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們用自己的脊梁,扛起了如山的責任。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久保田動力15kw柴油發電機15KVA原裝進口發動機》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