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心和責任構筑家喻戶曉的未檢品牌
——記重慶市三級檢察機關“莎姐”團隊
“莎姐”源于重慶一名基層未檢檢察官的名字,2012年7月,重慶市三級檢察機關全面設立莎姐青少年維權崗,選取有辦案經驗、充滿愛心和責任感的檢察官組建莎姐團隊,構建“司法保護、犯罪預防、心理矯治、幫教挽救”四位一體的未檢工作模式,“莎姐”便成為了全市416名未檢檢察官的代稱。
三年來,重慶“莎姐”團隊立足辦案,積極搭建未檢工作機制創新平臺,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提供法律援助5240人(次),開展社會調查4924人(次),建成包括心理咨詢專家、教育專家等共計1000余人的合適成年人庫,封存犯罪記錄4936份,推動全市未檢司法辦案水平穩步提升;積極擔當普法責任,以親和形象、生動內容、活潑形式面向學生、家長、留守兒童人群進行普法宣傳,開展普法活動700余場,覆蓋人群近10萬人;將涉案未成年人心理疏導、心理矯治貫穿司法辦案全過程,組建專業心理咨詢師隊伍,為1252名嫌疑人和218名被害人提供個性化心理幫助;探索建立社會化幫教矯正機制,以莎姐檢察官為主體,招募848名莎姐志愿者,幫助664名未成年人重新回歸社會。
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重慶市檢察機關受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數量逐年下降,廣大青少年法治意識和維權能力普遍增強,“莎姐”已成為重慶家喻戶曉的未檢工作品牌,深受社會群眾和廣大師生、家長喜愛。
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優秀團隊之二
大手拉小手,十七年守護孩子的明天
——記湖北武漢市江漢區人民檢察院“大手拉小手”工作室
在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人民檢察院,活躍著一支“檢察官媽媽”團隊——郭艷萍“大手拉小手”工作室。17年間,為了扶正長歪的小樹,“檢察官媽媽”夙興夜寐,風雨兼程。
17年來,從一個人的堅持,到整個團隊的耕耘,她們創新凝結出一整套辦案程序:案前提供法律援助、社會調查;案中落實親情會見,被害人救助;案后采取“五個一”幫教、心理疏導。她們伸出自己的“大手”,希望幫助更多的孩子無痕回歸社會。這套辦案程序在當地廣泛推廣,并被新聞媒體多次報道。
17年來,“大手拉小手”工作室的辦案模式也由“捕訴一體”升級為“捕、訴、監、防、護”五位一體,有了更專業的團隊、設施齊備的活動中心和全省首家青少年維權網站。17年間,共審查逮捕未成年人案件431件732人,審查起訴383件674人。更值得欣慰的是,工作室重點幫教的6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全部順利回歸社會,無一重新犯罪。
這群“檢察官媽媽”們始終堅信,教育挽救才是未檢工作的核心,她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守護好孩子的明天,守護好孩子的人生,也守護好這個社會的希望。在許多涉案未成年人及其家人的心中,“大手拉小手”不僅僅是人民檢察院的一個辦案團體,更是一個親切又充滿溫度的影像——“大手”拉著“小手”,就像母親一樣,為他們抵擋逆境中的風雨,成為他們無遮擋天空下的蔭庇。
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優秀團隊之三
指引迷途少年返航的明燈
——記江蘇常州市新北區人民檢察院“小橘燈”團隊
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人民檢察院在青少年維權的道路上不斷探索,2013年注冊成立全國檢察系統首家公益法律服務類社會團體“小橘燈公益法律服務匯”,全力打造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和犯罪預防專業化與社會化體系。
正是這樣一盞“小橘燈”,將失足少年帶回正途。2008年新北區檢察院與轄區愛心企業共建常州市首家青少年觀護矯正工作站。為了失足的孩子們,“小橘燈”團隊精準定制四大“幫教菜單”:法律意識強化、生存技能培訓、人格自信和社會責任培育,幫助每一位涉罪未成年人改過自新。在這里,一個常人眼中大字不識幾個的“盜竊犯”,半年后,會成為一個能夠看懂全套技術圖紙,同事領導交口稱贊的優秀技術員工。
正是這樣一盞“橘燈”,為每一個孩子撐起保護傘。2014年,該院成功立案監督一起性侵女童案件。從這起個案出發,他們為更多的孩子撐起一把 “大保護傘”。“小橘燈”團隊開啟了“3+3”的宣傳模式:重視基礎,夯實學校、社區、公益嘉年華三大預防陣地;豐富形式,推廣微信、自護舞蹈、防性侵讀本三大宣傳媒介。
正是這樣一盞“小橘燈”,為困境孩子帶來“家”的溫暖。父親入獄,母親出走,10歲的小劉轉眼成了“孤兒”。為了他,未檢干警當了七年的“臨時家長”。對于像小劉這樣的困境兒童,“小橘燈”全面建立涉訴困境兒童檔案,開展“心理救助先行、法律服務對接、經濟救助解急”的三位一體救助。
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優秀團隊之四
以“納愛”精神助力少年成長
——記四川瀘州市納溪區人民檢察院“納愛”團隊
瀘州市納溪區人民檢察院未檢工作充分運用檢察職能整合社會力量,建成了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觀護幫教常態化的“納愛”模式,形成了一支充滿朝氣的“納愛”團隊。
2011年,納溪區檢察院成立了該市首個未成年人檢察科,提出了“納百川、愛無疆、揚法治、助成長”的工作理念,堅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專人辦理未成年人案件,并開展互聯網+等多樣化跟蹤幫教。2013年,納溪區檢察院建成了省內首個集“捕、訴、監、防、教”于一體的青少年陽光成長“納愛”基地,通過吸納社會關愛力量,組織搭建覆蓋全區三維體系團隊:一級團隊——以“納愛”基地為中心;二級團隊——以15個鎮(街)“納愛”服務站為分支,由15名青年檢察官和62名鎮(街)工作員推動未檢工作實施;三級團隊——以33所學校、47個企業和“納愛”少年司法社工事務所為載體,由70余名熟悉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的“納愛”志愿者協助開展未檢工作。
“納愛”基地自成立以來,共辦理未成年人審查逮捕案件52件76人、審查起訴案件72件117人,決定不起訴25人,幫教涉罪未成年人80人,先后讓5名涉罪未成年人順利回歸校園,3名涉罪未成年人走入就業崗位,對86名未成年人開展心理疏導,開展犯罪預防宣傳活動90余次,發放資料10萬余份,使全區6萬余名未成年人受益。納溪區未成年人犯罪率呈下降趨勢,2015年,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下降31%。
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優秀團隊之五
走近校園的親切形象
——記黑龍江牡丹江市東安區人民檢察院“冬梅姐姐”團隊
早在1998年,針對轄區內在校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居高不下的問題,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安區人民檢察院開始集中辦理全市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其中,一位美麗的女檢察官,叫付冬梅。2012年,東安區檢察院以一直從事未檢工作的付冬梅的名字,設計了生動形象的未檢標識和未檢檢察官的卡通形象——“冬梅姐姐”,由此,“冬梅姐姐”不僅是親和溫情的付冬梅個人,更成為東安區檢察院未檢團隊關愛、保護未成年人的形象代言。
為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冬梅姐姐”深入推進聽證會制度常態化、不起訴案件增量化、法定代理人到場制度化、預防幫教工作社會化、未成年人維權工作網絡化五項措施。多年來,“冬梅姐姐”始終用愛心和溫情鼓勵、幫助未成年人改過自新,重新步入人生正軌。其中,4 名因故意傷害而面臨喪失高考機會的高三學生,通過“冬梅姐姐”的心理疏導和幫教,不但順利參加高考,還全部考上大學,一名考上重點大學。多名涉罪未成年人通過幫教有了一技之長,一名未成年人因為掌握了數控機床專業技能,由一名盜竊犯變成一名在大型企業供職的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技術人員。
十八年來,“冬梅姐姐”堅持不懈的走進校園,開展法律咨詢和宣講,4萬多學生受到法制教育,預防犯罪取得明顯成效,在校未成年人犯罪率同比下降49%,“冬梅姐姐”已經深入每個在校學生的心中,未檢微博的閱讀量近6萬人。“我是初三的一名學生,過去經常打架,我經常聽冬梅姐姐講法律故事,受了教育,不惹事了。”“我和同學們經常聽冬梅姐姐講故事,學習也跟了上來。感謝冬梅姐姐,我會加油!”這些微博跟貼,就是“冬梅姐姐”關心、愛護未成年人的真實寫照。
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先進個人之一
25年的堅守,只為每一朵鮮花都燦爛開放
——記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刑事檢察處處長張宇
“我愿為每一朵鮮花的燦爛開放而不懈努力。”這是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刑事檢察處處長張宇的愿望。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自1988年從事檢察工作至今,她29年的檢齡中,有25年堅守在基層未檢工作的一線。
25年來,為懲治犯罪,她辦理、審批了千余件案件,每一起,她都一樣細致入微、準確定性、不枉不縱。25年來,為實現對未成年人的特殊司法保護,她將慈母般的愛心傾注在每一個孩子身上,為涉罪的孩子打造個性化的教育矯治方案,為被害的孩子落實“法律、醫療、心理、經濟”全方位的保護救助,為回歸社會后就業受阻的孩子封存犯罪記錄,為未成年人的民事、行政權益奔走呼吁。25年來,為探索具有浦東特色的未檢工作機制,她敢為人先,在全市乃至全國率先探索訴前考察、刑事污點限制公開等特殊制度,建立捕訴監防一體化工作模式,實現合適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參與訴訟全程化,建立了全市最大的社會觀護體系。25年來,為擴大辦案效果,她走進學校、社區,編寫法制宣傳資料、拍攝法制微電影,開展法治教育,成為孩子們最貼心的編外輔導員。25年來,她榮獲了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榮立個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
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先進個人之二
辛勤耕耘在紫禁城下的未檢業務專家
——記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處處長楊新娥
娃娃臉、梳著齊耳短發的楊新娥,笑起來還有幾分孩子氣,卻早已成為海淀未檢“4+1+N”模式的實施者和代表人。作為北京市未成年人檢察業務專家、北京青年五四獎章等諸多稱號的獲得者,她十幾年扎根檢察基層,不斷學習與思考,不斷探索與創新。未檢工作,已經隨著每次閑聊中靈感的迸發、每個夜晚輾轉反側的思索,成為她人生中時刻無法或忘的重要部分。她曾辦理李某涉嫌強奸等疑難復雜案件,也胼手砥足地推動了海淀區檢察院未檢建設觀護基地、開辦親職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海淀區檢察院未檢“4+1+N”模式,已經成為中國少年司法領域頗具影響力的品牌。
而這個模式的背后,是楊新娥為代表的未檢人,在教育、幫助、保護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他們探索附條件不起訴等未檢特殊制度,他們在未檢工作中引入社工、心理、教育等專業力量,他們通過設立觀護檢察官組、創建青少年維權崗等渠道,向社會傳播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國家監護等理念。他們積極參與未成年人法治工作經驗交流,為推動未檢事業的蓬勃發展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為了加強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楊新娥帶領海淀區檢察院未檢處利用新媒體開展宣傳,開通官方微博,就法律問題與網友互動交流。2012年3月,她們開辦了“守護青春”網站,利用網站宣傳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知識,并與轄區30多所學校合作開展“守護青春”網站在線學習計劃,宣傳法制教育微案例、安全自護知識、提供在線咨詢,得到學校和家長的普遍認可。
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先進個人之三
嶺南未檢的一面旗幟
——記廣東省佛山市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案件檢察科科長潘媚
潘媚,廣東省佛山市人民檢察院未檢科科長,是“全國模范檢察官”、“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她一手抓司法辦案,一手抓教育保護,探索創新辦案機制16項,挽救迷途少年215人,用實力打造了未檢工作的“佛山樣本”——潘媚團隊。
潘媚團隊較早建立分案起訴、附條件不起訴、犯罪紀錄封存和心理輔導等特殊制度,推行批捕、起訴、庭審、判后幫教、案后回訪“一條龍”辦案體系,年均辦案1100余件2020余人。創新的“彩虹計劃”等社會化幫教體系,為各地提供了專業化參考。
專職8年未檢工作,讓潘媚體會很深。一是未檢工作必須靠實干。未檢工作的特殊性,有很多不同的聲音,她用實干戰勝了起步的艱難、贏得了各方的信任。二是未檢工作必須有規矩。從2008年被高檢院轉發制度建設經驗,到2011年完成《辦案指引》《業務匯編》《適用手冊》三本辦案寶典,她堅持用規范保證了專業化成果。三是未檢工作必須大家做。她始終注重社會共鳴,創新開展“關愛流動兒童”“新生代農民工法治教育”等專題活動,積極爭取更多社會力量加入少年保護大家庭,先后推出“陽光維權站”“心理咨詢熱線”等創新舉措,幫助迷途少年重獲新生。
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先進個人之四
用愛和專業知識撫慰受傷的幼小心靈
——記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科科長王英
“我得能看見案件里所有的孩子,我也要有能力解決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這是寧波市海曙區人民檢察院未檢科科長王英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她獨創“王英工作法”。她2008年取得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資質,又自費20余萬元學習國際最先進的心理學方法并運用到辦案實踐,她辦理的近百起案件中都運用了獨創的未成年人檢察心理疏導機制,對涉案未成年人進行心理測評和人格甄別,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疏導和認知矯正,把“教育、感化、挽救”落到實處。
她創建“王英工作室”。針對留守兒童、職業高中學生、涉案未成年人三個群體,她帶領同事創建了以其個人名字命名的“王英工作室”,采用團體心理疏導加模擬法庭、法制課等互動式、體驗式的方式,有效提升三個群體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法制觀念。
她是同行眼中的“未檢專家”。她總結辦案經驗,精心制作課件《未檢辦案實務》《心理學方法在未檢工作中的運用》等,分別為全國未檢業務培訓以及全國10多個省市的未檢業務培訓授課。她的多篇論文在《青少年犯罪問題》等核心期刊上發表。
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先進個人之五
匠心雕琢,護航孩子未來
——記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科副科長劉力萍
她,來自于山東省未檢工作的發源地“芝罘未檢”,她,根植未檢工作15載,匠心于辦理的每一起未檢案件,幫教的每一名涉罪未成年人,開展的每一次普法活動。她,是全市檢察機關首個國家心理咨詢師、培訓師、山東省優秀檢察官、全國青少年普法教育先進個人。
匠心源于愛心。因為對孩子充滿愛,她組建了芝罘區檢察院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在公益活動中溫暖、感化涉罪少年塵封的心,定期向轄區外來務工子女送書籍伸援手,榮獲了山東省青年志愿服務先進集體,重新揚起了一張張充滿青春活力的笑臉。
匠心推動發展。她開創了本地多項未檢工作的實踐先河,牽頭探索羈押必要性審查“芝罘模式”機制;創新“四測評一訪談”的心理測評疏導模式,獲得了多方好評;與職業學校聯合成立法制自治社團,引導學生自我教育提升教育效果的模式,深受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芝罘區檢察院未檢部門連續十二年保持“全國青少年維權崗”榮譽,近年來所在轄區未成年人再犯罪率為零,劉力萍也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檢察官媽媽”。
轉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本文標題:《西門子840D數控系統報300202(機床修復過十年)》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