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新生兒的各種原始反射現象是象媽媽月嫂和育兒嫂必修課。我們為什么要讓月嫂和育兒嫂掌握這些反射現象呢?這里面大有學問。
原始反射就是正常的新生兒一出世就有一些先天的反射,這些反射能夠反映出新生兒的機體是否健全,神經系統功能是否正常。這些原始反射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的神經系統尚未成熟,掌管身體機能的中樞神經仍在發育,身體功能及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主要靠腦干及脊髓的反射動作,這些動作無需思考,會對刺激做出立即的反應;不像成人的大部分行為是出自大腦發出指令。
寶寶的原始反射,多數是在新生兒和嬰兒前期才會出現的特殊反應,在寶寶長大,腦部逐漸發育成熟后,這些動作會被抑制下來,慢慢地自然消失。而早期的姿勢反射則會慢慢被更成熟的神經肌肉動作取代。記住, 大多數反射如果在本應消失的時間仍繼續存在,則提示有腦的病變。
我們整理了新生兒和嬰兒的一些原始反射,使您在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時,更加了解該動作所具有的意義。
覓食反射(又稱尋乳反射)
覓食反射是新生兒無條件反射的一種。當新生兒面頰觸到母親乳房或其他部位時,即可出現尋覓乳頭的動作。用手指撫弄新生兒面頰時,他的頭也會轉向刺激方向。該反射約0~3個月出現并在3~4個月時逐漸消失,6個月后完全消失。
當寶寶清醒饑餓時,覓食反射會特別明顯,當寶寶吃飽或睡熟時,反應則不明顯。
一些有經驗的母嬰護理人員會根據寶寶的覓食反應是否明顯,來輔助判斷寶寶是否吃飽。
抓握反射(又稱、達爾文反射、握持反射)
抓握反射又稱之為握持反射,是靈長類動物的本能反射。將手指或筆桿觸及嬰兒手心時,嬰兒馬上將其握緊不放,抓握的力量之大,足以承受嬰兒的體重,如借此將嬰兒提升在空中可停留幾秒鐘。若刺激寶寶的腳掌,腳趾頭會立刻向下,腳掌緊縮。
在出生后第5周達到最強的程度,3~4個月時逐漸消失。與此同時,由于進行抓握捏等精細動作練習,會以自主抓握取代。超過5個月還有就可能是神經病變。嬰兒在第一個月會常緊握拳頭,但如超過兩個月仍持續握拳,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若寶寶僅單側出現該現象亦需要檢查是否出現神經病變。
摩羅反射(又稱擁抱反射、驚嚇反射)
嬰兒受驚嚇,或用力敲擊小兒頭部兩側的床墊,可引起此反射,最好用手拖住小兒頭、背部,使呈斜坡臥位,軀干與床面呈30度角,然后迅速使其頭向后傾10~15度傾拖引起上、下肢外展,同時軀干及手指伸直,然后上肢屈曲呈現擁抱狀。
擁抱反射是脊髓的固有反射,屬于非條件反射,若缺乏這種擁抱反射則說明孩子一是大腦神經系統沒有發育成熟,二可能是神經系統有損傷或病變,顱內出血或其它顱內疾病。隨大腦皮層高級中樞的發育而逐漸消失。
此反射出生后3個月表現明顯,6個月后完全消失。新生兒期無此反射,說明有腦損傷,若一側上肢缺乏驚跳反射,提示臂叢神經因產傷或其他原因所致的麻痹或鎖骨骨折。腦部有損傷或急性病變時,驚跳反射可延遲或消失。如4個月后仍能引起,應引起注意;9個月以后仍出現,是大腦慢性病變的特征。
踏步反射(又稱行下步么射,邁步反射)
當嬰兒被豎著抱起,把他的腳放在平面上時,他會做出邁步的動作。當輕緩地移動嬰兒向前走時,以其一腳置于地面,另一腳會舉步向前,產生了幾個一連串步伐交換的運動。新生兒出生后不久即出現此反射現象。
早產兒也有此反射,但他們往往是腳尖著床,與足月兒用整個腳或腳跟著床的步行動作不同。當有輕癱與臀位生產的新生兒,不會有此等反應。
若8個月以后仍有些反射,則可能有腦性疾患。
這一反射在新生兒出生后不久即出現,6-10周時消失。
擊劍反射(又稱強直性頸部反射,不對稱頸緊張反射)
人類嬰兒反射的一種強直性頸部反射(Tonic Neck Reflex),又名不對稱頸緊張反射。
這種反射,在出生后的數周內,能 阻止新生兒由仰臥滾向俯臥或由俯臥滾向仰臥。當嬰兒仰躺著的時候,他的頭會轉向一側,擺出擊劍者的姿勢,伸出他喜歡的那一邊的手臂和腿,彎曲另一邊的手臂和腿。他喜歡的那一邊似乎可預示他以后的習慣用手。這種反射最早在28周時的胎兒身上發現,在出生后3個月左右消失。
但是嬰兒若到了5~6個月之后,該反射反應仍持續存在,顯見是有問題的,若持續存在可能是因為嬰兒的腦部或是發展方面有異常狀況,而嬰兒也會因為轉頭,但身體呈現拉弓狀而無法成功翻身。
巴賓斯基反射
當用火柴棍或大頭針等物的鈍端,由腳跟向前輕劃新生兒足底外側緣時,他的拇趾會緩緩地上蹺,其余各趾呈扇形張開,然后再蜷曲起來。
它是因中樞神經通路(錐體束及大腦皮層)還不成熟而引起的。
此反射最早可在4-6個月的新生兒身上看到,該反射約在6-18個月逐漸消失,但在睡眠或昏迷中仍可出現,嬰兒2歲還有,2歲后則出現與成人相同的足庶反射,若再出現此反射,一般是錐體束受損害的表現。
* 本文圖片來源 于網絡。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覓食意思是什么?》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