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做慈善和公益,更多人的印象仍然是捐款捐物。可是你知道嗎?有一家新型商店,只要你去購物,每一筆消費都是做一次公益。
今天是我國第二個“中華慈善日”,上海一家“慈善商品”實體店在江寧路916號開張,由江寧路街道和公益組織善淘網聯手打造,就開在社區家門口。“慈善商店”是怎么運作的?你會選擇這種新型的公益模式嗎?
慈善商店由街道與公益組織聯手打造。彭薇 攝
商店商品從何而來
記者走進“慈善商店”發現,店內裝修以亮黃色調為主,比較時尚。這里陳列著服裝、鞋帽、手工藝品等,也有諸如熱水壺、空氣凈化器等電器。書籍、茶具、手表、化妝品……商品琳瑯滿目,全是老百姓常用的生活物品。整個店鋪面積400平米,近200平米是商品陳列區。
這里陳列的商品中,生活用品居多。 彭薇 攝
一大早,都阿姨拎著一床嶄新的棉被來了。“這是前兩年單位獎勵的,家里不需要了,還是拿出來捐贈了。”都阿姨說,“慈善商店”的模式很新穎,她第一次嘗試以這樣的方式做公益。下午時分,都阿姨捐贈的棉被被住在附近的雍阿姨挑中,“才100多元劃算的,沒想到在這里購物,既滿足了需求,又是獻愛心。”她笑嘻嘻地說,會將這家店推薦給親朋好友。
“慈善商店”靠什么吸引居民走進來?善淘網運營負責人蔣抒潔介紹,在大實惠區,商品定價低于市場價30%-80%,且每日上新。二三十元的全棉T恤、牛仔短褲、童裝等隨處可見,比較實惠。商店上架銷售的捐贈品主要來自企業,也有部分個人捐贈,多為9成新或全新品。小高端區則匯集了高端捐贈品,包括獨立設計師設計的名牌服飾。所有捐贈品都會經過嚴苛挑選,由員工重新分類、清理、消毒、拍照,才能重新銷售。有瑕疵或破舊的捐贈品,則交給工人手工改造成環保產品,如購物袋或工藝品。
據介紹,實體店場地由街道提供,免租金,“商品銷售額除了維持日常店面成本,其他全部投入善淘網和街道的為老、助殘、助學等公益項目中。
“海歸大學生”引入創新慈善模式
善淘網是中國首家網上慈善商店,主要通過市場化運營手段將社會捐贈在網上銷售,用于公益事業。幾個月前,善淘網與石門二路街道合作,在上海開了第一家“慈善商店”實體店,由于物品精美、價格實惠,頗受周邊居民歡迎。不少人聽說第二家實體店開張,一大早就跑來了。
附近居民紛紛走進這家新型商店。 彭薇 攝
“在英國美國,老百姓習慣了慈善商店這種模式,可是對國內許多人來說比較新鮮。”善淘網CEO余詩瑤在美國求學和工作期間,接觸到慈善商店,許多人將生活中閑置的全新或二手物品捐贈給公益機構。公益機構通過開設商店銷售這些物品,營業收入除保證商店正常運轉,主要投入其他公益項目。這樣的商業模式兼顧公益和環保需求,又能讓企業或個人的閑置物品流轉,這讓余詩瑤萌發了回國復制推廣的想法。
“做慈善更多的是捐款捐物,對老百姓來說,捐錢有時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壓力,捐物又未必是受贈人所需。”她說,無論是慈善超市的在線還是實體模式,將捐款捐物的優勢結合轉化。換言之,出售一件商品,就完成了一次公益籌資。這樣的捐贈和購買,還可以按照個人愿望,將募集資金捐贈到他們指定的公益項目中。
“這樣的創新模式在歐美不少國家細水長流,美國著名的慈善商店經營了110多年,在全國有3000多個網點。”蔣抒潔說。《第三次工業革命》作者、著名經濟學家杰里夫·里夫金在新書《零邊際成本社會》中,就將善淘網作為共享經濟的案例之一。
四成商店員工是特殊人士
江寧路916號不止是一家慈善商店。
記者在現場看到,商店不少員工是肢體、視力、聽力殘障人士。一位90后小伙子因為視力問題,一直沒找到合適工作,新店開張他被聘為員工,考慮到他晚上時段視力不佳,給他排的都是白班。“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有四成以上員工是特殊人士,每項捐贈和購買行為,都是在為特殊人士支付工作酬勞。”余詩瑤說。
商店物品都是精挑細選的,特殊人士還會在現場編織手工袋。 彭薇 攝
她表示,善淘網還有線下多個助殘運營基地和培訓項目。目前吸納的全職與兼職特殊員工超過100名,善淘網線下助殘基地接受相應培訓后,都有相應的崗位提供,包括手工制作、修圖等,“我們網站的口號是"每一個都有價值",不只是閑置的物品,更是每一個人可以實現自我價值。”
“這里不僅有商品和柜臺,更有一個能夠坐下來的社會空間。”江寧路街道辦事處主任沈虹說,陳列商品區域后還有一塊約200平方米的空地可作為活動空間,企業愛心人士和居民捐贈物品走進來,也可邀請受助者,聆聽他們的需求。“讓社區的這塊地方變得更有溫度,有人情味,所有人都值得被關注,所有人同時學習如何體察他人的生活。”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責任編輯:彭薇圖片編輯:笪曦
作者:彭薇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閑置處理力勁88噸鋅壓鑄機9成新88噸熱室壓鑄機參數》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